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说课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主题:各小组分别讨论以下主题:
a)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b)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掌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脉络,认识“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洋务运动:详细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人物及历史意义。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维新变法:阐述维新变法的背景、主要过程、重要人物及影响。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a)根据课堂所学,整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发展过程、主要人物、历史意义及影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b)针对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撰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b)维新变法的主要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c)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3.讨论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教师设计以下练习: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过程,初步把握重点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已有一定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还不够清晰。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辩证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善于质疑和思考。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主动探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首先,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观念,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抵御外敌侵略。接着,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需要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然后,引入戊戌变法,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主张,强调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通过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学生明白改革是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主题包括:“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有哪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如何演变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你认为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形成课堂互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首先,我会以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民族危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列强侵略、民不聊生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掌握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掌握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3.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36d3a2e53a580216fcfe4a.png)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材分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课的教内容,主要习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近代中国向西方习的发展变。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中国人民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情分析我们的生属于平行分班,生对必修三已进行系统的习,基本掌握思想文各时期的变和发展。
本课所讲的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五、教方法1.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习和交流。
2.教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案导3.教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习准备: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教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介绍维新变法的背景时,我会提问:“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在讲述维新变法的过程时,我会问:“为什么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在分析维新变法的影响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维新变法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中,本案例以培养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为目标,旨在通过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维新变法展开。通过分析维新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使学生掌握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体会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借助历史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改革者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他们在改革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为学生提供几个讨论话题,如:“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改革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争议中寻求共识。这样的讨论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6.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7.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讲述民族先辈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8.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改革尝试,理解其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及影响。
难点:分析各种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记忆;
5.设计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勇于改革创新;
3.学习民族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繁荣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3.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记忆。
2.强调各个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篇: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评价;维新思想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那么,先进的中国人就进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其结果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开眼看世界”1.设疑提问引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教师提问:“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根据必修一、二的已有知识可回答:(1)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3)鸦片战争的失败致使民族危机日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过渡: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说课设计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教学过程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第四部分:板书设计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根据这样的学习要求,教学中力争达到以下目标:1.知道林则徐在学习西方历程中的地位,能说出魏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两人思想变化的原因。
2.结合洋务运动的重大活动,理解“中体西用”思想的主要含义。
3.能说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主要观点,并尝试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当时的影响。
4.能感受到近代重要思想家向西方学习、不懈探索救亡道路的精神。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重点:“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历史学科是天水市中考科目,我校拥有本市最优秀的生源,天水一中的高二文科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
已经具备一定的解读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且将要面对的高考亦侧重材料的理解与提炼。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
近代中国历史相关资料较多,但要注意精选。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和必修1、2的学习中有所涉及,学生对“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活动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相对来说知识点都较为零散,且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层面,对于思想文化方面知之甚少,对历史事件缺乏整体认识,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知识进行整合。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先学后导”的方式,在此前的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先学后导”的模式,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基于此,我打算把林则徐、魏源、洋务人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观点,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观点产生的原因、这些观点的演进情况,并感受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的精神。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按照我校教学过程落实“教学五环节”中的预习要求,在上课之前学生已完成教材的阅读、配套资料的“自主预习”部分。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15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欧的思想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各有什么影响?2.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有哪些?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导言解读:导言解读:由“近代”确定本单元内容起于“鸦片战争”,引导同学们回忆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的“转折”和“开端”体现在以鸦片战争为界,之前之后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八十年来,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这些环节构成了文化上的古今中外新旧之争的辩证发展线索,反映了中国人在奔向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的逐步提高。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导言解读:联系第一、二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对比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和西方思想界,总结其特点为:学术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思想界妄自尊大、愚昧无知。
这种局面被鸦片战争所打破,鸦片战争使中国人传统的民族优感和民族自信心遭到沉重的打击,原来的认知被推翻,至少是遭到质疑。
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从而开始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也进入了近代中国的探索史!从学习的主体来看:包括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有科技、有制度、有思想文化;从学习的目的来看:共同主题——“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的。
而学习层次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正是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2.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紧紧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个时代主题,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中的有识之士都用自己的方案和实践彰显着中国民族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每一次探索几乎都是在某次战争之后。
每经历一次战争,民族危机加深一步,中国人随即做出相关反应。
从而体现出近代中国的历史,即是屈辱史(战争),又是抗争史(史实),更是探索史(思考)。
伏尔泰卢梭康德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一.“开眼看世界”:(教师引导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含义,主要是讲林则徐和魏源率先迈出了“师夷”的步履。
以此引入背景,并让学生明白林、魏“开眼看世界”的价值,为对其正确评价奠定基础。
)据统计:在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大军,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两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争显示出的中国和西方之间巨大的差异及对国人的震撼。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火逼迫下步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鸦片战争是中西方之间的武力的较量和竞争。
从来都是朦胧一团的“泰西”,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这种压力目睹身受,终身不能去怀。
在禁烟的过程中,林则徐最早接触西方人,不仅意识到中国的闭塞,也看到了中国国力的虚弱。
故林则徐一改以往中国士大夫自视“中央大国”的傲见,在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层面正视西方文明。
在致友人的信中,他曾对中西的“器”和“技”的功能进行形象的比较:“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需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参考资料: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参考资料: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手段——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抵制侵略,维护统治。
教师讲述:尽管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和见解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未能付诸实践,内容多侧重在地理、历史方面,并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其代表作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尚显得初步、肤浅和零碎,甚至还有不少错误。
但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在战争的权威下,林、魏能率先认识到对手的长处并向其学习。
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和气度,两者具有同样的光彩。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直到1860年咸丰皇帝才颁布了学习西方技术的上谕。
著名学者蒋廷黻先生曾十分痛惜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参考资料:—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明确即可。
必要性:内忧外患加剧,危及清政府统治;可能性:西学逐步传播。
1.背景:材料1: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材料2: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标题:“体”、“用”、“中学”、“西学”、“中体西用”,明确其主张。
当时清政府中存在的不同声音: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同——目的、阶级立场;异——态度、手段。
思考学思之窗:中体西用思想和林则徐、魏源思想有何差异呢?参考资料:给出提示,学生自主回答:继承(同)——学习内容、根本目的、阶级立场、影响;发展(异)——学习领域、首要目的、实践程度。
—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实践:师生共同完成对洋务运动内容的总结,明确洋务运动是对抵抗派“师夷长技”主张的实践。
另,评价出于内容,在分析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正是在它的庇护下,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才得以排除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插足于传统文化的世袭领地,渐渐地扎下根来,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对于‘中体’、‘中学’以强烈的对比、影响,并且最终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它们的面貌。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参考资料:—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评价:讲清其作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作用及局限性。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必修2中已学习,再次强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教师解读“维新”概念: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60至90年代末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补充: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理论的理论体系,也并未付诸实施。
强调在19世纪的60年代,中国思想界“维新”思潮与“中体西用”思想并存。
“事实上,大清帝国的实质性死亡是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始的,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不仅壮大了它的对手,更要命的是,它让整个朝廷失去了国民的信赖和代表性,也失去了对地方上的控制力,这对于一个集权的帝制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
”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康、梁维新思想的背景。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三.维新变法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1)背景:①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思想基础: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发展;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