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论述简答题

合集下载

自考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自考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自考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思潮、作家作品、文学批评等等。

在自考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中,简答题和论述题是非常常见的题型。

下面我将着重从简答题和论述题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主题。

一、简答题1.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现代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涵盖了各种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了启蒙思潮的兴起、现代性意识的觉醒、文学形式的多样化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对传统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有哪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包括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思潮,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交融。

二、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非常重要。

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和思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理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自考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时,除了熟读经典作品外,还要学会关注作家的生平和社会背景,理解作品的时代特点和价值。

要注重对文学思潮和文学批评的理解,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文学作品。

对于论述题,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好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提炼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总结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自考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不仅要了解历史脉络和经典作品,还要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改)(20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纯自己手打整理)

(改)(20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纯自己手打整理)

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人物、作品、作家(即人物出处)8分、名词解释4个16分,简答题四个,论述题2个(全,共20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纯自己手打整理)一、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指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二三年间兴盛的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主要作家是冰心、叶绍钧、王统照、卢隐、许地山等文学研究会成员,他们围绕着“什么是人生”这个总主题,面向现实,关注人生,形成了一股“题材热”,因而被称为“问题小说”。

冰心:《超人》何彬《去国》英士许地山:《命命鸟》敏明、嘉陵2.自叙小说自叙小说即创造社作家的所谓“身边小说”,这类小说以作者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所写大多是作家亲身经历,强调自我表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灵魂,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其主要作家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等。

3.东北作家群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陆续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东北籍青年作家,较著名的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李辉英)等人。

他们因身受日寇侵略之苦,满怀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在作品中)描写东北人民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作品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

4.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产生并繁荣于20世纪末30年代初的上海,代表作家为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他们借鉴日本新感觉方法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内容主要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及都市人精神上的倦怠和心理上的堕落。

其创作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但部分作品存在着颓废、色情的倾向。

5.社会分析小说指三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以茅盾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为代表,这类小说注重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表现重大的时代主题,人物形象的阶级性比较鲜明,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能使读者对一些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自考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自考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思想和运动。

在本文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探讨自考本科我国现代文学史的主题。

希望通过阅读本文,您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1. 前言在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自考本科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自考本科我国现代文学史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希望能够给您带来有益的启发。

2. 我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我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百年变革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政治和文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自考本科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思想和运动,包括五四、现代主义文学、抗日战争文学等。

3. 五四五四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涌现出来,为我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自考本科我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中,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都是必须重点学习的内容。

4. 现代主义文学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革,现代主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和突破,作者们尝试用全新的方式和视角来探讨生活、人性和社会。

自考本科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中,现代主义文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其代表作品常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5. 抗日战争文学抗日战争是我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投身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斗争中,他们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英雄事迹。

通过学习自考本科我国现代文学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想。

6.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撰写本文,并对自考本科我国现代文学史进行全面评估,我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汇总(含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汇总(含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之《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

历史上直接继承、发展《诗经》优良传统的是两汉乐府民歌。

它在《诗经》创作的基础上,更发展了叙事为主的创作特色,将叙事诗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趋于成熟的阶段。

如用无言写作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唐代诗人陈子昂等继承“风雅比兴”,产生了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由屈原点燃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火炬也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了和“风”是传统面貌不同的另一大文学潮流。

如汉代辞赋家贾谊的<<吊屈原赋〉〉;建安时代的曹植;唐代诗人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屈“骚”传统;元明清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尤为小说家发扬光大。

(分数:10分;难度:易)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答:《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遭遇。

《魏风·伐檀》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

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中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七月二日至十九日在北平举行。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出席代表824人。

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敬词周恩来和矛盾分别作报告。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个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及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伤痕文学(名词解释):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

不久,《文汇报》在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还有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4、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指的是一些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等率先突破了一般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述简答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述简答题

第一章三、简答题: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如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中大量“赋诗言志”的记载,也说明《诗经》乃是他们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时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工具与手段。

第二章四、论述题: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文艺有修身成人的作用,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干政的必要条件;明确提出论诗的标准“思无邪”,认为诗歌内容应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出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认为文艺有感发意志、认识社会、团结百姓、讽刺政治等价值等等。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

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爱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爱情剧较为优秀,如《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铁崖体:元代后期的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古代文学简答及论述题大二下学期

古代文学简答及论述题大二下学期
国藩《经世百家钞》、李兆洛《骈体文钞》。
④各种文学主张、文学观念的争论比较激烈,在诗歌方面趋向于儒家诗论,散文方面强调
崇尚儒家经典,并总结出文章的八大要素:神、理、气、味与格、律、生、色。
⑤深化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强调文学社会公用的多元性。
20.清初散文的特征
①作家均为明遗民
②多数作品抒发故国情怀
③学术化倾向明显
②注重明教,坚守封建礼法
③严守格律,注重曲辞的平仄阴阳分布
④用昆曲编剧演出
16.“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
①主要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将平淡的故事叙述的曲折离奇
②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
④复杂的题材
⑤从话本向白话小说的体质过度
⑥生动贴切的语言技巧
17.以张岱为代表晚明小品文主要表现哪些内容?
①以传奇笔法表现志怪内容。蒲松龄创造的花妖狐鬼都有寓意,是象征性的文学意象,以
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借花狐鬼怪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②结构巧妙。故事的一种模式是进入环境,有入天界入冥间、入仙境、入梦等。另一种模
式是异类人化,即狐、鬼、花妖、精怪等幻化人形进入世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富于
③戏剧情节中有意识地将情感矛盾、名族矛盾、社会矛盾纠结在一起,体现了作者深层的
历史感慨
④作品中前后两部分的落差是对汤显祖至情论有意识地继承。而其中对真情的呼唤实际上
是对清初统治者鼓吹名教的逆白
23.《聊斋志异》的内容
①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
②科举制度的弊端
③封建末世知识分子灵魂的痛处
④对人性和人格的理想追求
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不乏讽喻的传统,但基本都是喜剧的讽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如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中大量“赋诗言志”的记载,也说明《诗经》乃是他们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时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工具与手段。

第二章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文艺有修身成人的作用,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干政的必要条件;明确提出论诗的标准“思无邪”,认为诗歌内容应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出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认为文艺有感发意志、认识社会、团结百姓、讽刺政治等价值等等。

试述荀子的文学思想。

荀子提倡后天学习,认为一个人无论在道德修养上还是艺术创作上,要达到完美的境界都必须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实践;荀子奠定了儒家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原道”“宗经”“征圣”的思想上;荀子在强调“诗言志”的“志”必须是圣人之道,百王之道外,还肯定人“情”的合理性,可视为“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想的先声;荀子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乐论》篇,提出“音乐---人心---治道”的价值思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认为音乐有和同人心的作用,提出著名的“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等等。

第三章为什么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试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例,谈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的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

比如“庖丁解牛”“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就反映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认为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顺其自然,依其天性,解牛之时,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吕梁丈夫之所以悠游自在地游于大水之中,是因为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即是说符合于水的自然规律而不以主观意志去左右它,这就是“以天合天”。

就艺术而言,就是他提倡的“天籁”“天乐”。

另外,庄子的“梓庆削木为鐻”“轮扁斫轮”等寓言故事也反映,他抛弃了一切个人名利私念的干扰,完全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在这点上,技艺创造和艺术创造是相通的。

“轮扁斫轮”故事,说的“言”“意”关系,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无限的精妙的思想情感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上的“言”“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说先秦道家思想具有艺术精神?老庄思想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从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老庄的“道”从人生观上说是追求生命自由和精神自由,而艺术精神或审美精神的也是“自由”,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老庄对“道”的体悟来看,他们注重“涤除玄览”“坐忘”“心斋”的工夫,这和艺术创造中的审美心境是相通的;从老庄对“大音”“大象”的全美追求来看,这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相通的等等,所以我们说老庄思想具有艺术精神.第四章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何特点?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两大特点: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弱了。

“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社会的批判,不能越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礼义”界限。

二是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也更为完整。

如“六义”说的提出;“情、志”合一的趋势;“感物而动”思想的出现等等。

试述《乐记》、《毛诗序》的诗乐思想。

《乐记》的诗乐思想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提出“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音乐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提出“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的音乐作用论;提出“唯乐不可以为伪”的音乐创作论,认为诗乐创作应当是真实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等等。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儒家礼义道德思想的规范;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讽谏说;提出“六义”说,这是对《诗经》诗体、诗的表现手法的第一次艺术总结,对后世影响很大;另外,《毛诗序》还有情、志合一的趋向,第一次提出“吟咏情性”这一思想。

谈谈王充的文艺美学观。

王充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王充虽然对艺术真实有所了解,但还未将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完全区别开来。

二是增善消恶,有补世用。

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三是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他在《超奇》篇把文人分为几类,而最推崇“鸿儒”,认为他们有独立见解,能创造性地写作文章,他们才是“超奇”之才等等。

为什么说王逸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表面上看和刘安、司马迁比较一致,而实际上倒是和扬雄、班固比较一致?王逸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表面看和刘安、司马迁比较一致,实际上肯定和赞扬的角度不同,他是从儒家的立场来肯定和赞扬的,这一角度和扬雄、班固一致(尽管观点不同)。

他认为《离骚》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甚至可上升到儒家经典的地位,他和扬雄、班固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忠”“怨”的不同理解上,扬雄、班固认为《离骚》不符合儒家“忠”“怨”的思想,而王逸则认为完全符合儒家的“忠”“怨”思想。

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从汉代开始,还是从曹丕的时代开始?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意教材的观点。

理由是:一、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前者是指学者(儒生),后者是指文章家,即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文学家。

这种传统的“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的重要标志。

二、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汉代图书的分类上也表现得很清楚,如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均把“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说明文学已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了。

三、从汉代开始,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队伍,像枚乘、司马相如、王褒等等,从《后汉书》开始,史书中已分列儒林、文苑(或称文学)两传。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在那些方面?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创作主题的变化。

有先秦两汉的政治教化主题变为个人悲欢遭际,或者说由社会思想主题变为个人情感主题;其次,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

魏晋名士,不受名教束缚,放浪形骸,率性而为,任其自然,这种个性自由发展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变化。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之研究。

如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等。

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首先对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提供了启发。

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

审美观照离不开具体物象,但又不受具体物象的局限,而是要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

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概念的超越。

或者说人们的美感往往是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的。

其次,对于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辨证关系,给了很大启示。

艺术的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整体形象突出地表现出来。

如唐代皎然在《诗式》中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最后,这种言、象、意的理论,还为后世的“意境”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何用有限的语言去塑造虚实相生的形象,从而获得无穷的意蕴。

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认为曹丕的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也就是说曹丕的时代已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的本质特征。

如《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气”说,就认为作家的先天禀赋,包括才气对文学创作十分重要。

这和先秦两汉所说的“有德者必有言”就有很大区别,曹丕似乎已朦胧地认识到文学创作中想象、直觉、情感等先天因素的作用,这可能正是后来严羽“别材”“别趣”说的滥觞。

再如他提出的“诗赋欲丽”说,鲁迅先生说“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这和传统的政治教化说就有很大区别。

这是由强调文学艺术“善”的价值向“美”的价值的一次质的飞跃。

谈谈陆机的文艺思想。

陆机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文赋》中。

首先,他对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一段,就是说艺术构思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后来刘勰的《神思》篇可能正源于此。

其次,他提出著名的“缘情”说,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这和传统的“诗言志”说,几乎是针锋相对的,认为诗歌不仅是言说社会思想的,更重要的是抒发一己悲欢之情的,对诗歌的情感性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外,在风格论、表现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都有超越前人的地方。

第六章简述刘勰的文学创作理论。

刘勰的文学创作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思维问题,即“神思”问题。

认为“神思”的特点是“神与物游”;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特征都有所认识。

二是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