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杂剧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发展和体制P191

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一、中国戏剧的渊源

中国戏曲,包括金元以来的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戏、近世京戏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历史上略具雏形的或简易的戏剧表演。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劳动歌舞、祭祀歌舞——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春秋时期的“俳优”表演——一定的戏剧因素

汉代的说唱、傀儡戏(木偶戏)和角抵戏——戏曲的萌芽

南北朝、隋唐时诗词、传奇文、“士人小说”、俗讲变文和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歌舞戏和参军戏(化妆相声)——略具雏形的戏剧。

二、中国戏剧的形成

宋代产生了“杂剧”。包括一些短小的诙谐滑稽戏,也有情节复杂,运用唱、念、对话等艺术手段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金朝杂剧,称为“院本”,即“行院”(勾栏妓院)演唱之本。两者皆无剧本流传。

宋金杂剧演唱时运用北方的诸宫调和小令与套数作音乐和唱腔。因为它兴起于北方,用北方乐曲来演唱,所以称为“北杂剧”。

南宋光宗朝浙东温州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不断吸收宋杂剧、诸宫调和各种民间技艺的成分,迅速发展成熟起来。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来在临安和浙闽地区广为流行后,称为“南戏”或“戏文”。

北杂剧(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三、元杂剧的兴起

元杂剧产生兴盛的原因:

1. 从我国戏曲艺术内部发展规律上考察: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成熟的结果。

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 从元代特殊的社会条件去考察:

(1)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大量的勾栏瓦肆(演出舞台和观众)

元代众多的妓女(大量演员)

(2)元代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地位的卑下,使他们大批地走进勾栏瓦肆,充当“书会才人”,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创作队伍。

“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胡侍《真珠船》)

原来流传于民间的较为粗糙的戏曲,得到加工润色的机会。

人民大众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使他们获得了艺术营养,从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3)相对松弛的思想文化环境,为杂剧作家创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4)元代的民族大融合促使各民族间艺术(民族音乐、舞蹈)得到交流,为杂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5)元代统治者的爱好与提倡,从政治上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第二节元杂剧的体制和表演

一、元杂剧的结构

1.基本结构:四折一楔子、剧末“题目正名”。

个别有五折(如《赵氏孤儿》)

若干折的台本戏,如《西厢记》五本二十折,一般四折为一本。

2.折:相当于现在戏剧的一幕。既是音乐组成的单元,又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

折中分场。分场的标志是演员全部退入后台,出现空场。每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套曲,元杂剧只唱北曲。一般第一折是故事开端,第二折是发展,第三折是高潮,第四折是尾声。

3.楔子:四折以外增加的短小的独立段落。

一般放于第一折之前,作为剧情的开端,起说明剧情、介绍人物,交待背景或埋伏线索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序幕;

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多为穿插,以加强折与折之间的联系,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过场戏。一般一本只用一个楔子,少数用两个,也有不用的。

楔子的组成主要是科白,不用套曲,只用一二支单曲(小令),唱的人可以不是全剧的主角。

4.题目正名:放于每本剧末,由两句(或四句)对偶句组成,作用是总括全剧内容,标出剧名。

前一句(或两句)是题目,后一句(或两句)是正名,一般在演出结束时念出来。

《汉宫秋》:

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现一般取末句数字作为简名,如《汉宫秋》。

二、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1、宫调和曲牌:剧本中的曲词前面都标有宫调与曲牌名称。

《窦娥冤》第三折(p12):[正宫端正好] 、[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正宫”是宫调名称,“端正好”是曲牌。曲牌次序固定。

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南吕宫]:感叹悲伤;[黄钟吕]:富贵缠绵

曲牌与词中词牌相似,500多个,常用200多,主要来源于大曲、词、诸宫调、民歌等。2.曲词:演员唱的歌词,是按曲牌填写的文字,是诗乐结合的产物。

曲词的作用:抒情,也起渲染场景、气氛和贯穿情节的作用。

元杂剧剧本有旦、末本之分,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

曲词格律严格,同一折的曲词,从头到尾押同一韵。

3.宾白即“道白”、“白”:说白、台词。

元杂剧以唱为主,说为辅,故把说的部分叫“宾白”。

作用是叙述剧情、交待人物,逗笑、调节气氛。

宾白语言形式:散语(白话)、韵语(诗词、顺口溜)。

宾白又分对白、独白、背白(背云)、带白(带云)p67等。

上场诗——开场白,下场诗——结束语。

4.科范:简称“科”,演员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亦即现在的舞台说明。

“哭科”、“睡科”、“雁叫科”、“内作起风科”等。

“科”和“诨”联系在一起,称“科诨”,插科打诨,用以展现人物性格、活跃舞台气氛等。

三、元杂剧的角色:

四大行:末、旦、净、杂。

全剧主角只能是末或旦中的正末、正旦,净、杂两类及末、旦的其他只能作配角。

末男角。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外末、小末等。正末是男主角。

旦女角。又分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等。正旦是女主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