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元代杂剧与南戏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元末南戏

第七章  元末南戏

第七章元末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兴起及其体制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与北杂剧相对而言。

它产生于两宋交替之际,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戏剧,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永嘉是唐代时的名称)元代前期,北杂剧兴盛,它却衰微,元末杂剧衰微后,它又兴盛起来,并取代了北杂剧的优势。

2、南戏和杂剧此消彼长元灭南宋以后,北杂剧盛行,南戏一度衰落,正如《南词叙录》所说:“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南词遂绝,而南戏亦衰。

”但南北的沟通,对南戏的发展也给予了有力的刺激,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的长处和成就来丰富提高自己,如接受北杂剧的故事题材,吸收其艺术描写,借鉴其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其若干曲调,出现“南北合套”的形式等,从而使南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日趋成熟。

到元末,由于杂剧创作日益脱离现实,加之艺术格局趋于老化,杂剧逐渐衰微。

而此时,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为明清传奇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南戏的体制1、剧本结构:以出为单位,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分场,可长可短。

一般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

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

2、音乐形式:1南戏音乐比较自由,可以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不限押韵,宫调无严格规定。

伴奏以管乐为主。

3、角色分类及演唱:生、旦、净、丑、外、末、贴。

每个人物都可以唱,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三、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北杂剧南戏1、题目正名(在前或在后) 1、副末开场(又叫题目、标目,均在第一场,报演出宗旨和剧情大意。

)2、一本四折一楔子 2、长达数十出(齣)无楔子3、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 3、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分唱或合唱4、每折一韵到底 4、一出中可以换韵5、可用下场诗 5、每出均有下场诗,多“集唐”6、用北曲,多刚劲粗犷 6、用南曲,多柔婉缠绵7、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 7、一出中可变宫调8、动作提示叫“科” 8、曰“介”四、南戏作品:今存完整的全本15种,残本119种。

元杂剧和南曲

元杂剧和南曲

从北宋到元代,在我国出现两种不同的戏曲演出形式,这就是杂剧和南戏。

杂剧在元代也称元曲,杂剧流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一带。

南戏则以浙江温州为发源地,以后流传于南方诸省。

杂剧与南戏都属戏曲,但在剧本结构、唱腔、行当排场等却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剧本结构杂剧中,一个剧目称为一本,一本共四折及一楔子构成(即全剧由五段戏构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共用了五本二十折,打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通过“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五本详细的描述了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特征,使文章更吸引人。

南戏中戏的段落称"出",一个剧目多的由四、五十出构成,少的也有十几"出",可连演几天。

高明的《琵琶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四十二出,情节详尽。

2、唱腔杂剧中,一折戏的音乐唱腔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音乐均为曲,不同南曲。

南戏中唱腔曲牌由南曲和北曲合套,(即南北曲均可用。

)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其根源是由于地域文化特色,语言方言区别而形成的。

3、演唱体制杂剧中,剧本分旦本(女角)和末本(男角),由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均不唱。

如《望江亭》一剧是旦本,由正旦谭记儿主唱,正末白士中不唱。

《汉官秋》一剧是末本,正末汉元帝主唱,正旦王昭君不唱。

楔子则可以由主角以外唱,如《窦娥冤》一剧为旦本,各折均由窦娥唱,但楔子可由窦天章唱。

而《西厢记》是打破了一个人主场的惯例,生、旦还有其他的角色都有唱,这样也使得人物刻画更为生动有趣。

南曲中每场戏可由主角唱,也可由配角唱,还有合唱、对唱、帮唱。

南戏的演出形式由副末开场,概要介绍剧情故事内容、戏由第二出开始,人物上下场定场诗、下场诗、上场人有自报家门。

6元代南戏

6元代南戏
第七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况


一、何谓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指的是宋元时期东南地区用南方方 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二、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根据明代祝允明《猥谈》和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大约 产生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到高宗南渡之际,盛行于南宋。因 为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 杂剧”。 南戏最初只是简单的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不 断吸收宋杂剧和其它民间伎艺的成份,使自己逐渐丰富发展 起来。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 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声腔而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 剧种。南戏上承宋院本,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 的一环。 一般认为北宋末年和南渡之际是南戏的形成期;元灭南宋之 后是南戏的衰落期;元末明初是南戏的繁荣期。
其二,心理描绘。 《琵琶记》中的心理描写也多于元杂剧。赵五娘在诉 说自己的不幸命运时,就有两段精彩的地方。 一是《糟糠自厌》中对糠的诉说。赵五娘以糠和米比 作自己和丈夫的命运。“糠和米,本是两依 倚,……。” 写出了自己的不幸和无奈。 二是《祝发买葬》中对头发的对话,以头发自比,诉 说苦处。“头发,是我耽搁你度青春,如今又剪你, 资送双亲。剪你伤情也,只怨结发的薄悻人。”成功 的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种手段,也为读者了解 主人公提供了又一个视角。



三、《琵琶记》的基本情节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奈何朝廷皇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 闱。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 堪悲赵 女支持,剪下香云送姑舅。罗裙包土,筑成坟 墓;琵琶写怨,竟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 氏,书馆相逢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 表耀门闾。

第七章 元末南戏

第七章  元末南戏

第七章元末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兴起及其体制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与北杂剧相对而言。

它产生于两宋交替之际,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戏剧,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永嘉是唐代时的名称)元代前期,北杂剧兴盛,它却衰微,元末杂剧衰微后,它又兴盛起来,并取代了北杂剧的优势。

2、南戏和杂剧此消彼长元灭南宋以后,北杂剧盛行,南戏一度衰落,正如《南词叙录》所说:“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南词遂绝,而南戏亦衰。

”但南北的沟通,对南戏的发展也给予了有力的刺激,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的长处和成就来丰富提高自己,如接受北杂剧的故事题材,吸收其艺术描写,借鉴其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其若干曲调,出现“南北合套”的形式等,从而使南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日趋成熟。

到元末,由于杂剧创作日益脱离现实,加之艺术格局趋于老化,杂剧逐渐衰微。

而此时,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为明清传奇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南戏的体制1、剧本结构:以出为单位,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分场,可长可短。

一般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

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

2、音乐形式:1南戏音乐比较自由,可以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不限押韵,宫调无严格规定。

伴奏以管乐为主。

3、角色分类及演唱:生、旦、净、丑、外、末、贴。

每个人物都可以唱,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三、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北杂剧南戏1、题目正名(在前或在后) 1、副末开场(又叫题目、标目,均在第一场,报演出宗旨和剧情大意。

)2、一本四折一楔子 2、长达数十出(齣)无楔子3、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 3、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分唱或合唱4、每折一韵到底 4、一出中可以换韵5、可用下场诗 5、每出均有下场诗,多“集唐”6、用北曲,多刚劲粗犷 6、用南曲,多柔婉缠绵7、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 7、一出中可变宫调8、动作提示叫“科” 8、曰“介”四、南戏作品:今存完整的全本15种,残本119种。

01第一章 元代杂剧与南戏

01第一章 元代杂剧与南戏

•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 人 南 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书会才人”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 书会才人” 文人的处境不幸 •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科举事,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 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 明人胡侍《真珠船》:“中州人每每沉抑下 明人胡侍《真珠船》 志不获展,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 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兴学办校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 –农业:《元史 河渠志》:“内立都水监,外设各 农业: 元史·河渠志 河渠志》 内立都水监, 农业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手工业发展,形成大都市 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 大都:“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城南之走 大都: 通衢交错,列巷纷纭”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 华区锦市,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万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百十里街衢整齐,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 百十里街衢整齐,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普 普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元杂剧和南戏成为了两种备受瞩目的表演形式。

元杂剧作为明代最早的戏剧体裁之一,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而南戏则是明代南方地区特有的曲艺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本文中,将分别对元杂剧和南戏进行介绍,并深入探讨它们在明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元杂剧是由元朝时期的剧种演变而来,它采用了大量的音乐、舞蹈和武术表演,具有豪放、热烈的表达风格。

元杂剧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而生动,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元杂剧的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鼓点、锣鸣和胡笳等乐器的演奏,为剧情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背景音乐。

同时,舞蹈和武术也是元杂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舞蹈形式多样,有柔美的舞步、激烈的打斗动作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舞台表演的氛围之中。

二、南戏南戏是明代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表演形式,它与元杂剧在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南戏以曲调婉转悠扬、唱腔绵长为特色,演员通过对唱技巧的运用,使得剧情更加细腻、动人。

南戏的剧本内容多样化,包括历史故事、传说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等。

这些剧本既融入了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又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使得观众能够在欣赏南戏的同时,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南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扮女装,他们通过特殊的表演技巧和嗓音变化,将角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南戏中还常常穿插舞蹈和杂耍等元素,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三、元杂剧与南戏的地位元杂剧和南戏在明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人雅士提供了表达的渠道。

元杂剧通过大量描绘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剧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命运,使得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增长了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元杂剧的豪放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吸引了文人雅士们的关注和研究。

1元代杂剧散曲南戏

1元代杂剧散曲南戏

二、文学概况
1、元曲 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于诗歌,但都 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元 曲。臧晋叔《元曲选》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 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 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 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 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也。”
3、从接受主体——观众队伍来看
戏剧的繁荣与否与市民阶层的发达与否 紧密相关。元重视和优待工匠,集中于 大都市作工。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带 动市民文化的繁荣,为戏剧的繁荣奠定 了物质基础和观众基础。
4、从戏剧基础——文化传统来看
叙事文学的繁荣与否、对戏剧的重视与 否是戏剧繁荣的两个前提条件。前者是 戏剧文学的表现形式,后者是戏剧的价 值观念。
二、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数量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 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 200多人,作品500多种。据明代臧晋 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 编》选辑,现存元杂剧160多种。
元曲四大家
一般认为是关、马、郑、白。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关、郑、 白、马;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马、郑、 关、白; 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关、马、 郑、白; 徐复祚《曲论》:马、关、白、郑 王骥德《曲律》:王、关、马、白。
三、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南北方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杰出作家有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 祥等。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既流行南戏, 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优秀作家有郑 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 。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三、元杂剧的体制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 贴 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 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 细酸、曳剌。
三、元杂剧的体制
4、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 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 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 作用。 5、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 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 “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 “内做风科”。
第六节 明清杂剧
一、明初杂剧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三、清代杂剧 四、[作品讲读]《狂鼓史》
一、明初杂剧
1、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歌功颂德、粉饰太 平的总体追求垄断杂剧剧坛。 艺术形式则有所革新,突破元杂剧体制规范并 趋向雅化。 2、明初杂剧作家主要有两类人: 一类是由元入明的作家,以杨景贤、刘东生为 代表; 一类是在明初成长起来的宫廷派作家,以朱权、 朱有燉为代表。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
1、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 关汉卿不乐仕进,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 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 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 剧创作大有裨益。
关汉卿肖像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
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狂 放不羁的个性,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 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他还亲自参与演出, 获得丰富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 行本色。 2、一生创作60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18种。 分为三类:第一类公案剧,有《窦娥冤》、《鲁 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婚姻爱情剧,有 《救风尘》、《拜月亭》;第三类历史剧,有 《单刀会》、《西蜀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宾白。即说白。徐渭《南词叙录》: “唱为主,白为宾。”
3、科介。剧本中对动作、表情、效果的舞 台提示。
五、元杂剧体制
1、剧本体制 典型:四折一楔子。 2、演唱体制 旦本、末本(一人主唱)
六、元代的两大戏剧圈和元杂剧发展的两个阶段
3、诸多著名演员的出现有助于 杂剧的兴盛。
4、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 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 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 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 兴盛的原因之一。
(右图为元代街市图 元代杂剧演出壁画)
四、戏曲剧本的构成
1、曲词。其功能:
a.抒发人物情感 b.描摹环境景物 c.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等级划分:
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在官场中,汉官也受严格控制。 《元史·百官志序》:“官有常职,位有常员。 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一代之制,未 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 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 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 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 快流行于全国。
三、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一 元代社会
元朝是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政权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蒙古各部统一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7)灭亡西夏。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灭金,占据了黄河流域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铁木真的孙子、蒙哥的 弟弟忽必烈继位(元世祖)。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国号曰大元,“盖取 《易经》‘乾元’之义”(《元史·世祖本 纪》)。 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元朝成为地跨欧亚两 洲的大帝国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兴学办校
农业:《元史·河渠志》:“内立都水监,外设各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手工业发展,形成大都市
大都:“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城南之走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万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百十里街衢整齐,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普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 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 花月东墙记》三种,而以《梧桐雨》为代 表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 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爱情为主 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对李、《长生殿》有重大影响。
第一二课时 元代杂剧与南戏
讲授:吴瑾
一、“元曲”的概念
戏曲:名自宋末元初 刘埙《水云村稿》, 自王国维《宋元戏曲 史》用以通指中国传 统戏剧。
元曲:元散曲和元杂 剧合称。
二、元代戏剧的构成
一、杂剧(北杂剧、北曲、元曲) 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 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 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南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书会才人”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明人胡侍《真珠船》:“中州人每每沉抑下 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马致远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另据考 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 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 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 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 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 娱,死后葬于祖茔。
三、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1、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 繁荣。剧本方面,主要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 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有的是“书会才人”, 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 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 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 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 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 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关(汉卿)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 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 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 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 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 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 《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商业:注重海外贸易
文化:注重教育。
中统年间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
至元六年(1269),令诸路官府子弟入学;
二十四年(1287)又立国子学;
二十八年(1291),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 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 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
此外,还设立专科学校,中统二年(1261) 令诸路设立医学;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 诸路设立阴阳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