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小故事
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三篇)

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3篇)1、元宵节与灯火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
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
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
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2、元宵节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矮小,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心地善良。
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
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
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他急忙上前拦救。
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
自从被选进宫后,每逢年末岁首,她总思念亲人,心如刀割。
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小妹。
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
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先安慰劝解一番,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
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
结果,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6篇)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6篇)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篇1邂逅定情,未必便是美事张舜美刘素香的故事算是个套路化的爱情喜剧,接下来的这个就是更为复杂的狗血剧了。
两个故事的缘起颇为相似,同样离不了元宵佳节,只是这位姑娘更主动些。
姑娘名为陈玉兰,乃是太尉之女,因为太尉挑女婿眼光甚高,“一要当朝将相之子,二要才貌相当,三要名登黄甲。
有此三者,立赘为婿;如少一件,枉自劳力”,所以小姐年方十九,尚未婚嫁,心情就不平静了起来。
这年元宵佳节,听到外面一阵吹唱之声,得知是少年阮生,芳心暗许,让丫鬟送了一枚戒指过去以求相会。
可两人匆匆一见便又分散,阮生相思成疾,想了个办法求庵中尼姑帮忙,约陈玉兰小姐某日去庵中相见。
小姐的母亲陈夫人一同前来,于是小姐假装困倦,尼姑提出请小姐去她房中午睡一会儿,就这样小姐与藏于房内的阮生终于相会,“两人搂做一团,说了几句情话,双双解带,好似渴龙见水。
这场云雨,其实畅快”。
然而好景不长,阮生生病已久,身体虚弱,“一阳失去,片时气断丹田;七魄分飞,顷刻魂归阴府”,还在床上便一命呜呼!小姐在慌乱中回了家,而阮家员外听说之后欲找陈家索命,这时陈小姐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于是两家达成协议:将孩子生下抚养成人。
生下的小孩取名陈宗阮,一表人才,出息得很,十九岁便高中状元。
于是母凭子贵,“当初陈家生子时,街坊上晓得些风声来历的,免不得点点搠搠,背后讥诮。
到陈宗阮一举成名,翻夸奖玉兰小姐贞节贤慧,教子成名,许多好处。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篇2“少年人,往往奇遇”元宵佳节的热闹,要先说宋朝。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摹北宋都城汴梁的元宵节盛景:“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赵野人,倒吃冷淘。
张九哥,吞铁剑。
……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
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形容杭州元宵节则是:“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
元宵民间故事

元宵民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除了品尝美味的元宵,还喜欢聚在一起讲述关于元宵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寓意深远,既能传承中华文化,又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深厚底蕴。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有关元宵的民间故事。
故事一:张灯结彩庆元宵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张灯的人在元宵节时发明了灯笼,由此开创了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张灯是个聪明的小孩,他喜欢观察大自然的一切,尤其是月亮。
有一天晚上,他看到满天的繁星在闪烁,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点子。
他去找了一块透明的薄纸,将其剪成不同的形状,并用竹子制作了一个灯笼。
当晚,张灯将灯笼挂在树上,点燃蜡烛,灯笼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美丽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灯的小发明被人们广泛传承并发扬光大。
每年元宵节,每个家庭都会挂灯笼,争奇斗艳。
这一传统慢慢演变成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了家家户户的欢庆活动。
故事二:故宫灯会与爱情故事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而故宫灯会更是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浪漫氛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柳娇娥的宫女,她是一位美丽聪明的女子,深受大家的喜爱。
某年元宵节,宫廷举办了盛大的灯会。
柳娇娥饰演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并穿着亮丽的仙女服装,引来了大家的赞叹和瞩目。
而在场的一个年轻书生,名叫刘洋,心生爱意,对柳娇娥一见钟情。
他们有机会彼此接触,逐渐相知相爱。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
刘洋下乡读书,而柳娇娥留在故宫中服侍皇帝。
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但距离让他们的爱情变得苦涩。
在每年的元宵节,他们约定在故宫的灯会中相见。
璀璨的灯光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消磨着他们的思念之情。
故事三:千里共婵娟元宵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而千里共婵娟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因战乱而被迫分开。
他们非常想念对方,但身处不同的地方,只能互相寄送信件维系感情。
某年元宵节,明月高悬,他们分别对着月亮祈祷,希望能够通过月亮传达对方的思念之情。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传说故事。
1. 神龙献瑞传说在远古时代,南方有条会吐珠子的神龙,他生气了,就会吐出一串串的珠子。
这可把当时的皇帝吓坏了,于是他派遣了一位叫端王的官员前往南方,与神龙谈判,希望神龙不要再吐珠子。
端王经过多年的苦苦努力,终于与神龙达成了协议,神龙答应每年在正月十五献上一条大鲤鱼,以代替原本的珠子。
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便食用鲤鱼煮的汤圆,以庆祝神龙献瑞。
2. 嫦娥奔月据传说,远古时候,有十夫人为皇帝献了一种叫做长生不老草的草药。
皇帝十分高兴,遂将草药收藏在宫殿中。
然而,有一天,一位叫嫦娥的女子偷走了长生不老草,并飞到了月亮上。
这事惹恼了皇帝,于是他便派遣了后羿前去讨回长生不老草。
后羿成功地夺回了草药,但是他不能接受让月亮失去嫦娥,于是他便让嫦娥留在了月亮上,并赠送了她一包月饼以示感激。
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纪念这个传说。
3. 顺风耳与灯谜传说顺风耳曾经发明了灯谜,以解决人们夜间无聊的时间。
而元宵节这一天,每年每个家庭都要贴上一些花灯,于是顺风耳又在花灯上编出了一些谜语。
这些谜语各种各样,有的是名人典故,有的是成语俗语,让人们猜测着其意义。
人们在欣赏灯的同时也能解谜,使这个节日更加有趣和丰富。
4. 元宵节起义公元200年左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反抗暴政的民族英雄——吕布。
当时,吕布在将军董卓的统治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他果断发动了著名的元宵节起义,推翻了董卓的暴力统治,结束了这段黑暗的历史。
这个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民族的团结和整体力量的增强。
正是吕布勇敢顽强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元宵节传说故事层出不穷,这些故事不仅仅有趣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们传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佳节习俗,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亿万年来历史的博大精深。
希望人们能够在传承习俗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元宵节的相关故事(精选30篇)

元宵节的相关故事(精选30篇)元宵节的相关故事(精选30篇)元宵节的相关故事 1另外一个传说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元宵节的相关故事 2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故事,以下将介绍一些与元宵节有关的传统故事。
1. 嫦娥奔月相传在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
这使得大地干旱,人们生活异常艰难。
于是传说中的英雄后羿挺身而出,射下了九个太阳,保护了人们的生活。
但后羿射下的太阳,却是由十个太阳神兽变成的。
为了感谢后羿的英勇行为,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瓶仙药,代表着长生不老的力量。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幻想着永远生活在一起。
她决定偷取后羿的仙药,但被后羿发现后,嫦娥不慎将仙药误吞。
仙药的力量太过强大,嫦娥飘向了天空,并最终登上了月亮。
后羿后悔不已,感到无比思念妻子,便在每年的元宵节上向月亮祈福,祈求妻子嫦娥能够平安健康。
如今,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也因此嫦娥成了月宫中的精灵,月亮则成了人们寄托思念的象征。
2. 晋祠灯会在山西省晋城市,有着一座千年的古城——晋城。
每年元宵节,晋城都会举办盛大的晋祠灯会。
这项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晋国的王子重耳被流放到此地,为了纪念英勇的晋国先贤,后来的晋文公便在这里修建了晋祠,使得繁荣的晋城又多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宫殿式建筑。
每逢元宵节,晋祠内外都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构成了壮观的灯光景观。
而当晚,更会有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和文艺表演团队,站在灯笼组成的舞台上表演传统戏曲、武术、杂技等节目,将整个晋祠灯会推向高潮。
这项传统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晋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3. 元宵猜灯谜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猜灯谜。
灯谜是一种谜语形式,通过巧妙的文字安排和含蓄的暗示,引发人们联想与思考。
元宵节的猜灯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盛行于民间。
猜灯谜不仅锻炼了人们的智力,还促进了社交和互动。
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聚集在灯谜摊前,纷纷猜谜。
有人拿着纸笔认真思考,有人殚精竭虑地解答,整个场景活跃而欢乐。
元宵节有哪些经典故事

【导语】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之⼀。
在这⼀天,全国各地都有挂灯笼、吃元宵、猜灯谜等风俗。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元宵节有哪些经典故事,欢迎阅读!1.元宵节有哪些经典故事 1、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东⽅朔风趣⽽善良。
⼀⽇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宫⼥欲投井。
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思念,遂起轻⽣念头。
东⽅朔同情并答应帮忙。
东⽅朔摆摊占⼘,所有⼈问卦结果都是“正⽉⼗六⽕焚⾝”,长安城⼤恐慌。
汉武帝向东⽅朔请教,朔⾔:“长安在劫,⽕焚帝阙,⼗五天⽕,焰红宵夜。
”解释说:正⽉⼗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以瞒⽟帝。
是⽇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
在东⽅朔的帮助下⼀家终于团圆。
2、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打破⼀⾯铜镜,各执⼀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
并约定在正⽉⼗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消息。
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个⽼头在叫卖半⽚铜镜,价钱昂贵,⽆⼈问津。
徐德⾔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俱去,镜归⼈不归。
⽆复嫦娥影,空留明⽉辉。
”杨素得知,成⼈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3、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对千⾥饿殍却要太平。
他下令⼀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
有个穷⼈叫陈列,制了⼀个⼀丈多⾼的⼤灯,上书⼀⾸诗:“富家⼀盏灯,太仓⼀粒粟;穷家⼀盏灯,⽗⼦相对哭。
”消息传到太守⽿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4、双喜临门 王安⽯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地,⼀⼤户⼈家悬灯出题招亲。
联⽈:“⾛马灯,灯⾛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不会答,却记在⼼中。
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
”王安⽯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
⾐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会答,王安⽯便⼜以考题联作答,竟⼜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2.元宵节猜灯谜起源于什么时候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五⽇僧⼈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族庶民都挂灯。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举行各种传统庆祝活动,其中就包括讲述和分享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元宵节相关的传统故事。
故事一:牛郎织女相传,牛郎是天界的牧童,织女是仙界的织女。
二人因为违背天条而被分开,一人在天界,一人在仙界。
每年的七夕,鹊桥会搭起,让牛郎和织女相见一次。
这个故事讲述了爱情的坚持和不易。
故事二:解救缘结线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观赏花灯,其中有一种花灯叫做“缘结线”。
相传,如果一个男女同行走过缘结线花灯,就代表两人有缘分。
而且,如果有人错在凌晨时分去解开缘结线花灯,就能够得到爱情的祝福。
于是,很多人都慕名前去寻找缘结线,解开花灯,期望能够找到自己的真爱。
故事三:元宵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活动。
根据史书记载,元宵节猜灯谜源于南朝宋代时期。
当时,皇帝为了使百姓更好地享受元宵节,就在灯笼上写上谜语,让民众猜谜。
这种活动很快流传开来,并发展成为一种习俗。
人们会在元宵节这天举办灯谜晚会,进行猜谜竞赛,增添了节日的趣味。
故事四:元宵粽子的由来元宵节的传统食品之一就是元宵粽子。
相传,元宵节这一天是祭水神的日子,因此有人将粽子投入江河湖海中,以祈求农田丰收和平安。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称,粽子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抗击外敌的英雄屈原而制作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因政治压力而投江自尽,人们投粽子入江,以避免鱼虾蚂蚁啃食他的遗体。
故事五:元宵猫之谜在元宵节的时候,有一种很特别的神兽叫做元宵猫。
相传,元宵猫是来守护人类的幸福和平安的。
每逢元宵节,元宵猫会变成一个小猫仔,和人们一起欢度佳节,为大家带来幸福和快乐。
元宵猫的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并且在元宵节的花灯中格外难以捉摸。
以上是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在元宵节期间被广泛传播,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 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 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起源
1.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 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 2. 4. 道教的“三元说” 起源于“火把节” 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 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 暴而敢怒不敢言. 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 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 3. 东汉明帝点灯敬佛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 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 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 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 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 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 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 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 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 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 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 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 国民间传统节日。 [ 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 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 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 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 过程。 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 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 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闹元宵”。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 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 为重大节日。
【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 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 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称之“跳鬼”。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 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 【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 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 【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 【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 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 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 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 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山西省】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 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 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 【台湾省】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 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 jǔ)县男女老少于正 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 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 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各地 习俗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 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 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 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 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 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 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 遍布整个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