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与和服的文化比较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和唐装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多样而独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汉服、旗袍和唐装这三大代表性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态度和审美观念,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汉服:复古而华丽汉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服饰之一,是从西汉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直延续至清朝。
这种服饰以其华丽、庄重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汉服主要分为男服和女服两种类型。
男子的汉服一般由襦、袍、裤等组成,衣袂长而宽松,富有气魄。
女子的汉服则更加细致,包括襦、衫、裙等。
其设计结构注重几何比例,以突显女性的曲线美。
汉服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丝绸、棉麻、蝉翼等。
丝绸是汉服中最常用的面料,因其轻盈柔软、光泽华丽而备受青睐。
同时,汉服的色彩也非常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红色、青色、紫色等,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地位。
二、旗袍:典雅而韵律旗袍是中国近现代的一种流行服饰,尤以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上海旗袍最为经典。
旗袍以其紧身式设计和修长的裙摆,彰显女性的优雅韵律,被誉为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
旗袍的设计注重线条感和曲线美,通过裁剪和裙摆的流动,凸显女性的身形和曲线。
旗袍的面料多以丝绸为主,以其细腻、柔软的质感,赋予了旗袍独特的魅力。
同时,旗袍注重色彩的运用,通常以鲜艳的红色、粉色、碧绿色等作为主色调,以展现女性的娇美和青春。
旗袍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时尚潮流和文化符号,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三、唐装:庄重而华美唐装是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唐朝服饰的总称。
自唐朝以来,唐装通过漫长的流传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唐装在设计上注重庄重与华美的结合。
男子的唐装通常由长袍、褙子、裤子等组成,注重整体的宏伟气势和细节的精致考究。
女子的唐装则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长裙、褙子、带子等。
唐装的面料以丝绸为主,图案和色彩的运用也极为讲究。
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

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中国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
日本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是日本人对艺术淋漓尽致的表现。
通过对旗袍与和服的造型、颜色与着装场合等三方面的比较,来展现存在于中日传统服飾文化中的差异,并通过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探寻存在于两国文化基础上的异同。
标签:旗袍;和服;文化差异引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经典传承的服装,尤其是大礼时都喜欢穿自己的国服。
中日文化博大精深,服装更是艳丽多彩。
具有中国韵味的旗袍,艳丽华美;具有日本风情的和服,古朴典雅。
两者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两国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代表。
但尽管如此,作为不同文化下的产物,其内在都保留着各自的特点。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在对其进行概况归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
一、旗袍与和服的概述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
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
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有关和谐的特点(如:前后左右对称裁剪,开衩长短一致),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如:在裁剪上加入盘扣、包边、镶嵌、刺绣等工艺)。
而正是这种融合了本国文化内涵的独特魅力。
使它在中华民族的众多服装中脱颖而出、成为能够代表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服,江户时代以前通常指吴服,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服饰。
明治时代前和服泛指所有服装,而与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指来自西洋的衣服。
后来此词的词意逐渐单一化,通常单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
现在它成了日本一种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
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如: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而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身份。
浅谈中国旗袍文化

90年代以来旗袍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改良旗袍受国际时装流行思潮影响颇大,低领、无袖、紧腰、高开 衩、超短、袒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物印花 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绚丽、跳跃、浓重、柔和,大胆突破了旗袍的旧有模 式;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融入了创新意识。旗袍与时装联手共存,从一种崭 新的角度,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 穿 白 丝 绸 的 女 人 ︾
APEC闭幕
各领导人穿越南传统服合影
韩服——韩国的代表文化之一
韩服的由来及发展
韩服原名叫做朝鲜服,因近代韩国对世界的影响比较大 而随其改名为韩服的。 韩服的历史可追溯到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高丽时期受 了佛教和中国唐朝的影响,朝鲜国王和蒙古公主联姻而使中 国服饰进入朝鲜,成为今天韩服的雏形。 至李氏朝鲜时代,韩国成为明朝附属国,进行了全方位 汉化,女子服装则受到明代袄裙和唐代齐胸襦裙的影响,初 期衣带在右侧,较幼及短,后来移到较中间的位置并加粗加 长,上襦亦缩短;男子着装则基本上在照搬明朝服饰的基础 上融入民族审美和特色,社会各阶层服饰的颜色、纹样、款 式等有着严格的区分。 现代韩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马甲和满族的马褂子,其 他款式均学自汉服。
风 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源于中国上海,
是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一种带有传统风 格的长衫;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之袍,故称其为 “旗袍”。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 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旗女之袍
30到40年代是旗袍的 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 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的时 期。就是在此时,旗袍 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 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 表。这一时期的改良旗 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 剪方法,袍身更为称身 合体,兼收并蓄中西服 饰特色;旗袍样式也很 多:开襟有如意襟、琵 琶襟、斜襟、双襟等, 领有高领、低领、无领 ,袖口有长袖、短袖、 无袖,开衩有高开衩、 低开衩,还有长旗袍、 短旗袍、夹旗袍、单旗 袍等。
旗袍与和服的简单对比

连 腰 带 在 内 全 部 为 暗 色 。
丧 服
婚服
白色那套是“白无 垢”,顾名思义全 身所有衣服配件也 是白色的,象征新 娘的纯洁,
另外“白无垢”就像一张白 纸一样,喻意新娘的个性也 变成白纸一张,在娘家时的 坏习惯以完全抹去,等待去 学习夫家的一切家风习俗。
夏 季 和 服 。
沐 浴 之 前 所 穿 。
旗 袍
彻 份牌 旗 无 女 旗 底 牌盛 袍 以 人 袍 定 上行 风 伦 们 是 型 的, 靡 比 将 三 , 重旗 全 , 旗 十 头袍 国 旗 袍 年 戏美 的 袍 穿 代 。女 时 时 得 时 自候尚风尚 然正盛华中 年成 值 行 绝 的 旗了 月 一 代 时 袍月 份 时 、 尚 。 , 1930
留 袖 和 服
这 种 和 服 给 人 一 种 时 尚 的 感 觉 。
宴 会主 、要 晚用 会于 、成 访人 友仪 等式 场、 合毕 。业 典 礼 、
பைடு நூலகம்
“和长 中“度是 振小又小 袖振分姐 ”袖为们 。”“的 ,大第 其振一 中袖礼 穿”服 得,, 最“根 多中据 的振袖 是袖子 ”
振 袖 和 服
服有绰袍近 出中约,十 现国有在几 在少胜国年 各数当际来 种民年时, 国族,装时 际代甚舞装 社表至频中 礼意还频重 仪义被亮新 场的做相出 合正为,现 。式一风的 礼种姿旗
为 已 婚 妇 女 使 用 。
主 要 分 为 黑 留 袖 和 色 留 袖 。
的 仪女 式性 ,参 典加 礼亲 等戚 时的 穿婚 的礼 礼和 服正 。式
20年代
—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20年代初 的旗袍,袖口 逐渐缩小,滚边也不 如从前那样阔。 至20年代末,因 受欧美服装影响,旗 袍的款式也有了明显 改变,如缩短长度、 收紧腰身等等。
汉服与和服、韩服、旗袍的区分。

汉服与日本和服、韩国汉服以及旗袍的区别大唐时期,大唐和日本各方面交流十分频繁,唐代的建筑,服饰,礼仪,制度,风俗等对日本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日本以唐代吴越之地流行的吴服为蓝本,演化设计出了和服,虽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样来自汉服,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
(ZT)汉服的款式很多,很丰富,和服的款式很少,很单调,现以汉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为例,与和服比较如下:1、总体线条汉服的线条是曲线,有些款式展开铺平了是方形,但穿在身上都是流畅的曲线,显得婀娜飘逸,很显身材。
和服的线条是直线,展开铺平了都是直线直角,像几个大方块组成的,穿在身上也都是直线条,显得呆板拘谨,上下一样粗,不显身材。
2、领口汉服的领子是紧贴颈子的,显得端庄,和服的领口比较大,后面像后翻,露出颈部。
3、袖子汉服的袖子下边是弧形,袖口不缝合,长度能盖住手,弯臂时不露手腕,显得大气。
和服的袖子是个方形,长度不及手腕,显得局促,袖口缝合,后面却开口,好像是把汉服的袖子倒过来缝上去的一样。
4、腰带汉服的腰带系在腰上,是束腰的,所以比较显腰身,一般在前面打结,多的部分垂下来,显得自然、灵动。
和服的腰带系在腰的上方,又厚又宽,完全不显腰,在背后打结,没有垂下的部分,结很大,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是个背包。
5、下摆汉服的下摆宽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动不受限制。
和服的下摆窄小,走路只能迈小碎步,活动受限制。
6、配饰汉服的配饰很丰富,有玉佩、宫涤、香囊、中国结等等,一般系在腰带上,显得俏丽、富于变化。
和服的配饰很少,腰带上一般不系挂件,显得单调。
7、布料汉服的布料讲究垂感和平整,显得飘逸、自然,一般用丝绸,棉布等,衣缘一般用锦缎。
和服的布料讲究平直,显得厚重,而且制作和服用的布料一般布幅很窄,所以不能做长袖子和宽大的下摆。
8、衣缘汉服的领口和袖口都有衣缘,一般和衣身的颜色不一样,会用较华丽的锦缎之类的,或者有镶边,有的衣缘上绣有较规律的花纹,显得有层次感。
世界各国传统服饰简介(较全)

世界各国传统服饰简介(较全)世界各国传统服饰简介1. 中国传统服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服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汉服、旗袍和唐装等。
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主要由长袍和褂子组成。
旗袍是中国的民族服装,以其简洁优雅的设计和剪裁而闻名。
唐装是中国唐代时期的传统服饰,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经典代表。
2. 传统服饰传统服饰以和服为代表,和服是一种非常独特且精美的服饰。
和服通常由长袍、带子和腰带组成,其设计和图案非常细致和精美。
的传统服饰体现了该国优雅和精致的文化。
3. 印度传统服饰印度的传统服饰非常丰富多样,反映了该国的多元文化。
最著名的印度传统服饰是萨里和楚尼,萨里是一种宽松的长袍,楚尼是一种紧身上衣。
这些服饰通常以鲜艳多彩的颜色和精致的花纹装饰。
4. 韩国传统服饰韩国的传统服饰称为韩服,韩服有着独特的设计和剪裁。
韩服通常由上衣、裙子和腰带组成,以其简约而精致的风格而闻名。
在特殊的场合,韩国人还会穿着传统的韩服。
5. 法国传统服饰法国的传统服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之一。
法国的传统服饰通常包括蓬蓬裙、马甲和半高领,以及大量的蕾丝和绣花装饰。
法国的传统服饰以其优雅和浪漫而闻名。
6. 英国传统服饰英国的传统服饰包括卡梅尔和休闲装等。
卡梅尔是英国传统的军装,通常由军官们在特殊场合穿着。
休闲装包括马球衫和猎装等,用于户外活动。
7. 埃及传统服饰埃及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吉萨和哈季布等。
吉萨是一种传统的埃及长袍,通常由棉布制成,哈季布是一种传统的埃及头巾,用于遮阳和保护头部。
8. 巴西传统服饰巴西的传统服饰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最著名的巴西传统服饰是莫雷卡和花裙。
莫雷卡是一种跳舞时穿的装饰性服饰,花裙是巴西民间服饰的代表,通常用于庆祝和舞蹈活动。
以上是一些世界各国传统服饰的简介,每个国家的传统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日本文化--日本和服

4访问和服
即整体染上图案的 和服,像一幅图画, 近年来。
适用于:开学仪式, 朋友的宴会,茶会 等场合,并且没有 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5小纹和服
衣服上染有碎小花 纹。 一般作为日常服装, 在约会和外出购物 的场合,常常可以 看到。
6十二单衣
即由唐服而来的, 古代妇女进宫或节 会时所穿的盛装礼 服。
BACK
模仿唐朝襦裙、披帛的 女服的时代
——奈良时代
当时,日本朝廷大 力引进唐朝的制度及文 化,使日本对中国文化 有着大规模的模仿。
此时期的和服基本上 完全模仿当时期中国服 饰的模式,而日后传入 日本的“唐服”为日本 的贵族所穿着。
BACK
平安时代
随着遣唐使被撤 回,中日交往中断, 日本进入自身文化 的发展阶段。 而和服也建立起 了有别于中国服饰 的独特风格。并出 现了日后朝廷及幕 府时代的礼仪服饰。
1留袖和服
婚礼,典礼等正 式的仪式时穿的 礼服。
"留袖",即袖子 相对较短。
黑留袖
色留袖
2花嫁衣裳 ——之“白无垢”
传统的神前婚 礼的ຫໍສະໝຸດ 要穿着— —白无垢3振袖即长袖礼服,原为 专由未婚女子穿着 的和服。
用途:成人仪式、 宴会、访友等场合。 它给人一种时尚的 感觉,所以已婚妇 女穿振袖的也越来 越多。
日本国概况
作成者:sunny
日本文化
———之日本和服
BACK
日本的和服,与我们中国的旗袍一 样,是日本的民族传统服饰。
和服的历史
今天日本服装主要分为现代服 装“洋服”,即从欧洲传来的样式, 以及“和服”,即日本的传统服装。 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 古代中国的汉服影响,日本平民和 服受东吴传来的编制缝纫风格影响 较深,故称为“吴服”。而贵族的 服装则受之后的唐朝影响更深,称 为“唐服”。今天,平民在节日、 庆典上多穿着吴服,即一般意义上 的和服,而皇族礼服仍以唐服为主。
东方女性服饰哪个更美?

13/75
14/75
15/75
16/75
17/75
印度纱丽
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称之为“纱丽”。纱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是 印度妇女的普通装束。纱丽是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穿着时,妇 女们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一枚别针别住。随着历史的 发展,纱丽也发生了不少变革。在传统的基础上,妇女们上身配上了名为 “杰姆普尔”的紧身胸衣,下身配以叫做“贝蒂戈尔”的衬裙,穿戴起来, 显得更方便实用。纱丽上还缀上各种图案和一道花边。五颜六色的布料加上 独特的图案、花边,纱丽显得更加瑰丽多彩、鲜艳夺目。印度是一个多民族 的国家,各地风俗、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纱丽的式样也很繁多,不拘一格。 渔家女喜欢将纱丽的衣片折叠在两腿之间,塞在腰后,便于水上生活;农村 妇女由于参加农活,多穿短纱丽。孟加拉地区的妇女常用纱丽的折边遮掩头 部;西南部地区的妇女穿的纱丽则是一头张开呈扇形,穿起来显得神采飘逸。 纱丽的布料则因穿戴者的贫富而不同,有棉布或粗麻布制作,有用丝绸或薄 纱制作、还缀上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 每逢节日,印度妇女都会穿起 自己最喜爱的纱丽逛街串门,走亲访友。
说起东方女性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含蓄隽永的旗袍,优 雅灵动的和服,端庄闲雅的韩服,垂荡飘逸的奥黛……,各国极具代 表性的服饰不仅为其文化增添了一份靓丽的色彩,同时也将自身的 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形成一道世界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亮丽风景线。 你觉得旗袍、纱丽、奥黛、和服、韩服,哪个更美?
中国旗袍
2/75
40/75
41/75
42/75
43/75
44/75
45/75
奥黛之美,胜在有 风时。开至腰部的 高叉以及喇叭筒的 长裤,加强了日常 生活的实用性,也 让奥黛更显垂荡飘 逸。每逢清风抚过, 随风飘扬的裙摆宛 若风中摇曳的荷花, 使空气散发出清香 和诗意,叫人心神荡 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旗袍 是 一 种具 有 中国传 统特 色、 有 民 族代 表 性 和 最 能 体现 东方女 性 美 的 经 典服 饰 ; 和 服 是 由
唐服 发展 演 变而 来的 最 能反 映 大和 民族 的精 神 的传 统 服 饰 。旗 袍 与 和 服 , 从 不 同程 度 上 折 射 出两 个 民族 不 同的 文化 内涵 。但是 由 于历 史上 中 日两 国的 频繁 交 流 , 作 为 中 日民族传 统 的服 饰 , 旗 袍 和 和服 虽 有 重 大 的差 异性 , 也 具有 一 定 文化 上 的相 似 性 。 文 中淡化 了两 种服 饰 在 穿着 性 别 上 的差 异 , 主 要 从 其 产 生发 展 的 不 同社会 环 境 、 文化 生 活 、 价 值观 念 等 角度 做 一 剖析 , 探 讨 两者 的 异 同。
2 0 1 4年 7月
陇东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o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1 .2 0l 4
V0 1 . 2 5 N o . 4
第2 5 卷 第4 期
旗袍- 5和服 的文 化比较
闫 彩 妮
的 差异, 主要从其产生发展的不同 社会环境、 文化生活、 价值 观念等角 度做一剖析, 探讨两者的 的解释, 旗袍源于满洲旗人妇女的服装样
式, 在满洲帝国建立后逐渐传人华夏大地。辛亥革命后, 汉
族妇女也普遍采用, 经过不断改进, 一般式样为: 直颈, 右开 大襟, 紧腰身, 衣长至膝下, 两侧开衩, 并有长、 短 袖之分。
由 此看来, 旗袍是由满洲女子的袍服为基础, 在融合了 中国 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前提下, 延续至今的
一
种服饰。因 此, 旗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
旗袍是经 历了清代旗女之袍, 民国时的新旗袍和当 代时装旗 袍三 个发展时期的服饰; 狭义的旗袍就是民国时期出现的新 式旗袍, 民国 之后保持旗袍基本特征的旗袍。
关键 词 : 旗袍 : 和服 : 文 化 内 涵
中 图分 类 号 : H3 6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l 6 7 4 — 1 7 3 0 ( 2 0 1 4) 0 4 - 0 0 7 6  ̄4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2—0 1 作者 简 介 : 闫彩 妮 ( 1 9 8 7 一) , 女, 甘 肃 庆 城人 , 助教 , 硕士 , 主 要 从 事 日语 语 言 文 化 研 究 。
中E t 两国 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历史上, 中日 文化长期相
互影响, 直到明治维新以前, 中国文化更多地影响到日 本社 会的 各个层面。由 唐服 发展演变而来的日 本和服, 就是一种
・
旗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其原型是长袍。据《 诗经 ・ 秦
深受汉文 化影响、 又最能反映大和民 族精神的文化现象, 正 如旗袍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中 华民 族文化特征的 情况一样, 二 者从不同 程度 上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 的文化内 涵。
由于 历史上中日 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作为
中日 民 族传统的服饰, 旗袍和和服具有一定文化上的相似
性, 也有重大的差异性。如旗袍只是中国近代女性的服装,
而和 服则男女通用。 但是和服留给世人美的印象主要是来
自日 本女性的 穿着, 因 此文中 淡化了两种服饰在穿着性别上
视装饰点缀。
的礼服被淘汰, 换上窄 袖便服作为外装, 此时, 妇女穿的短袖 时至2 0 世纪, 辛亥革命将封建旗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 和服便被作为外衣使用。 江户时期的日 本, 其经济文 化繁荣, 衣饰华美, 窄袖便装
外衣化。 到1 7 、 1 8 世纪, 和服被设计大师大加 美化, 一跃成为 世界上最优美的 服装之一, 经过明治维新时的资产阶级改革 运动, 和服被确立为基本格式一直延续至 今。
7 6
无衣》 记载: “ 岂日 无衣, 与子同袍, 岂日无衣, 与子同泽” 。 可见袍在那个时候已经出 现, 而在早期, 袍是“ 贵人” 的私衣 或内 衬, 不作为正服, 只 做家居的 便服使用。 袍作为正式服装始于 东汉。《 后汉书 ・ 舆服志》 记载: 通 天冠, 其服为深衣制, 随 王时色, 近今服袍者, 下至贱小吏, 皆 通制袍, 单衣, 皂缘, 领袖中衣为朝服。到东汉, 袍才由“ 贵 人” 的私服升为礼服, 由内衣变为外衣, 并扩大了穿者的范 围。 到了清代,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建立“ 八旗” 制度。 满族被称为“ 八旗” 或“ 旗人” , 其所着服装也就统称为“ 旗 装” 。当时, 汉族妇女所着服装为努尔哈赤时代满族妇女通 用的长袍, 这种 衣服男女老幼都很适宜, 而且适应各种气候。 清人关后, 在坚持旗装特色的基础上, 汉族妇女服饰与满族 妇女服饰相互融合, 各取所长, 袍也发生了变化。女子穿长 袍后来在装饰上与 男子所穿袍有了区别, 逐渐与男子所穿长 袍分开, 形成女性穿着的独特的女性化的款式, 旗袍就成了 女性化长袍的 专用名词。 旗袍的 发展演变主 要体现在不同时期旗袍的款式不同。 而旗袍款式的 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 这里做一简 要说明。 清初的 旗装都有一种似马蹄的箭袖, 既实用又具装饰 性, 平时回 挽以增加美观, 外出时放下来可御寒风, 王公大臣 进见皇帝时要将马蹄袖掸下, 行口 9 拜之礼。 旗袍的 拘谨风格 与朝廷的 高压统治和对外闭关自 守的政策相一致。到了清 代中、 后期, 由于礼服简化, 袖E l 的马蹄袖被去掉, 从宫廷到 民间 所着长袍均为宽大 形式。 贵族袍服为显示其地位, 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