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任安书》有感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6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百事奇文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绝笔之作,正是因为这一绝笔之作,我们感受到了司马迁人品的峻洁和志向的坚定;也因了这个绝笔之作,我们才读懂了什么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报任安书》一文写了遭辱之因、受辱之痛、忍辱之由,“辱”字贯穿全篇,可谓字字血泪,悲歌慷慨,撼人魂魄,是一代鸿儒历尽凌辱的悲切告白。
一、直面人生,不坠青云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司马迁之所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之所以“自沉溺累绁之辱”“隐忍苟活”,那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伟大的事业,他牢记亦师亦友的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照尘寰。
即便受了奇耻大辱,牢房油灯昏暗,柴草杂乱,衣服破旧,血溅墙头,泪流满面;即便生不如死,肉体的摧残无以复加,精神的煎熬有口难言;即便世人的冷眼刺入骨髓,同僚的嘲笑芒刺在背,但司马迁难坠青云之志,他用先贤激励自己,用事业激励自己,用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激励自己,泣血著书,一往无前。
这就是伟人的眼光,伟大的理想,伟大的毅力。
二、直陈排比,悲愤慷慨如虹。
《报任安书》之所以能够激切感人,是因为作者有着极高超的抒情艺术。
他的语言辞气沉雄,情感沉郁激愤。
大量的排比铺陈,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句子的排比,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
这些语句如奔腾的潮水,从胸中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感天动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连用八个排比,高度凝练概括,不只激励了司马迁冲破人生的冰河,更激励了无数遭受逆境的后来者,堪称传世经典。
悲切愤激的直抒胸臆,如泣如诉,悲痛欲绝。
读到结尾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让人痛彻心肺,难以卒读。
后人曾评价说“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
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
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
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楚怀王放逐,也依旧保持高洁之身。
屈原行走在江畔上,坚守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操,沉吟江畔,“至死不悔”,死得壮烈,死得浪漫!再如《红岩》中江姐,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酷刑,无所畏惧,誓死忠于党,这就是以死明志吧!何为生?不在于活得是否长久,在于活得是否绚烂。
何为死?不在于死的方法如何,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篇二: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报任安书》里的一句尽人皆知的话,司马迁用它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
司马迁口出“恶”言,便遭受宫刑,但思及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作,于是默默忍受了令人耻笑的宫刑,明知道是这样一条艰苦的路,却还是毅然迈出自己的脚步。
报任安书读后感三百字

报任安书读后感三百字篇一报任安书读后感《报任安书》,这一篇古文,读来真让人感慨万千!我觉得吧,司马迁在文中那叫一个惨啊!遭受宫刑,这是多大的耻辱和痛苦呀。
也许在咱们现代人看来,这简直无法想象。
但他没有被打倒,反而坚定了写《史记》的决心。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说得太对啦!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啥?是随便混混日子,还是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要用文字记录历史,让后人了解真相。
我就在想,要是我遇到他那样的困境,可能早就崩溃了。
可他没有,难道是他特别坚强?也许是心中的那份使命感在支撑着他吧。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遇到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算什么好汉?我们得学学司马迁,咬咬牙,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闯出一片天呢!篇二报任安书读后感嘿,读完《报任安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司马迁这家伙,命运对他也太不公平了吧!宫刑啊,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我觉得他就像在狂风暴雨中拼命挣扎的小船,随时可能被掀翻,可他愣是没翻!他在信里倾诉的那些痛苦和不甘,我好像能感同身受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过去多少年了,有啥好感慨的。
但我想说,那种对命运的抗争,啥时候都不过时!他写《史记》,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我就常常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境地,可能早就放弃了,觉得没啥希望了。
可他不,他偏要跟命运较较劲,我真服了他!“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这句话让我深思,啥样的人才算“倜傥非常之人”?难道非得经历大磨难才有资格?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真正绚丽的彩虹吧。
篇三报任安书读后感哎呀,《报任安书》可真是把我震撼到了!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遭遇如此巨大的不幸,却能忍辱负重,坚持写下《史记》,这一路,他该有多难啊!我一直在琢磨,他到底是靠啥撑下来的?是对历史的责任感?还是对后人的期许?可能都有吧。
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好像在告诉我们,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
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
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
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
报任安书读后感三百字

报任安书读后感三百字《报任安书读后感》篇一读《报任安书》,就像走进了司马迁那波澜壮阔又充满苦难的内心世界。
这封信,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复,那是司马迁把自己的血与泪、屈辱与坚守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
刚读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听一个老友在昏暗的角落里,带着哭腔诉说着自己的遭遇。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看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司马迁啊,你得多难受。
在那个看重名声的年代,遭受宫刑,这简直是比死还难受的事儿。
他可能无数次想过一了百了,但又想到自己还没完成的事儿,就像在悬崖边上死死抓住一根藤蔓一样,纠结又痛苦。
我就想到自己有一次参加比赛,因为一个小失误输得很惨。
当时我觉得特别丢人,就想放弃这个项目再也不碰了。
可是后来我又不甘心,就像司马迁不甘心就这么含冤死去一样。
我重新开始练习,过程那叫一个苦啊,就像司马迁在狱中遭受折磨一样。
不过最后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时候我就有点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了。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话说得太对了。
以前我觉得死就是一种解脱,可是他让我明白,要是就这么轻易地死了,啥也没留下,那就太不值当了。
他为了写《史记》,忍受着那么大的屈辱,这就像在黑暗中抱着一团小火苗,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就盼着它能照亮整个世界。
他这份坚持,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心疼。
也许有人会说,他干嘛要这么折磨自己呢?直接死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吗?可是我觉得,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我们才能看到这么伟大的《史记》,这是他留给全人类的宝藏啊。
他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就像一颗星星,虽然在遭受磨难时黯淡了一下,但最后却爆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这《报任安书》,就像是他的呐喊,喊出了他的不屈,也喊醒了我们这些在困难面前可能轻易低头的人。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二《报任安书》,读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封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司马迁那受尽折磨却又无比强大的灵魂。
司马迁在信里写的那些遭遇,哎呀,简直就像一部超级虐心的大戏。
《报任安书》读后感(通用11篇)

《报任安书》读后感《报任安书》读后感(通用1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刚阅读完《报任安书》时,我的脑子里只有“直男”二字,好像看到除去《询问司马迁》中“始终追求善良和正义的心灵,心灵总是在剧烈而又严肃的跳荡着”的他,坚忍不屈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他伟大形象之外的样子。
不为别的,只为司马先生那一句“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也许你要说,现在的人重事业轻家庭都不足为奇,更何况远在两千年以前的司马迁呢?可就如现在也存在众多热爱家庭的好丈夫一样,古时候也存在着书写《浮生六记》、带着妻子畅游天地的沈复,与李清照相濡以沫的赵明诚,那么以此类推,相信在民间这样的例子也不算少了。
而相比之下,单从司马迁这一句话看来,我真是为他的妻儿寒心啊。
就算是为了表现自己真真是“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就算这根本不是这篇文章、乃至这一段的重点,他能将这句话写下来,我想他也算真正配得上“直男”的称号了。
想到这,我真是为司马迁的妻儿打抱不平,然而当我正要跟小伙伴们“举报”司马先生的“直男”事迹时,他那刚正不阿的样子又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再次阅读几遍《报任安书》后,我真正被这位“钢铁直男”打动了。
他是有理想的,为了那个也许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理想,哪怕遭受冷艳嘲笑,哪怕背负屈辱的宦官之名,他“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都只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我想这也就是《询问司马迁》中“在受尽专制君王肆意蹂躏与惩罚的淫威底下,依旧保持着这种秉笔直书的品格和勇气”的司马先生吧,引得班固也衷心赞颂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他在《报任安书》的开头就解释,自己没有“不相师”、没有“用流俗人之言”,他被误解了多久,被那一双双狰狞的眼睛盯了多久,都没有什么话能拿来宣告天下“我是清白的”,在给友人的信中,习惯了被误解的他也只能说“仆非敢如此也”。
写作实践一:逆境造就人才——读《报任安书》有感

逆境造就人才——读《报任安书》有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吟诵着《报任安书》隽永的名句,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狭窄昏暗的牢狱里,站立着一位青年,他的目光中透露着坚毅,像一把利剑,时刻准备着要刺破时间的黑暗。
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凛然的傲气,不可侵犯的威严,但那紧缩的眉头却又平添了几分哀愁。
这就是司马迁,忍受着宫刑带来的身心剧痛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的司马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乐观坚强,在逆境中仍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
他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只能选择坚强面对。
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
他的人格在不断与现实做斗争中变得伟大,他的灵魂在奋斗与困难搏斗时得到升华。
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何只是司马迁,历史上在逆境中成就一番事业的不计其数。
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道路中曾两次被匈奴扣押,他忍受着漫漫夜长的孤独与痛苦,客服艰难险阻,开辟了丝绸之路。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打败越国。
孙膑被好友陷害,膝盖被销,他忍气吞声,逃往齐国,著成《孙膑兵法》,在最后的战场上,一雪前耻。
历史上的伟人无一不是在经历过磨难之后,才登上了事业的顶峰,他们身处逆境中的那一份豁达乐观,坚强勇敢,不屈服,不言败的精神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在我们身边,仍然时时闪耀着这样一种坚毅的品格。
刘伟是一名无臂琴者,在他的脚下,一首首行云流水般的曲子缓缓流淌出来。
他的那句摄人心魄的名言----“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
”就是他对命运的宣言----在梦想面前,人人都是健全的,真正掌控命运的,唯有自己。
逆境造就人才。
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如同一个个暗无光泽的沙粒。
而挫折与磨难就仿佛河蚌,将你层层包裹,将你的楞角磨去,在那阴暗逼狭的空间里,你要忍受千万次痛苦的折磨,但当你重见天日的那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璀璨夺目的珍珠。
《报任安书》

写作技巧分析
(1)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 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 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 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 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译文: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晓古往今来的变化,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 解。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 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 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 以抵偿以前所受的屈辱,即使碎身万段,又有什么 可后悔的呢!
小 结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司马迁 超越时代的文化人格,虽然作为王朝的史官 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史记》不 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 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压迫 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 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史记》不 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 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章培恒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 复迟表示歉意。(1- 2 )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自己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揭示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3、4)进一步说 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 《史记》。(5 、6 ) 第三部分: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 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7)
①研习第1、2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 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读《报任安书》有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
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
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
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
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
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
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
爱迪生,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地发明颇多。
可在辉煌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从一条崎岖之路挺过来的呢?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
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
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
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眠,一次次的振作,让他冲出了逆境,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明。
再如伟大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好学。
他两岁的时候就是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无靠,惟与母亲相依为命。
后来母
亲也改嫁,自己也改姓。
但对于这一切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流着泪下决心刻苦读书,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
他以粥为食,在一个庙中苦读了3年。
后告别母亲远出求学,又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都没有解开衣服。
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他,最终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向天下呼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佳句。
逆境出人才。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滚滚历史长河中,逆境造就了无尽的人才,为历史带来阵阵芳香。
现在的我们大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有了父母的保驾护航,成长道路也变得一帆风顺。
可是,我们可以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生活多久,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总要学会一个人成长,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生活给我们的挑战,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挫折、逆境。
而眼泪,放弃......在困境面前都显得苍白,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如果不想摔成一地绝望的碎末,那么勇敢起来,面对逆境,尽自己所能走出困境,那么最终你将破茧成蝶,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正视逆境,勇敢接受命运给予你的玩笑,在逆境中彰显生命的价值,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