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近代历史
西班牙简介

• 人文景观:如弗拉明戈舞表演、塞万提斯故居等
景点推荐
•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皇宫、雷蒂罗公园等
• 塞维利亚:阿尔卡萨巴城堡、塞维利亚大教堂、圣十字区等
• 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帕尔克·吉尔公园、米拉之家等
西班牙美食与葡萄酒文化
美食特点
葡萄酒文化
• 海鲜:如海鲜饭、烤鱼等
• 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历史
• 工业化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
• 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 衰退时期:1930年代大萧条和内战时期
• 旅游业和房地产是重要经济支柱
• 复苏与发展:战后经济重建和欧洲一体化进程
• 对外贸易依赖度高
西班牙主要经济产业及其特点
旅游业
• 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如巴塞罗那、马德里、塞维利亚等
• 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
西班牙医疗卫生体系与挑战
医疗卫生体系
挑战与问题
• 公共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
•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服务质量差距
• 私立医疗服务体系:满足部分富裕阶层的高端需求
• 老龄化社会与养老问题
• 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费用控制
西班牙社会福利制度与养老问题
社会福利制度
• 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公民的基本养老保障
• 肉类:如火腿、炖肉等
• 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的产区特点
• 面食:如西班牙土豆面、面包等
• 品酒文化与葡萄酒旅游
07
西班牙国际地位与外交政
策
西班牙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联合国会员国
欧洲联盟成员国
• 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参与欧洲政治、经济、货币等领域的整合与合作
西班牙文艺复兴

上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开拓者。
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一、人文主义者在小说和戏剧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骑士小说《高卢的阿马第斯》:刻画文艺 复兴时期人们理想中的人物,全能、忠于 爱情、英勇无比 •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举世闻名的现实 主义文学作品,描写了西班牙社会各阶层 典型人物的形象 • 洛卜•德•维加《羊泉村》:世界著名的剧 本,讴歌被压迫的农民进行反对封建统治 的斗争
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西班牙文艺复兴背景——人文主义教育
• 西班牙人文主义教育特点:
• 西班牙因为长期在阿拉伯人统治下,曾 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通过西班牙向西 欧传播,大学教育和自然科学较发达。 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伊萨贝拉等王室成 员对人文主义某些活动有所庇护和支持, 西班牙著名学者维夫斯曾是世界教育史
西班牙文艺复兴背景——政治
四、中央集权的建立 • 1556年,查理一世将王位传给其子 腓力二世 • 腓力二世亲力亲为,尽可能恢复权 威,在马德里附近的埃斯科里亚尔 宫殿群进行统治,近一个世纪以来 西班牙宫廷第一次集中在一个地点
西班牙文艺复兴背景——政治
• 此时的西班牙尽管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 西班牙国家,但是在西班牙王国里已经 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
西班牙文艺复兴背景——政治
一、西班牙统一序幕的揭开
• 伊比利亚半岛分裂成阿拉贡、卡斯提、 葡萄牙等小王国 • 卡斯提王国势力强大,希望驱逐穆斯林, 收复受阿拉伯人控制最后一片土地—— 格兰纳达来达到领土的完整 • 阿拉贡和卡斯提通过王室联姻联合起来, 联合统治西班牙 • 设置宗教法庭,以促进宗教统一,镇压 反抗的封建主
西班牙文艺复兴——辉煌成就
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史学的繁荣
• 对于殖民主义者残酷征服拉丁美洲,进行 血腥屠杀的抢劫的罪恶进行描写的史著众 多,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控诉、揭露 战争的残酷性。
大国崛起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篇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国崛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篇一、葡萄牙葡萄牙是一个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的小国,面积只有92391平方公里。
但就是这个国家,却成为了拉开欧洲向外扩张大幕的先行者。
葡萄人首先是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公元前206年,罗马人结束了西班牙的战局后,葡萄牙地区的斯伟魏人先后被日耳曼和阿拉伯人征服,知道1095年阿方索六世在反抗阿拉伯人的统治过程中夺取了葡萄牙地区。
书中介绍到,葡萄牙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向外扩张的先行者,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葡萄牙当时国内政治稳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一个是葡萄牙三面背陆地包围,要发展,除了进行海上探险外别无他途;还有一个是葡萄牙国内面积狭小,资源有限,国王受法律限制,不能无限压榨,只能将目光转向海上。
其实十五世纪的欧洲,包括葡萄牙在内向外扩张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寻求财富和寻求灵魂。
寻求财富,当然就是白银黄金等贵金属还有上流社会贵族喜欢的香料。
欧洲经济的恢复导致了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带来的问题就是货币不足,贵金属在与阿拉伯人的交易中大量流向东方,造成了金银的供不应求,物价飞涨。
同时,基督教在欧洲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分量,他们也希望通过新的道路去包抄穆斯林,达到思想上的统治。
就这样,黄金、香料、基督教三大动力都指向了东方,东方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欧洲人,开辟去东方的航海新道路。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葡萄牙的发展是以脱离封建统治为基础的,作为第一个脱离封建统治的国家或者说地区,葡萄牙在国内的政治环境的引导下,为了国民和贵族共同的利益,没有压榨,就必须选择开辟新的市场,寻找新的财富来源。
而从他们的动力中可以看到,黄金作为财富的象征,固然是他们寻找的重点,基督教是为了在思想上取得统治地位,而最特别的一个,不得不说的,香料,这一个在古代中国并不占到什么比重的词语,在欧洲竟然占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说,欧洲大陆是一片资源极其匮乏的大陆。
胡椒、八角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调味品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稀有资源。
[历史]【教学论文】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活动的比较【教师职称评定】
![[历史]【教学论文】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活动的比较【教师职称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7cff85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9.png)
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活动的比较周明学近代以来的殖民主义,大体上经历了产生、发展、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四个时期。
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大致从15世纪初至19世纪初,这一时期的殖民列强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等。
其中走在最前列的是葡萄牙、西班牙,本文试对葡、西两国早期殖民活动的有关方面作一归纳对比,欢迎指正。
一、关于相同方面葡萄牙、西班牙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封建国家,由于这一共同因素,再加上他们殖民活动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大致相同,因此,葡、西两国的殖民活动有许多相同之处。
1、时间上,在近代所有殖民国家中,葡、西两国最早走上海上探险和殖民扩张的道路。
早在15世纪,葡、西两国就开始了殖民探险活动,到16世纪中叶,这两国已建立起各自殖民帝国的基本轮廓,第一次世界瓜分是在葡、西两国之间进行的。
而荷、英、法的殖民扩张则要到16世纪晚期17世纪初才开始。
那么葡、西两国为什么能够最早走上殖民征服的道路?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当时两国已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他们能够首先进行殖民征服的政治前提。
15世纪后半叶,欧洲其他国家刚刚结束百年战争,又陷入玫瑰战争、意大利战争或大封建主反抗的漩涡里而难以自拔,他们虽有探索新航路的强烈愿望,却不得不落在葡、西两国之后来实现。
第二,葡、西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
第三,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和先进的航海技术。
2、组织方式上和手段上,葡、西两国的殖民活动主要是国家出面组织的,武力征服是他们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当时葡、西两国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国内工商业基础薄弱。
由于商人力量弱小,尚未有能力单独组织对外扩张,因此两国的殖民探险活动主要是国家出面组织的。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领导的人类历史上三次最重要的航行都是政府组织的。
可以说,封建政府是当时殖民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和资助者。
又由于两国国内商品少,无法用更多的商品与殖民地进行贸易,所以武力征服是他们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贸易只不过是个副产品。
西班牙的历代王朝及国王名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西班牙的历代王朝及国王名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西班牙历代王朝及国王名称,是西班牙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西班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体系和统治者。
从古代王朝的诞生,到中世纪的兴起,再到近代的变革,西班牙历史上涌现了许多王朝和国王,每一个国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西班牙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西班牙历代王朝及国王名称,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国王统治、政策和成就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历代国王对西班牙的影响与意义,并展望未来西班牙王室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一篇全面的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班牙历史的深厚底蕴,以及各个时期国王在西班牙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描述: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内容、目的以及整体结构安排;正文部分则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西班牙的历代王朝及国王名称;结论部分则对历代西班牙王朝及国王名称进行总结,分析其影响与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产生的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和组织架构,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西班牙历代王朝及国王的名称,通过对古代、中世纪和近代西班牙王朝的梳理和分析,了解西班牙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及其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西班牙国家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进一步认识西班牙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意义。
同时,通过对西班牙历代王朝的总结和展望,有助于我们对西班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有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班牙的历史变迁,进而拓展对西班牙国家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正文2.1 古代西班牙王朝及国王名称古代西班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时期,当时西班牙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在罗马统治时期,西班牙地区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王朝体系,而是被划分为不同的行省。
西班牙历史的变迁与文化多元性

西班牙历史的变迁与文化多元性西班牙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国度,其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让人无比着迷。
从古代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几个部落开始,到西班牙王国成为欧洲主要国家之一,再到现在的多元文化社会,西班牙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多元性不断地发展着,影响着整个欧洲和世界。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介绍西班牙的变迁与多元性。
历史西班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几个古代部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几个文明:凯尔特人、伊比利亚人和古罗马。
在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的时期,西班牙的历史主要是关于对抗罗马帝国的故事。
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西班牙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西班牙成为了罗马帝国最富庶的一部分。
但是,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西班牙也开始了漫长的动荡时期。
从古代各部落对抗罗马帝国,到中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再到西班牙向全欧洲传播基督教,以及近代西班牙的经济衰退和政治混乱,西班牙的历史变迁和抗争,铸就了这个国度坚韧、韧性和不屈的斗志。
西班牙的历史发展,也影响和塑造着世界政治、文化、经济的演进。
文化西班牙不仅历史悠久,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西班牙境内,有着好几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包括了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巴斯克语、加利西亚语、阿拉贡语等,每种语言和方言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等。
此外,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例如,安达卢西亚地区有着典雅而激情澎湃的弗拉门戈舞,而卡斯蒂利亚地区则更注重传统的庆祝仪式和独特的音乐艺术,而加泰罗尼亚地区则有着独特的手工艺品和自己的音乐特点。
此外,西班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形成了不同寻常的多元文化。
在西班牙历史和文化上,伊斯兰文化、罗马文化、耶稣会文化、海外征服和殖民文化,以及一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都形成了强烈的影响,使得西班牙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
结语西班牙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多元性,依托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传承,充分展现了这个国家的韧性和包容性。
欧洲殖民帝国的兴起与衰败

欧洲殖民帝国的兴起与衰败欧洲的殖民帝国兴起与衰败是近代世界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复杂的篇章。
在这一时期,一些欧洲国家成为了世界的霸主,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帝国逐渐走向衰败和解体。
本文将对欧洲殖民帝国的兴起与衰败进行探讨。
一、欧洲殖民帝国的兴起1.1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兴起16世纪是欧洲殖民帝国兴起的关键时期,西班牙成为了第一个建立起殖民帝国的国家。
他们通过哥伦布等航海家的探险,发现了新大陆,并将美洲殖民地化为自己的领土。
同时,西班牙还在非洲和亚洲的沿海地区建立起了众多的贸易站点,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帝国。
1.2 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兴起与西班牙齐名的葡萄牙也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殖民国家。
他们通过建立贸易站点和航道据点,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航线,从而获取了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大片土地和资源。
葡萄牙还在印度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之一。
1.3 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成功,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纷纷进行殖民扩张。
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相继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帝国。
他们通过控制贸易、获取资源和推行宗教改革等手段,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欧洲殖民帝国的衰败2.1 经济原因的作用随着殖民帝国的不断扩张,欧洲国家的经济压力也不断增加。
一些国家开始出现财政困难和贸易赤字问题。
同时,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争夺殖民地和贸易市场的斗争使得欧洲各国的关系紧张。
2.2 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在殖民统治下的地方,民族独立运动开始逐渐兴起。
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和抵抗逐渐扩大,他们要求结束外国统治并恢复自己的民族独立。
这种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使得殖民帝国的统治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殖民帝国的衰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使得殖民国家无力维持自己的统治。
战后,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思使得殖民主义制度逐渐失去了合法性和支持。
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欧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大事记

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欧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大事记16世纪早期流行服装是西班牙式的厚实的服装,女人要戴面纱,衣服是隆起的肩袖和大皱褶的衣领,当时,还没有连衣裙,衣裙是分开的,女人们喜欢围围裙;男人们服装的时尚是头戴扁平帽,下身着至脚尖的窄裤,上身穿紧身上衣,外套往往是宽袖长大衣,衣领和袖子打着细褶。
1539年,斯特拉斯堡的教堂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棵圣诞树。
16世纪中后期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而在此之前,和其他国家一样,拉丁语才是官方语言。
在德意志,时尚的富人家里开始在墙壁上装护墙板;而在意大利,出现台球运动的同时,人们还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花边图案,如缝制和编结的花边图案。
在妇女时装方面,高领服装开始流行,大开领的服装成为昨日黄花。
在矿山,工人们为了减少地面磨擦,铺设了木制轨道,拉轨道上的小矿车省力多了。
这个时期,妇女贞洁问题非常重要,以至有人发明了有磁铁来“检验”妇女是否贞洁的办法。
在英国,英镑开始投入使用,不久,建成了伦敦交易所大楼;伦敦还出现了织袜厂,裹脚步被袜子取代了。
其他方面,烟草和土豆从南美传到欧洲的同时,欧洲人也把美丽的郁金香引进来,不过,不久,流感也进入欧洲,着实让欧洲人紧张了阵。
德国在1574年首次发行了彩票。
1582年,格列高里历法开始在欧洲天主教国家实行。
1589年,法国宫廷开始使用叉子用餐。
16世纪晚期,人们的服装式样又发生了变化。
当时,长统袜、手套、发网、手绢和扇子开始流行,男人们喜欢长及膝部的灯笼裤和长统袜;妇女们那么喜欢穿上浆的胸前饰带,紧身胸衣,带鲸骨圈的钟形裙子。
贵族妇女那么喜欢把围裙当装饰物,年纪较大的妇女和平民妇女那么穿长大衣,大轮状皱领,圆顶帽,法国妇女却钟情那种长及脚面的宽大衣。
17世纪起初,男人戴假发,女人穿拖裙成为时尚。
不久,喜欢时尚的女人们开始热衷于宽大的百褶裙。
而男人的假发也由直变曲,卷曲的长假发成国社交场所男人的必备之物。
同时,男人们还变得爱留八字胡,穿软领衣和皮制的短上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个西班牙死掉了”世界各地的人,在西班牙的国土上,进行国际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对决。
而每一颗炸弹,都是掉在西班牙的土地上。
最后,大家扔下西班牙,留下满目疮痍,无数尸骨。
没有人确切知道,在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的内战中,死了多少西班牙人。
精神上分裂的西班牙1931年,马德里街头红旗飘扬,西班牙又一次共和,这是它的第二共和国。
新的共和体制是否能维持,要看国家局面。
理想状态是民众认同基本理念,对达到理念的方式可以有分歧,通过选举让不同群体有机会实践。
理论上很通顺,可就怕遇到当时西班牙的局面,没有大家认同的基本理念——不是奔向目标的路径不同,是目标本身不同。
西班牙左翼偏向公有制,右翼偏向私有制;左翼较能容忍地区自治,右翼要求一个“统一西班牙”;天主教是左翼摒弃的对象,却是右翼生命的一部分。
极端左翼有无政府倾向,右翼要求社会秩序。
而且半对半地分裂了民众。
1931年的共和政府着手广泛变革,实行土地改革、宗教改革。
西班牙是个天主教国家,学校几乎全是教会学校,被强令解散。
政教分离和教育改革,无可通融地一刀切非常危险。
右翼感觉他们的基本要求,“财产、信仰、祖国”都岌岌可危。
那是个动荡的西班牙。
1932年8月,右翼反对加泰罗尼亚自治而暴动,被左翼政府镇压;土地政策不见效,南方无政府主义农民宣布成立共产主义公社,也遭镇压。
1933年左翼联合阵线在大选前瓦解,右翼联盟赢得大选胜利。
可惜,西班牙模式是,不论谁上台,双方理念完全相悖。
在野方用暴动说话,官方则武力镇压,种下更深仇恨,周而复始。
彼时欧洲激进思潮激荡,西班牙处在漩涡中,苏联和纳粹德国,都在关注西班牙。
20世纪初种种思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团主义、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都因面向底层而流行一时,一不小心就出来一个新变种,象无害病毒突然变异而变得有害。
下一页:大选带来的内战西班牙的左翼称为“共和派”,其实涵盖众多不同组织。
1936年大选,左翼当选。
与强调秩序的右翼政府相比,左翼更难控制骚动不安的局面。
于是右翼党派要求原总理宣布戒严,不把政权交出去,以防止国家进入无政府状态。
军界强人佛朗哥将军也主张全国戒严,遭原总理拒绝。
2月19日,右翼政府服从大选结果,按程序向左翼交出权力。
失控的局面果然发生。
问题出在左翼这头,民众要求政府实行更左政策,不满意就自行其是。
新政府很难下决心严厉镇压将自己推上台的民众。
监狱发生暴乱,无能为力的政府未经议会批准,大赦暴乱犯人,使街头更加动荡。
土地被农民以哄抢的方式瓜分,政府却发布特殊公告予以认可。
右翼民众纷纷成立长枪党群众组织,与左翼民间组织对抗,也同样失控。
左翼政府上台仅四个月,据记载“有161座教堂被烧毁,死亡269人,1287人受伤,213人被谋杀,总罢工113起,部分罢工228起,扔炸弹146起”。
鉴于苏联经验,右派更怕自己会被收拾掉,苏联正是西班牙左翼政府的国际靠山。
紧张关头,一名左翼下级军官被右翼极端分子暗杀,激起左翼报复,将右翼议员索特罗劫持杀害。
索特罗是右派在国会的主要发言人。
对议员开杀戒,是对共和制本身的重大打击,也令右翼对通过正当程序表达自己,变得完全没有信心。
议会宣布休会一周。
右翼民众声势浩大送葬游行,结果警察向送葬队伍开枪,又当场打死两人。
西班牙人尚武,危机时刻军人干政,被看作是一种光荣传统。
三天以后,1936年7月17日,摩拉将军和佛朗哥将军做了一个“宣言”,这是传统中军人宣布接手政权的方式。
西班牙内战打响了。
佛朗哥一贯是个强调要用铁腕来维持秩序的人,最看不得社会混乱局面。
可是,军人起事本身就是叛乱行为,不成功就成仁。
所以,大凡军事叛乱都会大开杀戒。
而佛朗哥更一向认为,只要最终目的是“恢复秩序”,过程中的杀戮只是必要的手段。
所以内战一开始就十分残酷。
内战前两派间暗杀,这是法律失效的信号。
内战爆发初期,不论是在叛军地区,还是政府掌控地区,社会秩序都被群众组织所左右,形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1936年的西班牙,作为社会公约的法律消失了。
约束瞬间消失,人们得到长期未能获得的解放感觉,本来隐匿和压抑在内心的人性之卑劣残忍,一涌而出。
人们发现,他们曾经嫉妒、讨厌、不喜欢的人,甚至捏着自己借条的人,都可在惩罚“敌人”的借口下任意加害。
杀人不再受法律惩罚,竟然还是“正义之举”。
双方都出现了一哄而起的滥杀无辜的高峰。
著名诗人洛尔加,就不明不白死在右翼民众手中。
而另一方的激进派也存在同样特质,左翼一方把与天主教有关的知识分子几乎斩尽杀绝。
根据统计,在内战中被杀害的有名有姓的教士、修士和修女,有16,832名。
内战中滥杀无辜的情况,左右翼执行的大致各占一半。
国际意识形态的对决战场马德里没有象样军队,民众却热情高涨。
这时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整合,需要除了打佛朗哥,没有其他利害心思的力量。
这个力量终于出现,那就是“国际纵队”。
那是二次大战前夜,是国际上左翼思潮的盛期,也是德意的极右翼最猖狂时期。
国际上左右翼极端,都到这里小试牛刀,抒发激情,虽然很可能抒发得文不对题。
志愿军蜂拥而至,西班牙突然成了一个国际战场。
局势并非今天人们划分的法西斯和反法西斯民主阵营两大块。
即便万分简化去划,至少也要划出三大块来。
把苏联归到“民主阵营”,实在是个误会。
这也是二战后,纳粹法西斯这一块消失,世界马上又划为两大阵营的原因。
进入西班牙战场的国际势力,主要是苏联和德意,也就是极左和极右。
类似美国的国家,正是极左极右之外的第三块,他们忙于应付经济萧条,对西班牙内战的哪一边都没有兴趣。
国际左右两极在这里进行意识形态的战争对决,每一颗炸弹,却都是掉在西班牙的土地上。
战争一开始,马德里政府马上向苏联和第三国际要求支援。
苏联的援助,是通过第三国贸易,向西班牙政府出售武器,要求全部支付黄金。
内战中共和政府的最大优势,是国家黄金储备在他们手里,并且西班牙是世界第六大黄金储备国。
战争初期,西班牙一半以上黄金在1936年10月秘密运入苏联。
一方面购武器,一方面有战乱委托保管的意思。
存到法国的小部分黄金,法国人在战后还给了新政权佛朗哥。
运到苏联的大部分西班牙黄金却从此消失。
苏联高官奥罗夫回忆说,黄金到达时,斯大林说:“西班牙人再也休想看到他们的黄金,就像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
”“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士为挽救马德里,起了关键作用。
在1936年12月的马德里保卫战中,国际志愿兵达四万左右。
马德里保卫战是国际纵队第一次亮相,也把共产党推到了西班牙政治的聚光灯下。
国际纵队由第三国际出面,在各国募兵,来自五十几个国家,包括美国人,其中也有中国人。
苏联以志愿兵的名义派来了三千人,其中一千名飞行员。
左翼阵营中的内斗战争是残酷的,毕加索用名作《格尔尼卡》记录了1937年4月26日德军对平民的轰炸。
1938年1月28日,九架意大利飞机轰炸巴塞罗那,仅一分钟空袭,就有150名平民丧生。
从战争角度看,佛朗哥一方是纯军事行动,而共和派一方,却是政治斗争在支配军事。
自始至终,共和派一方没有停止内斗。
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中记录了共和派的自相残杀。
格尔尼卡的大轰炸刚过去,巴塞罗那就同时大乱,左翼阵营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托洛茨基派遭共产国际镇压。
奥威尔从前线回来,惊讶发现,“政治上清醒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之间两败俱伤的战争,而远非同佛朗哥的战争。
”仅一次左翼内战就有四百人死亡,一千人受伤。
这种左翼间的“武装冲突”,“全国处处可见”。
左翼内斗巷战的俘虏,都被关入监狱,“监狱里人满为患”。
国际纵队也有人因“政治经历可疑”被追捕。
警察甚至把医院里自己一方的伤兵都抓走了。
后来共和派战斗失败,很难说和他们的内斗没有关系。
西班牙的清洗只是苏联1937年大清洗的延伸,就连罪名都常常是一样的。
乔治·奥威尔后来写出《1984》和《动物庄园》来揭露极权主义,触动他的正是西班牙内战的经历。
1938年奥威尔写道,“报纸上说这场战争是‘为民主而战’,这明摆着是骗局”。
1937年中开始,攥着西班牙黄金的苏联减少甚至中断了对共和国军的援助,相反,德意对佛朗哥的支援增加。
国际纵队虽英勇,却敌不过对方的优势装备。
1938年3月,阿拉贡战役中,国际纵队第5旅几乎全军覆没。
共和派一边人心溃散,失败主义情绪开始蔓延。
苏联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内战打到这个时候,国际形势处于很危险的状态,西方国家都不愿意插手西班牙内战,怕引发世界大战。
同时,内战双方的极端面目,也使得各国都不太愿意坚决地帮助某一方。
慕尼黑协定以后,英法以为绥靖政策有效,可以维持和平,更希望把西班牙冲突局限为国内战争。
斯大林把德意和约放在自己利益的天平上,和纳粹德国协商一起瓜分波兰。
西班牙内战双方的国际支持者,在背后悄悄拉手。
此刻,国际纵队宣布撤离西班牙。
共和派一方,有如此之多的矛盾冲突和自相残杀,而佛朗哥一方是一心一意在打仗。
战争的走向渐渐清楚。
1938年12月31日,佛朗哥胜利在握。
他宣称,共和派是“罪犯”,对他们不存在“赦免和解的可能”。
1939年1月26日,巴塞罗那不战而降。
几十万共和国军和难民开始了向法国的大逃亡。
直到此时,以马德里为核心的西班牙中心地区仍然在共和派手里,他们还有将近30万的兵力。
难以置信,共和国崩溃在即,却还有最后一次尤为残酷的内斗。
共和派自己人激战四天,获胜一方枪毙了对手的军官。
共和派终于崩溃,他们的头面人物都顺利离开西班牙。
而他们的追随者和士兵们,大多来不及离开。
等待着他们的,是佛朗哥的行刑队。
1939年3月27日上午11点,佛朗哥占领马德里。
4月1日,佛朗哥宣布,西班牙内战结束了。
这里曾经是世界瞩目的中心,来了许多大国的志愿者、来了他们的军人,有他们援助的飞机大炮在这里轰鸣。
突然,一切都消失了。
大家扔下西班牙,留下满目疮痍,无数尸骨。
没有人确切知道,在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的内战中,死了多少西班牙人。
最流行的说法是,三年内战死了一百万人。
比较严谨的历史学家检点证据,认为内战至少死亡64万人,不包括战后遭佛朗哥政权报复而镇压的几万到十几万人。
亲身经历过西班牙内战的纽约时报记者马修斯有一本回顾内战的著作,叫《半个西班牙死了》。
书名来自著名评论家拉腊在第二共和前就为西班牙写下的墓志铭:“这里埋葬着半个西班牙,她死在另外那半个西班牙手里”。
佛朗哥用尽手段让西班牙免于成为世界大战的战场,使西班牙退到过去,稳定下来后,再重新以非常缓慢而谨慎的步子往前走。
而苏亚雷兹领导的政治改革,是要从佛朗哥留下的旧体制转变成现代民主制。
先后退再前进的西班牙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逝世。
从1936年起兵宣布成立政府,他以铁腕统治了西班牙将近四十年。
佛朗哥是个习惯看到流血的军人,他也无疑是相信镇压的。
据估计,在战后的镇压中丧生人数将近十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