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合集下载

《元杂剧的发展》word版

《元杂剧的发展》word版

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地位。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杂剧创作成就尤为突出,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戏曲渊源与元杂剧的体制一、中国戏曲发展经历: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外、净、杂。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主要由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

曲词主要用于抒情,也起渲染气氛、描写景物和串连关目的作用。

“宾白”是人物的对话,包括对白和独白,他们有的是散语,成为散白;有的是韵语,称韵白,以散白为主。

“科”主要指人物的动作和舞台效果。

“题目正名”,使用两句或四句对偶或压韵的话标示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一般放在剧本的结尾。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一、元杂剧兴盛的具体表现:1、作家作品多。

2、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3、体制完整,表演出色。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杂剧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统治者的爱好、需要和利用,直接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3、新型剧作家群的出现,有利于繁荣剧本创作并提高戏曲艺术质量。

4、中外文化交流、北方诸民族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杂剧的表演艺术。

5、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因而为人民所关心和热爱,这是元杂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元杂剧的高度繁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宋元杂剧的发展

宋元杂剧的发展

宋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以宋、元两朝为高峰期。

以下是宋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1.孕育期(960-1279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

宋代的“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舞、戏剧、杂耍等的表演形式,其形式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成熟期(1279-1368年):元代时期,杂剧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戏曲形式之一。

这一时
期的杂剧在表演技巧、剧本创作、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元杂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3.转型期(1368-17世纪初):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戏曲艺术也发生了
变化。

宋元杂剧逐渐被新兴的昆曲、京剧等戏曲形式所取代。

同时,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各种地方戏曲形式也开始兴起,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宋元杂剧的发展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和繁荣一、元杂剧的成熟和定型◆俗文学成为文坛新盟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格局上诸宫调、说话、戏曲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

◆元杂剧最直接的渊源是金院本,金院本中的“幺末”即早期北曲杂剧的别称;而“幺末”院本的音乐体制是在诸宫调北曲联套体的基础上逐步得以完善和确立的。

◆新鲜活泼的少数民族音乐对周期性循环的华夏雅乐的冲击和渗透,并由渗透而融合,形成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型民族音乐。

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曲藻序》◆与北曲的节奏旋律相适应,元曲大量使用衬字,通篇用韵,且韵脚密集,入声字派往平、上、去三声,曲牌运用也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

徐渭《南词叙录》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元杂剧在通俗文学领域表现出黜雅尚俗的审美导向,然而从整体而言,还是成功地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异化。

◆元杂剧出现的大背景是蒙元文化,而这一博大渊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又与外界有着广泛交流的时代,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两个特点。

李修生《全元文》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也就是尊崇儒学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御众地位,实质上又是维护封建秩序。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全真教所体现的外道内儒倾向与元代理学炽盛之间的离合关系。

视天下无可为,思得毁裂冠冕,投窜山海,以高蹇自便元好问《孙伯英墓铭》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优越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元杂剧得以迅速走向成熟的先决条件。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元代文人有较多的自由,他们的思想只是被传统影响所限制,并没有受到强力的控制,他们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比较开放的外部条件。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回复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回复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回复元杂剧,也被称为杂剧、元曲,起源于中国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大创新。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了元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精华,成为当时戏曲艺术的代表。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一、元杂剧的起源元杂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后代忽必烈时期。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开始对汉族文化进行重视和保护,通过各种文化交流使得蒙古文化和汉族文化发生了交融。

在这种背景下,汉族文化的特点开始融入到戏曲表演中,逐渐形成了元杂剧的雏形。

二、元杂剧的形成元杂剧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迎合政治需要的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1. 迎合政治需要的形成阶段元代初期,忽必烈为了巩固统治、融合民族,鼓励了各族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在戏曲表演方面,他授权汉人贾似道改编了一些元素,形成了大概率符合蒙汉喜好的曲艺形式,为元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成熟阶段到了元宪宗时期,元杂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艺术语言。

元宪宗时期的杂剧家郑光祖被誉为元杂剧的鼻祖,他的代表作品《窦娥冤》成为了元杂剧的经典之一。

在这一阶段,元杂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动作演员和歌唱词曲为主的艺术形式,意境丰富、曲调婉转而情感深沉。

3. 衰落阶段到了元代末期,元杂剧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政权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骚乱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明朝的崛起。

明朝建立后,封建统治者对元杂剧不感兴趣,将其打入了冷宫,元杂剧从此走向了衰落。

三、元杂剧的特点和风格元杂剧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和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

演员们通过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和舞蹈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和展现剧情。

2. 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杂剧强调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力,演员经常以歌唱、对唱或合唱的方式演绎剧情,以及通过舞蹈来丰富表演内容。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概要课件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概要课件

•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 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 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 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 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 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 本”。
• 关于“宫调”: •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 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 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 (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 “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 “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 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 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 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北曲
•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 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 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 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 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 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 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 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 音乐和声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 带白、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元曲四大家
•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 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 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 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 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 (《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 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 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 是王与郑。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前期杂剧各类题材名作
1、爱情婚姻戏:
关汉卿《拜月亭记》,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杨显之《潇湘夜雨》、石君宝《秋胡戏妻》 石子章《竹坞听琴》、戴善夫《风光好》、 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
2、公案戏
关汉卿《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 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 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 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 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名作如 《窦娥冤》《西厢记》等。
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
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
1.
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 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
2.
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 自己娱乐之用。南宋· 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 “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 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
2、显畅
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
切明白,感到痛快淋漓,总体风格呈现酣畅之美。
A.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 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 B.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 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
C.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 俚悟,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 “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 “代”剧场观众“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形成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从原始歌舞开始,后 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从元杂剧的直接源 头来说,是直接继承宋杂剧、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 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
元杂剧
继承、吸收 宋杂剧 金院本
题材内容、组织结构 音乐曲调、讲唱方式
马致远 《汉宫秋》
南方戏剧圈
郑光祖 《倩女幽魂》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 各有不同的提法: 周德清:“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王、关、马、白” 《曲律》 徐复祚:“马、关、白、郑” 《曲论》
元曲四大家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 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Fra bibliotek 宫调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元杂剧中 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 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 九宫”。“宫调”一般用来表达感情。
宫 调 仙吕宫唱 黄钟宫唱 双调唱 感 情 清新绵邈 富贵缠绵 健捷激袅 宫 调 南吕宫唱 正宫唱 商调唱 感 情 感叹伤悲 惆怅雄壮 凄怆怨慕 宫 调 中吕宫唱 大石调唱 越调唱 感 情 高下闪赚 风流蕴藉 陶写冷笑
表演、戏弄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一、按地域的划分元可分为:南北方戏剧圈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 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 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又 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二、按发展历史时段分为:前期和后期。其分界线在元成 宗元贞、大德年间。 前期:是全盛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著名的作家 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作品多为批 判揭露社会的黑暗、民族压迫和反映爱情、家庭问题。著名 的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赵 氏孤儿》等。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一)题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面广,特别是把大 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作为正面主人公形象来 突出塑造,这是前代文学所罕有的现象。
(二)时代色彩鲜明强烈。愤怒的艺术
(三)风格流派丰富多彩。开放性、多元化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