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汇总)

合集下载

元宵的美丽传说

元宵的美丽传说

元宵的美丽传说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举行,是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高潮之一。

而元宵节也有着众多美丽传说,这些传说既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汉代的美丽传说汉代时期,元宵节是皇帝举行献灯祷告活动的重要日子。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曹将军的士兵,战功赫赫,深受汉武帝的器重。

然而,由于冒险闯关,曹将军眼睛受了伤,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英勇作战。

汉武帝非常心疼曹将军,于是下令将整个宫殿点满了灯来庆祝元宵节,希望给曹将军一个愉快的晚上。

当曹将军走到灯海前时,他的双眼被灯光照亮,重新重见光明。

从此以后,元宵节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了庆祝光明的节日。

二、唐代的美丽传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元宵节也因为一个美丽传说而变得更加隆重。

相传,在唐玄宗年间,有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姑娘叫做灯公主。

她是云中仙子的化身,拥有奇异的魔法力量。

一天,灯公主发现唐玄宗因为政务繁忙而心情沮丧,于是她用她的魔法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江山图,用灯光照亮整个宫殿。

唐玄宗看到这幅美景后,一时间忘记了烦恼,心情重新明朗起来。

为了感谢灯公主的帮助,唐玄宗下令在元宵节举行盛大的献灯活动,以纪念这个美丽的传说。

三、宋代的美丽传说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元宵节也有着与之相称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宋徽宗年间,有一个名叫蔡勒的聪明女子,她热爱书画,并且才华出众。

在一次灯会上,她忍不住拿起眼前的一根竹枝,在竹枝上画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她的画技简直是神乎其神,只一转眼,画中的山水竟然跃然纸上,威力惊人。

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争相模仿蔡勒的画技,将自己的作品也制成了万花筒般的灯笼,使元宵节的灯会更加精彩纷呈。

四、现代的美丽传说在现代,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仍然承载着美丽的传说。

虽然没有古人们的神奇魔法,但现代人们通过元宵节传递美好的情感和祝福。

人们在元宵节晚上会聚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元宵,欣赏着五彩斑斓的灯会,一起唱歌跳舞。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元宵节的传奇故事有哪些元宵节的传奇一: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

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

每日辛勤劳动,从不休息,长此下去,我担忧庶民们会因过度疲惫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奉献。

”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

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渐渐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

”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渐渐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

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

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

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

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处处玩耍。

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玉帝闻奏,非常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

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

”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糊涂剂,百姓们吃了,其次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平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连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元宵节的传奇二:传奇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许多,四处损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非常震怒,马上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和善,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急,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知了人们。

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导语】元宵节是我国各个名族的传统节⽇,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个⽉圆之夜,这个传统节⽇在我国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了。

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欢迎阅读!1.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1、为纪念吕后⽽设 宵节是汉⽂帝时为纪念“平吕”⽽设。

相传吕后⼀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周勃⼀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拥⽴刘邦的第⼆个⼉⼦刘恒登基,称汉⽂帝。

⽂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五,定为与民同乐⽇,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庆祝。

从此,正⽉⼗五便成了⼀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闹元宵”。

2、"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年第⼀次⽉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年中的正⽉⼗五称为上元节,七⽉⼗五为中元节,⼗⽉⼗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五⽇⽣,中元地官七⽉⼗五⽇⽣,下元⽔官⼗⽉⼗五⽇⽣。

这样,正⽉⼗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牧在《梦粱录》中说:"正⽉⼗五⽇元⼣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

"故上元节要燃灯。

2.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阖家团圆,还有对未来⽣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乡故⼟的思念。

1、元宵⼀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上,煞是好看,让⼈联想到⼀轮明⽉挂在云空。

天上明⽉,碗⾥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寄托了对未来⽣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之养⽣功效。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传说故事。

1. 神龙献瑞传说在远古时代,南方有条会吐珠子的神龙,他生气了,就会吐出一串串的珠子。

这可把当时的皇帝吓坏了,于是他派遣了一位叫端王的官员前往南方,与神龙谈判,希望神龙不要再吐珠子。

端王经过多年的苦苦努力,终于与神龙达成了协议,神龙答应每年在正月十五献上一条大鲤鱼,以代替原本的珠子。

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便食用鲤鱼煮的汤圆,以庆祝神龙献瑞。

2. 嫦娥奔月据传说,远古时候,有十夫人为皇帝献了一种叫做长生不老草的草药。

皇帝十分高兴,遂将草药收藏在宫殿中。

然而,有一天,一位叫嫦娥的女子偷走了长生不老草,并飞到了月亮上。

这事惹恼了皇帝,于是他便派遣了后羿前去讨回长生不老草。

后羿成功地夺回了草药,但是他不能接受让月亮失去嫦娥,于是他便让嫦娥留在了月亮上,并赠送了她一包月饼以示感激。

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纪念这个传说。

3. 顺风耳与灯谜传说顺风耳曾经发明了灯谜,以解决人们夜间无聊的时间。

而元宵节这一天,每年每个家庭都要贴上一些花灯,于是顺风耳又在花灯上编出了一些谜语。

这些谜语各种各样,有的是名人典故,有的是成语俗语,让人们猜测着其意义。

人们在欣赏灯的同时也能解谜,使这个节日更加有趣和丰富。

4. 元宵节起义公元200年左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反抗暴政的民族英雄——吕布。

当时,吕布在将军董卓的统治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他果断发动了著名的元宵节起义,推翻了董卓的暴力统治,结束了这段黑暗的历史。

这个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民族的团结和整体力量的增强。

正是吕布勇敢顽强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元宵节传说故事层出不穷,这些故事不仅仅有趣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们传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佳节习俗,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亿万年来历史的博大精深。

希望人们能够在传承习俗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除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外,元宵节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情味道,让人们在欢庆的氛围中更深刻地体验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一、汉明灯节汉明节源自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位时,太子刘据非常善良而聪明,深受父皇的宠爱。

然而,太子生活中有一个坎坷的地方,他的眼睛受到了不治之症的困扰,而这也让皇帝深感痛苦。

为了治愈太子的眼疾,皇帝广泛征求民间的意见,最终得知了一个民间医生的方案。

这个民间医生告诉皇帝,只要在汉明之夜点燃五彩灯笼,以及挥动五彩纸灯,太子的眼疾就能痊愈。

于是,皇帝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汉明之夜全国范围内点燃了灯笼,为太子祈福。

当晚,夜空中亿万灯光照亮了整个长安城,这也成为了汉明节名留青史的起源。

二、钟馗祭灯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正直善良,通达万物,擅长除鬼驱邪的神仙。

元宵节里,一种民俗活动称为“钟馗祭灯”。

在这个传说故事中,钟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世间出现了一只凶恶的怪鸟,它每年在元宵节晚上都会出现并夺走人们的生命。

为了阻止怪鸟的侵扰,人们兴起了祭拜钟馗的活动。

他们在元宵节这一天制作灯笼、举行祭拜仪式,并在灯笼内放入蛇形灯芯,灯亮后挂在门廊。

人们相信钟馗的灯光可以吓走恶鬼,保护家人平安。

三、卢仝与纸灯谜在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卢仝。

他非常喜欢元宵节的纸灯谜游戏,并且擅长谜语创作。

据说卢仝的谜语极具创意和幽默感,引起了当时社会的热议。

卢仝的纸灯谜活动吸引了无数人的参与,并成为了元宵节传统的一部分。

人们在元宵节晚上举行智力竞赛,猜谜语和灯谜,同时还赏识卢仝制作的纸灯。

这种活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智力发展,还加强了社区之间的交流。

四、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元宵节最著名的传说之一。

相传在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使得大地炙热、庄稼枯萎。

为了拯救人间,后羿成为了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保护了人们的生活。

元宵节的起源历史故事

元宵节的起源历史故事

元宵节的起源历史故事元宵节,又称灯节或小正月,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元宵节的起源历史故事。

故事一:汉武帝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约会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做乌孙的少数民族,居住在现今的新疆地区。

这个部落的女神叫做迦蓝蓝,被人们称为“元宵仙子”。

相传迦蓝蓝的王子被汉武帝迎娶为妃子,为了纪念这一天,汉武帝下令正月十五要举行盛大的宴会,以示纪念。

后来,元宵节就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故事二:道教与元宵节的渊源在道教中,元宵节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天师的道士,在元宵节这天,他趁着夜色前往山间修炼。

在灯光照耀之下,他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它们在山林间跳舞狂欢。

张天师被这一幕所吸引,他认为灯笼和炬火是可以破开黑暗的工具,于是他开始将烛光作为庆祝元宵节的重要仪式。

故事三:原始宗教与祭祀太阳据研究,中国的元宵节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太阳的崇拜和祭祀活动。

在农业社会中,太阳对于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非常重要,因此人们会在夜晚点燃篝火,向太阳祈福,希望能够得到丰收的好兆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元宵节的庆祝方式。

故事四:瞒天过海的抗击鞑虏明朝末年,我国河南一带经常受到鞑虏的侵扰。

在这种困境下,当地的抗击鞑虏组织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们在元宵节燃放鞭炮、放飞孔明灯,并举行舞狮等活动,以此幌子引来鞑虏注意,实际上却是借此机会对敌方进行偷袭和反击。

这个策略成功地保卫了当地的安全,成为元宵节的另一个起源历史故事。

故事五:千古佳话,美女与红灯笼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名叫曹操。

曹操与汉献帝刘协的妃子卓文君私通,卓文君每到夜晚都会在窗前挂起红灯笼以示约会。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为元宵节独特的庆祝方式,人们在节日那天会挂起红灯笼,以纪念卓文君的聪明才智和美丽温柔。

元宵节起源的历史故事让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优秀8篇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优秀8篇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优秀8篇元宵节的朝代沿革篇一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

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11] 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

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元宵节由来与传说篇二元宵节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不仅流传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趣味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

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

这就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热闹场景。

在闹花灯的海洋里,有灯谜让你竞猜,于赏灯中射虎添趣;有龙灯绕你狂舞,于翻飞中心动情欢;有灯笼让你投票,于评选中尽展风流;有汤圆让你饱尝,于赛吃中捧腹狂欢……这正是:“正月十五闹花灯,街衢断煞夜归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

隋炀帝曾写过《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一诗写道: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除了欢庆的氛围外,元宵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与元宵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神秘而美丽的故事吧。

一、汉明亮灯传说民间传说在元宵节这天晚上,星宿会降临人间,以灯火为依托,附身于灯笼上,只要人们点亮灯笼,便能护佑一家平安。

据说古代很久以前,盗贼横行,人们晚上出行很不安全。

于是,路过某个村庄的汉明贤想出一个主意,他要求村里的人在元宵节晚上点亮房屋的灯笼,以驱走盗贼。

结果,那天晚上,整个村庄都亮起了灯笼,立即变得热闹非凡。

有一个盗贼见到灯火阑珊,以为村庄里有人值守,他们不敢靠近,盗窃的活动也就停止了。

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就代代相传,成为元宵节的传统之一。

二、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当初,天上有十日一夜人间一年的时候,人们为了躲避十个太阳的毒晒,饱受折磨。

于是,传说中的后羿英勇无比,一气之下射下九个太阳,挽救了人们的生活。

他得到了一个长生不老的神药,但他并不想要长生不老,于是将这药给了他的妻子嫦娥保存。

但后羿的徒弟进入了他的房间,嫉妒之下将嫂子夺走神药。

嫦娥为了不让妖怪夺走神药,不得不吞下了神药获得了长生不老的身体。

然而,由于她吞下了过多的神药,她不得不飞到天上的月亮上度过余下的日子。

为了怀念嫦娥,人们在元宵节的时候捧起圆月,祈祷嫦娥的保佑。

三、灯谜的故事元宵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活动是猜灯谜。

相传在很久以前,皇帝特别喜欢猜谜语,他认为猜谜有助于培养智慧和观察力。

为了观看皇帝猜谜,人们纷纷来到城内,他们还带来了很多制作精美的灯笼。

当时灯笼上会写上一个谜语,人们需要通过猜谜语来解开疑问。

猜中谜语的人将获得奖品和嘉奖。

因此,猜谜成为了元宵节的传统之一。

四、白蛇传的故事白蛇传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与元宵节有关。

传说白娘子是一条美丽的白蛇,她容貌出众、善良仁爱。

一天,她偶然间遇见了一个贫穷的书生许仙,两人相爱并决定结为夫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汇总)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有关一年一度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节,历史上曾留下了许多故事。

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梁简文帝就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蔡君谟,他为了粉饰太平,便下了一道旨令,强令福州一带庶民,各家须在元宵节燃灯七盏。

当时有个叫陈列的人,做了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面写了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太守蔡君谟看见了这首诗,不得不收回规定。

陈列的灯诗可谓穷苦人民生活的写照,而这个太守也算是个识时务者。

传诵最广的恐怕是元宵节灯联让北宋名臣王安石交好运的奇闻了。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

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见了,
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

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

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这则奇闻未见于信史记载,应该是民间传说了。

宋朝的元宵节更加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

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朱元璋因一则元宵节灯谜而大开杀戒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很广。

朱元璋有一年微服出宫,去看看南京百姓如何欢度元宵节。

来到一个猜灯谜的地方,见一群人正猜一张画谜。

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妇人抱着一个西瓜,谜目要求猜当地一句俗语。

结果被人猜破,谜底是淮西妇人好大脚。

灯谜讲究别解,此处淮西的谐音是怀西,意思是怀抱西瓜妇人好大脚,这是南京人讥笑当时安徽妇人的一句俗语。

朱元璋在一旁听了大为恼火,以为是暗讥皇后马氏。

因为马皇后就是淮西人,并且有着一双特大脚。

朱元璋就暗暗记下画谜人家的住处,第二天派兵把这条巷子里的人都杀光了。

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

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

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牶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

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重赏了那个秀才。

使元宵节增辉的,还有一对父子名人。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

有一年元宵佳节,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

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父子俩出口皆不凡,珠联璧合,成就了一则妙对。

对元宵节头疼不已且深恶痛绝的历史名人,当属袁世凯了。

他逆历史潮流而动当皇帝时,曾对元宵两易其名。

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感到很不吉利,于是下令全国,庆贺元宵节,民间吃元宵改为吃汤圆。

转而一想,汤圆汤袁,不成了汤煮袁世凯吗?于是再次下旨,全国将汤圆改称汤团。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

袁消后,有好事者曾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

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