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四年级下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自然界的规律》第1课《四季的变化》第2课《天气与气候》第3课《地球的运动》2. 第二单元《生命的奥秘》第4课《人体的奥秘》第5课《植物的生长》第6课《动物的生存智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生命的奥秘。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四季变化、天气与气候、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人体的结构、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存智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四季变化、天气与气候的图片植物种子、生长观察记录表动物玩具、生态环境模型2. 学具:画笔、颜料录音机、磁带照相机、摄像机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以四季变化为主题,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四季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通过播放天气与气候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例题讲解:以地球运动为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通过观察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生长知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地球运动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生长观察,记录生长过程,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板书:四季的变化天气与气候地球的运动2. 第二单元板书:人体的奥秘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智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绘制并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

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生存智慧。

2. 答案: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人体的主要器官:心脏、肺、肝脏、胃等。

动植物的生存智慧:如动物的伪装、植物的向光性等。

[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人类与大自然”。

内容包括: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认识大自然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保护环境的方法与措施。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黑板。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大自然风光短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认识大自然的重要性。

3. 课堂讲解(15分钟)a. 教师讲解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b. 介绍保护环境的方法与措施,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4. 例题讲解(10分钟)a. 出示例题:请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b.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导解答。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小组讨论(1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2. 保护环境的方法与措施3.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自身做起,提出具体的保护环境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精品教案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精品教案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材第二章“多样的生物”,具体内容为第一至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认识我国部分珍稀动植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能力,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生物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能力,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和生物分类方法。

3. 实践活动:观察校园内的动植物,进行生物分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人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重要性生物分类2. 生物与环境关系保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举例说明生物分类的方法。

(3)谈谈你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对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保障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分类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生态分类等。

例如,按照形态特点,可以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能力。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设计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设计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材第二章“多样的自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大自然的现象”,第二节“大自然的规律”,以及第三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及其成因,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能力。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大自然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自然现象的认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教学挂图等。

学具:学习资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程:学生观看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2. 讲解:详细介绍教材内容,讲解自然现象的成因、大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成因。

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跟随思考,提问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过程: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解答疑问。

七、作业设计(1)列举三种自然现象,并说明其成因。

(2)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地震、火山喷发、台风。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浆活动导致的;台风是由于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带发展而成的。

(2)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全册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全册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自然界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二节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2.第二章《人类与大自然》:第一节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第二节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2.教学重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展示。

2.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引出本节课主题。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新课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感到自豪。

(3)讲解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2)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4.例题讲解:(1)选择题: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越多越好B.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无关紧要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自然资源D.生物多样性是可再生资源(2)解答题: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5.随堂练习:(1)填空题: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2)简答题:请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3.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A.建立自然保护区B.乱砍滥伐C.禁止捕杀濒危动物D.推广环保理念(2)简答题:请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人·自然·社会》四年级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自然界的规律”第一节“四季的变化”。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四季的分布特点、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四季与古诗词的关联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四季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气候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3. 通过学习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四季变化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四季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古诗词的关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丽和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我国四季的分布特点,结合课件展示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四季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古诗词中描绘四季变化的经典诗句,如《春晓》、《小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古诗词,描绘自己心中的四季景象。

六、板书设计1. 《四季的变化》2. 内容:四季的分布特点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四季与古诗词的关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你最喜欢的描绘四季的古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四季变化对你的影响。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关注学生对四季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四季变化,尝试创作描绘四季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引导。

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全册范例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全册范例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学校、社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家乡、学校、社区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观察记录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家乡、学校、社区的照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20分钟)(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家乡、学校、社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了解家乡、学校、社区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自然社会2. 内容:(1)家乡: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产资源(2)学校:布局、设施、历史与发展(3)社区:组织、设施、文化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用一段话描述一下你的家乡。

(2)请你为学校设计一张导游图,标出学校的各个设施和景点。

(3)请你调查一下社区的环保活动,写一篇调查报告。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学校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024年[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2024年[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2024年[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材第二章“多样的自然”,具体内容为第一至三节,包括自然现象、自然资源的分类和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现象、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分类及保护方法。

教学重点:自然现象的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自然现象、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案例。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环保行动、节约资源等。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保护自然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现象概念分类2. 自然资源概念分类保护方法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三种自然现象,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保护方法。

(3)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 答案:(1)自然现象:地震、火山、洪水等。

(2)自然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保护方法:节约使用、合理开发、加强监管等。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质量改善、人类可持续发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自然现象、自然资源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不同能源的电站教学目标:1、能说出秦山核电站、嵊泗风力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天荒坪抽水蓄能水电站的特点。

2、知道浙江省的能源资源状况,初步认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站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我们的家中缺少了电,生活会怎样?电是从哪来的呢?二、了解四大电站。

1、我们浙江省可以利用什么能源来发电?2、随机学习。

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利发电站。

天荒坪抽水蓄能水电站:利用特殊地形蓄水发电,节能环保。

秦山核电站:“国之光荣”,适用于缺乏常规能源而急需用电的地方,清洁。

但不够安全。

嵊泗风力电站:环保,天然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适用于地域广阔、风力充足的地方。

三、了解其他能源电站。

1、潮汐发电站2、生物发电站3、垃圾填埋发电站。

四、教师总结谈话。

17、古代兵器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兵器是战争的产物,是由劳动工具演变而来。

初步了解古代常用兵器的知识。

2、初步了解古代浙江丰富的兵器文化,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交流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古代传说中与兵器有关的故事或准备好古代兵器玩具。

教学过程:一、读课题,审题。

什么叫“兵器”?那么古代兵器是怎样的呢?二、由成语故事引入课文学习。

学生说说“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认识古代兵器“矛”和“盾”。

三、认识古代兵器。

1、看课文插图,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古代兵器?2、古代最常见的兵器是什么?它的由来怎样?作用有哪些?四、阅读古代兵器的故事。

1、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古代兵器的故事。

2、讲讲莫邪、干将夫妇为吴王铸造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的故事,初步感知浙江古代的兵器文化。

3、你知道在浙江还有哪个地方以铸剑文明?(龙泉)说一说关于龙泉宝剑的故事。

4、让学生看课文插图认识古代兵器“青龙偃月刀”、“双板斧”,说说有关这两种兵器的故事。

你还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兵器?五、学生观赏自己的古代玩具兵器。

1、同桌互相观赏从家里带来的古代玩具兵器,感知古代兵器的外形,感受古代兵器的功能变化。

2、指名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兵器,学生评议。

六、教师总结谈话,并向学生推荐田昭林主编的《绘图兵器辞典》。

18、现代武器教学目标:1、古代兵器与现代武器的异同,初步了解兵器的发展历史。

初步了解现代常规的武器、弹药知识以及核武器等高科技兵器知识。

2、知道现代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制作简单的兵器模型,培养学生对兵器的兴起,提高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了解兵器的发展历史。

1、讨论问题:现代武器是从什么发展而来的?现代武器与古代兵器有什么区别?2、什么叫冷兵器?什么叫热兵器?二、图文结合,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现代常规的武器。

1、看课文图,回答:你认识插图上的武器吗?各种武器的用途是什么?2、结合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指名学生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己感兴趣的现代的武器。

(提倡补充说明。

)3、师生共同交流并展示课前收集有关现代武器的资料、图片。

三、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内容。

1、结合课文插图,读懂介绍导弹、原子弹知识的课文内容,说说导弹、原子弹等高科技武器的性能和特点。

2、指名学生向同学们介绍有关弹药知识以及核武器等高科技兵器知识。

3、教师补充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及有关核能的安全使用知识。

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习制作简单的兵器模型。

(可用橡皮泥、饮料罐等制作)五、课后收集有关弹药的图片资料,出一期介绍弹药的墙报。

19、白居易在杭州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的主要政绩及其在杭州历史上的影响,感受白居易对民生的关怀。

2、了解、诵读白居易描写杭州的诗作。

3、感受我国历史文化的恒久魅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崇敬之心。

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题,想一想:你想知道什么?2、学生质疑,讨论、交流问题。

二、学习课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政绩。

1、学生阅读第1自然段,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白居易与〈钱唐湖石记〉》,说说他在杭州为官造福于民的故事以及他写《钱唐湖石记》的原因。

三、汇报交流。

1、西湖白堤是不是白居易带人修筑的那条湖堤?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介绍白居易的资料以及他描写杭州的诗作。

3、教师补充介绍:(白居易是个多产的诗人,在他给后人留下的2800余首诗作中,就有200多首写到了杭州。

《钱塘湖春行》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末尾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赞美了西湖白堤无限的春光。

白沙堤:即白沙堤,一名断桥堤,沙堤。

)四、师生诵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感受诗意。

五、课外延伸:让学生课外阅读《西湖民间故事》、《杭州史话》书籍。

20、西子湖畔的苏东坡教学目标:1、了解苏东坡在杭州的主要政绩,感受苏东坡对民生的关怀,对杭州历史的文化的深刻影响。

2、了解、诵读苏东坡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恒久魅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崇敬之心。

4、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交流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师简介“苏堤春晓”引入新课。

二、学生学习课文,了解了解苏东坡在杭州的主要政绩。

1、指名学生介绍苏东坡的生平。

2、说说苏东坡在杭州做了哪些好事?他这样做为了什么?3、修筑苏堤有什么作用?请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苏堤春晓”的绚烂、美丽的景色。

三、了解苏东坡在杭州的其他故事。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一个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

(先同桌互说,再指名班上交流。

)四、学生朗读苏东坡描写杭州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诗意,悟诗情。

五、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描写西湖的诗。

(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六、教师讲述“东坡肉”的故事,学生评价苏东坡。

七、课外延伸:学生课外阅读《西湖民间故事》、《杭州史话》等书籍。

21、走近王安石教学目标:1、阅读名人小档案,了解王安石的基本情况。

2、了解王安石的故事,交流王安石的的作品,激发学生对王安石的敬爱之情。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王安石担任知县的故事,交流王安石的作品,激发学生对茅盾的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师生课前收集有关王安石的故事及文学业绩。

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生学习课文,讨论问题:你知道在担任知现时,是怎么关心老百姓的吗?在任职期间。

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三、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1、阅读“名人小档案”。

2、介绍王安石生平。

四、了解王安石少年求学的故事。

1、阅读《少年求学的故事》。

2、说说王安石小时候是怎样读书学习的?3、你是怎样评价王安石的?谈谈你的体会。

五、了解王安石卓越的文学业绩。

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哪些业绩?为什么会有如此卓越的文学业绩?给你有什么启发?六、课外延伸22、沈括与《梦溪笔谈》教学目标:1、了解沈括及其代表作《梦溪笔谈》,理解《梦溪笔谈》在科技史上的地位。

2、学习制作指南针(水浮法)装置,体验古代的科技发明。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沈括的故事和他的贡献。

2、学生准备“水浮法”实验材料。

3、教师课前先进行一次“水浮法”制作指南针实验。

教学过程:一、学生读课题,质疑后自学课文。

二、了解“石油名称的由来”。

1、学生说说“石油名称的由来”。

2、学生介绍沈括的生平。

三、了解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

1、说说“后人是怎样知道活字印刷术的”。

你能介绍活字印刷术吗?2、《梦溪笔谈》主要记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四、了解《梦溪笔谈》在科技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是我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资料库、学术宝库。

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开展“水浮法”制作指南针实验活动。

1、教师演示实验过程,指导制作方法。

2、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水浮法”制作指南针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一位学生上讲台展示实验过程,师生评议。

4、教师补充简介其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单丝悬挂法。

六、教师简介沈括在其他方面的贡献23、海青天的故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海瑞的有关故事,感悟海瑞不畏权贵、一身正气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海青天的敬爱之情。

3、了解包拯、周恩来、孔繁森、任长霞等古今廉洁人物,培养学生对正直无私品质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海青天爱国爱民的故事,感悟为民除害的思想。

教学准备:师生课前收集有关海瑞、包拯、周恩来、孔繁森、任长霞等人物的生平简介及故事。

(分成四组找不同人物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1、创设《海瑞骂皇帝》的相关情境,请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六品小官会如何做,引出主题。

2、生讨论发言,师小结。

二读课文,深入了解海瑞1、简介海瑞祠。

2、说故事,品故事。

三看一看,判一判1、观看视频《智惩胡公子》。

2、游戏:请学生根据逻辑判案。

四课堂延伸1、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包拯、周恩来、孔繁森、任长霞等人的生平简介及故事。

2、交换故事。

3、分享格言警句廉洁文化推广网。

五课后活动1、调查、采访身边廉洁公正的人,与同学交流。

2、小组分类整理海青天的故事,开展一次编手抄报的活动。

海瑞骂皇帝(1985) - 故事梗概明嘉靖皇帝欲登仙界,整日祈求长生不老。

他受道士王金、申世恩、花非花之骗,降旨要在仙人巷修建灵坛一座,供养女姑花非花奉献的"灵芝仙草"。

为建灵坛,工部主事顾造及道士率众锦衣卫强拆民房,搞得黎民百姓惶恐不安。

户部主事海瑞巡视民情时,目睹奸臣掠夺民财,他挺身而出伸张正义。

梁材奉首辅大臣徐阶之命督察修建灵坛之事,与海瑞相遇,二人同慨百姓的疾苦,共诉嘉靖昏庸无道。

来到仙人巷,梁材一眼识破道士、道姑乃是他三年前曾追捕过的三个贼人。

梁材很是气愤,欲揭穿他们的诡计。

假道士唯恐真面目被揭露,策划谋杀海瑞未遂,罪恶的魔掌又伸向梁材。

此时国家外有倭寇进犯,内有朝廷腐败,危机四伏,民不聊生。

梁材只因上朝劝谏,一言触犯假道士,被廷仗六十,边外充军……秉性刚直、一身浩然正气的海瑞欲为国分忧,但苦于自己六品小官无法上朝劝谏。

他拜见首辅大臣徐阶,望其能劝谏皇上。

但徐阶圆滑机巧,不愿冒此风险。

海瑞决定置生死于度外,亲自向皇上奏疏。

次日,海瑞手托疏本乌纱,一家三口抬棺进殿。

众百姓跪拜路旁,望着这位忠心报国的良臣。

皇宫炼丹大殿内一派歌舞升平,嘉靖高坐御椅上,接受文武百官奉献贺表。

忽然冯保禀告海瑞前来进表,嘉靖阅后怒容满面,下令将海瑞五马分尸。

海瑞临危不惧,忠勇地为大明江山面陈辞;为黎民百姓而请命;为清除妖道而直言;为抗倭除奸而疾呼。

正当海瑞将遇难时,徐阶巧言劝谏皇帝,皇帝免海端一死,降旨海瑞削职下狱。

公元1567年,嘉靖皇帝因误服丹药暴卒。

奏疏还指责朱厚熜滥兴土木建筑道观,竭尽民脂民膏;20多年深居西苑,不上朝理政,薄情于父子、夫妇、君臣;心惑,情偏,拒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