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经典故事及习俗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人们互相拜访亲友,赏花灯、猜灯谜,还有许多与元宵节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关于元宵节的有趣故事吧!故事一:汉武帝与织女的爱情据古代传说,元宵节这一天是汉武帝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相传织女是天上的神仙,汉武帝为了能与织女相见,下令让民间放假,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
汉武帝还命令有道行的仙女把织女送到人间一日,让她与汉武帝相聚。
这个传说使得人们在元宵节晚上,纷纷点亮花灯,祈求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二:张灯结彩庆元宵据传说,汉代时,张衡是一位年轻智慧的天文学家。
一年的元宵节前夕,张衡在看似无意的观测中发现夜空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新星,他得出结论称这是吉祥的征兆。
为了庆祝这一天,他将明灯点亮并且放在门前,寓意迎接吉祥。
这个习俗逐渐发展成为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传统习俗,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热爱。
故事三:打天狼相传,元宵节就是天狼星下凡游玩的日子。
而天狼星是很多民间故事中的主角。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三国演义》中,关羽曾经打败过狼精,并成为了传说中的狼王。
为了纪念关羽的英勇事迹,一些地区的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会举行打天狼的活动。
人们会做一个巨大而生动的狼头,然后用竹竿将其摆放在街头,供人们观赏。
故事四:乞巧节的起源元宵节也是中国古代的乞巧节。
关于乞巧节的起源,有一个著名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子名叫七仙女,她拿着天上的蓬莱仙桃,降临人间,与人们分享自己的巧艺。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善良的仙女,就在每年的元宵节这一天,向她祈求聪明才智,通过向灯火前玩耍和祈愿来向她祈福。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元宵节中一个重要且具有独特意义的活动。
除了以上故事,元宵节还有很多其他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它们都丰富了这个节日的内涵,让人们在庆祝和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总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的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也叫做灯节、小正月,是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最后一天。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元宵节的故事。
1. 传说起源据传,元宵节最早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为纪念嫦娥奔月的传说,下令改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要求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点灯放烟火。
嫦娥奔月的传说亦成为元宵节的重要主题之一。
2.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元宵节的传说故事之一。
相传古时有十个太阳,天下大旱,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于是,神箭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为人们解除了危机。
但仅剩的一个太阳变得异常炽热,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了救人民,决定吞下仙丹,飞到天上成为月亮。
每逢元宵节,人们在家门口点燃彩灯,烧香祭拜嫦娥,祈求平安和幸福。
3.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一起吃元宵、赏灯、猜灯谜,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球状食品,内有各式馅料,如花生、豆沙、果脯等。
人们相信吃元宵能够象征家庭团圆和幸福安康。
此外,元宵节还有放花灯、猜灯谜、舞龙灯等活动,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4. 元宵节的民俗不同地区对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有所不同。
比如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会放放天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灯上,点燃后放飞,期待愿望能随着灯飞升而达成。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会焚烧庙会上的纸灯笼,祈求消灾祈福。
此外,还有“猜灯谜”游戏,人们在灯谜中寻找答案,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5. 元宵节的特色活动元宵节除了传统的各类庆祝活动外,也衍生了一些特色的新活动。
比如在近年来的元宵节期间,许多城市会举办各种灯光节,将城市装扮成五彩斑斓的灯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舞狮、舞龙表演,为节日增加了一份喜庆与热闹。
6. 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元宵民间故事

元宵民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除了品尝美味的元宵,还喜欢聚在一起讲述关于元宵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寓意深远,既能传承中华文化,又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深厚底蕴。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有关元宵的民间故事。
故事一:张灯结彩庆元宵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张灯的人在元宵节时发明了灯笼,由此开创了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张灯是个聪明的小孩,他喜欢观察大自然的一切,尤其是月亮。
有一天晚上,他看到满天的繁星在闪烁,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点子。
他去找了一块透明的薄纸,将其剪成不同的形状,并用竹子制作了一个灯笼。
当晚,张灯将灯笼挂在树上,点燃蜡烛,灯笼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美丽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灯的小发明被人们广泛传承并发扬光大。
每年元宵节,每个家庭都会挂灯笼,争奇斗艳。
这一传统慢慢演变成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了家家户户的欢庆活动。
故事二:故宫灯会与爱情故事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而故宫灯会更是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浪漫氛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柳娇娥的宫女,她是一位美丽聪明的女子,深受大家的喜爱。
某年元宵节,宫廷举办了盛大的灯会。
柳娇娥饰演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并穿着亮丽的仙女服装,引来了大家的赞叹和瞩目。
而在场的一个年轻书生,名叫刘洋,心生爱意,对柳娇娥一见钟情。
他们有机会彼此接触,逐渐相知相爱。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
刘洋下乡读书,而柳娇娥留在故宫中服侍皇帝。
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但距离让他们的爱情变得苦涩。
在每年的元宵节,他们约定在故宫的灯会中相见。
璀璨的灯光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消磨着他们的思念之情。
故事三:千里共婵娟元宵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而千里共婵娟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因战乱而被迫分开。
他们非常想念对方,但身处不同的地方,只能互相寄送信件维系感情。
某年元宵节,明月高悬,他们分别对着月亮祈祷,希望能够通过月亮传达对方的思念之情。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传说故事。
1. 神龙献瑞传说在远古时代,南方有条会吐珠子的神龙,他生气了,就会吐出一串串的珠子。
这可把当时的皇帝吓坏了,于是他派遣了一位叫端王的官员前往南方,与神龙谈判,希望神龙不要再吐珠子。
端王经过多年的苦苦努力,终于与神龙达成了协议,神龙答应每年在正月十五献上一条大鲤鱼,以代替原本的珠子。
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便食用鲤鱼煮的汤圆,以庆祝神龙献瑞。
2. 嫦娥奔月据传说,远古时候,有十夫人为皇帝献了一种叫做长生不老草的草药。
皇帝十分高兴,遂将草药收藏在宫殿中。
然而,有一天,一位叫嫦娥的女子偷走了长生不老草,并飞到了月亮上。
这事惹恼了皇帝,于是他便派遣了后羿前去讨回长生不老草。
后羿成功地夺回了草药,但是他不能接受让月亮失去嫦娥,于是他便让嫦娥留在了月亮上,并赠送了她一包月饼以示感激。
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纪念这个传说。
3. 顺风耳与灯谜传说顺风耳曾经发明了灯谜,以解决人们夜间无聊的时间。
而元宵节这一天,每年每个家庭都要贴上一些花灯,于是顺风耳又在花灯上编出了一些谜语。
这些谜语各种各样,有的是名人典故,有的是成语俗语,让人们猜测着其意义。
人们在欣赏灯的同时也能解谜,使这个节日更加有趣和丰富。
4. 元宵节起义公元200年左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反抗暴政的民族英雄——吕布。
当时,吕布在将军董卓的统治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他果断发动了著名的元宵节起义,推翻了董卓的暴力统治,结束了这段黑暗的历史。
这个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民族的团结和整体力量的增强。
正是吕布勇敢顽强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元宵节传说故事层出不穷,这些故事不仅仅有趣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们传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佳节习俗,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亿万年来历史的博大精深。
希望人们能够在传承习俗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元宵节习俗及故事四篇

元宵节习俗及故事四篇元宵节习俗及故事四篇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以下是职场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习俗及故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元宵节习俗及故事一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
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
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
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
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
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
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
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
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元宵节习俗及故事二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故事,以下将介绍一些与元宵节有关的传统故事。
1. 嫦娥奔月相传在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
这使得大地干旱,人们生活异常艰难。
于是传说中的英雄后羿挺身而出,射下了九个太阳,保护了人们的生活。
但后羿射下的太阳,却是由十个太阳神兽变成的。
为了感谢后羿的英勇行为,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瓶仙药,代表着长生不老的力量。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幻想着永远生活在一起。
她决定偷取后羿的仙药,但被后羿发现后,嫦娥不慎将仙药误吞。
仙药的力量太过强大,嫦娥飘向了天空,并最终登上了月亮。
后羿后悔不已,感到无比思念妻子,便在每年的元宵节上向月亮祈福,祈求妻子嫦娥能够平安健康。
如今,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也因此嫦娥成了月宫中的精灵,月亮则成了人们寄托思念的象征。
2. 晋祠灯会在山西省晋城市,有着一座千年的古城——晋城。
每年元宵节,晋城都会举办盛大的晋祠灯会。
这项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晋国的王子重耳被流放到此地,为了纪念英勇的晋国先贤,后来的晋文公便在这里修建了晋祠,使得繁荣的晋城又多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宫殿式建筑。
每逢元宵节,晋祠内外都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构成了壮观的灯光景观。
而当晚,更会有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和文艺表演团队,站在灯笼组成的舞台上表演传统戏曲、武术、杂技等节目,将整个晋祠灯会推向高潮。
这项传统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晋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3. 元宵猜灯谜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猜灯谜。
灯谜是一种谜语形式,通过巧妙的文字安排和含蓄的暗示,引发人们联想与思考。
元宵节的猜灯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盛行于民间。
猜灯谜不仅锻炼了人们的智力,还促进了社交和互动。
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聚集在灯谜摊前,纷纷猜谜。
有人拿着纸笔认真思考,有人殚精竭虑地解答,整个场景活跃而欢乐。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除了欢庆的氛围外,元宵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与元宵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神秘而美丽的故事吧。
一、汉明亮灯传说民间传说在元宵节这天晚上,星宿会降临人间,以灯火为依托,附身于灯笼上,只要人们点亮灯笼,便能护佑一家平安。
据说古代很久以前,盗贼横行,人们晚上出行很不安全。
于是,路过某个村庄的汉明贤想出一个主意,他要求村里的人在元宵节晚上点亮房屋的灯笼,以驱走盗贼。
结果,那天晚上,整个村庄都亮起了灯笼,立即变得热闹非凡。
有一个盗贼见到灯火阑珊,以为村庄里有人值守,他们不敢靠近,盗窃的活动也就停止了。
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就代代相传,成为元宵节的传统之一。
二、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当初,天上有十日一夜人间一年的时候,人们为了躲避十个太阳的毒晒,饱受折磨。
于是,传说中的后羿英勇无比,一气之下射下九个太阳,挽救了人们的生活。
他得到了一个长生不老的神药,但他并不想要长生不老,于是将这药给了他的妻子嫦娥保存。
但后羿的徒弟进入了他的房间,嫉妒之下将嫂子夺走神药。
嫦娥为了不让妖怪夺走神药,不得不吞下了神药获得了长生不老的身体。
然而,由于她吞下了过多的神药,她不得不飞到天上的月亮上度过余下的日子。
为了怀念嫦娥,人们在元宵节的时候捧起圆月,祈祷嫦娥的保佑。
三、灯谜的故事元宵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活动是猜灯谜。
相传在很久以前,皇帝特别喜欢猜谜语,他认为猜谜有助于培养智慧和观察力。
为了观看皇帝猜谜,人们纷纷来到城内,他们还带来了很多制作精美的灯笼。
当时灯笼上会写上一个谜语,人们需要通过猜谜语来解开疑问。
猜中谜语的人将获得奖品和嘉奖。
因此,猜谜成为了元宵节的传统之一。
四、白蛇传的故事白蛇传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与元宵节有关。
传说白娘子是一条美丽的白蛇,她容貌出众、善良仁爱。
一天,她偶然间遇见了一个贫穷的书生许仙,两人相爱并决定结为夫妻。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正月十五,因此又被称为“上元节”或“正月节”。
除了家庭团聚、吃元宵等传统活动外,元宵节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关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1.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与元宵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传,在古代,有十个太阳交替出现,使人间炎热无比。
神仙王母娘娘派遣射日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间。
后羿娶了嫦娥为妻,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后羿得到了长生不老药,但心生贪婪,不愿与嫦娥分享。
嫦娥为了保护长生不老药不落入坏人手中,奋不顾身地将药吞下肚子,她飞向了月亮,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守护着人类的幸福。
每年元宵节,人们赏月吃元宵,是为了怀念嫦娥奔月的传说。
2. 汉宣帝赏灯汉宣帝赏灯的故事也与元宵节紧密相连。
相传汉朝时,汉宣帝在元宵节的时候,命令百官们制造各种精美的灯笼来庆祝节日。
汉宣帝亲自登上玉堂,观赏灯笼并向百姓赠送元宵。
据说,汉宣帝曾经委托一位名叫陆贾的官员去民间调查元宵的习俗。
陆贾看到民间燃放灯笼、玩龙舟、点燃烟火等活动,回来后向汉宣帝禀报:“百姓在元宵节庆祝时燃放灯笼,意在驱赶恶鬼和瘟疫,希望帝王长命百岁。
”汉宣帝遂下令每年元宵节都要赏灯以示庆祝和祈福。
3. 兔子和玉兔元宵节的时候,人们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兔子形状的灯笼和元宵。
这与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有关。
据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名叫兔子的小动物,它非常聪明勤劳,常常帮助人们种田和捕鱼。
有一天,玉帝派遣玉兔到人间考察,看看人们的生活是否安康。
玉兔化身为兔子,在人间帮助人们采药治疗病痛。
在元宵节的晚上,玉兔身影出现在人们的田间地头,照亮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拥有了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
4. 女儿节元宵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表达思恋之情的日子。
在某些地方,元宵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庙会上的“女儿节”。
相传,在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灯堆柴,摆上各种美食和祭祀品,迎接过去的女儿们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经典故事及习俗
元宵节的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
1、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
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
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
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
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
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
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
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2、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
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
3、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
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
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
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4、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
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
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5、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
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
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
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元宵节习俗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
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元宵节的来历
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
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
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佛教的说法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起源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转载自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