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琼山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总体规划(2013-2030)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总体规划(2013-2030)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简介一、区域位置云龙镇位处海口市中北部,东与美兰区演丰镇接壤,南与红旗镇为邻,西隔南渡江与龙塘镇相望,北接美兰区灵山镇,并与海口美兰机场接壤。

二、规划范围1、镇域规划范围镇域为云龙镇行政管辖范围,规划用地面积为96.01平方公里。

2、镇区建设范围东至儒来村,南沿着云龙水库北岸,西以永三公路,北到云龙产业园北侧,规划用地面积为12.94平方公里,其中云龙镇区面积为7.45平方公里,云龙产业园面积为5.49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海南省新型城镇化示范镇、海口市的首善之镇。

到规划期末,云龙镇是海口市中部具有较强带动辐射作用的卫星镇。

表现为产业特色突出,镇域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完善等,城镇具有较强辐射聚集效应。

镇区以较大动力带动各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全镇域范围内城乡公共设施完善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全覆盖及居民点生活环境优美。

四、镇域镇村体系规划村镇规模结构本着“发展区域中心镇、城镇区中心,促进人口向城镇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完善规模结构”的基本思想,制定2030年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结构为“1城镇区、5农村社区及2基层村”。

五、镇域空间结构规划规划构筑“一江二溪一园”的生态格局和“一心二轴四区”的空间结构。

1、生态格局:一江指南渡江水土保持带;二溪包括三十六曲溪生态景观带和云龙溪环境景观带;一园为陶公山森林公园,是海南第一风水福地。

2、功能结构:一心指城镇综合服务中心;两轴的交通发展轴,即海榆东线和、云定公路和云美公路,是镇区建设发展方向的重要引力,是城镇建设重要发展轴;四区包括经济产业区、文化教育旅游区、滨江生态旅游观光区和生态高效农业区。

六、镇域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用地(职业教育)、旅游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农业用地、其它用地等。

七、城镇性质云龙城镇性质为海口市近郊产业型卫星镇;云龙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海口西海岸规划

海口西海岸规划

海口西海岸规划
海口西海岸规划是海南省海口市为了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而制定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旨在打造国际化的滨海城市,提高海口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西海岸规划面积达到约200
平方公里,包括红城湾、半山半岛、西海岸国际港务区等片区。

首先,在红城湾片区,规划建设高端度假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度假酒店品牌,打造一系列高端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吸引更多中国及国际游客前往红城湾度假、休闲、购物。

其次,在半山半岛片区,规划建设高端住宅区和商业办公区。

半山半岛地势较高,能够享受到无敌海景,这也为高端住宅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商业办公区将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吸引投资和人才流入海口,提升城市的商业氛围和经济发展。

最后,在西海岸国际港务区,规划建设综合性港务区,将港口、物流、加工制造、贸易等产业聚集于此,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这将有力地推动海口市及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为海南打造自由贸易港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该规划还将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西环快速路、红城湾大道、半山半岛快速路等,为西海岸地区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

同时,规划中还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将合理规划绿地、生态公园,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

海口西海岸规划的实施将有效提高海口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
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流入海口,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同时,该规划的实施将为海口市及周边地区带来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海口西海岸规划的实施将为海口市打造国际化的滨海城市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高海口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实现全面发展。

海口市琼山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海口市琼山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海口市琼山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琼山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前言琼山区位于海口市南部、北部、东部与美兰区毗邻,西与龙华区接壤,南连文昌和定安县:全区总面积939.9km2。

总人口32万多人。

其中农村人口19万人,城镇人口13万人。

琼山区地势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和南渡江沿岸低平。

全区耕地面积2.2万公顷,其中水(旱)田1.02万公顷,旱地1.18万公顷;区内水资源充足,岛内最大河流南渡江流经本区,区内有集雨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7条。

琼山区属热带海洋气候,平均气温13.8°C,平均降雨量1724.5mm。

水产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药物资源等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全区辖国兴街道办事处和府城、龙塘、云龙、旧州、红旗、三门坡、甲子、大坡等八个镇,村(居)民委员会90个。

辖区内有国营红明农场、东昌农场和省属岭脚热作场和区属新民林场、中税农场等。

在海口市的十大中心镇中,琼山区占一半,即龙塘、纤旅、云龙、三门坡和旧州五个中心镇。

琼山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域,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

琼山地杰人灵,文化发达。

自建省办林区以来,各项事业发展迅猛,2004初步统计,全区完成GDP25.05亿元。

琼山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海口美兰机场距离府城llkm;东线高速公路、海文高速公路、国道海榆东线等构成了陆路交通的主干道。

全区乡村道路四通八达,8个镇出口路基本实现硬化,乡村(行政村)道路通达率达98%(根据琼山区的区位、自然资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优势,已具备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潜力和条件)。

落实和服务于海口市“两地—中心”的发展战略,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是海口市今后相当时期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

琼山区将用新的思维解决好“三农”问题,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业发展;做旺商贸业,发展文化旅游。

琼山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是琼山区乃至海口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组成部分。

海口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3年

海口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3年

海口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3年1. 引言该规划是为了指导海口琼山区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本文档旨在对2010-2023年的总体规划进行简要介绍。

2. 规划目标- 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田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3. 总体布局3.1 农村经济发展区- 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建设农村旅游示范区,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2 农村生态保护区- 保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推行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

3.3 农村建设区-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交通和通信条件;- 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加强安居工程的推进;- 支持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4. 实施措施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规划和资金支持;-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和监测力度,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知和参与度;-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5. 结论海口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3年旨在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民生活。

通过实施措施,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产业园区规划】海口华侨投资园区开发总体概念规划方案

【产业园区规划】海口华侨投资园区开发总体概念规划方案

海口华侨投资园区开发总体概念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海口华侨投资园区开发总体概念规划是海口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华文教育发展中心、海南荣丰华文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2012年的9月15日在海南省海南市签署《世界华侨华人交流中心项目合作协议》的一项“世界华侨华人交流中心”项目。

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被海口市政府列入市重点项目,并将争取列入为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并已通过联合评审,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已经完成。

该项目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琼山区红旗中心镇,红旗镇具有“23年红旗不倒”的光荣革命历史,也是近年来海口打造的第一个示范中心镇。

“世界华侨华人交流中心”的建立,将会作为开展华侨华人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有影响力的海外华侨华人高端论坛和开展国际交流、华文教育活动的高端平台。

海南省海口市,长期以来都担任着中国四大侨乡之一的角色。

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南籍华人华侨超过300万人,其中海口籍华人华侨约为40万人,并且构建成一个中国海外华人交流平台,一直以来都是海南人的梦寐以求的事。

“世界华侨华人交流中心项目”的实施,也将是实现海南人的华人海外交流的梦想。

海南的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一直都是浓浓的热爱,情系故乡,在抗日战争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海南的开发和建设,一些华侨总是冲在最前线,前往海南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去带头去开发,无怨无悔的奉献,成为海南的“拓荒牛”。

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的琼籍的海外侨胞回归祖国,大力发展创业,为海南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就显示了,发展海南华侨投资园是有着历史深远的文化渊源和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项目意义海口华侨投资园的建设,能够大大增加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交流。

并且这个项目一方面也符合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总体规划,还能满足海口风情小镇建设的实际需要。

国务院对此也表示将积极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海南的海外人才的优势,努力承接世界华商、华人大会等有品牌、有影响的大活动,力将这个项目建成国际工作、侨务工作和国内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

未来5年海口会是什么样:打造三市两中心两地(精)

未来5年海口会是什么样:打造三市两中心两地(精)

未来5年海口会是什么样:打造三市两中心两地 2011-9-23 15:30:00 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网友评论0 条未来5年,海口将发展成什么样子?政府如何经营海口这座滨海城市?提交海口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的《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对海口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本报记者为您一一解读规划纲要的内容。

主要目标:打造“三市”“两中心”“两地”“十二五”时期,海口要努力打造环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温馨城市,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全国一流的热带滨海商务休闲和娱乐目的地、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

发展任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以上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30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0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4.5万元,跨入全国中上城市行列。

海口变怎样?城市空间布局:立足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优化功能布局,形成“东进、南优、西扩、北拓、中强”的新格局,突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区域特色。

一、东进东部组团核心项目建设司马坡岛文体基地1、江东新区基础设施:包括新东大桥、东寨港大道北侧、椰海大道、江东大道、东海岸滨海路、滨江东路等项目,以及桂林洋高校区和文昌航天城的配套设施。

2、东海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提升南渡江滨江旅游度假区板块,江东体育文化主题公园板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公园板块。

3、桂林洋高校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打造人才培育基地。

4、司马坡岛文体基地:包括国际大赛高尔夫球场、游艇码头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二、南优南部组团核心项目建设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1、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包括古村落建设、火山博物馆、光影梦幻旅游区等。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商贸物资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海府办[2011]69号【发布部门】海口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3.31【实施日期】2011.03.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海府办〔2011〕6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章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第一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第二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节“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四节“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第二章科学规划城市布局第一节区域布局第二节空间布局第三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现代服务业第二节新型工业第三节现代高效农业第四节海洋产业第四章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第一节区域交通中心第二节信息服务中心第三节智力支撑中心第四节商务服务中心第五节医疗服务中心第六节文化体育中心第七节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第五章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第一节旧城改造和新片区开发第二节中心镇建设第三节新农村建设第四节城乡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第五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六节城市精细化管理第六章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第一节环境治理第二节节能减排第三节生态体系建设第七章实施民生事业工程第一节创业就业促进工程第二节居民收入增长工程第三节保障住房建设工程第四节教育水平提升工程第五节医疗卫生保障工程第六节公共文化推进工程第七节社会保障健全工程第八节公共交通改善工程第九节社会服务创新工程第八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第一节扩大开放第二节重点领域改革第九章强化保障措施第一节政策衔接第二节精神文明建设第三节基本保障能力第四节协调机制第十章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海口市遵谭镇总体规划说明

海口市遵谭镇总体规划说明

海口市遵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调整背景根据2009年3月13日海口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由于“土地整理、生态恢复”部分项目位于遵谭镇域范围内,其职能和内容应纳入到《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因此需要对已批复的《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总体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为提高规划调整编制效率,海口市龙华区建设局委托我院进行调整《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总体规划》,由于“土地整理、生态恢复”项目所涉及到的内容位于遵谭镇镇域的北部,没有涉及到遵谭镇镇区,因此本次总体规划调整仅限于遵谭镇域范围。

二、2005年版的《海口市总体规划》对遵谭镇的定位2005年《海口市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确定遵谭镇为海口市域范围内的一般城镇,属于三级镇。

由于遵谭镇自身经济、基础设施等其它综合条件较差,加上不在海口总体规划的主要发展轴上,故对其用地及人口规模的发展有所限制。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1、以《海口市总体规划》为指导。

通过实施海口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与深化遵谭镇的职能与地位。

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不断优化城镇土地资源与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城镇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以因地制宜、求实创新为指导。

在区域范围内全面分析城镇自身优势和劣势,力求克服劣势,充分发挥优势,以求创造城镇的特色,加速城镇的发展。

四、规划原则(一)宏观指导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制定适合人类生存与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及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模式。

2、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从城镇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现状出发,综合分析遵谭镇在龙华区乃至海口市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遵谭镇的区域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谋求实现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整合。

3、生态环境优先原则对镇域范围内的土地、水系、景观等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规划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和城镇环境保护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琼山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前言琼山区位于海口市南部、北部、东部与美兰区毗邻,西与龙华区接壤,南连文昌和定安县:全区总面积939.9km2。

总人口32万多人。

其中农村人口19万人,城镇人口13万人。

琼山区地势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和南渡江沿岸低平。

全区耕地面积2.2万公顷,其中水(旱)田 1.02万公顷,旱地1.18万公顷;区内水资源充足,岛内最大河流南渡江流经本区,区内有集雨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7条。

琼山区属热带海洋气候,平均气温13.8°C,平均降雨量1724.5mm。

水产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药物资源等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全区辖国兴街道办事处和府城、龙塘、云龙、旧州、红旗、三门坡、甲子、大坡等八个镇,村(居)民委员会90个。

辖区内有国营红明农场、东昌农场和省属岭脚热作场和区属新民林场、中税农场等。

在海口市的十大中心镇中,琼山区占一半,即龙塘、纤旅、云龙、三门坡和旧州五个中心镇。

琼山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域,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

琼山地杰人灵,文化发达。

自建省办林区以来,各项事业发展迅猛,2004初步统计,全区完成GDP25.05亿元。

琼山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海口美兰机场距离府城llkm;东线高速公路、海文高速公路、国道海榆东线等构成了陆路交通的主干道。

全区乡村道路四通八达,8个镇出口路基本实现硬化,乡村(行政村)道路通达率达98%(根据琼山区的区位、自然资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优势,已具备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潜力和条件)。

落实和服务于海口市“两地—中心”的发展战略,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是海口市今后相当时期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

琼山区将用新的思维解决好“三农”问题,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业发展;做旺商贸业,发展文化旅游。

琼山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是琼山区乃至海口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组成部分。

根据海口市委和市政府要求,纲要突出了前瞻性,科学性和政策性,对壮大琼山区镇域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一、琼山区镇域经济现状海口市琼山区除了区府所在地府城外,还有龙塘、云龙、红旗、三门坡、旧州五个中心镇和大坡、甲子镇。

“十五”期间,这些镇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成效,热带高效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实力得到提高,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为镇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镇域经济现状综述1、龙塘镇(1)基本概况:龙塘镇地处海口市琼山区羊山地区,东临南渡江,全镇总面积38.79平方公里,11个村(居)委会,61个经济社,67个自然村,总人口32997人,劳动力15568人,耕地面积16589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近三分之二的耕地是较为贫脊的坡园地。

农作物主要是水稻、甘蔗、木薯等。

龙塘镇人多地少、土地贫脊、缺少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

200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31884万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4512万元、23160万元、4212万元,分别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14%、73%、13%,第二、第三产业占了全镇社会总产值的86%,显示出其独特的经济发展特色。

(2)经济现状:自然资源制约了龙塘镇农业的发展,却促使本镇自古形成从事手工业和商贸业的传统,从汉代的制陶业到清朝的雕刻业,再到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起来的服装业,龙塘镇不同时代都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特别是现在的服装业,已发展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在服装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根据全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第二、第三产业,着力发展服装业和服务业,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地向前发展。

突出重点,做大做强服装业龙塘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全镇20多名裁缝师傅,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从受雇上门为顾客量身裁缝衣服,到自己开办服装加工厂,加工服装出售,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他们的带动下,全镇服装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断发展。

在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及时加强引导和扶持,成立了镇企业办公室,由一名副镇长挂帅领导,同时成立了农工商服务公司,在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为企业服务。

还会同龙塘中学开设裁缝培训,使大量懂技术的初中生毕生源源不断地进入服装加工厂。

镇委、镇政府经过协调,帮助服装企业贷款,扶持企业发展,在服装业起步阶段的头10年,共贷款8000多万,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1994年,服装业发展到了高峰期,全镇服装加工厂达570家,从业人员8550人,产值8177万元,出现了两个服装专业村。

经过10年的市场竞争,2004年,全镇服装加工厂只剩194家,从业人员5438人,产值达19600万元,服装加工厂虽然比以前大为减少,但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产值不断增加。

出现了10家(其中两家已经外迁)规模以上的企业,并且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服装业在龙塘镇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4年,服装产值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61%,服装业从业人员5438人,占全镇劳动力的35%,服装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8000多元。

2004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855元,服装业对人均纯收入的贡献达185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5%。

服装业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继续推动服装业的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根据新形势、新阶段服装业发展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近年来,着力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努力构建企业发展平台。

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工业用地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1994年,开发了100亩地,建起了新农贸市场,许多企业及时跟进投资,盖起了新的厂房,引进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随后又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开发了玉胡工业园区、陶瓷厂新市区,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缓解了工业用地的紧张局面。

目前,在新开发区里建房从事服装生产的企业就达40多家,产值达12000万元。

二是增强服务功能,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用电难问题一直是困扰工业发展的老问题,1999年在电网改造中,镇政府共投资195万元对输电设备下大力气进行了改造;镇政府还将镇供水公司对外承包,投资20多万元,改造了供水管道,更新抽水设备,改变了以前供水时断时续的局面,保证龙塘墟的稳定供水,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龙塘镇每年都安排资金对乡村道路进行维修,几年来共投资10多万元,对全镇乡村道路60多个坡坎进行了硬板化。

特别是历经10多年的努力,铁龙公路于2004年铺上了柏油,通往龙桥的道路也于今年建成通车,通往龙泉镇的道路也正在施工中,计划在今年完成硬板化改造,道路交通状况大为改观。

三是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全镇工业企业进行有关安全生产、维护知识产权、合法用工等方面的检查,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和监督。

2004年在土锅炉专项整治中,共拆除土锅炉120个,安装合格锅炉22个,蒸汽发生器62个,消除了企业生产安全隐患。

四是积极引导,转变企业生产经营理念。

多次会在省、市、区分管领导、海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经贸局领导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指导,引导企业业主座淡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为企业发展答疑难,引导企业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改变家庭作坊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推行品牌战略。

2004年有8家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年产值近1亿元,占全镇服装业产值的51%,其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服务业一业兴,百业兴。

龙塘镇服装业的发展,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吸引大量企业和富裕农民到墟镇建房,购房、吸纳了大量务工人员,使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客观上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5年,龙塘镇建筑公司开办起厂龙塘镇第—家歌舞厅。

发展高峰期,全镇有近10家卡拉OK店,6家舞厅。

目前,面向年轻务工人员的各类音乐、录像茶座9家,卡拉OK 5家,舞厅1家,美容美发店21家,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味。

同样,龙塘镇的商贸业和饮食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以饮食为例,1994年,共有3家小饭店,4家茶店。

到目前为止,共有饭店和大排档11家,茶店12家。

此外,龙塘人还富有创意地在南渡江边上办起了12家活鱼酒家,生意红火。

为了进一步繁荣夜市,丰富人民的生活,近几年来,投资10多万元改造了路灯照明设施,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扮靓了龙塘墟夜晚。

2004年,商贸业、饮食业和娱乐服务行业产值达4012万元,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12.5%。

2、云龙镇(1)基本概况:云龙镇位于海口市的中北部,地处南渡江下游东岸,距省会海口市中心17公里,距海口美兰机场1l公里,海(口)榆(三亚)东线公路与海(口)定(安)公路在境内云龙墟上交接,交通十分方便。

全镇辖区面积81.26平方公里,地势属于丘陵,土地属红壤泥土质,全镇有耕地35340亩,总人口20115人,农村人口 14740人,下辖7个村委会(云龙、云阁、云裕、云蛟、云岭、云泰、儒林),1个居委会,82个自然村,100个经济社。

2004年云龙镇地区经济总产值是18180.4万元,第一产业总产值是15657.44万元,占地区经济总产值86%;第二产业总产值是1397万元,占地区经济总产值8%;第三产业总产值1126万元,占地区经济总产值6%。

年人均纯收入3518元,随着小城镇建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经贸活动日益活跃,物流量日益增多。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的不断加大,小城镇已逐步成为海口市中南部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商贸辐射中心。

(2)经济现状:云龙镇传统农业是种植甘蔗、玉兰笋、薯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云龙镇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新兴产业为瓜菜、水果、花卉。

第一种产业(白沙萝卜):在云龙镇云岭村委会宏大村已经种植白沙萝卜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该品种是一年四季种植,一年种4次,种植55天收获。

该村种植白沙萝卜400亩,年总产量1200吨,经济总收入168万元,全村共有62户338人,人年平均经济收入4970元。

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把全村的土地并块连片的调整起来,有利于各农户集中耕作,镇政府还拨款在宏大村拉上电,挖60口井,一年四季都有水灌溉。

这样白沙萝卜发展前景是好的,通过创办宏大村基地能够带动全镇的各村都种上白沙萝卜,成为一个品牌。

通过招商引资金引技术来办起一个萝卜加工厂,这样白沙萝卜的价值就大大地提高了。

第二种产业(香蕉):香蕉是世界四大名果之一,是最重要的热带水果。

香蕉也是云龙镇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品牌。

镇委镇政府很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要求镇的农副产品收购站—定做好提供种苗,收购服务,注意价格动向,镇农技推广站“110”服务中心做好举办香蕉栽培、病虫害防治培训班,到实地田间技术指导,香蕉产业稳中有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