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发展》word版
《元杂剧的发展》word版

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地位。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杂剧创作成就尤为突出,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戏曲渊源与元杂剧的体制一、中国戏曲发展经历: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外、净、杂。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主要由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
曲词主要用于抒情,也起渲染气氛、描写景物和串连关目的作用。
“宾白”是人物的对话,包括对白和独白,他们有的是散语,成为散白;有的是韵语,称韵白,以散白为主。
“科”主要指人物的动作和舞台效果。
“题目正名”,使用两句或四句对偶或压韵的话标示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一般放在剧本的结尾。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一、元杂剧兴盛的具体表现:1、作家作品多。
2、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3、体制完整,表演出色。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杂剧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统治者的爱好、需要和利用,直接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3、新型剧作家群的出现,有利于繁荣剧本创作并提高戏曲艺术质量。
4、中外文化交流、北方诸民族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杂剧的表演艺术。
5、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因而为人民所关心和热爱,这是元杂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元杂剧的高度繁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元杂剧分期与发展

本 色 派 文 采 派
敦朴自然派 温润明丽派 绮丽纤秾派 清奇轻俊派
本色与文采:
色调知只当 ,必,指行 则多果填兼 境本属词论 态色当”作 必;行;法 是果,“, 当其则殊本 行本句不色 。 …… 乘 乌其 摹 家 之 采 名 曲 , 有处 拟 者 士 烂 家 有 首 。, 曲 随 , 然 者 名 曰 而尽所皆,出家 几,装优在入, 臧 当 晋 叔 行 故忘 宛 演 为 淹 乐 有 《 元 。 称其 若 , 之 通 府 行 曲 曲事 身 无 。 闳 , 家 选 序 上之 当 不 行 博 文 。 》
黄 梅 戏 《 桃 花 女 》 剧 照
第三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一、剧本结构:
元杂剧剧本包括唱 词(曲文)、宾白 和科介三部分。 。元杂剧剧本的基 本组织形式可以概 括为四折一楔子。
王 国 维 《 宋 元 戏 曲 史 》
白元至 ,剧谓 则之宾 曲词白 亦,为 无大伶 从抵人 出曲自 。白为 相, 生其 王 ;说 骥 苟亦 德 《 不颇 曲 兼难 律 》 作通 。
李修生先生《元杂剧史》: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 (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 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为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二、元杂剧流派的区分
派别 艺术特征 豪放激越派 代表作家
关汉卿、高文秀和纪君 祥等
语 以宾 是 四白 也 六亦 。句曰 者说 是白 也, ;有 有定 对场 口白 白, ,初 各出 人场 散时 ,
徐 渭 《 南 词 叙 录 》
宋元杂剧的发展

宋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以宋、元两朝为高峰期。
以下是宋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1.孕育期(960-1279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
宋代的“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舞、戏剧、杂耍等的表演形式,其形式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成熟期(1279-1368年):元代时期,杂剧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戏曲形式之一。
这一时
期的杂剧在表演技巧、剧本创作、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元杂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3.转型期(1368-17世纪初):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戏曲艺术也发生了
变化。
宋元杂剧逐渐被新兴的昆曲、京剧等戏曲形式所取代。
同时,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各种地方戏曲形式也开始兴起,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宋元杂剧的发展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元杂剧的形成

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发展和体制P191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一、中国戏剧的渊源中国戏曲,包括金元以来的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戏、近世京戏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历史上略具雏形的或简易的戏剧表演。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劳动歌舞、祭祀歌舞——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春秋时期的“俳优”表演——一定的戏剧因素汉代的说唱、傀儡戏(木偶戏)和角抵戏——戏曲的萌芽南北朝、隋唐时诗词、传奇文、“士人小说”、俗讲变文和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
歌舞戏和参军戏(化妆相声)——略具雏形的戏剧。
二、中国戏剧的形成宋代产生了“杂剧”。
包括一些短小的诙谐滑稽戏,也有情节复杂,运用唱、念、对话等艺术手段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金朝杂剧,称为“院本”,即“行院”(勾栏妓院)演唱之本。
两者皆无剧本流传。
宋金杂剧演唱时运用北方的诸宫调和小令与套数作音乐和唱腔。
因为它兴起于北方,用北方乐曲来演唱,所以称为“北杂剧”。
南宋光宗朝浙东温州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不断吸收宋杂剧、诸宫调和各种民间技艺的成分,迅速发展成熟起来。
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来在临安和浙闽地区广为流行后,称为“南戏”或“戏文”。
北杂剧(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三、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产生兴盛的原因:1. 从我国戏曲艺术内部发展规律上考察: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成熟的结果。
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 从元代特殊的社会条件去考察:(1)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大量的勾栏瓦肆(演出舞台和观众)元代众多的妓女(大量演员)(2)元代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地位的卑下,使他们大批地走进勾栏瓦肆,充当“书会才人”,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创作队伍。
“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完整word版)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对于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许多同学感到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此,笔者试图对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第一,元朝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
耶律楚材《赠蒲蔡元帅》诗云“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伎拨胡琴。
”可见大帅出征前亦随身携带艺人,对伎乐的喜好,使元贵族在驰骋征战之际,还念念不忘藉助军事压力向宋廷索取杂剧艺人、讲唱艺人、百戏艺人。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大批地笼络全国艺人,从而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元朝政府特定的文化氛围。
蒙古统治者实行文化辖制和思想禁锢,但包括杂剧在内的词曲这一领域相对来说要较为宽松,杂剧作者能得以较为自由地表达那个时代的深沉的悲愤和抗争的苦闷。
第三,元代科举制度较长时间停止,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社会地位地下。
元代政府中止科举制度七八十年,读书人向上的道路被堵塞,与此相应,元朝统治前期,蒙古贵族实行界线森严的等级制度,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压在社会底层,按职业划分的十个等级中,“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面对重负卑下潦倒的命运,元初一些士人远尘世以保名节,另一些文人则“嘲讽弄月”,流连于唱唱打打、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舍,其中的一些潦落文人和元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他们与艺人为伍,并逐渐涉足于杂剧的创作,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与演剧艺人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元杂剧创作队伍,从而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吸取前代戏曲的精华。
元杂剧吸收了金院本和诸宫调的长处,并融合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
第五,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系统的情节展现,直观的生活真实显示以及对内在感情抒发的注重,使得艺术家们有可能淋漓尽致地排泄内心的巨大的郁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以极大的激情投身于杂剧创作,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元朝(1279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曲与艺术表演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元杂剧作为元代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元朝文化的激荡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后世的艺术表演产生持久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创立与发展元杂剧是元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剧种,它融合了元代民间曲艺和北方以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艺术元素。
元代统治者大力推崇西亚和中亚的文化,导致元杂剧中加入了大量地方曲艺和民间故事情节。
元杂剧以其表演形式独特、喜剧性强以及音乐与舞蹈元素的丰富而备受观众的喜爱。
元杂剧中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歌唱、舞蹈、说白和器乐等多个元素的结合。
演员们靠着唱腔、舞蹈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将戏剧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的独特性使元杂剧成为元朝时期最玩味儿以及最具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二、元杂剧对后世的影响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元杂剧则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曲艺演出方式逐渐被元杂剧所取代,元杂剧的唱腔、舞蹈、说白等元素也成为后世戏曲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中的角色类型与表演技巧对于后世戏曲剧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元杂剧的流行还带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
在元朝时期,元杂剧成为当时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大量演出和观众的参与使元杂剧得以广泛流传并迅速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元朝社会的文化一体化,也为后世的戏曲剧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最后,元杂剧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元朝时期的戏曲和艺术表演注重形式的变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让后世的艺术家从中受益。
元杂剧的表演特点激发了他们对创新的热情,使得后世的戏曲剧种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总结起来,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在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下达到了一个高峰。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概要课件

•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 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 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 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 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 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 本”。
• 关于“宫调”: •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 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 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 (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 “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 “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 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 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 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北曲
•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 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 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 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 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 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 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 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 音乐和声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 带白、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元曲四大家
•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 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 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 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 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 (《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 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 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 是王与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
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地位。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杂剧创作成就尤为突出,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戏曲渊源与元杂剧的体制
一、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外、净、杂。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主要由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
曲词主要用于抒情,也起渲染气氛、描写景物和串连关目的作用。
“宾白”是人物的对话,包括对白和独白,他们有的是散语,成为散白;有的是韵语,称韵白,以散白为主。
“科”主要指人物的动作和舞台效果。
“题目正名”,使用两句或四句对偶或压韵的话标示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一般放在剧本的结尾。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
一、元杂剧兴盛的具体表现:
1、作家作品多。
2、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3、体制完整,表演出色。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杂剧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统治者的爱好、需要和利用,直接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3、新型剧作家群的出现,有利于繁荣剧本创作并提高戏曲艺术质量。
4、中外文化交流、北方诸民族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杂剧的表演艺术。
5、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因而为人民所关心和热爱,这是元杂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元杂剧的高度繁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到十四世纪初,渐趋衰微。
其衰微的表现主要是:脱离社会、脱离群众、脱离舞台。
一、元杂剧衰微的原因:
1、文人地位的改变,戏剧家精神素质的变化。
2、戏剧中心南迁,杂剧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3、元杂剧的艺术格局已经有成熟趋于老化。
第三节元杂剧的题材与艺术特色
一、元杂剧的题材
元杂剧的题材十分广泛。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把元杂剧的题材分为十二科:一曰神
仙道化,二月隐居乐道,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月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月钹刀赶棒,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十二月神头鬼面。
这种划分,虽然不很科学,但大体上包括了元杂剧的题材范围。
有的取之于历史,可称为历史剧,如《赵氏孤儿》等。
有的取之于故事传说,野史杂记,可名之为故事剧,如《西厢记》等。
有的取之于当时现实生活,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现代戏,如《窦娥冤》等。
这三类戏,就其主旨来说,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
(一)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表现剧作家的郁闷和愤怒。
元代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黑暗社会,官贪吏虐,政治黑暗。
《窦娥冤》里对天地官府的诅咒;《鲁斋郎》、《蝴蝶梦》、《望江亭》、《救风尘》中对泼皮无赖的鞭笞;《单刀会》、《梧桐雨》、《汉宫秋》、《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历史剧中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正义与反抗的赞美;《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月明和尚度柳翠》等神仙道化戏和一些“隐居乐道”的戏,无不直接和间接地对十三世纪的中国昏天黑地的现实社会的反映,无不是元杂剧作家直接和间接地对自己的积郁与愤慨的渲泄。
元杂剧作为一种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审美形态,它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带有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和深刻性。
(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能充分地反映作家这种正面理想的是那些描写为争取自由幸福和爱情进行斗争的男女青年的杂剧。
如《西厢记》、《闺怨佳人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秋胡戏妻》等等。
二、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一)元杂剧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大都有鲜明的是非、强烈的激情。
她么多运用大胆的想象,瑰奇的构思,写意虚拟的方式,通向大团圆的结局,以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二)元杂剧是元代戏剧家对黑暗现实的自然感应的产物,它毫不矫揉造作,有的只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形象的自然生动,语言的自然本色,表演的自然真实。
作品好像是剧作家的笔端自然地流露出,没有任何固定的技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