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
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
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
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东西方爱情诗比较

东西方爱情是比较中国是诗的国度,其文苑中的诗词奇葩,为千百年来大众所喜爱,且至今不衰,如果我们把它与西方的诗并在一起,“以平情的观察,冷静的分析,科学的认识,理智的沉思,去进行比较研究”,也许能得出较多理性的结论。
然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中西诗歌的各个方面进行一番综合的比较,就很难不泛泛而谈且流于肤浅。
“与其要肤浅的全面,不如要深刻的片面”,基于这种想法,本文拟就中西爱情诗歌这个题材作一番考察。
大家知道,爱情,曾被人们公认为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它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进行精湛的艺术加工,最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中西爱情诗中那些情真意深,字字出自肺腑的佳句名篇,每每如刀刻石一般铭刻在读者的心扉,因此,研究中西爱情诗歌的理论是很多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爱情诗比之于西方的同类题材,要相形见绌得多。
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
实际上,中国与西方爱情诗歌之奇葩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
从时间上看,中国爱情诗肇端于三百篇,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
其首篇《关雎》便开门见山的道出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恋慕与追求。
再如《邶风·静女》中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幽会时的情景,并通过那姑娘“爱而不见”致使小伙子“搔首踟蹰”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爱情生活的甜蜜。
《郑风·溱洧>描绘的是春暧花开之时,青年男女嬉戏游乐在河边,反映出他们爱情的和谐与欢悦。
《诗三百》不仅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而且还常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
试读《标有梅》标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土,迨其吉兮!标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土,迨其今兮!标有梅,顷筐暨之。
求我庶土,迨其谓之!这首诗,以梅子的黄落比喻青春消逝,年华迟暮,表达了一个姑娘渴望及时成婚的心情。
同样内容的在《周南·卷耳》,《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简兮》,《墉风·柏舟》,《郑风·狡童》,《郑风·子衿》这些名篇中也屡屡见到的。
浅析中西两首爱情诗背后的中西方差异

浅析中西两首爱情诗背后的中西方差异作者:王慧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9期摘要:在众多中西方经典的爱情诗歌里,有两首都是献给爱人的诗词,一首是柳永的《蝶恋花》,另一首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二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依恋之情,歌颂爱情的美好。
本文旨在分析这两首诗,把握中西方爱情诗歌的差异,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中西爱情诗。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诗;差异爱情,作为人类的共同朴素感情之一,纯洁而美好;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以其细腻、夸张、唯美和浪漫的文字特点,而著称。
纵观古今中外,爱情无不是诗人歌颂的永恒主题。
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两首经典的爱情诗歌,都表达了作者对其爱人和美好爱情的歌颂之情。
一首是柳永的《蝶恋花》,另一首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跳蚤》(Flea)。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表达对心上人思念之情的诗词。
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描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篇写登楼伫望情景。
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
下篇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
下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
“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
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
“为伊”,方才画龙点晴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那“思念之人”的坚贞情爱,作者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论文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摘要】在中西文学史上,爱情诗语的艺术魅力各有精妙。
本文拟从其精神价值,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予以比较。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比较一、精神价值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
诗人richard crashaw诗云:“love,thou art absolute sole lord of life and death.(爱,你是生与死的至高无上的唯一君主。
)”。
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对西方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诗人比较喜欢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他们常常将所恋的对象视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西方诗人在追求女性时很热情,富于幻想,常常把她们比作天使、女神、明亮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灿烂的太阳等”。
比如,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抒发了自己对贝亚德的爱恋,他将贝亚德描为天使,在她身上充满精神之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看来你是一个神祗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
/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似乎从她口唇里一个灵魂转移,/如许温存,又满含爱意,/……”;歌德的《五月之歌》,以春潮奔涌般的情感歌唱爱情:“哦,爱啊,爱啊,/灿烂如金/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诗人热烈抒发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我这样爱你,/热血沸腾/你给我勇气、/喜悦、青春,/使我唱新歌,翩翩起舞。
”又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你如仲夏繁茂不凋谢,/秀雅风姿将永远翩翩:/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你将永生于不朽诗篇。
”这些大诗人们重视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其最终目的是使自身人格得到补足或灵魂得以升华,而不一定与所恋的女子结合。
中西爱情诗歌之比较分析

亡诗在 中国古代爱情诗 中占有相 当大 的比重,如陆游的 《 钗 头风》 :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 色宫墙 柳; 东风恶 ,欢情薄 , 怀愁 绪,几年 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 旧,人空瘦 ,泪痕 红渑鲛 绡透 ;桃 花落 ,闲池 阁,山盟 虽在 ,锦书难托 ,莫 、 莫 、莫 。 中西方诗歌就其 内容整体 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 的是 轻松活 泼的爱情气息 ,无论这种 爱情 存在与否 ;而 中国爱情 诗 中怨 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 明快 的成分 。
一
三、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 :直接简明和 含蓄委婉
苏格兰诗 人罗伯特 ・ 彭斯在他 《 一朵 红红 的玫 瑰》 中写
道:
“ 啊 ,我 的爱人 像 红红 的玫瑰 ,在 六 月里开放 ;啊 , 我 的爱人像 一支 乐曲 ,乐声 美妙 、悠扬 。你那 么美 ,漂 亮的 姑娘 ,我 爱你那么深切;我会永远 爱你 ,亲爱的 ,一直到 四 海 涸竭 ,直到四海涸竭 ,亲爱的,直到 太阳把 岩石 消融 !我 会永远 爱你 ,亲爱的 ,只要 生命 无穷。再 见吧 ,我唯一 的爱 人 ,再 见吧 ,小别 片刻 ,我会 回来的,我 的爱人 ,即使 万里
文 化 进 行 更深 层 次 的理 解 和 把 握 。 [ 关键词]爱情 比较 内容 情 感表达 中西文化 诗歌 “ 爱” 【 中图分类号 】J 1 O 6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5 5 4 9( 2 0 1 5 )0 4 —0 0 7 9 -0 1
相 隔 !”
二 、从诗歌 内容进 行比较 :慕与怨
中西 诗歌在表达 内容上 有不 同的侧重 点,西方爱情诗 多 以追慕爱人 、赞美爱情 为主 要内容 。而 中国爱情 诗更加 出彩 和使人 印象深 刻的是那些表达 恋人之间相 思别 怨和悲欢离合 的名篇 。众 多西方爱情诗大 半写婚约之前对 爱的渴慕 ,称赞 容貌 ,诉 申爱慕者居多 ,如莎士 比亚 的十 四行诗 : 我 能否将 你比作夏 天?你 比夏天 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 月的蓓蕾 凋残,夏 日的 勾留何 其短 暂 。休 恋那 丽 日当空 ,转 眼会云 雾迷蒙 。休 叹那 百花 飘零 ,催折 于无 常的天命 。 唯 有 你永恒 的夏 日常新 ,你 的美貌 亦毫发无损 。死神 也无缘将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目 录
•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 中西方爱情诗的主题与风格 • 中西方爱情诗的情感表达 •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 中西方爱情诗的创作技巧与手法 • 中西方爱情诗的影响与启示
01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文化起源
01
西方爱情诗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和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情感和 性爱自由。
。
人物形象
要点一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诗中常出 现的是柔弱、婉约的女性形象,而西方诗中则常出现的是 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者形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中国爱情诗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婉约、含 蓄的,如“玉人”、“淑女”、“红颜”等,这些形象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要求。而在 西方爱情诗中,人物形象通常更加鲜明和个性化,强调对 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如拜伦、雪莱等诗人笔下的女 性形象。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加深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01
对共同点的认识
02 中西方爱情诗都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03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不受地域和文化的 限制。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 爱情诗是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 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浪漫
西方爱情诗则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强调情 感的纯粹和美好,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满足。
04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自然景物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自然景物常常作为象征和 隐喻,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作者:高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赞美话题,而诗人将爱情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之花。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爱情诗在表达手法和内容风格方面的种种不同。
本文以李商隐《无题》与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分别从抒情方式、诗歌内容、体裁选择三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西方爱情诗抒情方式差异尽管东西方人在某些情感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是相似或相同的,但中国诗歌在语言选择上与西方诗歌截然不同。
在爱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喜欢热情奔放的表达,中国诗人则往往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
这是因为中国深受农耕文明尤其是儒家礼教的影响,含蓄、内敛、主张意会。
同时,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这就要求用最为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
比如,诗歌《无题》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含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則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
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
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
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
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
”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
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
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
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
的愛。
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
如《詩經·衛風·氓。
》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其次由於內容的不同,中西方愛情詩的語言也有各自的特點。
西方愛情詩血多熱烈而富有激情,如普希金的《願望之火》中寫道“愿望之火在血液中燃燒/我的灵魂已为你刺伤/吻我吧/你的亲吻\比美酒和香脂更甜更香/当欢乐的一天逝去/走来了夜晚的暗影/把你温柔的
头靠在我的怀里吧/让我也能够睡得安静。
”直白顯露,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願望感情,應該屬於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隔”與“不隔”中“不隔”的範疇。
而中國的愛情詩在語言上卻是有著朦朧而隱晦的特點,多善用比喻、象徵都手法,如《詩經》中的《木瓜》一章就通過贈送貴重的禮物來表達“永以為好也”的願望,就算是現代詩也多如此,如舒婷的《致橡樹》也是用橡樹為象徵,總是旁敲側擊,為從正面入手,及至l李商隱的《無題》就更是意象眾多,朦朧的如霧裡看花了。
所以中國愛情詩很少有像西方愛情詩那種用呐喊的方式表達感情的。
中西方愛情詩的不同多是由其歷史淵源的,西方的騎士制度抬升的女子的地位,西方的文化制度下頁較注重個人感情的抒發;而中國儒家制度下,女子的地位及其低下,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出現,而于
愛情方面多是內斂的。
總之,中西方愛情詩雖多有不同之處,但也各有千秋,是值得互相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