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与足运动学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运动学

5、跗跖关节:由三个楔骨与骰骨与五 个跖骨组成的关节,为平面微动关节。
6、跖趾关节:跖骨与趾骨组成的关节 共五个。
(二)足的分部
足可分为前、中、后三部。 跖骨基底部以前为前部;楔 部、跗中关节部(或称跗横 关节)为中部;跟骨为后部。
(三)足部韧带
1.跟舟足底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结构宽而厚,坚强有力, 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支持。 2.跖长韧带
(4)腓骨肌腱:位
于外踝后方; (5)胫骨后肌肌腱: 位于内踝后方。
(五)深筋膜、腱鞘和滑膜囊
1、深筋膜 主要作用之一是形成支持带、跖腱膜等。 (1)支持带:支持带是深筋膜增厚所形成又称假 性韧带,主要起约束肌腱的作用。
(2)跖腱膜:为足底深筋膜在足底
中间部增厚所成。跖筋膜似一弓弦, 张于足的纵弓上。 人在直立或负重时弓弦就绷紧,对 维持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
(六)足的功能 1.支持作用:足在站立或活动时均起支持作用。站立 时体重经踝至距骨,再经足弓分布于3个负重点。双足 6个点成为强有力的支柱。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 固性。 为支持体重,足必须具备结构上和位置上的稳定。 前者适用于站立,主要依赖于骨骼排列与韧带。后者 适用于运动,主要依赖于肌肉。因此,骨、肌肉、韧 带为足负重和运动的必要条件。 2.杠杆作用:足由静而动,由立而走,肌起重要作用。 如单就某一关节而言,在活动中,不同的姿势可以构 成不同形式的杠杆作用。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 而有力,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纵弓。
3.跖骨头短韧带 此韧带紧连五个跖骨头,支持诸跖骨 形成的横弓,防止跖骨头分离。
(四)足部肌
控制足部活动的肌来自足内肌及外肌。
1、足内肌:多集中在足底,由浅到深可分四层,按其 部位及起止点各有不同作用。但总作用与足弓维持有关。

踝足部运动学课件

踝足部运动学课件
足 运 动 学
外侧纵弓
横弓
作用 保持机制
障碍
槌状趾 扁平足 凹陷足
三头肌挛缩
踝 足 运 动 学
畸形、挛缩
代偿、软弱
损伤、炎症
背伸代偿
跖屈代偿
韧带损伤
Homan 征
踝 足 运 动 学
腓肠肌痉挛、 踝背伸控制差
踝 足 运 动 学
« 人体运动学 »
——全剧终!
踝 足 运 动 学
踝 足 运 动 学
腓肠比目鱼 挛缩之检查
运动与关节
踝 足 运 动 学
距小腿
附横关节
附跖关节
背屈26-27º 跖屈41-43º
运动与肌肉
踝 足 运 动 学
跖屈: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踇长屈、趾
长屈、腓骨长、腓骨短肌
背伸:胫骨前肌;踇长伸、趾长伸、第三
腓骨肌
内翻:胫骨后肌;腓肠、比目鱼、趾长屈
肌 外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趾长伸、第三 腓骨肌
踝足部运动学
骨骼
踝 足 运 动 学
胫骨下
腓骨下
跗骨
跖骨 趾骨
关节
踝 足 运 动 学
距小腿 距跟 跗横 附跖 跖趾 趾间
踝 足 运 动 学
踝关节
腓骨下端
踝 足 运 动 学
组成:
-胫骨下端 -腓骨下端 -距骨滑车
胫骨下端
距骨滑车
踝 足 运 动 学
踝部骨性结构
踝 足 运 动 学
踝穴
腓骨 外踝 胫骨内踝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踝 足 运 动 学
胫骨前肌 胫骨后肌 腓骨长肌 姆长伸屈
趾长伸屈
第三腓骨
踝 足 运 动 学
胫骨、腓骨
踝部骨性结构

踝足关节运动学

踝足关节运动学

正常足弓
足弓塌陷-平足
足 固 定 时 下 肢 个 关 节 联 动 关 系
With the foot fixed to the ground, full external rotationof the lower limb is mechanically associated with: rearfoot supination (inversion) and raising of the medial longitudinal arch. Note that as the rearfoot supinates, the forefoot and midfoot pronate to maintain contact with the ground.
足踝关节运动学
一 骨骼学
进 化 的 神 奇 , 功 能 塑 造 结 构 , 结 构 依 功 能 改 变
踝穴骨骼韧带
足骨骼上面观
足骨骼底面观
足 骨 骼 内 侧 观
足 骨 骼 外 侧 面
距下关节
二、关节学
(一)运动学名称
踝关节运动轴
(二)踝关节结构与功能
• 广义的踝关节:距小 腿关节、上和下胫腓 联合及小腿骨间膜
Twenty-eight individual muscles, acting across 32 joints or joint complexes, control the movement and posture of the ankle and foot. As a means to organize the anatomy, the ankle and foot are conveniently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the rearfoot, midfoot, and forefoot. Although movement can occur independently within these regions, this is generally not the case—especially during the stance phase of walking. Most often, the movements within each region are intended to amplify or accommodate to movements produced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foot and lower limb, typically in response to active muscle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s.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运动学

小腿外侧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腓骨长肌 起点:胫骨外髁,腓骨小头及腓骨 外侧面上2 ∕ 3 止点:第一楔骨外侧第一跖骨基底 功能:踝关节跖屈、外翻 神经:腓浅神经 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



腓骨短肌 起点:腓骨外侧面下2 ∕ 3 止点:第五跖骨外侧 功能:踝关节跖屈、外翻 神经:腓浅神经 动脉:腓动脉
踝关节功能解剖学
康复科:程凤玉
学习内容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四、足和足弓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穴), 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及 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 距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 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பைடு நூலகம்
使踝关节运动的肌主要是: (1)跖屈:有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2)背伸:有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和 第三腓骨肌等。 (3)内翻: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 胫骨前肌。 (4)外翻:有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腓骨长肌和 腓骨短肌等。
2.踝关节运动肌群的功能特征
(五)腓骨的作用
腓骨参与踝穴的组成,且还具有以下 作用: 1.负重功能 负重时,负荷由距骨传至腓骨。 约承受体重的1/6。 2.腓骨缺损时的影响 腓骨被部分切除后,胫腓下 关节韧带出现松弛,引起踝关节不稳,最终将导 致骨骼发育障碍及创伤性关节炎。 3.外踝的功能 保证关节相对稳定。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三)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
踝关节的稳定性因素:骨、韧带、肌力及重力等。 首先,踝穴结构至关重要,距骨体呈楔形,与踝穴相适应,且宽 的一端在前,可有效地阻止距骨后移和向侧方移动。 其次,大多数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方向均向下及后行, 均有阻止距骨后移加的作用。 再者,在踝部韧带及骨有对抗肌力与重力的作用, 可以阻止小腿骨的移位。

医学课件踝关节运动学

医学课件踝关节运动学
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内旋与外旋
总之,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的 运动是联合的。
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踝背伸时足外翻、 外旋。
踝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尖 朝内称之为旋后。
踝背伸时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尖 朝外称之为旋前。
(二)踝关节的负荷
★踝关节的负荷与其关节面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静止情况下以全足放平站立负重时,踝关节承受的压缩 应力相当于体重的2倍; 以前足站立时相当于体重的3倍; 负重期的推进期,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当于体重的5倍 左右。
第三腓骨肌等。 (3)内翻: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
胫骨前肌。 (4)外翻:有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腓骨长肌和
腓骨短肌等。
2.踝关节运动肌群的功能特征
踝关节肌在工作时,具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 征:
(1)跖屈肌所作的功远大于背伸肌。 (2)跖屈肌有对抗踝背伸与足外翻的作用。 (3)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在足底部共同形 成“腱环”,有维持足横弓的作用。
可以阻止小腿骨的移位。
1.背屈时的稳定性
跖屈大于背屈。屈的控制因素有骨、韧带及肌肉。 背屈时距骨颈上面与胫骨远端关节前唇接触, 关节囊后部拉紧,后侧韧带及肌肉紧张,阻止踝进 一步的背屈。
2.跖屈时的稳定性
跖屈时,距骨后结节,接触后唇,阻止跖屈过度。 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前部分亦有阻止作用。 距骨在踝穴中,胫骨前后唇阻止距骨前后移动和过 度屈伸。
学习内容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四、足和足弓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穴), 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及 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 距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 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人体运动学踝与足实验报告

人体运动学踝与足实验报告

人体运动学踝与足实验报告引言人类的踝与足是人体支撑和运动的重要器官,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人体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运动学测量的方法,分析人体踝与足的运动情况,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为运动医学和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实验用到的设备包括:运动捕捉系统、计算机、录像设备、脚踝支承和标记球。

实验对象为10名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健康男性。

首先,为每个实验对象贴上标记球,分别在跟骨、踝关节、足底、脚踝支承等部位,以便进行数据采集。

然后,实验对象穿上脚踝支承,进行一系列运动,包括步行、跳跃、慢跑、快跑等。

运动捕捉系统会记录下每个实验对象的踝关节和足底的动作轨迹,并将数据导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

结果与分析通过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到的数据,我们得到了每个实验对象的踝关节和足底的角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根据曲线图,我们可以分析出每个实验对象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踝关节和足底的运动情况。

下面是各个运动状态下的踝关节和足底的运动情况分析:1. 步行在步行过程中,踝关节的角度变化幅度较小,足底的角度变化较大,脚部的摆动幅度较小。

这是因为步行是一种较为平稳的运动方式,踝关节主要起到支撑和平衡的作用,而足底主要负责脚底的支撑和转移。

2. 跳跃在跳跃过程中,踝关节和足底都有较大的角度变化,脚部的摆动幅度也较大。

这是因为跳跃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力量支持,踝关节和足底都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和冲击力,而脚部的摆动能够增加跳跃的高度和距离。

3. 慢跑在慢跑过程中,踝关节和足底的角度变化幅度适中,脚部的摆动幅度较小。

这是因为慢跑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节奏,踝关节和足底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和稳定性,而脚部的摆动则需要适度的力量和协调性。

4. 快跑在快跑过程中,踝关节和足底的角度变化幅度较大,脚部的摆动幅度也较大。

这是因为快跑需要更高的速度和力量,踝关节和足底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冲击力,而脚部的摆动能够提高跑步的效率和速度。

结论通过运动学测量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人体踝与足的运动情况,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为运动医学和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踝足部运动学PPT课件

踝足部运动学PPT课件
胫骨下端腓骨下端距骨滑车腓骨下端胫骨下端距骨滑车胫骨腓骨腓骨囊前后壁松驰薄弱关节囊两侧紧张101112跟腓韧带13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起自内踝扇形向下止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防止踝关节外翻三角韧带14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止于距骨前后部及外侧部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后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15作用于膝踝部肌作用于踝部肌作用于足部肌16腓肠比目鱼肌力之检查双关节肌单关节肌17腓肠比目鱼挛缩之检查18距小腿附横关节附跖关节背屈2627跖屈414319跖屈
-防止踝关节外翻
三角韧带
14
踝关节韧带
距腓 后韧带
外侧副韧带
踝 足
-起自外踝,止
运 动
于距骨前、后部
学 及外侧部
-距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跟腓韧带
跟腓韧带
距跟 后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 韧带
15
肌肉

足 运
作用于膝踝 部肌


作用于踝 部肌
作用于足 部肌
16

足 运
双关节肌
动 学
腓肠比目鱼
肌力之检查


动 学
腓肠肌
比目鱼肌
26

胫骨前肌

运 动
胫骨后肌

腓骨长肌
姆长伸屈
趾长伸屈
第三腓骨
27
踝 足 运 动 学
28
踝 足 运 动 学

.
29
单关节肌
17



动 学
腓肠比目鱼
挛缩之检查
18
运动与关节
踝 足
距小腿



附横关节
附跖关节
背屈26-27º 跖屈41-43º

踝关节运动学ppt课件

踝关节运动学ppt课件

5
(二)踝关节的韧带
踝关节的主要韧带有: 1内侧韧带:呈三角形,称三角韧带。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力。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6
2.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90o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要作用是 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20
(三)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
踝关节的稳定性因素:骨、韧带、肌力及重力等。 首先,踝穴结构至关重要,距骨体呈楔形,与踝穴相适 应,且宽的一端在前,可有效地阻止距骨后移和向侧方移动。 其次,大多数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方向均向下及后行, 均有阻止距骨后移加的作用。 再者,在踝部韧带及骨有对抗肌力与重力的作用, 可以阻止小腿骨的移位。
15
三、踝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与足部的一系列关节加上膝关节的旋 转轴构成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关节,使足部在 任何位置可适应不同的不平整的路面行走。
足弓对各种地面的适应性
16
(一)踝关节的运动范围
踝关节轴线
胫骨及距骨关节面弧
踝关节活动度
17
1.背屈与跖屈
即距骨在其横轴上旋转。
距骨头体在矢状面上背屈与跖屈 ★踝关节屈伸同时伴有距骨下关节(跟距及距舟)和 跗中关节(距舟、跟骰)活动及距骨在踝穴中前后 滑动。 ★跖屈时距骨内旋,背屈时外旋。 2.内翻与外翻 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内旋与外旋
3.横向稳定性
即侧方稳定性,其控制因素一是距骨体嵌入踝穴内, 二是副韧带正好位于距骨侧方及下胫腓联合韧带,均 可起到稳定作用。
踝关节运动学
1
学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踝背伸时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
足尖朝外称之为旋前。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一)骨
与踝关节、足部有关的骨共有26块(单 侧)。 1块胫骨、 1块腓骨、 7块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足舟, 内侧、中间、外侧楔形骨,骰骨)、 5块跖骨、 14块趾骨(分基节骨,中节骨,末节骨)。
腓骨的作用
腓骨参与踝穴的组成,且还具有以下 作用:
运动训练中过度训练,也可导致慢性滑囊 炎的发生。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与足部的一系列关节加上膝关节 的旋转轴构成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关节, 使足部在任何位置可适应不同的不平整的路 面行走。
足弓对各种地面的适应性
踝关节的负荷
★踝关节的负荷与其关节面接触面积的大 小有关。
静止情况下以全足放平站立负重时,踝 关节承受的压缩应力相当于体重的2倍;
带、跖腱膜等。
(1)支持带 支持带是深筋膜增厚所
形成又称假性韧带,主要起约束肌腱的作用。
深筋膜
(2)跖腱膜 为足底深筋膜在足底中间
部增厚所成。跖筋膜似一弓弦,张于足的 纵弓上。
人在直立或负重时弓弦就绷紧,对维持 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
跖腱膜作为足弓的弓弦,是足弓维持与 保护的重要组织。
2.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 前外侧部后部
背屈与跖屈
★踝关节屈伸同时伴 有距骨下关节(跟距及距 舟)和跗中关节(距舟、跟 骰)活动及距骨在踝穴中 前后滑动。
★跖屈时距骨内旋, 背屈时外旋。
踝关节的运动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的运 动是联合的。
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踝背伸时足 外翻、外旋。
踝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
足尖朝内称之为旋后。
以前足站立时相当于体重的3倍; 负重期的推进期,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 当于体重的5倍左右。
踝关节的负荷
★距骨在踝穴内有无倾斜,会通过影响关 节面接触面积而影响关节所受应力的大小。
只要有轻度倾斜,关节面所受到的应力会 因为承重面积变小而明显增加。
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
稳定性因素:骨、韧带、 肌力及重力等。
踝关节与足运动学
踝关节组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距骨两 侧的关节面所组成。 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踝关节的运动方向
绕额状轴:
跖屈(繃脚尖)40o~50o 背伸(勾脚尖)20o~30o 正常背伸至70o,跖屈至 140o,约有70o的活动范围。
绕足的矢状轴:即跟骨在
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 内旋与外旋 内翻 30o 外翻 30o~35o
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为
坚固。 下胫腓韧带亦有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
(三)肌
1.使踝关节运动的肌主要是:
(1)跖屈:有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2)背伸: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和 第三腓骨肌等。
(3)内翻:有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踇长屈肌和 趾长屈肌等。
2.跖屈时的稳定性
跖屈时,距骨后结节,接触后唇,阻止跖 屈过度。 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前部分亦有阻止作用。 距骨在踝穴中,胫骨前后唇阻止距骨前后 移动和过度屈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横向稳定性
即侧方稳定性,其控制因素 1、距骨体嵌入踝穴内, 2、副韧带正好位于距骨侧方及下胫腓联合 韧带,均可起到稳定作用。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正常步态时,踝关节的反作用力等于或 大于髋关节、膝关节,但因踝关节的负重 面积大,经踝关节传导的单位面积上的应 力却低于髋或膝关节。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踝关节在跳跃活动中的起跳和蹬地阶段起主要 作用。
踝关节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完成动作时支撑整 个身体的稳定性,包括决定上位环节作用的效率 以及它参加工作的早晚。如果,踝关节具有足够 的力量,便可“提前”参与“工作”,从而缩短 整个动 作完成的时间,提高动作的速率。如在跳 高时,起跳腿踝关节及时、充分的提踵,可提高 身体重心的初始高度,并直接影响到腾空后的姿 势和效果。
前部腱鞘有:胫前肌腱鞘、踇长伸肌 腱鞘及趾长伸肌腱鞘。
前内侧腱鞘有:胫后肌腱鞘、踇长屈 肌及趾长屈肌腱鞘。
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共有一鞘。 后方有:跟腱鞘。
3.滑囊
足部的滑液囊较大的有:
(1)跟骨皮下滑液囊:在跟骨后面和跟踺
的浅面。
(2)跟腱滑液囊:位于跟腱止端和跟骨后
面上部之间。在日常生活中,鞋履不平整产生 摩擦时,可促使皮下滑囊引发炎症。
1.后面:跟腱。最粗大,易于识别。 2.前面:有胫骨前肌肌腱,是前面所有肌 腱中最粗大者。 胫骨前肌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着有:
(1)踇长伸肌肌腱; (2)趾长伸肌肌腱; (3)第三腓骨肌腱; (4)腓骨长、短肌腱;位于外踝后方 胫骨后肌肌腱:位于内踝后方。
(五)深筋膜、腱鞘和滑膜囊
1.深筋膜 主要作用之一是形成支持
1. 踝穴结构至关重要,距骨体呈楔形,与踝穴相 适应,且宽的一端在前,可有效地阻止距骨后移 和向侧方移动。 2. 大多数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方向均向下及后行, 均有阻止距骨后移的作用。 3. 在踝部韧带及骨有对抗肌力与重力的作用,可 以阻止小腿骨的移位。
1.背屈时的稳定性
背屈时距骨颈上面与胫骨远端关节前唇 接触,关节囊后部拉紧,后侧韧带及肌肉紧 张,阻止踝进一步的背屈。
2.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90o位限制足内翻活
动。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要作用是 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3.下胫腓韧带
此韧带可分为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 带、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
(4)外翻: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伸肌 和第三腓骨肌等。
2.踝关节运动肌群的功能特征
踝关节肌在工作时,具有与其功能相适 应的特征:
(1)跖屈肌所作的功远大于背伸肌。 (2)跖屈肌有对抗踝背伸与足外翻的作 用。
(3)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在足底部 共同形成“腱环”,有维持足横弓的作用。
(四)肌腱
1.负重功能
负重时,负荷由距骨传至腓骨。 约承受体重的1/6。
2.腓骨缺损时的影响 腓骨被部分切除
后,胫腓下关节韧带出现松弛,引起踝关 节不稳,最终将导致骨骼发育障碍及创伤 性关节炎。
3.外踝的主要功能 保证关节相对稳定。
(二)踝关节的韧带
踝关节的主要韧带有: 1.内侧韧带:
呈三角形,称三角韧带。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力。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