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产品3.1产品与使用3.1.1产品本产品是智能化数字标牌广告机,是一款只播放用户最喜爱的广告,本设备将对所有媒介公司、商场免费提供设备及服务。
3.1.2使用方法本设备将对所有媒介公司、商场免费提供设备及服务,该设备具有人脸检测、人脸识别、性别识别、年龄段识别、表情识别、注视时长统计等功能。
植入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能给商家带来用户分析数据依据,还可结合大数据信息,根据用户习惯和喜好的不同自动提供其更感兴趣的广告或产品展示3.1.3.人脸检测“智能惠达”智能设备的手机软件人脸检测有两个相当强大的功能:1.选择一张照片: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可以检测出:肤色、性别、年龄、是否戴眼镜、笑容度。
2.选择另一张照片: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除可以检测出:肤色、性别、年龄、是否戴眼镜、笑容度外,还能检测出两张图片的人物相似度,从而可以调查出来,在形色的人群中找到群众的各种相似度,进而投放适合的广告3.1.3明星脸(找自己)使用明星脸功能(由于目前数据库几乎没有用户图片数据,后面才开放”找自己“功能),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系统会选出和你有相似度的明星,并由高到低的排列出来。
3.1.4图片美化使用图片美化功能,选择照片,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图片美化,也可以对照片添加一些小标题、小插件等等。
3.1.5魔幻相机使用魔幻相机功能,可选择不同的滤镜、场景、美颜等级来让你的照片更加优美。
3.1.6相册历史使用相册历史功能,可更快的找到修改过、检测过的照片,避免图片找不到,也节省了漫天照图片的时间。
3.1.7用户反馈“智能惠达”智能设备的创新性的把用户反馈放在主页,即方便用户把意见反馈给我们,也方便我们能收集到更多的意见反馈,帮助“智能惠达”智能设备e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更多人的追捧。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

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夏朝:以“射”造士重视军事教育。
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
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二、商朝:以“乐”造士《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
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
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
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
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
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2、设三老以掌教化;3、禁游宦;4、禁私学,焚书坑儒;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汉代:独尊儒术1、设五经博士;2、兴太学;3、以儒术取士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崇儒学二、玄学的滥觞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教育特点
主要教育机构/制度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教育资料相对较少,教育形态初现
-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重视礼仪和教育,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后期出现官方教育机构
太学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形成“学在官府”的局面,官学制度完善,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
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学校内容以五经和史、经、子、集为主,实行特色的“九级制度”,创立盐商书院
国子寺
唐朝
公元618年-907年
推行科举制度,形成完整的四种学制:文书制度、孔子学院、学校制度、公学制度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宋朝
公元960年-1279年
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新的测验制度“水笔判”,兴起私立学校
国子监、书院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实行儒学政策,设立国学推广儒家经典,孔子学院兴起
国子学、蒙古国子பைடு நூலகம்、回回国子学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
推行科举制度,重新组织国子监,设置兵部、刑部等专门教育机构
国子监、书院
清朝
公元1644年-1911年
实行封建教育制度,八股文教育成为主要学习内容,科举制度继续沿用
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私学兴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私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
稷下学宫、私塾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实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重视官学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学习和总结我国的教育历史,了解中国教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今天。
学习中国教育史,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源流,将有助于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批判教育历史上封建专制落后黑暗的一面,发扬民主科学进步光辉的一面,也将增强中华中族的自尊心,鼓舞人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
2、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掌握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明确不同阶段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表现及特点。
(2)明确掌握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及其教育著作、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习历史上杰出教育家热爱教育、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精神。
(4)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
导论:关于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
要回答“中国教育史”是什么,须先从“历史是什么”说起。
在西方, “历史”一词源于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是询问调查,后引申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
中国古代无“历史”一词,汉语“历史”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近代。
中国古代称历史为“史”,甲骨文、金文中的“史”,原意指史官。
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
”清人吴大徵说:“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
”以后引申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述,如《十七史》、《二十四史》……等等。
耐人寻味的是,中西文字中“历史”一词在源头上含义相同,即都指记事者及其记事活动与结果。
这一本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历史”一词的理解。
由于历史与史官的联系,因此人们通常赋予“历史”以两重含义:其一是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已经过往的客观事件和过程;其二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追忆和记述的主观活动及其结果。
人们习惯于将前者称为“历史的本体”,后者称为“历史的认识”。
为区别起见,又有学者将前者称为历史Ⅰ,后者称为历史Ⅱ。
由于历史Ⅱ事实上又可以区分为史家的认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结果这两个有所区别的方面,因此又有学者将历史Ⅱ再区分为人们研究和描述事物兴衰的活动,即历史Ⅱ,和这种活动的结果,即历史Ⅲ(即各种史著)。
认为历史Ⅰ是客观的历史,历史Ⅱ是主观的历史,历史Ⅲ是主客观结合的历史。
我们再来探讨“中国教育史”的含义。
自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时起,中国教育史也就开始了它漫长的历程。
自那以后,中华民族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索未尝有过止歇,也未尝有过中断。
这种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为客观的中国教育史。
客观的中国教育史为“中国教育史”的第一层含义,故称其为中国教育史Ⅰ。
随着人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文字的产生,人类开始将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下来,以往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被连带地记录下来。
这种对中华民族教育发展过程的记录,即为记录的中国教育史,记录的中国教育史即成为后世所称的中国教育史料,这是“中国教育史”的第二层含义,可称其为中国教育史Ⅱ。
一般而言,人类有了记录的历史,也就意味着历史学的产生。
但中国教育史的情形就不同了。
有了记录的中国教育史并不能说有了历史学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史学(确切地说是中国教育史学科)。
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孕育期十分漫长。
在日本,教育史学科的产生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事。
在中国,则是在20世纪最初几年。
中国有了中国学者自撰的中国教育史著作,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产生。
“中国教育史学科”,这是“中国教育史”的第三层含义,可称其为中国教育史Ⅲ。
至此,可以回答“中国教育史”是什么的问题了。
中国教育史是人们创造和实践的中国教育的历史。
(客观的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是人们记录和描述的中国教育的历史。
(记录的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是人们思索和研究的中国教育的历史。
(中国教育史学科)中国教育史是人们自觉地、系统地思索和研究的中国教育的历史。
(中国教育史学)我们习惯于将中国教育史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
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上编: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第二章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三章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演变第四章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的新式学校与学制演变下编: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六章孔子孟子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七章董仲舒和朱熹的教育思想第八章蔡元培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参考书目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版。
2.栗洪武、朱智斌著:《中国教育发展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张惠芬、金忠明编著:《中国教育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上编: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学习目的和要求:①明确关于中国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及其事实根据;②掌握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③明确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曾经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等不同观点,但各有其不足。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及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
2.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是和原始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如北京猿人,在制作和使用木石工具,利用和保存火,狩猎和采集果实这些原始的集体劳动中,进行着原始的教育活动。
他们依靠集体交流、传授有关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也依靠集体教养后代,可以说,社会生产活动就是教育活动,社会生活活动也就是教育活动,它们密不可分。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较之原始人群时期,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复杂,形式也更为多样、生动,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劳动的教育,如人工取火、采集、狩猎、农业与畜牧业、原始工艺技术等。
(2)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等。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包括自然崇拜中的教育,图腾崇拜中的教育,鬼魂崇拜中的教育,祖先崇拜中的教育及巫术活动中的教育。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本质特点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本质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二,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是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始终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其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其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其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或观察模仿。
第二节学校产生的条件与传说中的学校一、教育的早期分化教育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早期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部落显贵的产生及其对文化知识的垄断。
2.教育的分化与教育的等级差别。
《尚书·舜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史记·五帝本纪》:“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3.教育内容的变化与强制手段的采用。
《尚书·舜典》:“扑作教刑”二、学校产生的条件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过程。
三、传说中的学校1.成均之学成均为五帝时代的大学名称,以乐教为主。
该说最早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东汉学者郑玄及后世学者多有赞同者。
郑玄:“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
”有人指出:“均字即韵字之古文。
古代教民,口耳相传,故重声教。
而以声感人,莫善于乐。
”2.虞庠之学庠为有虞氏之学,以孝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记·明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第二章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演变学习目的和要求:①了解并掌握早期的学校教育的主要表现;②掌握历代封建朝廷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③了解封建官学制度及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终结和奴隶社会的出现。
在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由于奴隶主阶级不但占有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社会的精神生产资料,所以他们完全垄断了文化教育事业,只有他们能享受专门的、正规的学校教育。
而广大的奴隶一无所有,只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接受生产劳动教育及统治者施行的社会教化。
教育从此便有了阶级性和等级性。
只有奴隶主阶级有文化、有教育、有学术、有“礼”,史称“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学在王官”、“官守学业”。
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无权受正规的教育,即所谓“礼不下于庶人”。
一、早期的学校教育中国的学校萌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如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
到了奴隶社会,才有了正式的以教为主的学校。
夏代的学校有一种叫“校”,孟子解释“校者,教也”;还有一种叫“序”,“序,夏后氏之序也”,是养老习射的学府。
商代的学校比夏代多一些,有瞽宗,“瞽宗,殷学也”,以习乐为主;又有学,“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以养老明人伦为主;还有“序”,孟子曰:“殷曰序”,“序者,射也”,以习射为主。
西周的学校又较殷商发达,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小学两级。
在大学一级中又可再细分为天子的大学和诸候的大学两种。
1.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
按照年龄和程度又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有两种:一种是天子所建大学,规模较大,有四学、五学之称。
天子的大学总称辟雍。
另一种是诸侯所设大学,规模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故称泮宫。
大学一般建在郊外。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小学一般建在王宫附近。
《礼记·王制》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