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详解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知识点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化学元素与化合物》①基本定义: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像氧元素,不管是氧气里的氧还是水里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
化合物呢,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比如说水,就是由氢和氧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重要程度:这是化学学科的基石,如果不知道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就像没有砖瓦的大楼。
很多化学反应、化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元素和化合物的认识上的。
③前置知识:得先有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等知识。
像要理解钠元素活泼的性质,就需要了解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容易失去电子。
④应用价值:在生活里到处都是。
比如铁元素的不同化合物,铁锈就是氧化铁,它影响铁制品的使用,我们就可以根据铁元素的化学性质来防锈。
在工业上制造各种化工产品也离不开对元素和化合物的把握。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贯穿整个化学学科,从化学基本概念到复杂的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都离不开它们。
②关联知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密切联系,因为写方程式得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元素和化合物的组合。
还和化学实验有关系,比如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就需要知道碳酸钙和盐酸这些化合物的性质。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是一些元素化学性质的记忆,像卤族元素的性质既相似又有差异。
关键点是理解元素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嘛。
④考点分析: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里非常重要,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比如直接考查某个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或者写出某种化合物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详细讲解(按【理论概念类】框架)①概念辨析:元素强调的是原子的质子数相同,而化合物重点在它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别把化合物和混合物搞混了,混合物是多种物质混合的,像空气是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而水是纯净的化合物。
②特征分析:元素有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特征。
(完整版)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完整版)⾼中化学学业⽔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中化学学业⽔平测试知识点总结专题⼀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溶液胶体化合物和单质7⾦属混合物:含多种物质,不可⽤化学式来表⽰纯净物:仅含有⼀种物质,可以⽤化学式来表⽰⼆、化学反应的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置换反应⼀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电⼦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概念:氧(氧化剂)--得(得电⼦)--降(化合价降低)--还(发⽣还原反应、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还(还原剂)--失(失电⼦)--升(化合价升⾼)--氧(发⽣氧化反应、被氧化、得到氧化产物)表⽰⽅法:双线桥失去2e-0 t -1 2 KBr + Cl 2 ==== Br 2+2KCl得到2e-浊液⼴有机化合物物质 -纯净物⽆机化合物⼚⾮⾦属-1 0三、物质的量1、定义:表⽰⼀定数⽬微粒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符号: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12C 中所含有的碳原⼦数。
⽤ N公式:n=3、微粒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m n=— M Vn=Vmn 单位:N A 表⽰。
表⽰单位:摩尔约为 6.02x10 23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体的体积都约为 22.4L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体⼟都含有相同的分⼦数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符号 C B 单位:mol/LnB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V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公式: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3、电解质:在⽔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HCl 、H 2SO 4、HNO 3、H 3PO 4、H 2SO 3 等电解质』碱:NaOH 、KOH 、Ba(OH) 2、Ca(OH) 2、Cu(OH) 2、Mg(OH) 2、Al(OH) 3、Fe(OH) 3等盐:Na 2CO 3、NaHCO 3、CaCO 3、BaSO 4、Na 2SO 4、NaCl 、AgCl「活泼⾦属氧化物: Na 2O 、CaO 、Al 2O 3、ZnO4、⾮电解质:在⽔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属氧化物: CO 、CO 2、NO 、NO 2、P 2O 5、SO 2、SO 3多数有机物:蔗糖、酒精、甲烷⾮酸性的⾮⾦属氢化物:NH 3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法:适⽤于分离⼀种组分可溶,另⼀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粗盐的提纯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3、蒸馏法:适⽤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知识点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知识点关键信息1、化学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化学用语等。
2、化学实验基础:实验安全、常见仪器使用、基本操作。
3、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酸碱中和反应等。
5、有机化学基础:有机物的分类、结构、性质。
6、化学与生活:化学在环境保护、材料、能源等方面的应用。
1、化学基本概念11 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元素的定义和常见元素的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13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
14 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含义。
离子符号、电子式、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2、化学实验基础21 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
掌握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和处理方法。
22 常见仪器使用能识别常见的化学仪器,如试管、烧杯、烧瓶、量筒等。
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3 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给固体和液体加热的方法。
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操作。
3、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31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划分。
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位置的关系。
32 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化学反应原理41 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和表达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4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压强等。
4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的实质。
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操作。
5、有机化学基础51 有机物的分类按碳骨架分类:链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
按官能团分类:烃、烃的衍生物。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详解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化学实验中,手上不小心沾上浓硫酸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不小心沾上烧碱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盖;水银洒在桌面上,可洒上硫粉进行回收;误食重金属离子,可服用大量鸡蛋、牛奶等含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解毒;实验中要做到“五防”:防爆炸,防倒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
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取用时做到“三不”,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常见的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有:银镜反应、乙酸乙酯的水解。
2.自然界中的物质绝大多数以混合物的形色存在。
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开的操作叫混合物的分离,把某物质中所含杂质除去的操作叫提纯。
3.过滤操作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
使用的装置叫过滤装置。
它常由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组装而成。
该装置组装和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
4.蒸发操作适用于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使用的装置叫蒸发装置,一般由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等仪器组装而成。
应注意:加入蒸发皿的液体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胶棒,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接近蒸干前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溶剂蒸发完。
5.蒸馏操作适用于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写出装置中各仪器的名称(编号和名称要对应):①酒精灯、②蒸馏烧瓶、③铁架台、④温度计、⑤冷凝管、⑥尾接管(牛角管)、⑦锥形瓶、⑧石棉网。
该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和蒸馏烧瓶支管处齐平,测得收集蒸气的温度,以确保收集到的馏分的纯净;冷凝水下进上出,以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烧瓶中盛饭的液体不能超过容器的2/3;使用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时要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液体暴沸。
2023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3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结构:质子、中子、电子- 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周期性和周期表的结构2. 化学键与化合价-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 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反应放热和吸热的特征- 热化学方程式和焓变的计算2.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速率方程- 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平衡常数3.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 酸碱滴定和中和反应的计算三、电化学与电能转化1. 电解质溶液和电解过程-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过程中的离子迁移和电子流动2. 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氧、氢、氯等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非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3.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金属与非金属的离子化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四、有机化学基础1. 碳的特殊性质和有机物的分类- 碳的特殊性质和碳原子构成的有机物- 有机物的主要分类和特性2. 烃类及其它有机物- 烃类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醇、醚、酮、酸、酯等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3. 化学反应与有机合成- 有机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 有机合成的方法和反应条件五、分析化学基础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步骤2. 复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复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滴定分析法的原理、滴定曲线和滴定计算3. 仪器分析和现代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仪器- 现代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以上是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复习资料(详细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2)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0.012 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数=6.02×1023(3)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 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 = NN A。
2.摩尔质量(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单位为g•mol-1。
(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3.气体摩尔体积(1)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为L•mol-1。
(2)标准状况下,V m≈22.4 L•mol-1。
(3)物质的量(n)、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V m)之间的关系:n = VV m。
4.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单位为mol•L-1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B)之间的关系:n = c B•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高中化学水平考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水平考知识点大全引言高中化学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化学,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知识点总结,覆盖了化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实验技能以及备考策略。
第一部分:化学基础理论1.1 物质的组成元素:定义、原子序数、元素符号。
化合物:定义、分类(氧化物、酸、碱、盐)。
1.2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同位素。
电子云:电子排布、能级、电子云模型。
1.3 分子结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氢键。
第二部分:化学反应2.1 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分解:反应特点、例子。
置换、复分解:反应特点、例子。
2.2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
平衡:Nernst方程、电极电位。
2.3 酸碱反应酸碱理论:Arrhenius理论、Brønsted-Lowry理论。
pH计算:强酸、弱酸、缓冲溶液。
第三部分:有机化学3.1 有机化合物基础碳原子的杂化:sp、sp2、sp3杂化。
官能团:醇、酮、羧酸、胺等。
3.2 有机反应机理加成反应:亲电加成、亲核加成。
取代反应:亲电取代、亲核取代。
3.3 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顺反异构:命名规则、几何异构体。
光学异构:手性中心、对映异构体。
第四部分:化学实验技能4.1 实验室安全安全规则:个人防护、化学品处理。
急救措施:火灾、化学品泄漏。
4.2 基本实验操作称量与量取:天平使用、移液管、容量瓶。
溶解与过滤:溶剂选择、过滤技术。
4.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条件和结果。
误差分析: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第五部分:化学计算5.1 摩尔概念与计算摩尔质量:计算方法、应用。
气体定律:理想气体定律、实际气体的偏差。
5.2 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反应物、生成物、系数。
配平方法:氧化还原反应配平、酸碱反应配平。
5.3 溶液浓度摩尔浓度:定义、计算方法。
质量浓度:定义、转换为摩尔浓度。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一、化学计量1、物质的量计算式(4个):n = m / M n = V / 22.4 (标况气体)n = N / N A n=CV2、气体摩尔体积概念: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3、标准状况:0℃,101.3KPa4、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和物质的量的关系: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5、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6、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百分比浓度换算:c = 1000·ρ·a%M7、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计算:c(浓)·V(浓)= c(稀)·V(稀)二、原子结构1、原子构成: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决定元数种类AX (+)中子(不带电)质子与中子数共同决定原子种类Z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量数=质子数+ 中子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2、道尔顿:原子论汤姆逊:发现电子及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及原子结构行星模型3、同位素概念: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同位素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4、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式:M = Ma×a% + Mb×b% + Mc×c% +……5、1~18号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式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及离子电子式:6、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量高低;电子层(K、L、M、N、O、P、Q):①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分层排布。
②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填2n2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依次类推,(第一层不超过2个)④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第一层为2的原子为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
三、化学键1、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概念: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的相互作用。
K2S CaCl2NaOH NH4Cl Na2O3、共价键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NH3H2O HCl 、Cl2N2CO24、金属键概念: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形成的强作用力四、能的转化1、溶解的两过程(能量变化、类型):2、溶解平衡概念:3、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生成物能量,有:吸热反应反应物能量生成物能量,有:4、能量的充分利用:五、化学速率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式和单位:v=△c/△t速率与计量数之间关系:mA+nB pC+qD v (A):v(B):v(C):v(D)=m:n:p:q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影响情况:内因:反应物质的结构、性质浓度:浓度越大(固体和纯液体外)速率越大压强:压强越大(有气体参加反应)速率越大温度:温度越高,速率越大催化剂:加入催化剂,速率越大反应物颗粒越小,速率越大3、化学平衡概念:v正=v逆≠0图像:4、化学平衡特征:动、等、定、变5、化学平衡的判断依据:速率正逆两方向成比例;含量由变到不变6、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影响情况:a.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加生成物浓度或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 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c. 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7、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就会被破坏,并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化学实验中,手上不小心沾上浓硫酸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不小心沾上烧碱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盖;水银洒在桌面上,可洒上硫粉进行回收;误食重金属离子,可服用大量鸡蛋、牛奶等含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解毒;实验中要做到“五防”:防爆炸,防倒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
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取用时做到“三不”,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常见的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有:银镜反应、乙酸乙酯的水解。
2.自然界中的物质绝大多数以混合物的形色存在。
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开的操作叫混合物的分离,把某物质中所含杂质除去的操作叫提纯。
3.过滤操作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
使用的装置叫过滤装置。
它常由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组装而成。
该装置组装和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
4.蒸发操作适用于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使用的装置叫蒸发装置,一般由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等仪器组装而成。
应注意:加入蒸发皿的液体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胶棒,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接近蒸干前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溶剂蒸发完。
5.蒸馏操作适用于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写出装置中各仪器的名称(编号和名称要对应):①酒精灯、②蒸馏烧瓶、③铁架台、④温度计、⑤冷凝管、⑥尾接管(牛角管)、⑦锥形瓶、⑧石棉网。
该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和蒸馏烧瓶支管处齐平,测得收集蒸气的温度,以确保收集到的馏分的纯净;冷凝水下进上出,以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烧瓶中盛饭的液体不能超过容器的2/3;使用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时要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液体暴沸。
6.分液是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操作。
所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辅助性仪器还需烧杯、玻璃棒。
主要仪器中的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而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
7.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操作。
所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辅助性仪器还需烧杯、玻璃棒。
常见萃取剂:汽油(密度比水小)、苯(密度比水小)、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
8.SO 42-的检验:一般在原试样中先加HCl 酸化,目的是为了排除CO 32-、SO 32-等离子的干扰,再在酸化后的试液中加BaCl 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说明原试液中有SO 42-存在。
Cl -的检验:一般在试样中先加HCl 酸化,目的是为了排除CO 32-、OH -等离子的干扰,再在酸化后的试液中加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原试液中有Cl -存在。
CO 32-检验:在试样中加入HCl ,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澄清Ca (OH )2变浑浊的气体,说明原试液中有CO 32-存在。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时,所含粒子的数目都是6.02×1023。
我们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集体计量为1摩尔。
简称摩,符号为mol 。
6.02×1023mol -1叫做阿佛加得罗常数,符号为N A 。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一定数目微光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 。
粒子集合体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离子团,甚至是组成它们的质子、电子、中子等微观粒子。
1摩尔铁原子可表示为1molFe 、3摩尔氧分子可表示为3molO 2、10摩尔钠离子可表示为1molNa +。
2.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符号为M ,常用单位为g/mol 。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或式量相等,单位不同。
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摩尔质量为18g/mol ,1 mol H 2O 的质量是18g ,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0.5 mol H 2O 的质量是9g ,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
3.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之间的距离。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符号Vm ,单位L/mol 。
气体物质的量(n)与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 m )的关系为V=n ·Vm 。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例如,标准状况(常用S.T.P.表示,其温度0℃,压强1.01×105)时V m = 22.4L/mol ;标准状况下,44g 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1mol ,微粒数是6.02×1023个,所占体积为22.4L 。
标准状况下11.2 L 的Cl 2和质量为49g 硫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4.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这个规律叫做阿伏加德罗定律。
标准状况下11.2 L 的Cl 2和CO 2、H 2、N 2的质量分别为35.5g 、22g 、1g 、14g ,但他们所含的分子数都是6.02×1023个。
同温同压下Cl 2和CO 2的体积之比为1∶1,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为1∶1;同温同体积的Cl 2和CO 2 ,它们的压强之比为2∶3,则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5.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称为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为c 。
物质的量浓度(c)、溶质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之间的关系为Vn c 。
单位为mol/l 。
物质的量浓度(c)、溶质的质量分数(w)、溶质的摩尔质量(M),溶液的密度ρ之间的关系为1000?×Mcρω=。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天平或量筒。
主要仪器是容量瓶,常用规格有100mL,250mL,500mL,1000mL,在这种仪器上除标明规格外,还有该仪器的使用温度。
主要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在上述步骤中,洗涤液应转移到转移到容量瓶中;混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该不该再加水至刻度线?_________。
在上述步骤中,哪几步需使用玻璃棒:溶解,转移,洗涤。
定容时使用的仪器名称为胶头滴管。
7.实验中下列情况将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偏低”还是“不变”。
①洗涤液没有加入容量瓶:偏低;②定容时是仰视:偏低;③定容时是俯视:偏高,④混匀时发现体积变小,又加入两滴水:偏低;⑤转移时有液体溅出:偏低;⑥开始时容量瓶不干燥:不变;⑦溶解时使用的烧杯玻璃棒没有洗涤:偏低。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析,分散系有9种组合方式。
雾是液-气分散系;烟是是固-气分散系。
分散系按分散质直径大小可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2.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观察到液体颜色为红褐色,这是形成了Fe(OH)3胶体的缘故(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室方法)。
当一束光通过该胶体时,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这条“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利用这个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就是丁达尔现象。
当把制得的胶体进行过滤时,滤纸上没有留下任何物质。
这个事实说明,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即胶体粒子的直径比滤纸的空径小。
第二节离子反应1.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无机化合物中的强酸(如:______)、强碱(如:______)、绝大多数盐(如:______)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叫做碱;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氨跟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2H OH H O +-+=。
2.电解质的电离可以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试写出下列物质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①NaCl_________ ___;②CuSO 4_________ ___;③HCl_________ ___ ;④HNO 3_________ ___;⑤H 2SO 4_________ ___;⑥NaOH_________ ___;⑦Ba(OH)2_________ ___;⑧Na 2SO 4_________ ___;⑨NaHCO 3_________ ____;⑩NaHSO 4_________ ___;3.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试写出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
①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②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③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_____________;④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_____________;⑤碳酸钠和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⑥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__________;⑦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⑧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反应__________;⑨氯化铁溶液中加铁粉_____________;⑩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__________;4.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就是溶液中的离子相互交换的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或水。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反应就能发生。
5.离子共存问题:(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①有难溶物或微溶物生成。
如Ba 2+、Ca 2+等不能与SO 42-、CO 32大量共存;Ag +与Cl -、Br -、I -等不能大量共存。
②有易挥发性物质生成。
如CO 32-、HCO 3-、S 2-、HS -、SO 32-、HSO 3-等离子与H +不能大量共存。
③有若电解质生成。
如NH 4+与OH -不能大量共存;OH -、CH 3COO -、ClO -、F -等与H +不能大量共存。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①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与较强氧化性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 3+与I -、S 2-不能大量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