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教学设计完整版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日偶成》。
理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词语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诗歌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的体会。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3.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和印象。
提问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4.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4.3 词语解析: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4 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练习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一些与《春日偶成》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6.2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形式和题材,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课堂活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春日偶成教案设计(一)

春日偶成教案设计(一)导读: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1、竹外桃花三两枝,()水暖鸭先知。
2、()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师:是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生1:郊游去。
生2:放风筝。
……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郊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春日:春天的一天。
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意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1、听录音2、自由朗读读这首诗3、品读一、二句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
a、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
)b、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淡云、轻风、午天、鲜花、垂柳、前川。
引导学生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
师:这些你在诗中写到了,还有没写到的吗?生: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师:一定很美吧?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生纷纷描绘。
)师: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生1: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生2: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师: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C、看图,说句意(将近中午,春光明媚,云淡风轻。
我在花丛中柳林间穿行,走到了前面的小河。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一、二句)4、品读三、四句师: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开心不?都做了些什么?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句的意境。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领悟诗句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句的意境。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句的意境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课资料:古诗《春日偶成》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等。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春日偶成》。
(2)了解春天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2)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3)简介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春日偶成》,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讨论诗句的意境和哲理,引导学生领会诗句的美。
3. 体会意境(1)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默写,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写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展示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江南春》等,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古诗意境的深入体会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课本或教学用书《春日偶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春日偶成》,了解诗人背景及古诗的写作背景。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3)简介诗人韩愈及其作品《春日偶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春日偶成》,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小组合作a. 古诗中的意象有哪些?b. 诗人是如何赞美春天的?c. 诗句中有哪些修辞手法?(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教师讲解(1)讲解古诗《春日偶成》的意境和主题。
(2)解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5.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古诗《春日偶成》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春日偶成教案

春日偶成教案【篇一:第三版《春日偶成》教案】4、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教学内容:《春日偶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篇二:春日偶成教学设计】4 古诗两首春日偶成上课第一部分整体感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板书课题——春日偶成(要求生书空)齐读课题同学们,课题当中啊,有一个字,很有情调,你们能找出来吗?对了,偶。
偶是什么意思?(偶然)所以联系整个题目,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春天的某一天,作者偶然所作,所写。
就像本学期老师要求同学们写日记,就是把我们平时偶然看到的事情记录下来,舒服自己的感想。
我们写日记的好习惯买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如古代大诗人般的生活情绪,和文学修养。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就齐读作者的这一篇,春日偶成!(齐读)读得真好,作者偶然间就能作出这样的诗句,那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番。
(作者简介)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程颢的理学思想和他的古诗流传至今,这样的人,你们敬仰吗?接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仰(齐读)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们对作者的钦佩,但是部分同学还读得不够熟练,现在我们自由的练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
同学们,古代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韵律美,如果我们朗读的时候再划分一下节奏,你会读得更好。
多媒体。
这是我给同学们的一点小小的建议,按这样的节奏,我请一个同学再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书生朗朗,诗歌的韵律美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探讨一下这首古诗。
第二部分逐步理解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诗。
读出这种春天里云淡风轻的感觉。
春日偶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春日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的特点,能够用适当的形容词描绘春天的景色。
2.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情感和兴趣,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表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会用适当的形容词描绘春天的景色。
2.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情感和兴趣。
三、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情感和兴趣。
2.如何引导学生用适当的形容词描绘春天的景色。
四、教学准备:1.录制春天的自然景色视频或准备一些春天的图片。
2.准备一些形容词的 flashcard。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观看春天的自然景色视频或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春天的特点。
2.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景色,比如春天的花朵、春雨、春风等。
Step 2:学习(1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些形容词的 flashcard,引导学生用这些形容词描述春天的景色。
2.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形容词,如明亮的、宜人的、温暖的等。
3.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用适当的形容词描绘春天的景色,并在班级中展示。
Step 3:实践(20分钟)1.组织学生到户外或校园内,让他们观察春天的景色。
2.让学生找到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春天景色,并用适当的形容词描绘出来。
3.让学生和同伴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描述。
Step 4:总结(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并整理他们对春天景色的形容词描述。
2.让每个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总结,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5: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春天,其他季节的景色是否也有不同的形容词?让学生尝试用形容词描述其他季节的景色。
2.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季节的形容词描述,并进行展示。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用英语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春天景色。
2.让学生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表达他们对春天的情感和感受。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春天景色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本诗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背景乐教学过程:一、导入严寒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我们即将迎来温暖的春天。
从古至今,描绘春天的诗歌就络绎不绝,让我们赞不绝口。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句描写春天的诗,你会填空吗?1.出示几个有关春天的诗句,学生填填空。
2.引入本诗《春日偶成》,读课题,理解题意。
春日偶成:春天里偶然写成的(一首诗)二、认识诗人1.出示本诗作者——程颢(hào),注意读准字音。
2.介绍诗人。
三、初读古诗1.读本诗,做到准确、流利。
注意字音,将谓(wèi)。
2.读出本诗的节奏感,划分可以停顿的地方。
3.老师示范读诗,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停顿的地方。
自己读一读,再请学生读。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春天来了,阳光明媚、桃花柳绿,到处鸟语花香,你们最想做什么?诗人程颢和大家一样,到了野外踏青春游,他都看到听到了什么呢?默读本诗,同桌之间讨论问题。
1.理解一二句诗,想象朗读。
(1)诗人什么时候出门?天气如何?体会“云淡风轻”所表现的天气情况。
近:接近午天:中午(2)诗人春游时看到了什么景色?理解“傍”“随”的含义,体会诗人边走边欣赏时悠闲自在的心情。
(3)他可能还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欣赏春景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4)想象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
2.理解三四句诗,指导朗读。
诗人是一位理学大家,平时肯定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出门游玩,在这样好的天气,欣赏着这美好的春光,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怎么表现在神情动作上?(1)请自己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
说说当时的人怎么看待我的?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余:我将谓:要以为偷闲:忙里抽空(2)启发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三四句诗的意思。
《春日偶成》的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日偶成》的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日偶成》。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春天的印象。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万里及其作品《春日偶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春日偶成》。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春日里“云淡风轻”“傍花随柳”之境,并积累一些描绘春景的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体会诗人快乐的心情,并号召学生走出教室,回归大自然中,发现春天的脚步。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诗境,积累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诗人心中之乐。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
1.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
竹外桃花三两枝,()水暖鸭先知。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
2.春回大地,春光无限,在这明媚的日子里,老师想起了曾经的一首儿歌,想听吗?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这首歌,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理学家程颢写的一首诗,咱们看看在古人眼中,春天又是怎样的。
[程颢(1032-1085),北宋着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
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2、学生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设问:在这首诗里,你看出春天在哪里了吗?
能让你想到哪些春天的成语呢?
4、解释诗中不理解的字词意思。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意
合作要求(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弄清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的内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3)组内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品读一、二句
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
a、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
(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
)
b、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淡云、轻风、午天、鲜花、垂柳、前川。
引导学生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
师:这些你在诗中写到了,还有没写到的吗?
生: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
师:一定很美吧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
师: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生: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师: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
(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
C、看图,说句意(将近中午,春光明媚,云淡风轻。
我在花丛中柳林间穿行,走到了前面的小河。
)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一、二句)
2、品读三、四句
师: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开心不都做了些什么
预设: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
师:你们真有意思,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你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生1:说我返老还童了。
生2:说我像个孩子,在偷闲玩耍呢。
……
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不介意)
所以诗人说什么了?引导学生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说得好,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
这一天,他偶然来到郊外,顿时被眼前美丽的春景迷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看图,诗人脸上的表情如何?
追问:“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
师:看来,人们并不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如果把当天你写下的诗的意思说给他们听,他们会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
余:我。
谓:认为。
偷闲:忙里抽空。
3.小组讨论;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前两句是写春天的美景,后两句是抒发诗人内心高兴、愉快的心情。
四、引入《村居》,体会诗人心中的“乐”。
1、课件出示《村居》。
2、设问(一):这首诗中,“儿童”快不快乐为什么快乐诗人程颢可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
设问(二):如果你是“时人”,你会怎么说诗人程颢?
设问(三):如果你是程颢,对众人的议论,你是怎么看待的?
启发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诗句的意思(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
五、总结全文,拓展结课。
1、诗人程颢看到这春日里阳光明媚、花红柳绿,心情是多么的舒畅,暖暖的阳光照耀着,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于是诗兴发了,随即口占一绝——
学生齐诵古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既然是偶然间写成的,于是诗的题目就叫:——春日偶成
2、同学们,让我们也学着诗人,走出教室,回归大自然中,去发现探索春天的足迹吧。
六、作业
1、画一期《春天来了》手抄报。
2.有兴趣的可以改写《春日偶成》。
附:
《春日偶成》改写
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这一天闲暇之余,我信步走出家门,欣赏明媚的春景。
屋外晴空万里,阳光灿烂。
天上的云淡淡的,和煦的春风吹拂在我的脸上,暖洋洋的。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时分。
我走在乡间田野,路边绿草丛生。
草丛中夹杂着各种颜色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它们竞相开放,娇艳欲滴。
柳树也不甘示弱,抽出了新的枝条。
一阵微风吹来,柳条随风飘荡,宛如姑娘甩
动着她那迷人的小辫。
我走到小河边,只见河水清澈见底:蓝蓝的天,淡淡的云,青青的柳,再加上各色的花花草草倒映其中,小河真是美不胜收。
还有那无拘无束游来游去的小鱼,一会儿钻入河底,一会儿又探出水面,玩得那么悠然自得,令人羡慕不已。
我继续悠闲地走着,陶醉在迷人的春光里。
一位扛着锄头的老伯与我擦肩而过:“程学士,您怎么有空出来呢?”“随便走走。
”我微笑着回答老人家。
或许老人以为我是在学着小孩偷闲玩乐呢就算是吧,繁忙的工作之余,到郊外欣赏一下美景,放松一下心情,不也其乐无穷吗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改写《春日偶成》
咳咳!大家好,我是宋代诗人程颢,今天有幸和大家见面,你问我《春日偶成》是怎样写成的?那请听我讲。
有一天中午,我趁着没事的时候出去散散心,不知是碰巧还是老天有眼,这天气不冷也不热,微风吹拂着我的脸颊,使我非常高兴,这样好的天气只能用一词才能形容——云淡风清。
我走在小路上,一转头,才知道我已经走过了小河,再看看路边,都长着密密麻麻的柳树和花朵,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些柳树和花朵都会伴随着我。
除了我以外,人们都无法感受得到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多么地高兴啊!我想,在我身旁走动的那些游人心里大概会想我是趁这个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准备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出去玩耍呢。
想到这里,灵感泉涌,我便脱口而出:
云淡风清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