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杂剧的形成

合集下载

元杂剧

元杂剧
折。 2、剧本结构严谨。 《寺警》《赖婚》《听琴》《闹简》《赖简》 3、剧本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深刻。《酬简》 4、语言诗意浓郁,文辞优美。 七、《西厢记》第五本 •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庄岳委谈》。
第一章 元杂剧
八、《西厢记》的影响: •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荀慧生改编的《红娘》 • 张君秋改编《西厢记》 • S•朱利安(儒莲)译为法文。 九、《长亭送别》赏析: • 第一项直接描写事物,诸如形象、性格等。 • 第二项则是通过第一项所暗示的一种更为深远
荆》。 •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 • 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 曲词豪放,曲白生动。 • "曲语句工当行,手笔绝高绝者"。
第一章 元杂剧
2、高文秀《双献功》: • “小汉卿”。“黑旋风”戏有8种。 • 《黑旋风双献功》。 2、石君宝《秋胡戏妻》: • 写家庭、爱情剧见长。 • 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 • 《鲁大夫秋胡戏妻》 • 京剧《桑园会》。
父、窦天章。
第一章 元杂剧
4、悲剧式的人物结构关系。
①窦娥、窦天章、蔡婆婆 家庭血缘关系。
②窦娥、桃杌、窦天章官 与民、官与官关系。
③窦娥、张驴儿、桃杌的 阶级对抗关系。
④窦娥、张驴儿之父与赛 卢医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 元杂剧Biblioteka 5、窦娥冤的悲剧性。 (1)“惊心动魄”、 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 (2)一个“不应该遭受 厄运而惨遭厄运”的人, 使观众产生“怜悯之情”。 (3)表现了“伦理的力量,即道德的力量”。 •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之 元

杂 剧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元杂剧(概况)

元杂剧(概况)

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如高文秀《襄阳会》第四折前 楔子写张飞与曹仁交战,“调阵子一遭科”;写刘封、 糜竺、糜芳和张飞一起杀向曹军,“四将作混战科”。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写燕青痛打杨衙内,“做打 杨衙内科”、“杨衙内打斛斗科”,也属武打动作。 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梧桐雨》第二折 写杨玉环演舞,“正旦做舞科,众乐撺掇科”。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效果,如 《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叫科”,《荐福碑》 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 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唱”、 “念”、“做”,“打”。
宾白 元杂剧剧本的云白,被称为“宾白”,这称呼是 否在元代杂剧乃至宋代南戏演出中就已出现,已难 查考,今天只能见之于明人记载中。“宾白”在后 世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 前人对杂剧中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 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言其明白易晓也。” 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 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前者是在杂剧注重歌唱的前提下所作的推测 性解释,后者是从训诂角度作的考订性说明。可能 后者说法比较正确。
角色:
元杂剧中脚色基本上可分三大类:末、旦、
净。 末:分正末、冲末和小末等。 旦:分正旦、外旦和搽旦等。 末本: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 如《汉宫秋》是末本,汉元帝的脚色是正末, 四折唱词就由汉元帝一人主唱。 旦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改扮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由乔国老主唱, 第二折由司马徽主唱,第三、四折由关羽主唱, 这三个人物都由正末扮演,所以还是“末本”, 这种现象一 叫做“改扮”。在实际演出中,或 可由两个以上的艺人分饰。“改扮”的现象在 元剧剧本中并不少见,这说明它在遵守严格的 程式的同时,又有相当的变通。 至于同一本戏中既有正旦主唱的折,又有 正末主唱的折(如《生金阁》),还有同一折中正 旦和其他脚色轮唱同一套曲的现象(如《东墙 记》),则属变例。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元杂剧概述——精选推荐

元杂剧概述——精选推荐

目录第一章元杂剧概述/1第一节戏曲发展轨迹第二节元杂剧繁荣原因第三节元杂剧体制第二章作家作品述评/7第一节前期作品第二节后期作品第三章关汉卿/13第一节生平及作品第二节题材与主题第三节艺术成就第四章西厢记/19第一节故事演进第二节爱情发展第三节人物形象第四节艺术成就第五章南戏和《琵琶记》/29 第一节南戏概述第二节琵琶记第六章诗文和散曲/38第一节诗文第二节散曲元代文学教案中国古代文学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漫漫历程,出现了两个大的高潮,一是雅文学高潮,一是俗文学高潮。

第一个高潮至宋已经完成。

元明清文学是我国古代第二高潮—通俗文学的高潮。

典雅的诗、词、文地位下移,戏曲小说成为了文坛的主角。

元代文学文学女神是公正的,在中国文学走过了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之旅后,在世人有了场面壮阔、气势弘大不足的遗憾之时,文艺女神又让人们所需的文学应运而生,大部的叙事作品在元代终于出现了。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可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及焉。

”元曲就是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

包括戏曲和散曲。

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因而总称为曲。

戏曲:包括杂剧和南戏。

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

散曲:是指小令和套曲。

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与过去的文学不同,元代的代表文学是元曲。

重点:戏曲的形成过程;元杂剧体制;第一节戏曲演变的轨迹:我国的戏曲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

因素形成期,基本形式形成期,成熟期。

一、戏剧因素形成期:唐以前,没有真正的戏曲,只是出现了一些戏曲因素。

具体的说有下列几点:秦的俳优:是一种由贵族豢养起来的专门以滑稽娱人的职业艺人。

如:《孟优衣冠》据《史记滑稽列传》载:我国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一个叫孟优的艺人,他的职业就是以滑稽表演取悦或讽谏君王。

当他听说楚国的宰相孙叔敖死后,儿子没有得到丝毫照顾,感到很不公平。

于是,他就穿上孙叔敖生前的衣冠来到楚庄王面前。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2、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真定为主,旁及大名、保定、涿州、漳德等地区。
隋唐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商业繁盛。 《录鬼簿》记载前期真定杂剧作家主要有白朴、李文蔚、 尚仲贤、戴善甫、候正卿、史樟、江泽民等7人,此外还 有大名李进取、陈宁甫,保定彭伯威,涿州王伯成,漳 德赵文殷、郑廷玉等人,他们共同构成河北作家群。 作品: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戴善夫与《风光好》、郑廷玉与《看钱奴》等。



4、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平阳为中心,兼及太原、大同等地区。 显要的地理位置、人口仅次于大都、有着民间艺术的深 厚传统(诸宫调的发源地)。 《录鬼簿》记载,前期杂剧作家中平阳籍的有6人:石 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君厚、孔文卿、李潜夫;太 原籍2人: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籍的1人:吴昌龄。他 们构成山西作家群。 代表作品: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 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3、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东平为主,包括济宁、兖州、泰安、德州、济南、棣 州、益都等地。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厚的民间 演剧传统。 《录鬼簿》记载,前期作家中,东平籍的有高文秀、 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等5人。另外还有济 南的武汉臣、岳伯川、棣州的康进之、益州的王廷秀 等。 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元杂剧存目的水浒戏约30种,山 东作家群有10种之多。其中康进之2种,高文秀8种。


(二)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

时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至大德(1297- 1307)年间;
作家:北方杂剧名家南下,如关汉卿、马致远、尚仲 贤、戴善夫等; 特点:继续保持北方杂剧初期生气勃勃的精神,关注现 实。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前期杂剧各类题材名作
1、爱情婚姻戏:
关汉卿《拜月亭记》,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杨显之《潇湘夜雨》、石君宝《秋胡戏妻》 石子章《竹坞听琴》、戴善夫《风光好》、 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
2、公案戏
关汉卿《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 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 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 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 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名作如 《窦娥冤》《西厢记》等。
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
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
1.
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 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
2.
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 自己娱乐之用。南宋· 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 “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 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
2、显畅
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
切明白,感到痛快淋漓,总体风格呈现酣畅之美。
A.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 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 B.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 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
C.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 俚悟,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 “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 “代”剧场观众“言”。

元明戏曲重点解析

元明戏曲重点解析

《元明戏曲》重点解析中央电大文法部隋慧娟(2005年01月07日)引言引言部分是对元明戏曲的概述、对教材体例的介绍。

关于引言,请大家简单了解这样一些知识:元明两代最重要的戏曲形式是杂剧、南戏和传奇;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杂剧本子是《元刊杂剧三十种》,最早的南戏本子是明嘉靖年间重写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第一章《元明杂剧创作综述》第一节元杂剧兴起的原因、创作分期及其他在这一节里,请大家了解以下内容:一、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元代城镇经济的繁荣,这是元杂剧繁荣的物质基础。

宋金元时期,城市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城市。

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集中进行商业性演出的勾栏瓦肆,这为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文人地位的变化。

元代初期,科举考试曾经长期停开,这使得很多文人沉郁下僚,其中的很多人混迹勾栏,与艺人为伍,进行杂剧的创作甚至演出。

同时,元蒙入主中原之后,很多文人不屑仕于异族,于是放弃仕途,转而从事杂剧创作。

这也是促进杂剧创作的重要因素。

(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元杂剧是我国各种表演艺术传奇发展的结果,而杂剧之所以在元代到达了高峰正是因为杂剧的形式已经进入成熟期。

二、元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元杂剧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初、中、晚三个时期。

(1)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内心里都郁结着深沉的悲愤不平,而且都很熟悉戏曲的舞台演出。

作品真正具有悲剧精神,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等悲剧经典。

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2)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

这一时期的杂剧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

在题材内容上,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如马致远的《陈抟高卧》、《任风子》等,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如郑光祖的《王粲登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发展和体制P191
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一、中国戏剧的渊源
中国戏曲,包括金元以来的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戏、近世京戏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历史上略具雏形的或简易的戏剧表演。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劳动歌舞、祭祀歌舞——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春秋时期的“俳优”表演——一定的戏剧因素
汉代的说唱、傀儡戏(木偶戏)和角抵戏——戏曲的萌芽
南北朝、隋唐时诗词、传奇文、“士人小说”、俗讲变文和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

歌舞戏和参军戏(化妆相声)——略具雏形的戏剧。

二、中国戏剧的形成
宋代产生了“杂剧”。

包括一些短小的诙谐滑稽戏,也有情节复杂,运用唱、念、对话等艺术手段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金朝杂剧,称为“院本”,即“行院”(勾栏妓院)演唱之本。

两者皆无剧本流传。

宋金杂剧演唱时运用北方的诸宫调和小令与套数作音乐和唱腔。

因为它兴起于北方,用北方乐曲来演唱,所以称为“北杂剧”。

南宋光宗朝浙东温州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不断吸收宋杂剧、诸宫调和各种民间技艺的成分,迅速发展成熟起来。

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来在临安和浙闽地区广为流行后,称为“南戏”或“戏文”。

北杂剧(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三、元杂剧的兴起
元杂剧产生兴盛的原因:
1. 从我国戏曲艺术内部发展规律上考察: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成熟的结果。

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 从元代特殊的社会条件去考察:
(1)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大量的勾栏瓦肆(演出舞台和观众)
元代众多的妓女(大量演员)
(2)元代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地位的卑下,使他们大批地走进勾栏瓦肆,充当“书会才人”,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创作队伍。

“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胡侍《真珠船》)
原来流传于民间的较为粗糙的戏曲,得到加工润色的机会。

人民大众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使他们获得了艺术营养,从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3)相对松弛的思想文化环境,为杂剧作家创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4)元代的民族大融合促使各民族间艺术(民族音乐、舞蹈)得到交流,为杂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5)元代统治者的爱好与提倡,从政治上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第二节元杂剧的体制和表演
一、元杂剧的结构
1.基本结构:四折一楔子、剧末“题目正名”。

个别有五折(如《赵氏孤儿》)
若干折的台本戏,如《西厢记》五本二十折,一般四折为一本。

2.折:相当于现在戏剧的一幕。

既是音乐组成的单元,又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

折中分场。

分场的标志是演员全部退入后台,出现空场。

每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套曲,元杂剧只唱北曲。

一般第一折是故事开端,第二折是发展,第三折是高潮,第四折是尾声。

3.楔子:四折以外增加的短小的独立段落。

一般放于第一折之前,作为剧情的开端,起说明剧情、介绍人物,交待背景或埋伏线索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序幕;
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多为穿插,以加强折与折之间的联系,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过场戏。

一般一本只用一个楔子,少数用两个,也有不用的。

楔子的组成主要是科白,不用套曲,只用一二支单曲(小令),唱的人可以不是全剧的主角。

4.题目正名:放于每本剧末,由两句(或四句)对偶句组成,作用是总括全剧内容,标出剧名。

前一句(或两句)是题目,后一句(或两句)是正名,一般在演出结束时念出来。

《汉宫秋》:
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现一般取末句数字作为简名,如《汉宫秋》。

二、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1、宫调和曲牌:剧本中的曲词前面都标有宫调与曲牌名称。

《窦娥冤》第三折(p12):[正宫端正好] 、[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

“正宫”是宫调名称,“端正好”是曲牌。

曲牌次序固定。

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南吕宫]:感叹悲伤;[黄钟吕]:富贵缠绵
曲牌与词中词牌相似,500多个,常用200多,主要来源于大曲、词、诸宫调、民歌等。

2.曲词:演员唱的歌词,是按曲牌填写的文字,是诗乐结合的产物。

曲词的作用:抒情,也起渲染场景、气氛和贯穿情节的作用。

元杂剧剧本有旦、末本之分,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

曲词格律严格,同一折的曲词,从头到尾押同一韵。

3.宾白即“道白”、“白”:说白、台词。

元杂剧以唱为主,说为辅,故把说的部分叫“宾白”。

作用是叙述剧情、交待人物,逗笑、调节气氛。

宾白语言形式:散语(白话)、韵语(诗词、顺口溜)。

宾白又分对白、独白、背白(背云)、带白(带云)p67等。

上场诗——开场白,下场诗——结束语。

4.科范:简称“科”,演员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亦即现在的舞台说明。

“哭科”、“睡科”、“雁叫科”、“内作起风科”等。

“科”和“诨”联系在一起,称“科诨”,插科打诨,用以展现人物性格、活跃舞台气氛等。

三、元杂剧的角色:
四大行:末、旦、净、杂。

全剧主角只能是末或旦中的正末、正旦,净、杂两类及末、旦的其他只能作配角。

末男角。

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外末、小末等。

正末是男主角。

旦女角。

又分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等。

正旦是女主角。

净多扮演凶猛强悍或反派滑稽角色(丑角)。

又分净、副净、冲净等。

一般是男角,有时也扮女角。

杂不正式的角色名称,一般以人物的身份、职务、性别等为名。

如驾——皇帝,驾旦——后妃,孤——官员,祗从——随从,卒子、曳刺——兵勇、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徕旦——女孩,邦老——即蒙语的贼、强盗,细酸——书生、穷秀才等。

角色服饰叫穿关,道具叫砌末,演出场所叫勾栏或行院,演戏叫做场。

第三节元杂剧的发展概貌
1、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鼎盛时期,以大都为中心。

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前期作家有56人,作品有三百余种。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p239、《梧桐雨》《汉宫秋》等。

高文秀《双献功》《渑池会》、康进之《李逵负荆》、纪君祥《赵氏孤儿》、石君宝《秋胡戏妻》等。

p250
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在与南戏并存的过程中逐渐衰微。

著名作家有郑光祖等,杰作有《倩女离魂》p267等,另有宫天挺《范张鸡黍》,乔吉《两世姻缘》,秦简夫《东堂母》、无名氏《陈州粜米》。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