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第一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商代,动摇于西周。
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有夏服天命”,夏启讨伐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商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奴隶主是上帝的子孙,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
西周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修正,“昊天有成命,二后而受之”,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命并不是固定的,只属于有德之人。
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1、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2、产生的根源:是由自然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A、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
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此是只是一种自然宗教,不具有阶级压迫社会属性。
B、进入阶级社会后,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而统治阶级都极力扶持和利用宗教来麻痹人们的反抗的斗争意志。
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1、“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2、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至上神??“上帝”或“帝”的子孙。
3、利用“占卜”或“卜筮”,以“敬鬼神”而使民“畏法令”。
神权法思想的表现:夏:夏禹“有夏服天命”,夏启讨伐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三、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由“天命”转向周公提出“以德配天”说: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1)至高无上的上帝??“天”;(2)“惟命不于常”(天不是固定不变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其目的在于论证周灭商的合理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法律和现代法律的发展历程的史学著作,其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并涉及到法律、政治、文化和哲学等领域。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学家不断为中国法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独有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由于当时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较为原始,因此很难称之为法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城邦之间的竞争,中国古代法律开始逐渐成型,其中著名的法家思想对法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法家最重要的代表是韩非子,他的思想和法律理论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唐时期的法制逐渐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唐代的律令制度。
唐代法律形成并实现了对各级官员和人民平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同时亦显示出律令的权威和持久性。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历了“大明治理”之后,清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制体系,设立了各级法院和审判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法令。
到了近现代,中国法律开始逐步与西方的法律制度融合,大量引进了西方法律制度和相关的法学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法律思想史拥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包括“仁义道德”,“尚同而异”,“大法即情”,“常识之学”等著名理论和思想。
这些思想和理论不仅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宝库。
在今天,中国法律实践仍需要发扬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人文本色,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思想和理论,推动中国法律发展朝着更加完善、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方向迈进。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法律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思想理论和学派,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分别解释一些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重要名词。
1. 天命思想:天命思想是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皇帝拥有天命,是天地间至高无上的存在,统治着万民生得天赋的权威。
这一思想为中国封建法治提供了思想基础,并形成了君主尊法的传统。
2. 礼法思想:礼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核心之一。
礼法思想认为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应服从礼制,礼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基础。
这一思想对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提出“法治”理念。
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主张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君主的权力和国家的统治。
法家思想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4.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学派之一,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人伦关系,主张“仁者爱人”,提倡君王以德治国,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社会秩序和法治的目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法治思想:法治思想是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法治思想倡导以宪法为基础,通过法律来制约政府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建立公正和平等的法律秩序。
法治思想为现代中国法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6.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倡导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公正,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中国法律思想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法律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法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包括儒家法律思想、道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和佛教法律思想等。
二、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君子之治,必以礼为主”,认为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
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
道家认为,法律应该尽量少用,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法律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且自由,让人们自由选择和发展。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即通过让人们自由发展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是法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严密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公平、严明、无偏,能够对不法分子进行惩罚,同时也保护人民的权益。
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法律和规则,达到解脱。
法显是佛教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以求和平共处和众生安乐。
六、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礼仪和仁德,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法律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利用神权法思想和宗法思想进行统治,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两者支配。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1、夏朝建立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间,对不服从其统治者施行"天罚"。
2、到了商代神权罚思想达到了高峰,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要受到"天罚"。
3、在西周,神权法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修正,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他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这反映了神权法在西周的动摇。
西周统治者也主张"天罚"论,认为自己有代天行罚的权力,即"予亦致天罚于尔躬",这一点是对殷商统治方式的继承。
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等统治者提出了天命转移"以德配天"说即"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二、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把洋务派"变器不表道"说进一步系统化,发展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
实际上,西学本身也有"体"、"用"两个方面。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门详细阐述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是以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主要内容,它对于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文化遗产并从中吸取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制与法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本人在学习这门学科时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一、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中国法律思想的形成和产生时期。
其中主要包含有三种:1是神权法思想,其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2是“礼治”思想;3是“明德慎罚”思想。
(二)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秦汉—明清):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
其特点为以礼为主、礼法结合。
它的主要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期:(秦汉)董仲舒新儒学——标志其形成;鼎盛:(隋唐)《唐律疏议》——成熟完善;中后期:(北宋)理学——新发展;后期:(明清)启蒙思想家——衰落。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法律思想(鸦片战争—辛亥革命):该时期由于西方思想的不断渗入,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律思想开始瓦解。
出现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革命家、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个派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礼治盛行于西周、衰落于春秋;法治兴起于战国、鼎盛于秦朝;自秦以后,走上了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道路。
二、中国法律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即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西周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当时,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利用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进行统治,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二者的支配。
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

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思想观念的演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概述,深入探讨其中的经典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启示。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阶段,古代中国的法律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而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通过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进行呈现。
儒家思想认为,法律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伦关系和德治。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主张通过人伦道德规范来调节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法的观念,认为法律应该依循天道自然,以达到社会和谐。
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放弃权力干预,尊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法律的作用,提倡以法治国,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以权威和威慑力来维持社会稳定。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经典思想1.《论法》《论法》是我国古代法律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是西汉著名法学家邹阳。
该书主张“刑不上大夫、作杀人之罪”,提出法律要公正而严明,不应受到地位和权势的干扰。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刑法》《新刑法》是清代法学家盛宣怀在我国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主张刑法应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注重人权保护和公正。
其中的思想包括对于刑法的分类、刑罚的限制以及对犯罪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等内容,为近代中国刑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中国法律思想史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启示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经典思想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强调道德伦理和仁爱观念的思想给当代法律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现代法律制度应注重法律与道德的结合,强调法律的道德合理性,以实现法治的真正价值。
其次,古代法律思想中提倡公正与公平的思想对现代刑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以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研究对象。
它的任务是揭示这些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者和特点,阐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和规律。
一般教材,按照中国史的发展,将中国法律思想史分为四段,即:夏、商、西周的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和雅片战争以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此四段分编。
探求历史的真实从来都是历史学的基本追求目的之一,法律史学也不例外。
目前在法制史学界,包括一些很有影响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地处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大国。
东亚大陆特殊的地形、环境、气候、土壤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中国社会很早就跨入了文明时代的历史门槛。
中华民族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
这里地处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松软,天然具备发展原始农业的良好条件。
因此,早在公元前22世纪左右,活动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最先进的夏部落,便在木石器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积累,加速了私有财产的形成和阶级的分化,为国家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如此说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便具有"早熟性"特征。
发言人:李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盂 鼎
•但天命会转移
(二)周公对神权思想的修正
• ⒈“以德配天” • 天是公正的: • “天命靡常” • 天命转移以“德”为前提条件: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德的主要内容:敬天、敬祖、保民 • 保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周书》)、“知小民之依”
• ⒉ “明德慎罚”
第二讲 萌芽期的法律思想
神权法与“礼治”思想
一、夏商的神权法思想
红 山 凤 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 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 《后汉书》:“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 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皋陶(狱神) 神话中的法官。清脸鸟嘴,铁面无私。
(一)“受命于天”与“天降典 刑”
• 夏商两代统治者对鬼神很虔诚,非常重 视祭祀。
• ——田中耕太郎:《法律哲学概论》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览
(一)概念
•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我国历史上支 配各个时代法律内容的根本原理及 其流变,并阐明它们对当时和后代 法律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 因此,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门涉及 史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 叉学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研究对象 • 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
• 夏朝统治者开始利用神权。 • “有夏服于天命”
——《尚书·康诰》 夏禹:“菲饮食致孝于鬼神”
——《论语·泰伯》
• 商朝统治者把神与自己的祖先联系起来, 从血缘上找到了统治正当性的依据。
• 本部族与上天有密切联系,为人间至尊: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商颂》
• 自己的祖先是上天的好友: • “宾于帝”
• 不株连无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 重视教化,先教后刑——“群饮,汝勿佚, 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 诸臣惟工,乃湎于酒,无庸杀之,如惟 教之。”
三、三代的“礼治”思想
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豊 , 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 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一)礼的起源
• 礼源于祭祀
• (1)推崇德政
• 勤政、惠民、裕民和任贤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侍士,犹 恐失天下之士”
• (2)慎用刑罚
• 区分故意和过失——“人有小罪,非眚,乃 惟终,有罪厥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 终,既盗极厥罪,时乃不可杀”
• 慎重断案——“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 时”
• 不可乱加干涉狱讼——“文王罔敢知于 兹,仅文王之孙,其勿误于庶狱”
•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 现代法律思想有自己的特征,但尚 包含以前各时代的遗产。法律思想史上 一时代的特征,即为对前时代的反动或 为其补充及继续发展,这意味着现代的 法律思想即为过去二千多年以来人类先 知先觉法律思想的沉淀物。欲根本理解 现代法律思想,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是绝 对必要的。
敦煌文书
⒊档案文献
• 内阁档案 • 巴县档案 • 淡新档案 • 宝坻档案 • 南部档案 • 紫阳档案 • 民国档案
三、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阶段
• (一)中国法律思想的萌芽期 • 夏——西周 • (二)中国法律思想的争鸣期 • 春秋——战国 • (三)中国法律思想的成熟期 • 秦汉——鸦片战争前 • (四)中西法律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期 • 鸦片战争后——
及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的内容、本质、 特点、作用、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规律。 • 研究方法 • 历史考证的方法 • 事实描述的方法 • 理论分析的方法
(三)研究资料
• ⒈基本研究资料 • 经部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⒉出土文物
甲骨文
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甲骨文
金文(钟鼎文)
简牍文书
秦简
汉简
本书回顾了自殷周 至清末中国传统法 律思想的发展演变 的全过程,阐述了 中国法律近代化变 革以来中国法律思 想的巨变等各方面 的内容。
• 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
与去国特 法其自色 学糟古的中 ,粕以法国 都,来学法 有建的分律 重设文支思 大我化学想 意们遗科史 义的产,是 。社和它一
会取对门 主其于具 义精了有 法华解中 制、中国
• 马小红:《中国古代法律 点 问 题 。
础 知 识 ; 下 编 侧 重 介 绍 学 科 研 究 方
编 。 上 编 简 要 介 绍 必 须 掌 握 的 专 业
『
中 国 古 代 法 律 思 想 史
』
分 为 上 下
• 饶鑫贤、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
《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多 卷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 全部l1卷的编写工作,并由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 编写是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学 科建设的新的里程碑,标志 着这个学科走向成熟。
四、参考书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 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 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 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二 者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要维护的社会 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支柱。
•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
(二)“代天行罚”
• “有扈氏威侮 五行…… 今恭行天罚” • “有夏多罪,天 命殛之”
二、西周对神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周公像
(一)对神权法思想的继承
• 继续利用神权法思想,如:
• “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宁王惟卜用, 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 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 “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 “礼,履也,所以事神以致福也。” • “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
• ★礼开始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它首 先是一种祭祀仪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后来,它逐渐演变为氏族内部的行为规 范,早期的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二)礼的核心——宗法制度
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一讲 导 言
一、寻找法的历史维度
曼 哈 顿
《说文解字》
从
又 持
『
中記
。事
中者
,也
正。
也
。
』
『 象 手 持 简 形 』
《说文古籀补》
•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 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 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 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 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 缠着活人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