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形式和特点
元杂剧特点简答

元杂剧特点简答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元代,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
元杂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融合了唐宋时期的各种戏曲元素,如唱、念、做、打、舞等,同时还吸收了当时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多样性:元杂剧的剧目种类繁多,包括历史剧、传奇剧、神话剧、戏说剧等,涵盖了各种题材和内容,从而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3. 艺术性:元杂剧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演员们需要具备高超的演技和技巧,才能够将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4. 精神内涵:元杂剧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传递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如忠诚、孝道、爱国等,这些思想和精神内涵对于当时的社会和观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元杂剧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多样性、艺术性和精神内涵的戏曲形式,它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虽然元杂剧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戏曲形式,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仍然不可忽视,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元杂剧的精神和艺术。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元朝(1271年-1368年),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戏曲内容而闻名,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装和化妆:元杂剧的演员身着华丽多彩的戏装,服饰的颜色鲜艳夺目,样式繁复,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身份。
同时,演员的妆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符合人物形象,还要突出该角色的特点,比如黑白分明的脸谱等。
2. 舞台布置:元杂剧的舞台布置注重气势恢宏和视觉冲击力。
舞台背景常常采用绘画的形式,以表现自然景观或建筑物,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
此外,舞台道具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宝剑、鞭炮、灯笼等,用以增强戏剧效果。
3. 表演技巧:元杂剧的表演技巧包括音乐、舞蹈、身段、唱腔等多个方面。
音乐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使用传统的乐器如琵琶、笙、箫等,配合演员的唱腔和舞蹈动作,形成独特的音乐美感。
舞蹈动作则包括身段、手势、步法等,要求演员具备优美的身体力行和协调的动作。
4. 技艺表演:元杂剧中有各种技艺表演,如杂技、武术、变脸等。
杂技表演包括各种器械技巧和身体技巧,如高空跳跃、飞檐走壁等,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惊喜。
武术则是表演角色之间的打斗动作,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武术功夫。
而变脸则是元杂剧中最具特色的表演技巧之一,演员通过瞬间变换面具,以表现角色的情绪变化。
元杂剧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其表演艺术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传承了传统的表演技巧,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表演形式,对后来的戏曲艺术和舞台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元杂剧依然活跃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吸引着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简述元杂剧体制特点

简述元杂剧体制特点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其体质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也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馀地。
这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同时构成了戏曲文学的特色。
(2)楔子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由来作简单的介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3)“末本”、“旦本”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这些乐曲不只吸收了宋金词、大曲、诸宫调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流传来的曲调。
如《虎头牌》杂剧中的【双调】套曲就是当时女真族流行的乐曲。
(4)曲词、宾白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
歌曲的作用主要在抒情,但是它不只限于主人公的心情抒发和咏叹,同时也在重要的场景和关目之中起渲染和贯串的作用。
曲词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
(5)科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掩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元杂剧体例特点

元杂剧的特点如下: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
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 ,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元杂剧的艺术体制

元杂剧的艺术体制引言: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元朝时期,兴盛于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元杂剧的艺术体制独特,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多元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
元朝统治者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戏曲艺术。
元杂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成为了元代戏曲的代表形式。
二、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 多样性:元杂剧融合了当时各种流派的表演形式,包括北方和南方的表演风格,使得元杂剧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2. 语言特点:元杂剧的语言以中古汉语为基础,融入了蒙古语、回鹘语、西域语等元朝各族人民的方言,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方式。
3. 音乐伴奏:元杂剧以乐队伴奏为主,乐器包括鼓、笛、琵琶等,音乐节奏独特,富有动感和戏剧性。
4. 服装道具:元杂剧的服装华丽多彩,道具精美繁复,能够很好地展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5. 舞蹈动作:元杂剧注重舞蹈动作的表达,舞蹈与唱念做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三、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体制1. 剧本创作:元杂剧的剧本创作由一名或多名编剧完成,他们负责剧情设计、角色塑造和台词创作。
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需要参考历史资料、民间故事和戏曲传统,以确保剧本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2. 角色分配:元杂剧的角色分配非常严格,演员根据自己的才艺和特长来选择扮演的角色,以确保演员能够完美地诠释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3. 排练和排演:元杂剧的排练和排演分为多个阶段,包括对唱腔、舞蹈和动作的练习,以及角色的表演演绎。
排练和排演需要演员们长时间的努力和磨练,以达到艺术形式的完美呈现。
4. 剧团组织:元杂剧的演出通常由专门的剧团组织,剧团由编剧、演员、乐队和舞美人员等组成。
剧团负责演出的组织、策划和宣传,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
四、元杂剧的艺术价值元杂剧作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元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_元明清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之一,其基本结构形式包括开序、固定程式、剧情发展和结尾等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
一、开序元杂剧的开序是指剧本开头的引子部分,用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做铺垫。
开序一般由一个或多个演员扮演角色念词引导。
开序可以有三种形式:词序,直接题目,神谕或先知。
其中,词序是最常见的开序形式,通过词人为剧目作抒发之词,既能概括剧情主题,又能突出剧目的特色。
二、固定程式固定程式是元杂剧的特点之一,它是一套固定的剧情设计,体现了元杂剧的独特风格。
固定程式主要包括开场儿、锣鼓相送、大戏引、中间弹、遣辞、半夜鸣鼓、收香、退众等环节。
其中,开场儿是指开场时演员们奏乐跳舞,热烈欢迎观众入场;锣鼓相送是烘托情绪氛围,让观众感受舞台的喧闹热闹;大戏引是一出短剧,一般以英雄故事或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中间弹是剧中设有插曲,一般为琴弦琵琶等表演形式;遣辞是演员登场前的独白,可用于介绍角色身份或说明情节发展;半夜鸣鼓是一种传统唱段,常在夜晚设置,用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收香是指观众捧香给演员表示赞赏;退众是指剧终后演员们退场。
三、剧情发展元杂剧的剧情发展通常包括有序的序幕、几个独立的季幕和收场。
序幕是宣示剧目主题的部分,往往是诗词抒发,通过美妙的音乐和舞蹈,展示故事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季幕是剧情发展的主要部分,每个季幕都有自己的独立故事内容,一般包括扮演情侣或敌人的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与固定程式相关的各种情节组成;收场白是剧情发展的最后一环,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或者脱口而出的独白,将故事情节进行总结。
四、结尾元杂剧的结尾一般包括戏外报和出场白。
戏外报是人物告辞的表演,在剧目结束后,观众常常要求以脱角表示对演员的欢迎和鼓励;出场白是演员在剧终之前登台向观众表演的短暂唱词,内容较多为致谢和祝福。
综上所述,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开序、固定程式、剧情发展和结尾等部分。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这一套散曲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 的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叛逆 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这种人生选择固然是特 定的历史环境所致,但关汉卿的自述中充满昂扬、诙谐 的情调,较之习惯于依附政治权力的士人心理来说,这 种热爱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 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同时又表现 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 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 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很少 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 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请欣赏:河北梆子戏《窦娥冤》上、下
剧情简介
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 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 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 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 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 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 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 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 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 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 娥冤》。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元杂剧形成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 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 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 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 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 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 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形式和特点
学院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四班学生姓名:李淑敏201108020209 指导教师:王彦永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4日
摘要: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关键词:楔子、角色、道白。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
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个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所谓的“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幕”,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说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以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
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
的套数构成。
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
窦娥冤”。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
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
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
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
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
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
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
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
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
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
《汉宫秋》“雁叫科”。
参考文献:
刘益国;试论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最集中的一个主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褚雪梅 ,孙瑞清;诗与剧:《汉宫秋》[J];上海戏剧;198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