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点灯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的点灯习俗

篇一: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文化功能

李成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教授

摘要:本文从古代文学和元宵节民俗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祭祀、走桥、张灯、燃灯、观灯、舞灯、猜灯谜等元宵风俗事象,及其元宵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古代文学中元宵节习俗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以及其促进当代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元宵节古代文学民俗审美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历代文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古代作家从节日民俗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了各种载体的文学作品,并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影响着历代读者,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丰富多彩而且就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是年俗春节后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年俗文化春节后的又一个庆祝活动和情感释放狂欢的高潮。沉浸在在喜庆氛围中的人们又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亦称为元夕、上元节,因为这天的食俗是吃“元”宵,故称为元宵节,寓意和象征团园。

节日中人们喜欢张灯结彩庆祝,故又称为“灯节”。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有诗词曲赋和戏曲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对于元宵节的习俗进行了多方位的的艺术描绘,形象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元宵节日的习俗和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民俗文化与古代文学的角度较为全面的考察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是具有理论价值和民俗学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元宵节习俗的发展历程

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唐欧阳询主编的卷四:“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由此可见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天神,祀神、走桥、张灯等元宵风俗事象。

晋代元宵节己有张灯现象,卷八十引晋习凿齿诗云:“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描写灯笼挂在树间,随风摇曳,即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梁简文帝中说:“何解冻嘉月,值萱荚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偕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燃。”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萱荚是传说中的一种瑞草,从每月初一开始,日长一叶,长至十五日则止。从十六日开始,日落一叶,到三十日落光。所以“值萱荚之盛开”指十五日。梁代元宵张灯的描述。梁代文学家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有、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陈后主有、隋场帝有。由这些帝王诗可知在隋代以前元宵张灯主要是皇家贵族的雅习。

至唐代,元宵张灯之俗才风靡于世。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诗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荤隘通街。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诗中既描绘了京师长安花灯满街的元宵盛况,也描述了乡间元宵迎赛紫姑神的仪式,说明无论城市和乡间都盛行观灯习俗。

孟元老卷六介绍了宋代元宵节“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盛况,还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演出。不但百姓观灯游赏,皇室也张灯结彩。柳永、李清照、刘辰翁、辛弃疾等词人创作了元宵词,元宵词作中展现和渗透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东京汴梁和杭州作为宋代都城,当时的一些习俗在这里充分的展现,以示帝国风尚及其折射的北宋开国盛世和末期的衰微、南宋偏安一隅的的悲凉。

金元元宵节习俗也为北方民族所接受,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金贞元年间已有元夕之庆。卷十三载,贞元元年(1153年)春正月,元夕张灯,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宫,赋诗纵饮,尽欢而罢.不过,此后金朝上层对元夕张灯之俗的态度有一段反复。金世宗在大定十年(1170年)命宫中元宵无得张灯(卷六)。元宵张灯对金人的吸引力毕竟是挡不住的。到大定二十六年(1183年)正月,元夕张灯,疏璃、珠璎、翠羽、飞仙之类不一,至有一灯金珠为饰者。都人男女盛饰观玩,至十八日而罢(卷十八)。至此,金人比宋人对元宵的热情毫不逊色。

金王寂中:一生能见几元夕,况是东西南北人。残梦关河鳌禁月旧游灯火马行春。岁华投老送多感,节物对愁争一新。自笑区区成底事,天涯流落泪沾巾。

载:朱弁诗:朔雪余千里,东风偏九州。关河中土异,灯火上元愁。绿蚁尝新酿,青貂恋故裘。紫姑无用卜,世事正悠悠。

:春容先督府,月色满江城。灯赏无仙梦,斋居绝市声。两年忧旱虐,八郡望秋成。凭藉刚风力,青章达九清。

无名氏的元散曲中吕·迎仙客中的:“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三五宵。绮罗人,兰麝飘。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隋树森,中华书局,1964,1681页)曲中描绘了元宵节的节气、节日风物习俗“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的节日景物和“绮罗人,兰麝飘”节日人们的盛装。马致远仙吕·青哥儿里有写“元宵”的一首:“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妙舞清歌最是他”引人瞩目。

元代曾瑞的杂剧(作)。描写了卖胭脂女子王月英和秀才郭华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约会就在热闹的元宵节里发生、发展。

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元夕之张灯??属邑有五,大略皆同,惟平阳、乐清习或颇异,泰顺山乡,朴率尤甚。上元自十二、十三夜点灯起,谓之试灯。十

四、十五、十六谓之正夜。或结鳌山、搭灯棚、放烟火,仕女通衢游赏。十七夜以后谓之残灯。”可见,当时元宵灯节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清代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末诗人姚元之的诗“花

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晚清宋令修的:“软绣明如昼,香尘一径通。笙歌人影外,萧鼓月明中。火树连春晓,华灯彻夜

红。风来弦管近,疑是在帘栊。”清代小说中的元宵节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节庆习俗事项。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佳节,从汉代到清代从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观灯佳节仪式逐渐演变为官民同乐的传统有观灯、闹社、演百戏的节庆习俗。

二、古代文学形象生动记录了元宵节民俗事项及其功能

1、饮酒为乐吃元宵

元宵饮食习俗主要有吃元宵和饮酒。元宵节食用的“元宵”称谓在古代文学中有多种叫法,如”油锤”、“浮圆子”、“汤元”等。在唐朝郑望之的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正月十五日南朝有“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的风俗。引用说:“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今州里风俗,是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南宋周必大的书中有:“元宵食浮园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