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难余种,撰写《科学智慧》电视片着头笔直地立着。
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号”飞船的高度为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延伸】开想像,写一段——王维《鸟鸣涧》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在山的那边》一文中所说的“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B.《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一种独有的乐趣。
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这句诗并不矛盾,因为诗人所说得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D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济南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然后紧扣“山”和“水”,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文中写山景,先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次写城外远山,再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2.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意是(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第五单元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学科:语文教师:审核:语文组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学习课时】2 课时【知识链接】1、相关知识人类自从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
她因偷吃了长生不老丹,才飞进了月宫,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2、作者介绍朱长超,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
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上。
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13册第19课。
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注音观测指令合算畅谈神往里程碑昂首挺立海域一叶孤舟遥遥在望2、给出成语2.1、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2.2、一条孤独的小船,比喻孤零唯一()2.3、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2.4、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2.5、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2.6、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二、整体感知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三、合作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宇航员登月的过程?2、文章写时间为什么要落实到几分几秒?四、研读句子1、如何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个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个巨大的飞跃。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导学案(人教版)

24、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课前诵读: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预习检测1.解释词语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小心翼翼:2、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堂探究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当堂检测(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
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
……。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11点51分,……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24《月亮上的足迹》预习案制作人:涂秋丽审核人:初一级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把握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观测.()指令.()合算.()海域.()畅.谈()着.陆()2.请你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尽情地谈。
()(2)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3)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4)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制作人:涂秋丽审核人:初一级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把握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
1.选词填空:⑴他们终于代表全人类()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A.登上B.拜访C.征服D.考察⑵他们()来到发射架下,乘下电梯,来到指令舱前。
A.健步B.迈出C.踏步D.快速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
A.遥遥相望B.遥遥在望C.遥遥相对D.触手可及⑷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A.想念B.渴望C.神往D.盼望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3.根据以上表格信息,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你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合作探究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你是怎样理解的?当堂训练根据课文介绍的登月知识,选出错误的一项()A.宇航员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不能长时间呆在月球上。
B.人类登止月球的准确时间是1968年7月21日。
C.月球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2) 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重点难点: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难点)一、预习热身3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
4知识链接:A 美国的登月计划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B 阿姆斯特朗的故事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
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
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椭.圆()铁锹.()飞跃.()畅.谈()轨.道()海域.()燃料罐.()氢.气()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找出并勾画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在此基础上归纳登月全过程的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情?(按出现顺序依次写来)4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5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二、活动探究1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朱长超 1944年生,上海南汇人,研究员,九三学社会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了解背景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登上了月球。
3、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实报道(科普小品),是记叙文的一种,预习自测1、注音:可望不可即()小心翼翼()()一叶()孤舟2、解词:昂首挺立:里程碑: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
(1)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①②③④(2)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①②③④⑤⑥。
(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二、当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有拼音的写上汉字。
悬( )挂绕( )着铁锹( )溅( )落驾shǐ( )狭zhǎi( )huàn( )醒燃料ɡuàn(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理清文章线索,感受本文的语言,归纳其语言特点。
3、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总体感知: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a.速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时、地、人、事)。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1969年7月16日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事件:探索月球的过程顺序:时间顺序b.在书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国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 (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问题二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问题三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探究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提示:从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三个方面来说明)【当堂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里程碑.(biē)海域.(yù)椭.圆(suí)B.悬.挂(xián) 操纵杆.(gǎn) 故障.(zhàng)C.液氢.(q īn g )休斯敦.(dūn) 摄.像(nia)D.健.步(jiàn)飞跃.(yua)小心翼.翼(yì)2.探究性学习。
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资料。
阅读后,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
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月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
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新| 课 |标| 第 |一|网 (l)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
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
课后提高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一、积累与运用新| 课 |标| 第|一|网能紊乱。
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1.识字书写。
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中国未来空间站命名为“天宫”。
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名字,寄托了中国.(选自《飞向太空》)人对浩瀚宇宙的无限chōn gjǐn g。
中国于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2012 年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已承载着我们的飞天梦想,莫定了我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3.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l)按部首查字法,加点的字“郁”应查_______,读音为__________。
(2)请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汉字,并将词语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无限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
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列短文,完成3一7题。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
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
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
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
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
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
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
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
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
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
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
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
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
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
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火箭在上升过程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7.拓展链接。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
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
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篇二:精品学案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清风语文)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朱长超 1944年生,上海南汇人,研究员,九三学社会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了解背景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登上了月球。
3、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实报道(科普小品),是记叙文的一种,预习自测 1、注音:可望不可即()小心翼翼()()一叶()孤舟 2、解词:昂首挺立:里程碑: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
(1)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①② ③ ④ (2)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① ② ③④ ⑤ ⑥。
(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二、当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有拼音的写上汉字。
悬( )挂绕( )着铁锹( ) 溅( )落驾shǐ( ) 狭zhǎi( ) huàn( )醒燃料ɡuàn( )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1)运行不息:(2)可望而不可即:(3)遥遥在望:(4)小心翼翼: 3、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______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_______(奔、飞、驶)去。
(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______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
(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______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4、下面几个是比喻句的有( ) ①在茫茫太空,月球是地球的近邻。
②“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③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
④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
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 24、月亮上的足迹预习自测 1.注音:可望不可即jí 小心翼翼yìyì一叶ya孤舟 2.解词:昂首挺立——昂着头直直得站着,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一、质疑探究: 1、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 2、(1)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