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雷暴(雷电)预报和预警
防雷击安全应急预案范本

防雷击安全应急预案范本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对雷击安全的管理,确保人员财产的安全,制定本防雷击安全应急预案。
第二章应急响应1. 预案的启动与组织(1)领导小组:成立防雷击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指导预案的实施。
(2)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雷击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应急工作。
2.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雷电频率和威胁程度,将雷击安全应急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3. 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宣传(1)制定通知:根据不同等级的雷击安全应急,制定相应的通知,明确应急响应的要求和措施。
(2)加强宣传:通过内部通告、宣传栏、宣传片等方式,加强预案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员工对雷击安全的意识和应急能力。
第三章防雷击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控1. 风险评估(1)雷电频率分析:对所在地区雷电频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雷击措施。
(2)设备检测:对重要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及时发现雷击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监控系统(1)建立雷击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的雷击监控设备,对场地进行全面的监控,及时发现雷电活动,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2)监控人员培训:对雷击监控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监控能力和判断准确性。
第四章应急措施1. 办公区域应急措施(1)办公设备保护:重要办公设备安装过电压保护设备,确保在雷电活动期间设备正常运行。
(2)人员撤离:根据应急响应等级,及时组织员工撤离,确保人员的安全。
2. 生产区域应急措施(1)生产设备保护:重要生产设备安装过电压保护设备,确保设备在雷击活动期间正常运行。
(2)停产措施:根据应急响应等级,及时停产,保障人员的安全。
(3)防护设施:建设防雷击设施,提高生产区域的雷击安全级别。
第五章应急演练与总结1. 应急演练(1)定期演练:按照预案要求,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
(2)情景模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演练情景,对各种应急情况进行模拟演练。
雷电灾害预警方案

雷电灾害预警方案背景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它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产生一定影响。
为有效应对雷电灾害,制定一份全面的雷电灾害预警方案非常必要。
目的与意义制定雷电灾害预警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提前预警雷电灾害发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此外,预警方案的实施,还可以加强人们对雷电灾害的认知,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预警等级与标准根据雷电活动的强度和危害程度,我们将雷电灾害分为三个等级:轻微等级、一般等级和重大等级。
轻微等级当雷电活动较弱,且对人们造成较轻影响时,我们将其划分为轻微等级,标志为绿色预警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提醒公众注意防范,但并不需要采取过于严格的措施。
一般等级当雷电活动较强,且对人们造成一定影响时,我们将其划分为一般等级,标志为黄色预警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应提示公众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靠近铁塔等高大物体。
重大等级当雷电活动极强,且对人们造成严重影响时,我们将其划分为重大等级,标志为红色预警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靠近高大物体,避免在开放区域和广场上居住、工作和娱乐。
预警发布机制在监测到雷电活动出现异常时,我们将立刻启动预警机制,并按照以下规则发布预警信号。
轻微等级发布绿色预警信号,通知公众和有关部门注意雷电防护。
一般等级发布黄色预警信号,通知公众和有关部门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重大等级发布红色预警信号,通知公众和有关部门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避免在开放区域和广场上居住、工作和娱乐。
预警预报服务为方便公众获取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我们将建立专门的预警预报服务平台。
公众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当地雷电灾害预警情况,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预警知识宣传预防雷电灾害不仅需要科学预测,还需要广泛宣传雷电灾害知识。
因此,我们将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加强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措施的了解。
结语制定一份全面的雷电灾害预警方案十分必要。
雷暴天气应急预案

雷暴天气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雷暴天气是指出现雷电、雷雨、雷阵雨等现象的天气状况。
由于雷暴天气的突发性和剧烈性,可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雷暴天气,保障公众和财产的安全,制定一份雷暴天气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预案制定的目的本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全面部署针对雷暴天气的应急措施,及时反应和处理雷暴天气的相关情况,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应急预案的内容1. 建立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气象预警技术,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雷暴天气预警系统。
确保天气预警信息的及时接收、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针对不同场合和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学校、工地、公共场所等。
明确责任人和应对措施,定期演练和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雷暴天气的监测与预警建立雷暴天气监测系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如有必要,及时向相关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雷暴天气的危害性和防护知识,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技能。
组织相关培训,使人员能够在雷暴天气发生时知道如何正确自救和互救。
5. 安全避雷设施的建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建设各类安全避雷设施。
包括建筑物、电线杆和屋顶的避雷装置等,以提高雷暴天气下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6. 团队合作与应急演练建立多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协同作战和信息共享。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能力和应对能力。
七、应急处置流程1. 接到天气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组织相关人员收集天气情况,包括雷电频次、预计降雨量等。
3. 将天气情况反馈给各个应急小组,要求他们做好准备。
4. 各应急小组按照预案的要求,组织人员和设备进行部署和调配。
5. 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最新的天气变化信息。
6. 在雷暴天气发生时,根据预案的指引,实施各项应急措施。
7. 天气情况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并完善预案。
雷电预警管理制度

雷电预警管理制度第一节总则为了及时有效地预警和防范雷电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预警管理制度。
第二节预警责任单位1. 气象部门:负责对雷电天气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发布,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2. 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做好及时传达和应急指导工作。
3. 公众:负责接收并听从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三节预警发布1. 气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雷电监测系统,及时监测雷电天气情况,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预警分析,提前发布雷电预警信息。
2. 预警信息应当包括雷电的时间、地点、强度等具体信息,清晰明了,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传达,比如电视、广播、短信、互联网等。
3. 在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时,气象部门应当及时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共同做好应急指导和处置工作。
第四节预警响应1. 政府相关部门接收到雷电预警信息后,应当立即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制定详细的预案和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同时,在接到雷电预警信息后,公众应当保持警惕,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避免在室外高处、开放场所等待避雷设施等地方逗留,及时撤离危险区域,避免因雷电天气造成伤害。
第五节预警后续1. 预警过程中,气象部门应当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更新雷电情况,指导现场应急处理工作。
2. 预警结束后,气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发布预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工作,提高预警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第六节预警信息保密1. 预警信息属于国家秘密,气象部门在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时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2. 公众接收到雷电预警信息后,不得将信息外传,避免引起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影响。
第七节监督考核1.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对气象部门的雷电预警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预警的及时准确。
2. 同时,公众也应当积极监督气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预警工作的不断完善。
雷暴(雷电)预报

30 30 50 80 40 30 10 50 80 10 10 20 30 10 40 30
40 30
40
30 30 30 20 30 40 50 60 80 80 30
30
40
30
60 50
70 80 60 80
40 50
20
70 100 110 100
90 100 90 120 80
70
60
120
图 10.1
我国平均年雷暴日地理分布
不同,但是随纬度的变化不大。其中:①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等 地区平均年雷暴日为 20~40 天,有些地区略偏高。②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河北西北部和 山西北部地区雷暴日偏高;③河北东南部和河南省大部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偏低;④秦岭以 北陕西和甘肃的渭河流域一带年平均雷暴日偏低;⑤地势低洼的四川盆地,平均年雷暴日 低于同纬度地区的值。 2、第二区 (1)范围:长江以南、1050E 以东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安徽省东南角、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及四川省、湖北省和江苏省长江两岸地区, (2)雷暴日:长江两岸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偏低,多为 40~50 天,两广南部地区平均年 雷暴日偏高,为 90~120 天,其中海南岛中部的琼中和儋县,高达 124 天,是我国最高的地 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普遍低于同纬度离海岸较远的地区数值,而小岛屿的平
三、平均雷暴时的地理分布
平均年雷暴时的地理分布比平均年雷暴日更能反映雷暴活动的强弱程度的地理分布。 根据 210 个气象站雷暴资料的统计,我国平均年雷暴时地理分布如图 10.2,结果如下: 1、第一区:平均年雷暴时为 50-200 时,大部分地区为 75~150 时左右,平均年雷暴时 随纬度减小而略有增加。如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时为 75~150 时左右,而大部分地区则为 75~100 时左右,其中某些地区的平均雷暴时较偏高,如 黑龙江的呼玛为 112 小时,通河为 135 时等。河北北半部、内蒙东南角和山西北半部的平 均年雷暴时偏高,可达 100~160 小时。河北南半部、山东、江苏、安徽、山西南半部、河 南、湖北、陕西北半部和四川东部等到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时略高于我国东北部地区,约为
雷电灾害预警方案

雷电灾害预警方案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尤其在夏季的雷雨天气中,经常会出现雷电灾害事件。
如果预防不力,雷电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及时预警和防范雷电灾害,制定一个雷电灾害预警方案非常必要。
本文将就如何制定雷电灾害预警方案展开探讨。
雷电灾害预警的意义雷电灾害作为重大天气灾害之一,其发生不可预测性较大,例如在110千米,500千米,2000千米等不同距离上对探空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地面雷电等云地闪占比例几乎相等,地闪平均密度随距离的增加呈现陡峭下滑趋势。
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对于雷电灾害进行及时的预警,才能在发生灾害之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制定雷电灾害预警方案制定雷电灾害预警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技术手段雷电灾害预警需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主要包括雷达、卫星、探空等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雷达主要用于监测云层中的雷电信号,卫星则用于对云层的气象信息进行监测。
探空则可以获得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综合信息。
基于技术手段的监测,可以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准确地预测雷电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可能的程度。
2. 预警等级制定雷电灾害预警方案时,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的预警进行分类,以便预测和预警过程更加精准。
一般来说,雷电灾害预警可分为三个等级: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
其中,蓝色预警代表可能发生,黄色预警代表可能较大范围地出现,红色预警代表可能引起大范围严重影响,预警等级和预警内容应当依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调整。
3. 预警信息发布在制定好雷电灾害预警方案之后,需要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地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通常包括地点、时间、预警等级、防范措施及其他必要的信息。
信息的准确流通和时效性非常重要,应当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机制和发布平台,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损失。
总结在这个时代,制定雷电灾害预警方案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预警方案不仅能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全面进步。
雷电预警原理

雷电预警原理
雷电预警原理是通过监测和分析大气中电场和雷电活动的变化,以提前预警和预测雷电的发生,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电场监测:雷电预警系统会部署一系列的电场感测设备,用于测量和监测大气中的电场强度和变化。
这些设备通常是由引线和电容构成的,可以感应到电场的变化。
2.地闪监测:雷电预警系统还会通过地面安装的底层雷电监测设备,检测和记录地闪活动。
地闪是指闪电击中地面或者云层内部的雷电。
3.数据分析:收集到的电场和地闪数据会被送往雷电预警系统的中央处理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和比对,系统可以判断雷电活动的趋势和可能性。
4.模型算法:雷电预警系统利用雷电的统计模型和算法,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来进行预测和预警。
这些模型和算法通常基于雷电活动的统计规律和物理原理,如雷暴云的发展、电场的分布、闪电的频率等。
5.预警通知:一旦雷电预警系统判断出可能发生雷电,它会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送预警通知。
通常采用的通知方式包括声音警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以确保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雷电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受到
多种因素影响的,如数据采集设备的稳定性、分析算法的精度、传输和通知的即时性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雷电预警系统,并结合其他防护措施来确保人员和设施的安全。
灾害性天气雷电预警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地区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响应工作。
三、组织体系1.成立雷电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雷电灾害应急工作。
2.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工作。
四、预警分级根据雷电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预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一)一级预警(红色预警):预计24小时内发生严重雷电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二级预警(橙色预警):预计24小时内发生较大雷电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三)三级预警(黄色预警):预计24小时内发生一般雷电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四)四级预警(蓝色预警):预计24小时内发生轻微雷电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较小。
五、应急响应(一)一级预警1.启动应急预案,进入紧急状态。
2.各成员单位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向社会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4.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待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二)二级预警1.启动应急预案,进入紧急状态。
2.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向社会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4.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待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三)三级预警1.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2.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向社会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4.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雷电灾害发展态势。
(四)四级预警1.启动应急预案,进入预警状态。
2.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预防工作。
3.向社会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六、应急处置1.迅速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2.对受灾群众进行转移安置,确保生命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临近预报方法 ①简单外推法; ②客观外推法; ③概念模型法; ④统计方法 ⑤经验预报方法统计概念模型法 ⑥中尺度数值预报方法 ⑦经验、统计、概念模型等方法与中尺度 数值预报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三.地闪风暴的监测和跟踪
Holle等人认为用定向探测器网的闪电数据可用于日常的短时预 报和临近预报:(1)探测地闪风暴;(2)用于警告目的的跟踪地闪 风暴;(3)了解地闪风暴何时形成,变强或消散;(4)在一个较短 时段内显示地闪活动的区域及移向。
1989年10月14日2000UTC至10月15日 1000UTC时段内一次强风暴的地闪回击点的情况
四.第一次云地闪开始时间的预报
Smith 用红外云图云顶冷却率研究预报第一次云地闪开始 时间:第一次云地闪经常发生在红外云图中最初云顶冷却率超 过0.5C/min之后30min或更长的时间。
五.45WS的经验预报方法
判断是否属于雷暴环流型
y
N
计算与雷暴产生有关的物理参数
代人自动化、客观化预报方程
判断是否有雷暴
y
N
本地区未来有雷暴
雷暴潜势预报流程框图
本地区未来无雷暴
三、雷暴客观预报方法
1、点聚图法 印度德里地区季风来临之前 5-6 月雷暴。使用修正的 Jefferson ( TMJ )和George(K)指数作点聚图预报。 TMJ=1.6w850-T500-0.5DPD700-8.0 K= T8500 - T500+ TD850 -DPD700 式中w850=850pha的湿球位温; T500= 500phaD的干球温度; DPD700=700pha的温度露点差; T850 = 850pha的干球温度; TD850 = 850pha的露点温度。
(5)、采用座标时的计算方法
先取为0.85~0.30各层u、v分量计算出平均风矢,将平 均风矢右转角(30度),将速率乘以(例如0.75)即得。
(6)、其它方法
在朱乾根教授等的《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一书中写到: 风暴运动方向一般偏向于对流云中层的风的右侧,这类风暴 称为“右移强风暴”,但是有的风暴也可以是左移的。 飑中系统生成后,会有规律地向前移动,飑线上的单体 移动的方向基本上与850-500hpa的平均风向一致,有时略偏 右。 另外飑线还有向着最不稳定的地区移动的趋向。 飑线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大尺度天气形势、中尺度高压强 度地形等因子。
槽线以东:气旋性切变 大,产生>3cm的冰雹
西侧:逆环流,上升气 流伴随着冷空气,下沉 气流伴随着暖空气
槽线 气旋性 切变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WIPS预报 决策树示意图
东侧:正环流,暖空 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第四节
地闪的临近预报和预警
一.成功的临近预报方法的含义
用亚特兰大奥运天气保障办公室( OWSO)给出的标准:如果 在赛场能听到雷声,或者在预报的有效时间内,在距赛场9.3km范围 内,国家雷电探测网(NLDN)数据流指示出有闪电,就认为闪电预 报是成功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发现闪电初生指标到第一个云地闪出现的滞后 时间或预警时间的中值约为7.5分钟。
(2)风向垂直切变与雷暴云的传播方向
当低层为南风,高层为西风(风随高度顺转) 时,雷暴云一般向其前进方向(对流层中层风向 的右侧)传播。
辐合
v2
辐散
最大相对流入
v2
最大相对流出
现存云的运动
辐散 辐 v1 合
风向随高度顺转,有利于风暴云向右传播
风暴运动方向
雷暴云整体向单体移向的右侧偏移
在预报雷暴移动时,还要考虑江、河、糊、海及山脉 等地理条件的影响。白天沿河岸移动,很少过河(湖)。 锋面雷暴可越过河,但要减弱(夜间相反)。受山脉阻挡 时会顺山脉移动,有时在山区打转并从山口“夺路而出”。
二、雷暴云的传播
1、雷暴云的平移和传播 雷暴云或强雷暴产生后,有两种作用使它产 生移动: 一种是大范围水平气流使云体不断平移,移 乡接近于云体中层高度上大范围水平气流的方向。
另一种是云体外围不断地形成新的雷暴单体, 而老云逐渐消散下去,使人们产生云体似乎在整 体移动的感觉。这种云体新陈代谢的现象叫做雷 暴的传播。
F=8.51 10 -7 (CAPE)2.2
还可以通过计算最大垂直速度云顶高度H的关系估算出F。
Wmax =0.276H 1.73 F=1.439 10 -8 H7.86
第二节 雷暴的移动和传播
1991年长江流域暴雨天气过程中, 经统计有200多个中尺度暴雨云团沿梅雨 锋自西向东移动,所到之处都出现了大到 暴雨的天气。不难看出,在做好强雷暴天 气发生发展预报的同时,准确地估计和预 测雷暴天气系统的移动在雷暴天气的监测 和预警业务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雷暴的移动
在日常业务中,人们常使用雷达回波、卫星 云图闪电定位仪以及高空风资料作雷暴天气系统 的移动的预报。
1、预报雷暴移动的方法
(1)、用平均风速方法估算风暴的移动速度
Maddox(1976)通过计算地面、850、700、 500、300、和200hap高度的平均风速,统计平均 风速与雷暴移动速度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得到: 雷暴以平均风速的75%的速度移向平均风右侧的 30º 方向。
第一节 雷暴的潜势预报
一、“成功的雷暴预报”的含义
Golde 20世纪60-70年代给出标准,以锋面移动和 不稳定气团引发的雷暴预报为例,假若预报一个相当
大的区域里(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有雷暴,而未来
该区内若有适当数目的雷暴出现则预报就是“成功的 ”。
二、雷暴潜势预报流程
输 入 资 料 显示环流形势
(2)、用平均风速方法估算风暴的移动 速度的修正
Davies和Johns(1993)对用平均风速方法 估算风暴的移动速度的方法进行了修正: 当平均风速v15m/s时,风暴以平均风速的 75%移向0~6km平均风向的右方30º 。 否则,风暴以平均风速的85%移向0~6km平均 风向的右方20º 。 该方法减少了在较强的平均风环境下风暴移 速与平均风之间的偏差。
第四章
雷暴(雷电)预报和预警
20世纪70或80年代,在美国多次发生雷击航天发射 器事故,肯尼迪宇宙空间研究中心(KSC)、空军联邦 航空管理局( FAA )、航空航天局( NASA )兰利研究 中心和新墨西哥理工大学联合研究,10年,建立闪电监 测网和KSC发射场的雷电预警系统,很少再出现雷击事 件。这一雷电预警系统包括 (1)短时雷暴潜势的预报; (2)短时雷暴监测跟踪; ( 3 )当预报 8km 范围内可能有地闪(落雷)时,发 布雷电警报。
(3)、用平均风速方法估算风暴的移 动速度的进一步修正
Davies(1998)对用平均风速方法估算风 暴的移动速度的进一步修正: 把风速划为三个风速段,0-10m/s:1115m/s:大于15m/s。这一修正,大大改进了弱 风环境下风暴移动的预报。
(4)、用环境垂直风廓线估算强雷暴移动速度
Colquhoun(1980)根据在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 的质量通量的平衡估算强雷暴移动速度,方法假设: ①被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带进、带出风暴的空气相等, 下沉气流的起始高度是450hpa。 ②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中的空气流动速度达到最大时, 风暴强度达到最大。 ③相对于风暴,上升气流从前面接近,下沉气流从后 面接近。 当v>0.0m/s时,预报有右移的超级单体; 当v<0.0m/s时,预报有左移的超级单体; 当v=0.0m/s时,预报无偏移左右的运动。
用 TMJ 和 K 指数作预报雷 暴点聚图( A 为主要出现事件 区域; B 为出现不出现的混合 区;C主要不出现事件区域。
2、多元回归方程方法
Y=b0+ b1 x1 + b2 x2 +·······+ bn xn
预报量 Y=1,雷暴出现;预报量 Y=0,雷暴不出现。
3、参数化方法
将有效位能( CAPE )与对流云引发的闪电活动联系起来。 CAPE参数与对流云云顶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闪电频率也与对流云 云顶高度相关,Prince和Rind(1992)发现了闪电频率也与对流云 云顶高度相关的参数化方法。 云顶高度H与CAPE的关系: H=0.47(CAPE)0.44 陆地上闪电频率F与云顶高度H的关系:F=3.4410 -5 H4.9
三.举例
vx:风暴相对环境风;v:环境风;c:风暴移速 vx=v-c
246º /15
0.5km 12km 8km 0 10
4km
m/s
由12个龙卷雷暴平均的风暴相对风廓线
图中大圆圈代表上升气流核,双箭头表示 风暴移动速度,图中给出了0.5,4,8,12km 风暴相对速度。
三、回波串(系统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