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17~18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稷下学宫:54

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3、三纲五常:119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4、三舍法229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5、"有教无类":32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6、"学而优则仕" 33

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它在理论上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7、“性相近、习相远” 31

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重视教育,指的是众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

8、白鹿洞书院 215

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曾畜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后任江州刺史时在旧居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南唐时朝廷在此建庐山国学,宋初改名为白鹿洞书院,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朱熹、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元代时毁于兵火,明代重建。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建国后逐步修整为白鹿洞书院文管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教育史ABC 448

杨贤江著作,《教育史ABC》是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教育历史的著作;

(1)论教育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在承认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不否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具有双重属性;(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二、简答题

1、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的改革实施371(以书上为准,请看书上)

改革实践:1.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延揽各方人才;2.调整系科结构;3.改革教学制度,实施选科制;

4.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5.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

6.首招女生进入大学学习。

启示::1.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与繁荣;2.教授治校,以教学及学术研究为中心,行政色彩淡化;3.高校应当“学”、“术”分明,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展与主攻方向;4.以学生为中心,实施选科制(学分制)。

2、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具体措施430 (加九大方针,加不加看你心情,时间多就加吧)

“战时须作平时看”,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第二,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总原则下,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课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但应注意适当的比例。第三,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个方面要求教育学生青年真诚一致地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在青年心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

3、书院的发展轨迹。21

4、249、271、272

(1)书院的萌芽:始于唐代,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

(2)书院的发展:

①宋代,这时书院开始萌芽,产生了著名的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

②元代,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已经逐渐接近官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

③明代: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

④清代:更强调了经世致用,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

4、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369

①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独创,蔡也是近代第一个提出美育的人;

②五育的关系:军国民教育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是智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德育,美感教育可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是德智体教育的三者结合,五者作用不同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5、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430九大方针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

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6、明朝历事制度的具体措施

246 (只有书上有,网上找不到,书上太多,姐打不动字了,246最后一段抄一抄就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