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按杂剧内容而言,分为:
爱情婚姻剧
《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 《倩女离魂》。
特征:
其一,剧中书生多半为命运不济的晦气的穷 秀才,女子一方却多半出身富贵门第,或有大家 闺秀一般的文化素养的“上厅行首”,双方的实 际生活地位(穷和富)往往高下悬殊。
其二,情节多半是青年男女竭诚相爱,中间 有外力进行干扰,或鸨bǎo母嫌贫爱富,或商人加 以破坏,或女方父母出于门第观念的考虑进行阻 挠。
马致远《汉宫秋》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 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 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 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 死别的悲剧。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 《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楔子:楔子的篇幅比折短小,通常放在
第一折之前交代剧情开端,起“序幕”的 作用,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脉剧情 的作用。
唱词(曲文)
元杂剧剧本中通常注明“唱”(唱词)、 “云”(宾白)和“科(介)”(表情,动作)。 这三者交相配合,起到刻划人物,表现剧 情的作用。
角色: 元杂剧中角色基本上可分三大类:
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如高文秀《襄阳会》 第四折前楔子写张飞与曹仁交战,“调阵子一 遭科”;写刘封、糜竺、糜芳和张飞一起杀向 曹军,“四将作混战科”。李文蔚《燕青博鱼》 第二折写燕青痛打杨衙内,“做打杨衙内科”、 “杨衙内打斛斗科”,也属武打动作。
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梧桐雨》 第二折写杨玉环演舞,“正旦做舞科,众乐撺 掇科”。
20
总之,元杂剧内容广阔,反映了五光十 色的社会生活,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作家 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元杂剧知识——精选推荐

元杂剧知识——精选推荐

元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主要故事情节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墙头马上》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

“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

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

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

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

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

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

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

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

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

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拜月亭》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

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

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

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

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

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

元杂剧(概况)

元杂剧(概况)


2、几种说法: 胡祗遹《赠宋氏序》:“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 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紫 山先生大全集》卷八) 胡祗遹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上距蒙古王朝正式 称元只有二十三年。他所说“近代教坊院本”,当指 金院本。 陶宗仪《辍耕录》:“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 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罗宗信《中原音韵· 序》:“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 一作,古未有之。”
宾白 元杂剧剧本的云白,被称为“宾白”,这称呼是 否在元代杂剧乃至宋代南戏演出中就已出现,已难 查考,今天只能见之于明人记载中。“宾白”在后 世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 前人对杂剧中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 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言其明白易晓也。” 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 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前者是在杂剧注重歌唱的前提下所作的推测 性解释,后者是从训诂角度作的考订性说明。可能 后者说法比较正确。
虞集《中原音韵· 序》:“我朝混一以来”,‘‘自是 北乐府出”。 周德清《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合称为 ‘‘北乐府”,《自序》中说“北乐府”的完备始自关 汉卿、白朴等作家。 杨维祯《沈氏今乐府序》中则说关汉卿、庾天锡(一作 天福)是首先创作杂剧之人:“其于声文,缀于君臣、 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 美恶成败之观惩,则出于关、庾氏传奇之变”。 。
6
三、元杂剧的繁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 曾说元代以词曲取士是杂剧发达之因。此说虽有影 响,但于史无征,渐被学者扬弃。 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序》:“中州人每沈抑下僚, 志不获展。宜其歌曲多不平之鸣。元词(指曲)所由 盛,元治所由衰也。” 王国维则认为元初废科举是杂剧发达之因。

元代杂剧常识

元代杂剧常识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
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

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
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
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
完毕
•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 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 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 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 就是干净,因而名“净”。 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 称“末”。该行当多为中 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 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 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的 。杂则是饰演杂乱角 色。
•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 郑光祖 :《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一定的影响。
杂剧剧本组成
•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 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 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 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 使之形象鲜明。 白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 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 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 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 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 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 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 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 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 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 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转自:七月流火的博客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 6.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
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
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 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
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 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 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丽春堂》三种。也创作过散曲,《西 厢记》为其代表作。
• 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 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 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
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 于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限人”(明,朱 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 色派”不同,被推为“文采派”的代表 人物。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
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 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 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 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 (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 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
• 2.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 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 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 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 作为《窦娥冤》。
3.王实甫,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 戏曲作家。从事杂剧创作,写了十四个
剧本,现存《西厢记》、《破窑记》、
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 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 “××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 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 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 净、杂四类。《西厢记》共有五

02、元杂剧常识

02、元杂剧常识

三、宋金杂剧
“杂剧”一词始见于唐李德裕《论 杂剧”一词始见于唐李德裕《 杂剧 故循州司马杜元颍追赠状》 故循州司马杜元颍追赠状》(《全 唐文》 )。该文记载文宗太 唐文》卷703)。该文记载文宗太 )。 和三年( 和三年(829)南诏攻占成都时, )南诏攻占成都时, 掠去“音乐伎巧”四人, 掠去“音乐伎巧”四人,其中包括 杂剧丈夫两人” 这一“杂剧” “杂剧丈夫两人”。这一“杂剧” 所指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不详, 所指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不详, 近人任二北《唐戏弄》认为是“ 近人任二北《唐戏弄》认为是“男 女合演之真正歌舞戏”,实为想象 女合演之真正歌舞戏” 揣测之词,无法指证。 揣测之词,无法指证。
傩仪与傩戏
傩戏具面
傩仪,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 式。 傩戏,戏曲的一种类别。流行 于湘、鄂、赣、桂等省、区。由驱 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演出时多 带面具,故又名“师 公脸壳戏”。
音乐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 故有的地方又称“和合腔”。
傩仪与傩戏
古时举行 傩仪往往载歌 载舞,其中便 蕴涵着古代戏 曲的萌芽。傩 曲的萌芽。傩 戏是我国最古 老的戏剧源头 之一。
南宋灌园耐得翁《 南宋灌园耐得翁《都 城纪胜》 瓦舍众伎” 城纪胜》“瓦舍众伎”条 记载: 散乐, 记载:“散乐,教坊传学 十三部, 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 色。”杂剧仅仅是教坊十 三部散乐之一。 三部散乐之一。这种狭义 的杂剧, 的杂剧,在多项表演伎艺 中占据主要地位, 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称 正色” 为“正色”。 戏曲史上所谓“ 戏曲史上所谓“宋金 杂剧” 指的是狭义杂剧。 杂剧”,指的是狭义杂剧。
宋金杂剧 宋、辽、金时期,杂剧一词有两种含义: 金时期,杂剧一词有两种含义: 一是广义的,总称各种表演伎艺, 一是广义的,总称各种表演伎艺,跟汉代所称 百戏”大致相同;二是狭义的, 的“百戏”大致相同;二是狭义的,特称百戏 中的一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剧目, 中的一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剧目,可以 明确认为是早期的戏曲艺术样式。 明确认为是早期的戏曲艺术样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