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开始南移是在南宋王朝灭亡、元王朝统一全国以后。
元朝的思想上是兼收并用,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
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元廷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学与科举,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
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
元朝文学以元曲与小说为主,相对的诗词成就较少。
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
叙事性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成了主导地位。
一批自由奔放的文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然而戏剧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
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
元杂剧的很多作品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豪绅以及他们的帮凶、爪牙对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剥削,同时歌颂普通人民对封建统治集团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
元代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元杂剧的发展》word版

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地位。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杂剧创作成就尤为突出,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戏曲渊源与元杂剧的体制一、中国戏曲发展经历: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外、净、杂。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主要由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
曲词主要用于抒情,也起渲染气氛、描写景物和串连关目的作用。
“宾白”是人物的对话,包括对白和独白,他们有的是散语,成为散白;有的是韵语,称韵白,以散白为主。
“科”主要指人物的动作和舞台效果。
“题目正名”,使用两句或四句对偶或压韵的话标示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一般放在剧本的结尾。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一、元杂剧兴盛的具体表现:1、作家作品多。
2、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3、体制完整,表演出色。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杂剧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统治者的爱好、需要和利用,直接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3、新型剧作家群的出现,有利于繁荣剧本创作并提高戏曲艺术质量。
4、中外文化交流、北方诸民族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杂剧的表演艺术。
5、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因而为人民所关心和热爱,这是元杂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元杂剧的高度繁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元杂剧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元杂剧的发展及其特点元杂剧起源于中国元代(1279-1368年),在这一时期,元朝政权积极推崇戏曲艺术,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杂剧在元朝上层社会迅速崛起,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以它浓郁的音乐、舞蹈和唱腔表演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戏曲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元杂剧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戏曲形式多样,既有它对华彩灿烂的曲艺表演,也有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和动作表演。
其次,元杂剧以音乐的演绎为核心,音乐在整个剧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舞台美术的表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观众陶醉在一个富有视觉美感的艺术空间中。
最后,元杂剧模仿并引用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作品,使剧目更具吸引力和深度。
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首先,元杂剧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舞台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元杂剧的舞台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使观众深入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体验到强烈的戏剧张力。
其次,元杂剧的音乐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以其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唱腔艺术而闻名。
这些音乐作品经久传世,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的音乐既表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元杂剧在舞台美术和表演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元杂剧注重细节和造型美,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剧目更加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此外,元杂剧的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技巧,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戏剧感受。
宋元杂剧的发展

宋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以宋、元两朝为高峰期。
以下是宋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1.孕育期(960-1279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
宋代的“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舞、戏剧、杂耍等的表演形式,其形式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成熟期(1279-1368年):元代时期,杂剧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戏曲形式之一。
这一时
期的杂剧在表演技巧、剧本创作、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元杂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3.转型期(1368-17世纪初):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戏曲艺术也发生了
变化。
宋元杂剧逐渐被新兴的昆曲、京剧等戏曲形式所取代。
同时,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各种地方戏曲形式也开始兴起,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宋元杂剧的发展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和繁荣一、元杂剧的成熟和定型◆俗文学成为文坛新盟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格局上诸宫调、说话、戏曲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
◆元杂剧最直接的渊源是金院本,金院本中的“幺末”即早期北曲杂剧的别称;而“幺末”院本的音乐体制是在诸宫调北曲联套体的基础上逐步得以完善和确立的。
◆新鲜活泼的少数民族音乐对周期性循环的华夏雅乐的冲击和渗透,并由渗透而融合,形成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型民族音乐。
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曲藻序》◆与北曲的节奏旋律相适应,元曲大量使用衬字,通篇用韵,且韵脚密集,入声字派往平、上、去三声,曲牌运用也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
徐渭《南词叙录》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元杂剧在通俗文学领域表现出黜雅尚俗的审美导向,然而从整体而言,还是成功地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异化。
◆元杂剧出现的大背景是蒙元文化,而这一博大渊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又与外界有着广泛交流的时代,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两个特点。
李修生《全元文》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也就是尊崇儒学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御众地位,实质上又是维护封建秩序。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全真教所体现的外道内儒倾向与元代理学炽盛之间的离合关系。
视天下无可为,思得毁裂冠冕,投窜山海,以高蹇自便元好问《孙伯英墓铭》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优越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元杂剧得以迅速走向成熟的先决条件。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元代文人有较多的自由,他们的思想只是被传统影响所限制,并没有受到强力的控制,他们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比较开放的外部条件。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元朝(1279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曲与艺术表演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元杂剧作为元代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元朝文化的激荡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后世的艺术表演产生持久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创立与发展元杂剧是元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剧种,它融合了元代民间曲艺和北方以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艺术元素。
元代统治者大力推崇西亚和中亚的文化,导致元杂剧中加入了大量地方曲艺和民间故事情节。
元杂剧以其表演形式独特、喜剧性强以及音乐与舞蹈元素的丰富而备受观众的喜爱。
元杂剧中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歌唱、舞蹈、说白和器乐等多个元素的结合。
演员们靠着唱腔、舞蹈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将戏剧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的独特性使元杂剧成为元朝时期最玩味儿以及最具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二、元杂剧对后世的影响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元杂剧则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曲艺演出方式逐渐被元杂剧所取代,元杂剧的唱腔、舞蹈、说白等元素也成为后世戏曲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中的角色类型与表演技巧对于后世戏曲剧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元杂剧的流行还带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
在元朝时期,元杂剧成为当时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大量演出和观众的参与使元杂剧得以广泛流传并迅速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元朝社会的文化一体化,也为后世的戏曲剧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最后,元杂剧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元朝时期的戏曲和艺术表演注重形式的变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让后世的艺术家从中受益。
元杂剧的表演特点激发了他们对创新的热情,使得后世的戏曲剧种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总结起来,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在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下达到了一个高峰。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2011-2012学年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班级 08(1)班学号 08141133课题名称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学生姓名严伟指导教师陆慧敏2012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本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
2、本论文(设计)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3、本论文(设计)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
4、本论文(设计)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学生(签名):严伟2012年月日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音乐学院08(1)班08141133严伟【摘要】:“杂剧”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意思是“杂耍”,当时是百戏、参军戏等各种技艺的总称,到了宋朝杂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专业化,加入了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杂剧”才成为一个舞台表演艺术的专称。
元杂剧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化从萌芽、发展转变为成熟和完善,本文从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特点、元杂剧的分类和内涵、元杂剧的衰落、元杂剧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六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兴衰起源发展元杂剧是中国最早的相对比较成熟,风格相对统一的戏剧形式,它不仅吸取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艺术形式,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体系,同时因为元朝的特殊历史时期,还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证的作家就有2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剧目有500多种,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元杂剧以其大量的优秀作品将戏曲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古典艺术最耀眼的三颗明珠,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为“元曲”,宋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上写到“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
①可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的产生说到元杂剧的产生不得不说说元朝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公元1206年蒙古族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个部族,被推举为可汗,称为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陆续的灭掉了西夏和金朝,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定国号为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1.元杂剧的形成
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
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剧本后面标明“题目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的内容,习惯以最后一句作为剧名。
元杂剧的角色分工较宋杂剧、金院本有重大变化,分工更为细密,主次更为明显。
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
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卜儿等。
杂剧只有主要角色独唱,称“一人主唱”,正末唱为末本,正旦唱为旦本。
其余角色一般只有科白,没有唱词。
曲辞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
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也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
除曲辞之外,宾白和科泛都是构成杂剧的主要因素。
宾白指剧中人物说白部分。
古代戏曲以以唱为主,以白为辅,故称宾白。
元杂剧的宾白大体可分韵语宾白和散
语宾白两大类,前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包括角色出场的上场诗和退场时的下场诗;散语宾白用加工提炼的口语,比较通俗、本色、质朴。
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曲子之中(称为“带白”)。
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元杂剧还把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叫做“科”或“科泛”。
3.杂剧发展概况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当时流行于北方的诸宫调、唱赚等说唱艺术和各民族民间歌舞等多种艺术养料,而约在金章宗(1189—1208)至金亡(1232)这一段时期里形成的。
元杂剧形成以后,很快就在中国北方兴盛起来。
从元朝统一南北后到至治(约1289—1323)年间,特别是元贞、大德(1295—1307)之际,北杂剧十分繁荣。
代表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以及最著名的作品《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赵氏孤儿》等,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元杂剧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本身就有着民间艺术的深厚传统和较为频繁的演出活动,特别是诸宫调和金院本的演出,对北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山西、河北的一些地方,在宋、金、元时期受战争破坏较少,便于经济的发展和演员的相对集中,这在客观上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元代的首都大都,更是成为集中北方各地的伎艺与优秀演员的中心,这对于各种艺术的相互竞争、吸收,对元杂剧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元代,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他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对于提高元杂剧的整体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元代统治者连年忙于征战厮杀,他们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这对元杂剧的繁荣十分必要。
蒙古统治者对元杂剧的喜爱也对它的兴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对儒学到底有什么用不大在意,但却很重视工匠、艺人的价值,他们中许多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
另外,元杂剧的繁荣,与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诸宫调、宋金杂剧更大的吸引力。
元朝统一南北之后,北杂剧也在向南发展,盛行于南北,构成了全国大繁荣的局面。
这显然与它得到广泛的喜爱与广泛的流传有密切的关系。
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首先在于它拥有众多的作家和众多优秀的剧作。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就记载了九十多个杂剧作家和四百五十多本杂剧剧目。
明代初年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著录杂剧作家一百九十一人,作品多达五百六十余本。
但实际上,元杂剧的数目远远不止这些,明代李开先曾说明初朱元璋对亲王之国,“必以词曲千七百本赐之”,这一千七百本虽不一定全是杂剧,但从中也可知道明初保存的杂剧之多。
一般研究者将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分为二个时期:前期和后期。
其分界线在元成
宗元贞、大德年间,在此之前为元杂剧发展的前期,在此之后为元杂剧发展的后期。
前期的元杂剧,是全盛时期,以大都为中心。
这一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
著名的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李好古、郑廷玉等。
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张生煮海》、《潇湘夜雨》、《赵氏孤儿》、《看钱奴》等。
前期作品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愿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元代的“权豪势要”,提出了元代社会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
前期杂剧还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杨家将、岳家军等英雄人物,寄托了作家的民族情感。
另外,前期的元杂剧还有一大批爱情剧,这些剧作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婚恋观,反映了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又写了一大批有关娼妓、家庭问题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关注、同情和赞扬。
前期元杂剧还有众多表达故国之思和宣扬神道观念的作品,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和精神世界。
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临安。
这时,大批作家南下,杂剧创作虽然仍在继续发展,但势头已明显地减弱,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
《录鬼簿》和《续录鬼簿》记载后期杂剧作家五十一人,作品七十八种。
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秦简夫《东堂老》等。
后期作品由于作者离亡国时间较长,社会相对安定,作品对社会干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许多作家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作品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许多文人创作只是模仿前人,照谱填词,所写多为案头之曲,难以演出。
后期杂剧在艺术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作品或追求语言的华丽典雅,或沿袭前人的旧套,特别是杂剧在南方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方言的限制,失去了地利,因而衰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