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中国文学史平时作业

《中国文学史》平时作业试分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
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
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
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代科举制度较长时间停止,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社会地位地下。
元代政府中止科举制度七八十年,读书人向上的道路被堵塞,与此相应,元朝统治前期,蒙古贵族实行界线森严的等级制度,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压在社会底层,按职业划分的十个等级中,“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面对重负卑下潦倒的命运,元初一些士人远尘世以保名节,另一些文人则“嘲讽弄月”,流连于唱唱打打、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舍,其中的一些潦落文人和元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他们与艺人为伍,并逐渐涉足于杂剧的创作,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与演剧艺人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元杂剧创作队伍,从而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兴盛原因】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
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
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
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
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
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2011-2012学年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班级 08(1)班学号 08141133课题名称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学生姓名严伟指导教师陆慧敏2012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本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
2、本论文(设计)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3、本论文(设计)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
4、本论文(设计)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学生(签名):严伟2012年月日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音乐学院08(1)班08141133严伟【摘要】:“杂剧”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意思是“杂耍”,当时是百戏、参军戏等各种技艺的总称,到了宋朝杂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专业化,加入了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杂剧”才成为一个舞台表演艺术的专称。
元杂剧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化从萌芽、发展转变为成熟和完善,本文从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特点、元杂剧的分类和内涵、元杂剧的衰落、元杂剧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六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兴衰起源发展元杂剧是中国最早的相对比较成熟,风格相对统一的戏剧形式,它不仅吸取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艺术形式,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体系,同时因为元朝的特殊历史时期,还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证的作家就有2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剧目有500多种,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元杂剧以其大量的优秀作品将戏曲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古典艺术最耀眼的三颗明珠,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为“元曲”,宋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上写到“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
①可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的产生说到元杂剧的产生不得不说说元朝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公元1206年蒙古族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个部族,被推举为可汗,称为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陆续的灭掉了西夏和金朝,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定国号为元。
元明清戏剧2(元杂剧)

张生
• 又一个正统礼教 叛逆者的典型, 张生的形象在中 国古典文学史上 极具典型特征
红娘
• 是剧中最动人的形 象 ,她不过是一个卑 贱者,但她的聪明才 智不仅仅胜过了莺莺、 张生,也胜过了老夫 人。她是支持自由爱 情的正义者,王实甫 以满腔的热忱歌颂了 这个勇敢泼辣的卑贱 者。
• “想天公也有安排我处,架一叶偏舟睡足,抖擞着绿 蓑归去。” •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春 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 我处。”(白无咎《鹦鹉曲》) • 《西厢记· 叙事》中有“谢当今垂帘双圣祖”
《西厢记》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元成宗大德三 年到大德十一年之间 。
• 净:花脸,粗暴勇猛的人,绝大部分为男性, 少部分为女性
• 杂:各种各样的配角,如:孤(官员)、卜 儿(老年妇女)、孛儿(老翁)、徕儿(小 孩,又称小徕)
元杂剧在剧的末尾用两到四句对子来概括 全戏的内容,称“题目正名”,一般取它最 后的一句作为戏的全称
• 夏庭芝《青楼集》是第一部记载杂剧演 员的著作 • 钟嗣成《录鬼簿》是第一部为杂剧作家 立传的著作 ;还有无名氏的《录鬼簿续 编》,有学者认为是贾仲名所作 • 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是第一部元曲 集 • 隋树森又编《元曲选外编》共162部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 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中融和着积极浪漫主义 因素。 • 塑造了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本色当行(内行)的语言,以个性化的戏剧 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 元杂剧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关汉卿为 代表的本色派;另一类是以王实甫、白朴、 马致远为代表的文采派。
王实甫与《西厢记》
•
•
[ ]
• 董解元对《莺莺传》的改造:
1.在思想上,改变了原作对张生始乱终弃行 为的偏袒和对女性的偏见,突出了歌颂婚姻 自由的主题,使作品有了本质的提高; 2.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增添了不少人物,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成 为正面形象,而且个性更为鲜明。 3.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 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 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略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摘要】元杂剧为什么会在元代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是从元杂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二是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方面;三是元代都市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四是元代思想领域活跃,信仰多元化,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五是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遇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
【关键词】元杂剧繁荣原因元代文学,在一个立国不过百余年就毁灭了的王朝里,却做出了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通常把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
然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绝非偶然。
它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杂剧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
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是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的。
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
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摘要】元杂剧为什么会在元代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是从元杂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二是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方面;三是元代都市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四是元代思想领域活跃,信仰多元化,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五是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遇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
【关键词】元杂剧繁荣原因元代文学,在一个立国不过百余年就毁灭了的王朝里,却做出了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通常把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
然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绝非偶然。
它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杂剧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
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是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的。
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
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由此看来,元杂剧的发展像唐诗宋词一样,也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蒙古人最尊,南人最贱。
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
元朝的法律还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反之人,严行断罪”(《元史·刑法志四》)终元之世,民族对立的情绪未见缓和,加上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因此,社会一直激烈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在经济上,元朝统治者们更是极其残酷地剥削和掠夺,用屯田、官田、赐田等名目,大量没收农民土地,或变作牧场,或分赐给王公贵族、大官僚及和尚、道士。
失掉土地的农民,无法生活,只好被迫做他们的农奴和外逃。
还有极其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劳役。
又以官办方式,经营当铺,用高利贷的方式进行剥削。
元杂剧中,有许多写豪强霸占良民为奴、买卖人口和高利贷、贪官污吏等情节,就是上述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
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就有写到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高利贷而不得不将女儿端云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的情节,还有窦娥与张驴儿“官了”的情节,也是因为贪官污吏胡乱断案才导致这样一桩冤案的产生。
这种民族之间尖锐的矛盾,黑暗的社会现实,为剧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元杂剧有不少作品写到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对人民的压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愤激昂扬的情绪,这正是在火与血交并的时代人民反抗精神的反映。
同时又由于杂剧这种形式比较容易反映矛盾,故兴之。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元朝对中国的统治。
虽然元统治者们用落后野蛮的方式统治着文明高于他们的民族,给中原不少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破坏。
然而,这是每个民族向前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从这个方面讲,元朝的统治也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给原本死气沉沉的文化思想界灌注了新的血液。
这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有一定的作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版第三册183页)第三,元代城市经济繁荣,畸形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为元杂剧的发育成长提供了土壤。
前面所述元统治者对人民采取的各项政策,无疑对社会生产力起了倒退、破坏作用。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各种有技艺的工匠却相当优待重视。
建立各种作坊,集中人数众多的工匠于几个大都市里,让他们制造各种手工业产品、军需用品等,以满足统治者生活享受和军事上的、对外贸易的需求。
当时,欧洲的十字军东征不久,西欧、近东各国与中国往来贸易频繁。
元帝国横跨欧亚两洲,统治整个中国后,曾开辟官道、广设驿站使道路畅通,商旅往来无阻。
陆路、海路中外交通相当发达,中西贸易相当频繁,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市场;也由于朝廷重视商业经营,“以功利诱天下”,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因此,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
与此相关,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
当时的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
”居民多至四五十万。
在杭州,商贾云集,市井繁华。
据马可波罗说:“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剧作家关汉卿也在散曲中描写了当时杭州的兴旺景象。
在这种种流通过程中,集中、分散都是在几个大都市里进行的,因而促进了这几个大都市暂时、畸形的繁荣。
也就为元杂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地。
同时由于都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大。
在少数几个大都市的城市居民中,有吃饱喝足闲得无聊的贵族、官僚、地主、军官,和中外富商豪贾等,都需要娱乐,满足他们的生活享受。
而广大被统治的阶层,同样需要一种方式,以求得一个抒愁解闷、倾泻自己痛苦,表露自己愿望的场所,大都市与娱乐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们不禁都将眼光投向了适于讲述故事,展现矛盾的杂剧。
可以说,都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一方面提供了杂剧发展所必需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的需求。
第四,元代文化思想的禁锢比较松弛,从而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思想环境。
如同刘大杰所说:“元代统治汉人虽极严厉,但在文学思想上,是一个较为放任的时代。
因为儒家思想的衰微,在唐宋时代树立起来的载道的文学理论,在文学界完全失去了理论的指导作用。
戏曲本是载道派认为卑不足道的东西,恰好在这个文学思想解放的时代出现,加以当时物质环境的优良,于是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832页)元代文化思想的禁锢比较松弛的原因,多是因为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来自不同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
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事实上,元朝的最高统治者懂得不同的学说、教派,各有不同的效用。
仁宗尝谓:“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因而都予以优容。
至于儒学本身,也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在崇尚功利的社会心态的影响下,分化为不同的流派,甚至分裂出像邓牧那样把儒家大同理念与道家无为主张结合起来,敢于抨击皇帝专制和官吏贪暴的思想家。
总之“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元史·孝友传》),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
程朱理学影响下降,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以致王挥对宣扬礼教的做法,发出了“终无分寸之效者,徒具虚名而已”的感慨。
孔齐在《至正直记》卷二《浙西风俗》中说:“浙间妇女,虽有夫在,亦如无夫,有子亦如无子,非理处事,习已成风。
”理学家们痛感道德沦丧,这从反面说明了价值观念在变化,说明了元代文学作品出现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物,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表明:一个比较宽松的思想环境,确实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最后,从杂剧作家们的角度来说,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这也是促成元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元代开国后,八十多年间废除了科举,堵塞了广大知识分子的仕进之路。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出将入相的美梦破灭了。
蒙古贵族建立政权后,不但把各民族依贵贱分为四等,而且据说还依据身份、职业把人强分为十级,或称“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或称“七娼、八民、九儒、十丐”文人的社会地位仅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与娼妓之下,地位如此卑微低下。
当然,在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思想政策支配下,知识分子也非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分化。
一类投靠权贵,进入庙堂,成为当权者;一类消极颓废,高蹈出世,隐身山林和市井之中;一类则不屑仕进,自觉或被迫地参加了人民反抗压迫的各种形式的斗争。
这类人中有的被逼上梁山,有的运用文艺武器,参加政治、思想、文化的斗争,担当人民和时代的代言人,积极反映人民的愿望和斗争生活,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特别是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更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
余阙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青阳先生文集·贡泰父文集序》)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文坛便掀起波澜。
儒生不幸文坛幸。
这些文人与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从而形成了专业的作家群,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等人,便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人员。
另外,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据文献记载,大约有两百来人,共撰写了五百多本剧本,也可以说洋洋大观了。
这些人饱经苦难,目睹各种黑暗现象,深刻体验到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内心的哀怨和悲愤,因而如鲠在喉、一吐为快,挥动起他们饱蘸血泪富有天才的大笔,倾泻了时代的黑暗和辛酸,发出了人民的愤怒和呼声。
从而成为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
综上所述,中国的杂剧之所以在元代达到其发展的顶峰,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萌芽,在元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条件成熟,为其提供了优渥的土壤,最后在一大批优秀的元剧作家们的精心创作下茁壮成长,走向繁荣的。
【参考文献】(1)《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北京第1版/ISBN 978-7-02-006263-8(2)《元杂剧研究概述》/宁宗一陆林田桂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ISBN 7-5309-0637-2(3)《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ISBN 978-7-04-016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