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全解全析一、语言文宁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1、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字、同音异形字、形近音异字的读音。
作答字音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同。
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字分辨。
B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cháo/zháo,dī/tí,lǜ/lù。
A项每对读音分别是shí/zhì,mó/mú,bō。
C项每对读音分别是jiān,rú,guǎng/kuàng。
D项每对读音分别是tuān/zhuì,huì/weǐ, k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2、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
2008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江苏卷)

2008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江苏卷)字音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做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菌/绿林好汉C.箴言/箴默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口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成语A.无所不为B.安土重迁C.淋漓尽致D.不耻下问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
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闻之,阴勒兵,救诸郡不肯应调。
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捐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
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表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薄,诸将人人多请之。
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明年(建武三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
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
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日:“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
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鸟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
建军大溃,反还奔城。
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日:“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诸将乃服,日:“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龠、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2008江苏高考语文答案

好奇心
开窑的那一瞬,金光四起,只听见咝咝裂响在我的周身回荡……?
景德名瓷? 德高望重的老师ຫໍສະໝຸດ 正一板一眼地给他新收的徒弟们授课。?
那布满岁月沧桑的手滑过我的腰际,画出一个完美的弧度。老师傅凝神,对他的徒弟们道,这必将是景德镇最美的一件瓷器。?
接着,那沧桑而有力的手颤颤巍巍地在我光滑的周身上刻下斑驳的纹案。如游龙走笔一般,矫健而又苍劲。?
这一切都被那名年幼的孩子尽收眼底。他好奇地扭过头,望着我流着泪却坚毅的背影,眉头皱着,悲哀地目送我进入了炉窑。?
他应该在好奇为何连陶器也会哭泣。我笃定,他看见了我流下的泪水。一滴又一滴地在这闷热难耐的炉窑中,一点又一点地蒸腾又蒸腾,在我的眼中结成一缕薄薄的茧。?
孩童受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在一个四下无人的午后悄悄地打开了这扇重重炉火烧炙的铁门。?
人们惊奇于我的美丽。那交错分布的裂纹,如丝如缕,纵横阡陌,如同肆意流过的泪痕那般清晰可见。?
我微笑,在阳光下展现我晶莹剔透、水润明净般温润的身躯。我感谢那孩童的好奇心,是他的理解,他的单纯,他的好奇,成就了我今世的惊叹!?
在一阵惊喜与称赞声中,我闭上眼睛。历经了千年,在这森然寂寞的博物馆中延续着千年以前的梦。梦中一名孩童悄悄地打开窑门,看见我微笑的嘴角后惊呼。我望见他纯澈的眼眸,那里灵动着两个字——好奇。?
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选做题:乙、实用类文本(18分)
16.D
17.B
18.(6分)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2008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江苏卷)_3

2008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江苏卷)字音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做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菌/绿林好汉C.箴言/箴默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口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成语A.无所不为B.安土重迁C.淋漓尽致D.不耻下问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邓禹及诸将多知之。
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
更始幽州牧苗闻之,阴勒兵,救诸郡不肯应调。
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捐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
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表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薄,诸将人人多请之。
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建武三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
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
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日:“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建、茂出兵围汉。
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鸟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
建军大溃,反还奔城。
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日:“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诸将乃服,日:“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龠、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2008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江苏卷)

2008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江苏卷)字音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做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菌/绿林好汉C.箴言/箴默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口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成语A.无所不为B.安土重迁C.淋漓尽致D.不耻下问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邓禹及诸将多知之。
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
更始幽州牧苗闻之,阴勒兵,救诸郡不肯应调。
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捐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
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表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薄,诸将人人多请之。
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建武三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
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
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日:“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建、茂出兵围汉。
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鸟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
建军大溃,反还奔城。
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日:“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诸将乃服,日:“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龠、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2008高考语文试题详解(江苏卷)

2008高考语文试题详解(江苏卷)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1.B 【A读音分别是 shí/zhì,mó/mú,bō。
B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cháo / zháo,dī/tí,lǜ/lù。
C读音分别是jiān,rú,guǎng/kuàng。
D读音分别是tuān/zhuì,huì/weǐ,kān。
】2(2008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2.【C】A“无所不为”: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
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
B“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
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
C“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
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
D“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一、字音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做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箴默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二、成语正确的一项A.无所不为(感情色彩不当)B.安土重迁(语意相反)C.淋漓尽致D.不耻下问(对象不当)三、病句A.语序不当B.成分残缺C.搭配不当D.四、提取三个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进行规划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与决策之中。
五、有高中生家长还接送高中生上学与放学。
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①请说出赞成的两点理由,用陈述句表述。
(不超过30字)②请说出反对的两点理由,要针对上述理由,并且用反问句表述。
(不超过30字)文言文阅读材料:文言文阅读材料:危战选自《后汉书。
吴汉传》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
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
”①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进入犍为界。
诸县皆城守。
汉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
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
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
汉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考点】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最关键的是,要写好赞成者的话;有了赞成者的话,质疑者的话就了针对性。赞成者的话,可从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方面考虑;质疑者的话,可与之一一对应,进行针对性的反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一、字音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做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箴默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二、成语正确的一项A.无所不为(感情色彩不当)B.安土重迁(语意相反)C.淋漓尽致D.不耻下问(对象不当)三、病句A.语序不当B.成分残缺C.搭配不当D.四、提取三个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进行规划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与决策之中。
五、有高中生家长还接送高中生上学与放学。
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①请说出赞成的两点理由,用陈述句表述。
(不超过30字)②请说出反对的两点理由,要针对上述理由,并且用反问句表述。
(不超过30字)文言文阅读材料:文言文阅读材料:危战选自《后汉书。
吴汉传》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
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
”①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进入犍为界。
诸县皆城守。
汉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
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
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
汉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
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诸将皆曰:“诺。
”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
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
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
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
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
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
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
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
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
蜀遂平。
实词正确的是听:准许迫:逼近壁:营垒度:考虑7.直接表现激励士气的是 B8.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C9.翻译:(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诗歌鉴赏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出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着怎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默写1、《出师表》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逍遥游》辨乎荣辱之境3、杜甫《茅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6、《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文学类文本阅读汪曾其《侯银匠》1.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2.画线处表达的情感3.花轿与刻画侯菊的作用4.题为“侯银匠”,却用大量笔墨刻画侯菊,请说说你对这样安排的理解选考题论述类文本选材李逵:纯朴的嗜血者——“只眼”看《水浒》黄波提到李逵,我就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我没法不喜欢他,这个莽大汉虽然匍匐在底层,但却视生活重压若无物,活得如此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是那么坦荡、率真、质朴,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
在许多方面,李逵身上凝结了最底层的人们可贵品质。
可是,从情感上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一个想过平庸的幸福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至少我就不愿意,像我这样的庸人只想平静地活着,可不希望身边有一个说不定啥时就会打破这种平静的人。
李逵正像一枚不定时炸弹,极有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引爆,将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一个凡夫俗子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无牵无绊了,破坏的能量十足骇人。
其实也不是只有我这样的庸人才对李逵怀有隐忧,鲁迅先生当年就说:“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嗜血者”形象:李逵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会“杀得手顺”,在他“杀得手顺”的状态之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扈三娘一门老幼,即使全凭水浒好汉的善恶观,恐怕也没有多少纯粹的恶人,可当他们顺着李逵的巨斧倒下时,只能怪自己运气太坏了。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唯独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让人心痛,“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咱们的“黑旋风”!也许在逼使朱仝上山入伙的目标之下,无论在哪个梁山好汉的眼里,一个小衙内的生命都是不堪一顾的,然而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暴力,却似乎只有交给李逵去做,才会那么挥洒随意得心应手。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他越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无赖气息,相反他是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事亲至孝,对母亲的爱纯出天性,所以当母亲不幸被虎吃了,他在荒山上的“大哭”才格外让人感动;他又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哪怕是自己最崇敬的大哥宋江,如果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拔刀而起。
一个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在李逵身上统一起来?其实并不奇怪,就因为李逵是个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
他不仅对别人的生命全无怜惜,就是对自己的生命也是毫不以为意的。
他把战争、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他是那么热衷于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是李逵们的通用口头禅,仿佛人们(包括他们自己)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一茬割了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血腥的、旁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于是变得自然和正常了,书中写道,李逵一次偶尔听说某人家里闹鬼,便主动请缨捉鬼,但当他弄清所谓闹鬼实系这户人家的女儿与人偷情时,居然一鼓作气将一对野鸳鸯杀尽了事,这一情节典型地代表了李逵的风格:急公好义,却又草菅人命,纯朴和嗜血就这样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更何况这个人头脑中还全然没有规则的概念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作者单位:《三峡晚报》社)1-2 选择3.考察观点(文中可找到)4.对句子的理解实用类〈晚清学人杨守敬〉1-2 选择3.哪几件事情对其学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4.概括杨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原因2008高考江苏省作文题目: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8 00字左右的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