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学习要求]学习本章,了解17世纪文学特点,重点掌握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概况•17世纪,欧洲进入近代史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英、法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头等强国;二、三种文学并置,古典主义文学主宰•清教徒文学生成:•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代表作家弥尔顿;•巴洛克文学出现;•富丽繁复,精雕细刻,文辞绚烂•古典主义文学形成;•主要体现在戏剧、散文上;(一)英国清教徒文学一、时代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
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二、主要作家1、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是英国小说家,青年时代正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参加过议会军队,接触了克伦威尔军队中左翼教派的宗教生活和清教徒生活,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
因反对王政复辟,宣扬清教徒信仰,曾被囚禁12年,在狱中写作《天路历程》。
2、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
40多岁双目失明,由他口述,女儿记录,写出了他一生的三部杰作:史诗《失乐园》、《复乐园》、悲剧《力士参孙》。
(二)巴洛克文学一、“巴洛克艺术”“巴洛克”(Baroque)是16世纪中叶在欧洲一些国家(首先是意大利)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的总称。
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

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古典主义是一种在17世纪欧洲艺术和文学领域盛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流派。
它主张追求理性、秩序和经典之美,反对过多的个人主义和感性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发展到最终走向衰落。
一、古典主义的起源古典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之道”和“黄金均衡”的理念,强调思考、理性和秩序的重要性。
罗马帝国时期,古典文化更加繁荣,建筑、雕塑和文学作品充满着秩序和对称的特点。
二、古典主义的发展1.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艺术的影响重新兴起。
意大利的画家、建筑师和雕塑家们开始重视对称、比例和和谐美。
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古典主义的影子。
2. 巴洛克时期的古典主义巴洛克时期的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
巴洛克艺术强调雄伟、庄严和精巧的装饰,同时也注重表达各种神圣和英雄主题。
巴洛克建筑和音乐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代表作品包括巴洛克式教堂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巴赫的作品。
3. 古典主义的顶峰18世纪的欧洲是古典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启蒙运动的思想对古典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理性、科学和自由,这种思潮融入了古典主义艺术和文学之中。
法国文学家莫里哀和英国著名诗人蒲伯爵皆被视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三、古典主义的衰落古典主义逐渐走向衰落主要是因为人们开始对古典式的审美疲劳。
他们渴望新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新的文化潮流开始兴起,顶替了古典主义的地位。
浪漫主义追求情感和个人表达,而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落下帷幕,但其影响仍然存在于艺术界。
至今,在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中,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它的痕迹。
古典主义的理性、秩序和对称美仍然被认为是艺术追求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在17世纪欧洲艺术和文学领域达到巅峰,强调理性、秩序和经典之美。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一种文学思潮,其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强调文艺规则,要求文学作品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要求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并把道德说教、劝善作为文学的任务,注重正常情理。
17世纪古典主义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希腊神话神话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于是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支配自然界。
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是“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希腊神话谱系:希腊神话谱系有旧神谱和新神谱。
赫西俄德是旧神谱,讲的是人类较早的一些神话故事。
宙斯以后是新神谱俄林波斯神谱:指希腊神话中居住在俄林波斯神山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的神的大家族。
宙斯是雷电之神,其兄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
神后赫拉是婚姻生殖神,宙斯的子女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
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生活。
俄林波斯“神圣家族” 反映了希腊古典社会最典型、最正统的一面。
宙斯象征着希腊民族的统一、公正和法律;赫拉象征着合法婚姻;雅典娜象征着智慧和城邦文明;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音乐;波赛冬象征着航海事业;赫耳墨斯象征着商业繁荣;赫淮斯托斯象征着手工工艺;德墨忒耳象征着丰裕;阿瑞斯象征着勇敢和战斗;阿佛洛狄忒象征着美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反映着希腊人的社会政治理想。
“金苹果” 的寓意“金苹果”在人们长时间的传说中取得了一个形而上的位置,成了一个象征物――象征着贵重的物质财富荣誉和人们对它的追求。
“潘多拉的盒子”的寓意世界充满了各种灾难,人们翘首以待那美好希望的到来。
古典主义文学

二、伪君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伪君子》是一出五幕诗体喜剧,故事 发生在巴黎富商奥尔恭家中。
1.作品简介
• 第一幕 • (富商奥尔恭
精神导师达丢夫) 妻子欧米尔 • 其母亲 指责 儿子达米斯 • 女儿玛丽亚娜 • 女仆桃丽娜 争辩 • 纯洁的灵魂、假道学、专爱找茬的先生、在家发号 施令、饕餮之徒 • 主人公答尔丢夫没有出场 • 展示中心矛盾,交代人物特点,吸引观众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法国枫丹白露宫
巴洛克建筑
巴 洛 克 建 筑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美术
巴 洛 克 美 术
• 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 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 了。
• 2.巴洛克文学 • 巴洛克文学表现了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以及悲 观主义的情绪。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 的生死、哀怨。在艺术上,采用混乱破碎的形 式,拒绝理性,风格夸张,语言雕琢。 •
• 《熙德》的中心主题,是个人感情和家庭荣誉、 家庭荣誉与国家义务的关系。结局则是家庭荣 誉战胜了个人感情,国家义务战胜了家庭荣誉, 从而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 这种处理既维护了封建的道德观念,也顾及了 资产阶级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从正面描写了理性的胜利。
•拉辛:《安德洛玛克》
• 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之妻。 特洛亚城被希腊联军攻陷后丈夫身亡, 自身成为联军将领庇吕斯的奴隶。庇吕 斯爱上安德洛玛克,迟迟不愿与希腊公 主爱尔米奥娜举行婚礼。 • 悲剧开始时,希腊使者奥莱斯特来到庇 吕斯处,要他交出赫克托耳的儿子以绝 后患。庇吕斯以此威逼安德洛玛克。她 为了保全儿子,假意答应。准备在儿子 的安全得到保证后自杀。爱尔米奥娜对 此妒恨不已。利用使者奥莱斯特对自己 的倾爱,唆使其杀死了庇吕斯。事后, 爱妙娜又感到悔恨,自己亦在庇吕斯尸 旁自杀。而希腊使者也因此绝望而发疯。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外国文学作业1.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期。
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
它是由于学习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以重商政策为基础.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迁就,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
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
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二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
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
”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从哲学上考察,古典主义是与唯理主义相适应的,它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唯理主义以笛卡尔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
第四章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在他与玛丽重归于好后的第二年,他在 给一位意大利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想来常感黯然神伤,那些由于偶然的机缘或法律的原 故,由于血统关系或某种没有实质意义的联系而与我 同宅共居者,终日喧哗聒耳,叫我难以忍受。” 弥尔顿的这位妻子于1652年,生第4个孩子时死掉了, 新生的婴儿也死掉了。 在他的第一任妻子死后的第4年,也就是1656年,弥尔 顿与小他近20岁的凯瑟琳· 伍德科克结婚。因为早在 1652年就已经全盲了,弥尔顿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这位 贤慧的妻子。
2、班扬(John Bunyan,1628一1688) 出身贫苦,少年时多恶行。曾经参加过克伦威尔 的军队。 婚后的一次礼拜时幡然省悟: “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 下地狱?”
1660年的一天,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 被判十二年的监禁。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入狱,罪名是非法传教。
《力士参孙》
创作于(1671年) 取材于《旧约》。以色列的大力士 参孙被妻子腓力斯人大利出卖,以色列人的统治者是腓 力斯人,他们弄瞎了他的双眼。参孙念念不望复仇。后 腓力斯人逼迫参孙演武,参孙推倒庙宇,与敌人同归于 尽。 参孙充满献身精神,轻率的婚姻导致了不幸,虽双目 失明却毫不屈服,这些使人们联想到作者本人的经历, 以及作者在复辟时期内心的痛苦和决不屈服的斗志。
东西而被捕入狱,最后忠诚被害致死,其灵魂立刻被 迎入天国。 逃出名利场,基督徒有幸遇到了希望(Helpful)先生, 两人结伴同行,不料误入绝望巨人(eiantnespair)的 领地,被巨人关入了他的怀疑城堡(Doubtingcastl)中 的地牢,受尽摧残。
后来基督徒用藏在身上的一把钥匙打开城堡的门,二人 得以逃生。最后,他们渡过一条神奇的河,终于脱胎换 骨,修成正果。
第四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

• 创作着重于对国王、贵族的揭露批判,出色运用 “三一律”,戏风格严谨简炼,擅长表现人物心理、 尤其是贵族妇女的心理,语言自然典雅。 《 •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 安 德 * 是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洛
•描述希腊爱庇尔王庇吕斯爱上
了女奴、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
洛玛克,不顾希腊人的愤怒养育着安德洛玛克的儿
玛 克 》 剧 照
子,庇吕斯的未婚妻、斯巴达公主爱妙娜嫉恨之下指 使追求自己的希腊使节奥莱斯特杀死庇吕斯,又因后 悔而自杀的故事,谴责情欲横流、丧失理性、为达到 个人目的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贵族,从反面 说明理性的重要性。
• 拉辛的重要剧作还有《费得尔》。
《 费 得 尔 》 剧 照
《忒修斯与希波吕托斯》
清教徒文学是反映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精神的文学,代表作家
有弥尔顿与班扬。 § 弥尔顿(1608—1674) • 是17世纪英国 最杰出的文学家; • 作品有强烈的 革命精神与浓厚 的宗教色彩;
弥尔顿画像
弥 尔 顿 故 居
绘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的内战
• 最重要的作品是长诗《失乐园》、《复乐园》 与诗剧《力士参孙》
(1)王权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 展提供了政治基础。
(2)唯理主义哲学为古典主义文学提 供了哲学基础。
巴洛克绘画: 《插花》 杨德
古典主义
17、18世纪,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其 代表人物尊奉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为典范, 故名。古典主义作家拥护王权;崇尚理性; 从古代寻找创作题材;重视艺术形式,戏剧 恪守“三一律”。古典主义发端于法国,并 以法国的戏剧成就最高。
3、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1)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 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是高乃依。 § 高乃依(1606-1684) • 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法国历时最久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作家是悲剧诗人高乃依和拉辛,喜剧诗人莫里哀,寓言诗人拉封丹。
古典主义的本质是依附王权、为巩固王权服务,但是每个作家对王权的依赖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并不完全符合古典主义的法规。
第一节高乃依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生于鲁昂,父亲是鲁昂的水泽森林管理员。
他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中学,后来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1628年,父亲为他买到了鲁昂水泽森林管理处律师和法国海军部驻鲁昂律师的职务,他在鲁昂法院任职至1650年为止。
当时的鲁昂是一个戏剧中心,高乃依喜爱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他发表的喜剧《梅丽特》(1629)和悲剧《梅黛》(1635)等几部剧作,受到黎世留的注意。
高乃依的成名作是五幕诗剧《熙德》(1636),取材于西班牙历史上女民族英雄熙德的故事。
主人公罗德里克与施曼娜相爱,但是施曼娜的父亲高迈斯因故打了他的父亲狄哀格一记耳光。
古典主义时代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毅然杀死了高迈斯。
施曼娜既爱罗德里克,又与他有杀父之仇,心情十分矛盾。
这时摩尔人入侵,罗德里克奉命杀敌,凯旋而归,最后由国王出面主持了他们的婚礼,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熙德》歌颂了理性和荣誉,符合王权统治的需要,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因此上演后引起轰动,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法语中从此有了“像《熙德》那样美”的说法。
但是它取材于西班牙,时间也远远超过24小时,而且结局圆满,这些都违反了古典主义悲剧的三一律,为此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指责,引起了一场论战。
高乃依沉默几年之后,按照古典主义悲剧的标准创作了《贺拉斯》(1640)、《西拿》(1642)和《波利厄克特》(1643),它们与《熙德》并称为他的四大悲剧,从而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奠定了基础。
《贺拉斯》描写罗马与阿尔巴两国交战,双方各推选三员大将以决胜负。
阿尔巴选出的是库里阿斯三兄弟,罗马选出的是贺拉斯三兄弟,结果库里阿斯三兄弟全部阵亡,贺拉斯三兄弟只剩下小弟取得了最后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一种文学思潮,其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强调文艺规则,要求文学作品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要求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并把道德说教、劝善作为文学的任务,注重正常情理。
17世纪古典主义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希腊神话神话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于是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支配自然界。
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是“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希腊神话谱系:希腊神话谱系有旧神谱和新神谱。
赫西俄德是旧神谱,讲的是人类较早的一些神话故事。
宙斯以后是新神谱俄林波斯神谱:指希腊神话中居住在俄林波斯神山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的神的大家族。
宙斯是雷电之神,其兄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
神后赫拉是婚姻生殖神,宙斯的子女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
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生活。
俄林波斯“神圣家族” 反映了希腊古典社会最典型、最正统的一面。
宙斯象征着希腊民族的统一、公正和法律;赫拉象征着合法婚姻;雅典娜象征着智慧和城邦文明;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音乐;波赛冬象征着航海事业;赫耳墨斯象征着商业繁荣;赫淮斯托斯象征着手工工艺;德墨忒耳象征着丰裕;阿瑞斯象征着勇敢和战斗;阿佛洛狄忒象征着美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反映着希腊人的社会政治理想。
“金苹果” 的寓意“金苹果”在人们长时间的传说中取得了一个形而上的位置,成了一个象征物――象征着贵重的物质财富荣誉和人们对它的追求。
“潘多拉的盒子”的寓意世界充满了各种灾难,人们翘首以待那美好希望的到来。
希望是诱人的,却又迟迟不来。
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命运是注定的,人是抗拒不了的。
抗拒不了命运,但是这并不影响希腊人的生活态度,他们仍然积极明朗欢快的生活着。
在命运面前,希腊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悲剧精神。
希腊神话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
从神的形象看神人同形同性,主要神祗都经历了相当彻底的“人化”。
他们不但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诸神也样样具备,世俗化的色彩极浓。
希腊神话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和人的感受,所以,希腊神话是人话。
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就是对人的肯定与货赞扬。
希腊神话的文化心理背景是乐观主义的,它充满了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神力即人力越强,享受的就越多,生活的幸福就越大。
更为突出的是希腊神话中对于来世的观念与态度,他们的冥界也充满了明朗与人间的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
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产生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做。
《荷马史诗》集古希腊文化之大成,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标志着西方文学史的第一座里程碑。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伊利亚特》格调雄壮,战争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节奏急促,具有阳刚之美。
《奥德赛》格调平静,场景瑰丽,变化多端,节奏轻慢,具有阴柔之美。
英雄阿基琉斯阿喀琉斯性格的主要方面:忘我残忍的战斗精神、天真温厚善良的情感,对个人尊严和荣誉的敏感意识,这三点构成了阿喀琉斯性格的三角形,它的核心是个人本位。
“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阿客琉斯的脚踵它象征着人都有一个根本的恐惧:人毕竟是人,不可能变成完美无缺的人,人总是在非常接近完美的时候,有一个东西让他全盘皆输。
荷马史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荷马史诗塑造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史诗中的每个英雄都是许多充满生气的性格特征的总和。
希腊大将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他集年轻、貌美、勇敢、钟情、意气、暴躁、凶狠、善良、诚挚于一身,他的性格是立体、多元的。
其他人物如奥德修斯、阿伽门农、赫克托耳,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内涵从哲学、文学以及人类审美意义上看,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含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的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那时侯,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认识大自然的能力、知识有限,这就使得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
在他们的观念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
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古罗马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
此外,他们也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圣经简介中世纪(公元5--14世纪)是基督教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所有的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科学、哲学等等都要服从基督教,是为基督教服务的。
古希腊时期那种活泼纵情、追求现世享受、探询智慧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了,有的只是对上帝的信仰颂扬、对个体自我现世的遗弃以及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基督教的统治在西方一千多年,其思想内涵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第二源头。
智慧果: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知道了羞耻。
智慧果象征判断力和创造力,代表人类掌握自己命运,获取自由选择的意愿和意识。
阿喀琉斯与摩西比较:阿喀琉斯对自己的荣誉、尊严极度重视和敏感。
对于所做的事绝对地认为是出于自己的能力,阿喀琉斯是很骄傲的。
他珍视自己的荣誉,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不惜损害本民族的利益。
摩西完全不同。
摩西行事不是出于自我而是为他,不是骄傲而是谦卑,不是自我有能力而是借助神力。
在摩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的个性的遗失。
通过摩西我们看到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的不同认识。
基督教的要旨在于谦卑。
在摩西的性格中,谦卑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基督教哲学与希腊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某种意义上说,希腊哲学的精神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悲剧精神,它的主题是命运、必然性和规律,不过在命运面前,希腊人不是消极的,他们对现实生活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形成了崇尚知识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基督教哲学则正好相反,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中古时代的人们逃避、抛弃和否定了现实生活,以否定现实的方式谋求灵魂的救赎,视人间为走向天国的“天路历程”,试图通过信仰上帝使灵魂得到永生。
因此,他们对现实生活采取了悲观主义的态度,而对来生来世却采取了乐观主义的态度。
对中世纪评价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控制,必然导致文学艺术的凋敝零落。
和辉煌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学相比,中世纪欧洲文学暗淡无光,哲学沦为“神学的奴婢”,科学退作“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也丧失了独立地位,归于神学之下,成为教会专制的工具。
但如果从精神状态上看,从信仰上看,中世纪不但说不上“黑暗”,或许应该说是“光辉灿烂”才对。
因为中世纪的人们在匮乏和艰难的现实生活之上,建立了一个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
但丁《神曲》《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
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
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
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第五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进步人生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针对中世纪教会压倒一切的思想主流、教会以神为宇宙中心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者提出了人是宇宙的中心的学说,认为人是压倒一切的中心思潮。
对“人”的肯定,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一,提倡人权人性,反对神权神性。
中世纪神学和宗教统治一切,神权与神性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
恩格斯说:“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其实所谓“神权”与“神性”不过是神化的封建统治者,他们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人文主义者则用人性来反对神性,他们竭力提倡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
第二,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中世纪,现实世界的一切美好的东西,诸如荣誉、爱情、财富等等都被神学否定了。
人们负有“原罪”,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受苦受难。
任何欲求在教会看来都是罪恶的。
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反击。
他们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认为现世生活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第三,讴歌理性才智,反对蒙昧主义。
中世纪封建社会推行蒙昧主义,其核心是以愚民政策维护封建制度与其经济秩序。
教会的精神权威处处压抑、麻醉、扼杀着人们的理性与才智,禁固着人的自身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科学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异端邪说。
这一切都构成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发展的巨大精神障碍。
社会要变革,变革就需要理性,需要破除蒙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