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商品价值(W )商品价值(W )= 不变资本价值(C )+ 可变资本价值(V )+ 剩余价值(m ) = 生产成本(K )+ 剩余价值(m )全部劳动耗费(实际耗费)=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的全部价值•商品的价值由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二、生产成本(K )1、含义(生产成本即资本的消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预付资本价值就是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即c+v ,用K 来表示。

2、假象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生产成本这一范畴下,剩余价值被看作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余额,即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3、意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成本有着以下实际意义: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a.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b.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若销售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则盈利;反之,则亏损。

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c.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的只是资本的耗费C+V ,剩余价值m 是无偿获得的,是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因此不计入生产成本。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 )1、如何转化事实上,剩余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可变资本带来•由于资本家关心的只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C )的产物是,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此时剩余价值来源表达式由C+(V+m )变成(C+V )+m•若P 代表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W=K+P•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二者数量上相同。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022年5月21日20:35(2)区别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被掩➢盖了3、利润率(P')(1)定义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保证他们的生存,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而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分配给资本家作为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是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体现。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机制和阶级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课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课件
阶级流动
剩余价值的分配也可以影响阶级流动,为底层人群提供上升通道。
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
01
工资水平
剩余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劳动者的 工资水平,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水 平。
工作条件
02
03
社会保障
剩余价值的分配也会影响企业对 于工作环境的投入,进而影响劳 动者的工作条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对于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有重要影响, 关乎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 值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派
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派
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剩余价值的分配,反对政府干预。
02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工资分配
济关系。
利润分配的实质是企业所有者 取得的利润中的一部分被经营 管理者以分红、奖金等形式占 有。
利润分配的形式包括股息、红 利、股票回购等。
地租分配
01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 权取得的一种收入,是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
03
地租分配的实质是土地使用者为 了获得土地使用权而向土地所有
者支付的租金。
THANKS
感谢观看
01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是工人的劳动报酬。
02
工资分配是剩余价值分配的重要 方式之一,它反映了工人与资本
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工资分配的实质是工人创造的剩 余价值被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占 有。
03
工资分配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
04
利息分配
0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新探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新探

1 马克思揭示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实质并未发 生变 .

2 在 收人分配领 域发生的重大调整 . 在二次大 战后 , 由于社会 主义 国家的相继出现 , 内工 国 人运动 的发展 , 以及为维护资本主义 的稳定 发展 , 资本 主义 国家实行 了国民收入 的再 分配政 策和社 会福 利政 策 , 一 在 定程度上缓和 了社会 阶级矛 盾。国家以社会利益代表者 的 身份一方面实现税 收制度 的改革 , 开征 累进 制 的个 人所得
到调整 , 即剩余价值 的分配主体 多元化 , 然而 , 这并没有 改 变资本主 义 的 内在 矛盾性 。进入 2 世 纪 , 1 马克思 的剩
余 价值 理论对 当代社会 的分配制度 仍有其说 服力和生命力。
关键 词 : 剩余价值理论 ; 资本主 义社会 变化 ; 当代意义 中图分 类号 :12 7 F 1 . 文献标识码 : A
马 克 思 的 剩 余 价 值 分 配理 论 新 探
王 琴
( 汉工 业 学院 思政课 部 , 北 武 汉 4 02 ) 武 湖 303
摘 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从 社会 生产方 式来揭 示资本 主 义社会 分 配的本 质一 资本对 劳动 的剥 削 关 系。
自2 0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 资本主 义国 家政 治、 经济 、 社会 等领域发 生 了深刻的变化 , 资本 主义的 生产 关 系因此 也得
力 的无 限增 长和社会 有效 消 费需求有 限增 长 的矛 盾 , 一 这
义分配关系性质的劳动 券或 劳动 证书 ” 。马 克思在批 判 资 本 主义制度 剥削性 的基础 上 , 出了在无 产 阶级夺取 政权 提 后, 设想 的未来社会的一种公平 、 理想 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生成和分配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剖析其核心观点和影响,通过透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可能路径。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比率。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根源。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接受工资作为劳动的价值回报。

然而,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远远大于其所得工资,剩余的价值就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

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却获得了劳动力产生的全部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平等。

三、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经济阶级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分配主要通过工资形式和利润形式。

工人得到的工资只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大部分流向资本家,使其积累更多的财富。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影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公平,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爆发提供了解释,认为这些问题源于剥削和利润追逐。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资本主义无法永远存在,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
一、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二、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三、 借贷资本和利息 四、 地租
一、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成本价格与利润 (1)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
转化形式 W=C+V+m C+v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K)
(2)利润 利润:在观念上当作预付总资本的
产物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 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 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W=C+V+M=K+M=K+P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P’)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
本的比率。 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 第一,两者在量上不同。 第二,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 垄断。
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 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 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谢 谢!
零售价=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指
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 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职能是从事货币资本的借贷
2.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
付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己预付资本的多少,按照 平均利润率计算和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4、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发生了变化。
生产价格成了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 律就通过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 动来发挥它的作用了。但没有否定价值 规律
平均利润也要分割成两部分: 利息的形式 企业利润的形式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 本量的比率。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决定和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 : 第一,平均利润率。 第二,资本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四、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因为:
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
第二 ,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也 是相等的,从而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价 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三 ,生产价格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 化
二、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本质及其职能 (1)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
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 目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 (2)职能:通过买卖行为,不断地将商 品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帮助产业资本 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 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 润。 2.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1)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 联系、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及由此造成 的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两种形式: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2)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 因而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 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2.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
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商业利润的实现 通过价格的差额来实现
就是生产企业按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出 厂价格(等于生产企业的成本价格加上产 业资本应得的平均利润)把商品卖给商业 企业。
出厂价=成本价格+产业利润
商业企业则按社会生产价格(等于商业企 业的进货价格加上商业资本应得的平均 利润)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正向关系。 2.资本有机构成——反向关系。 3.资本周转速度——正向关系。 4.不变资本的节省——正向关系。 5.原料价格的变动——反向关系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间利润率的不一致
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是通过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 而形成的。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 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