元杂剧

合集下载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

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140多个著名戏曲演员(其中男演员30多人)的活动事迹。

这些演员或是“名重京师”、“京师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驰名金陵”;或是“独步江浙”;或是“淮浙驰名”;或是“驰名江湘间”。

还有“山东名姝”、“维扬名妓”、“湖州角妓”等等。

《青楼集》成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后又有增订,其时距元亡不远。

它的记述说明元代的杂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产生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发展与演变】发展阶段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元杂剧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元杂剧的发展及其特点元杂剧起源于中国元代(1279-1368年),在这一时期,元朝政权积极推崇戏曲艺术,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杂剧在元朝上层社会迅速崛起,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以它浓郁的音乐、舞蹈和唱腔表演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戏曲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元杂剧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戏曲形式多样,既有它对华彩灿烂的曲艺表演,也有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和动作表演。

其次,元杂剧以音乐的演绎为核心,音乐在整个剧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舞台美术的表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观众陶醉在一个富有视觉美感的艺术空间中。

最后,元杂剧模仿并引用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作品,使剧目更具吸引力和深度。

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首先,元杂剧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舞台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元杂剧的舞台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使观众深入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体验到强烈的戏剧张力。

其次,元杂剧的音乐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以其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唱腔艺术而闻名。

这些音乐作品经久传世,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的音乐既表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元杂剧在舞台美术和表演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元杂剧注重细节和造型美,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剧目更加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此外,元杂剧的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技巧,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戏剧感受。

著名元杂剧

著名元杂剧

著名元杂剧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救风尘】:《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

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

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

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二、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简介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精心写作而成。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它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起源
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 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 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 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 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 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 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 北杂剧。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 效果,如《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 叫科”,《荐福碑》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 “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三、元杂剧的繁荣
主要原因:
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 化
二、众多的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 三、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色对话,还有的是台上脚色和后台人员对话。 如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佛印和尚要行
者置备酒肉款待苏东坡,行者向着后台说: “山下俗道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斤的猪,宰一 口儿”,于是出现“内云”:“忒大没有”, 后又有“内云”:“忒小没有”。这“内云” 代表不出场的“俗道人家”说话。
科(介)
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 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 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 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 虽然青塚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散白:
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
唱词的作用。
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
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内云:是脚色在未上场之前在后台和台上的脚
四、元杂剧的内容

元杂剧角色类型

元杂剧角色类型

元杂剧角色类型
元杂剧角色类型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这是元杂剧时分类)。

后改末为生,可分为生、旦、净、末、杂。

(这是南戏时分类)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一号配角)、大末、二末、小末(小男孩)。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女二号)、搽旦(反号)、花旦(天真活泼之意)、老旦(老年妇女)小旦。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袛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指的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杂剧的一种,又称为元曲戏剧。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元杂剧的详细解释。

元杂剧是一种在元代出现并发展兴盛的杂剧形式。

元杂剧借鉴了唐代的乐府诗、宋代的宋词、南宋的傩神仪式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元代的政治、宗教、社会等背景,创造出一种深受当时人民喜爱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以其宏大的舞台场面、丰富的戏曲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即以曲调为特色的元杂剧。

元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散曲为基础的散曲剧,如《西华山》、《长恨歌》等;另一类是以律诗为基础的律诗剧,如《太真外传》、《马丹阳娇妻》等。

元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元素,舞台上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元杂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宫廷政治、爱情悲剧、民间故事、历史传奇等各个领域。

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都相当突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另外,元杂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正场的宫廷戏,也有市井小戏。

元代演员技艺精湛,身穿华丽的戏服,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如武打、舞蹈和说白等,在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演出。

许多元代著名的演员,如杨洪基、姜昆、方亚芬等,都在元杂剧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一一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一一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兴盛的原因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作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

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

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

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

“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3、经济原因:城市的畸形发展。

发展阶段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

元代杂剧创作主体的分析。

对元杂剧创作影响最大的两类作家。

关汉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3、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5、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

元杂剧的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2.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

3.人物性格刻画鲜明。

4.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艺术形式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

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

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

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 ,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

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

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

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

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

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

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四、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

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

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五、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

《汉宫秋》“雁叫科”。

1、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分类法他把元杂剧分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三曰披袍秉(也称君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又名脱膊杂剧);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也称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墙头马上2、一般从体裁上分为悲剧、喜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

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四大爱情剧:《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元杂剧的文学地位元杂剧繁荣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

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

元人胡□□在《送宋氏序》中这样来说明当时杂剧内容的广泛和题材的多样:“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罗宗信为《中原音韵》写的序文说到当时已出现把“大元乐府”和唐诗、宋词“共称”的说法。

按照《中原音韵》体例,所谓“大元乐府”指散曲和杂剧。

后世的人也不断有这种说法,其中还有专把元杂剧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

这种看法反映了元杂剧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艺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生平资料缺乏。

据《录鬼簿》记载,很可能是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

他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关汉卿戏曲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

在元代前期杂剧界他是领袖人物,和当时的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等人都有交往。

他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在《窦娥冤》中,自始至终把戏集中在窦娥身上,先写她悲惨的身世,继之展开她和流氓地痞的冲突,再集中写贪官污吏对她的压迫,最后写她的复仇抗争。

《单刀会》在正面展开关羽与鲁肃的冲突之前,先用两折的篇幅由乔公与司马徽烘托关羽的英雄气概,使关羽虽未上场却已有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在《望江亭》、《拜月亭》、《西蜀梦》等剧里,出色的心理描写打开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窗扉,成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他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

在《窦娥冤》里,安排了窦娥被屈斩后天地变色的奇迹,而对窦娥的结婚、丈夫的病死等一句带过,不浪费一点多余的笔墨。

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