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全文思路;
2.“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小茅屋主人是谁?”(建小茅屋的目的)
三、课堂研讨
(一)揣摩语句,注意画线词语的感情色彩。(突出关键词)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明确: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满足的心情。
2.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明确: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把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结合起来。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明确:虚实映衬,景人融合,表达了对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哈尼小姑娘的出现作铺垫。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答案同下)
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如何做一朵绽放的“梨花”?
六、课外检测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①今年初春,我满怀对文学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北京,参加某作家进修班。时间像一只飞鸟倏地掠过,转眼到了分别的时刻。望着同学们相互道别,想到将回到原地,继续那庸常而平静的生活,我心中不免有些怅然。ﻫ ②离开之前,带着对北京的依恋,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沿着那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梭在喧哗的人群中,或许是我还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中,觉得连空气都弥散着淡淡的忧伤。不经意间的一回眸,我看到了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白色的裙裾在风中飘飞。她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香花。面前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我写的书。ﻫ ③出于好奇心的驱动,我走上前去,拿起一本书轻轻翻阅。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是《心的翅膀》,暗黄色的后页上赫然写道——如果非要问我,到底为什么而写?我会正襟危坐地告诉你:我只想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我活着的见证。还有:希望那些拥有健康体魄和灵魂的人,在合上我的这本书以后,对生活会更感兴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2.学会感恩,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深入文本,学会用略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作家彭荆风那盛开在驿路边的梨花带给我们的“美好与生命”。

今天,我们将再次跟随作者的步伐去聆听这个美丽的故事,去感受这份美好与温暖!二、细读课文,寻找“主人”请同学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这篇文章,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当中设置了3次悬念和多次误会,我们能找出第一次悬念吗?1.第一次悬念在哪些段落,我们又产生了什么误会?小茅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品析预设:齐读第8段。

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可屋内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因此第一个悬念也就产生了。

(课件出示:悬念一)追问:这个小茅屋是有人居住的吗?课文如何描写屋内的环境?朗读,品析9-12段。

抓住“请进”、“厚厚”、“装满”、“粗大”等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茅屋主人的细心、周到。

3.我和老余为什么都认为眼前的这个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齐读,品析13段。

引导学生体会“提”、“扛”两处细节。

追问:我和老余见到老人时,有什么表现?瑶族老人又是什么反应呢?从哪里看出来?男女分角色朗读,品析14段。

引导学生从“同时抓住”、“抢着说”、“瞪得”、“笑道”等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4.原来瑶族老人也不说主人,是过路人。

此刻,产生了第一次误会。

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驿路梨花(第2课时)

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驿路梨花(第2课时)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2课时)1.分析、理解课文的构思特点及作用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3.品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1.分析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个悬念,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作用效果。

2.理解文中“梨花”的多重含义,体会课文标题的妙处。

3.品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1.学习“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梨花”的多重含义。

本文是一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读者。

作者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以疑问的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本文写作方法的兴趣。

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请根据不同的叙事顺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叙事顺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略读全文,先结合故事情节自主梳理,然后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在全班分享,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和修改建议逐步修正,应避免在对极少数学生的简单提问后直接给出答案,而应重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推导答案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合作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设置悬念”的妙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设置悬念”的作用。

【活动内容】2.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学生先梳理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分析每个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探究“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并不是为了理清小茅屋的财产归属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助人为乐”的宝贵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

【活动内容】3.“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学生略读全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语句,根据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位置进行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驿路梨花》教案(2课时)

《驿路梨花》教案(2课时)

《驿路梨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阅读法——默读。

2.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点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准备ppt、梨花图片(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与意图: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明确: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教学设计二:品读课文,精巧构思(设计与意图:理清小说的记叙顺序,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

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通过设置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

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

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

15《驿路梨花》第2课时

15《驿路梨花》第2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读课
15《驿路梨花》彭 荆 风 第2课时
第二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体会文中 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 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体会 文章的主旨。
云南哀牢山的小茅屋里上演的故事温暖感人,美 丽洁白的梨花林里出现的这群人淳朴、善良、热情, 更是令人感动!花美,人更美!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 走进课文,去探寻这群人身上闪光的精神吧!
精读课文,摘录描写“梨花”的语句,说说 “梨花”在文中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 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第二步 研读共品 【环节2: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1.分析景物的特点,主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实 写、虚写)、描写方法(正面、侧面)、描写角度(感官、 动静、声色)等方面进行品析。
2.品析小说中的物象的含义,要从字面含义、深层含 义、象征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2:教师指导】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 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 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 质存在于一个群体而非个人,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 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
第二步 研读共品 【环节1:师友研读】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1:师友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懂得)了…… 这节课我想对师傅(学友)说……
温馨提示:请师友们从知识、学法、互助方面进行总结,师傅尽可 能帮助学友总结全面。
17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2:教师总结】
1
巧设悬念 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故事情节发展, 层层递进,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

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
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五件好事
2、记叙顺序
合作探究
一、“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出现,产生了哪些疑问和误会?
第一处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反思
第一次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
第二处悬念: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第三处悬念: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有何含义呢?
四、生活中的“驿路梨花处处开”
5、仿写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仅要传递好,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去做,去关心他人。同学们,每一次爱心的传递,都会出现奇迹。
板书
驿路梨花
彭荆风
什么人的房子 主人家是谁 解放军为什么盖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环境描写 雷锋精神
作业
运用本文学习的运用坏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写一写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不少于200字。
(景物描写 烘托 景美人美)
三、感受了梨花的美之后,谁再来说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的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洁、美丽,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2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2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2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15-2驿路梨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一个偏僻的驿站,遇到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热情和善良让作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体会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感受梨花姑娘的善良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课文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但战争的背景和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感悟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争背景下人性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梨花姑娘的善良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战争背景下人性的美好。

2.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争背景下人性的美好。

2.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梨花姑娘美好品质的理解。

3.写作表达:写一篇关于战争背景下人性的作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15-2驿路梨花》 printed copies2.Handouts for discussion3.Writing prompts for the essay七. 教学过程1.导入 (5 minutes)a.Review questions from the previous lesson to check forunderstanding.b.Ask students what they know about the War of Resistance(Anti-Japanese War).c.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ory.2.呈现 (15 minutes)a.Read the story alou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scriptions ofthe setting and the characters.b.Stop at key moments to ask students questions about their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c.Discuss the motivations and actions of the characters,especially Li Hwa.3.操练 (10 minutes)a.Divide students into small groups and give them handouts withdiscussion questions.b.Instruct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and share theiranswers with the class.c.Encourage students to provide evidence from the text tosupport their answers.4.巩固 (10 minutes)a.Review the key points of the discussion with the class.b.Summarize the themes of the story, such as selflessness,bravery, and kindness.c.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summarizing theirthoughts on the story.5.拓展 (10 minutes)a.Hand out writing prompts for the essay and instruct studentsto write about a time when they experienced an act of kindness fromsomeone.b.Provide students with time to write and encourage them to usedescriptive language.c.Collect the essays for later review and feedback.6.小结 (5 minutes)a.Summarize the mn points of the lesson and the themes of thestory.b.Encourage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story and its messages.7.家庭作业 (5 minutes)a.Assign the homework of finishing the essay and preparing forthe next class.板书设计 will be created during the lesson to visually represent the key points of the story and the themes discussed. It will include a timeline of the events in the story, as well as a character map showing the motivations and actions of the mn characters.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学段)学习内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提示: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行表现进行。

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单元主题】略读知大意,细读唤美德【单元核心任务】华夏泱泱大国,中华美德熠熠生辉,当今的时代仍需这些美德,请你作为美德的呼唤者,搜集有关中华美德的素材,在“中华美德故事会”的分享中,讲好有关中华美德的故事。

【学情分析】对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学生已有了解,梳理人物对应的情节大多学生基本能够自主完成,但是,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文章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3.在本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德的熏陶下,做有公德心的青少年。

学习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有三个任务需要我们完成。

任务一,学构思。

任务二,品梨花。

任务三,说公德。

二、任务一:学构思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1.找出悬念之处和误会之处。

2.设置的三次悬念、两次误会,有什么表达效果?三、任务二:品梨花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2.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3.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四、任务三:说公德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五、作业设计在五一,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方事故中,广东梅州客家人黄建度“下跪拦车”;货车司机夫妇路中“横车”拦停后车,请就他们的英雄行为,说说你理解的新时代雷锋精神,并想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样发扬雷锋精神?(在作业本上完成,不少于200字)六、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学构思: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品梨花:自然、人物、雷锋精神说公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我们能赏析出驿路梨花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板书)二、回顾旧知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到本文中讲述的一个故事(板书并提问),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板书并提问)和三处悬念(板书并提问)。

误会和悬念的设置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目标
伴随着误会的冰消雪融和悬念的层层揭秘,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和小茅屋相关,那题目为何不定为“小茅屋的故事”或“茅屋主人”,而是以“驿路梨花”为标题呢?(板书:标题)首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想不出来?那同学们先把文中描写梨花的段落找出来,看一共有几处?每处都有什么作用?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明确:通过梦境写梨花是虚写,其他3处是实写,一共是4处。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人记事歌颂助人为乐的好风尚,而非写景文章,但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写梨花呢?逐个朗读,赏析,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第一次描写梨花盛开,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中。

也衬托“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第二次描写梨花,是虚写。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通过梦境,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表现“我”对梨花姑娘的衷心赞美之情。

第三处,以陆游诗句结尾,赞美梨花姑娘,写出雷锋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既照应题目,又深化主题。

3、集中赏析第一处。

同学们看黑板,如果老师在这儿
画一轮弯月,孤零零的,好看吗?她在月亮旁边点缀上几
朵白云,配以婀娜多姿的柳枝。

在云和柳的映补下,弯弯
的新月显得有生气了。

这就是烘云托月的效果,我们叫它
——烘托。

如果这轮弯月就是文章要歌颂的人,歌颂的精
神,那么,梨花林和小茅屋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梨花来烘托人。

用景美衬人美,人的心灵更美。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到月光下的梨花林中去领略一下——夜静极了,轻柔的月光像流水一样洒向大地。

远处的树,像披上了一层轻纱。

洁白的梨花绽满枝关,象月光下羞涩的少女,不时有几片花瓣轻轻飘落下来。

微风吹来,阵阵花香扑面而来,远处传来泉水欢快的跳跃声。

4、同学们,你嗅到甜美的花香了吗?你看到随山泉飘流而去的梨花瓣了吗?你听到山泉在唱歌了吗?你感受到如水的月光了吗?那就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1、感受了梨花的美之后,谁再来说说题目的含义?先说梨花指什么?(板书)
明确:“梨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也指梨花姑娘,同时又是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象征。

2、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

可“驿路”呢?联系课下注释1。

(板书)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这里指我认为是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插叙行文,误会悬念点缀,间接描写点题。

精巧构思,波澜起伏,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

是呀,每一处梨花盛开,都能装扮一方天空;每一次爱心传递,都能创造生命奇迹;每一处文明言行,都能构建和谐社会!
五、布置作业
本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本文,你对助人为乐这个话题有什么想法?课下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