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结合课堂所学,绘制碳及其氧化物相互转化的概念图,以直观展示各物质之间的联系。
2.实践作业:
-设计并实施一个家庭小实验,如用醋和小苏打观察二氧化碳的生成,或用碳粉和氧化铜粉末进行一氧化碳的还原实验。
2.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的直观认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注重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知识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作业时,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还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差异;
-碳及其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

(每日一练)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单选题1、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答案:D解析: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B、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热反应,B正确;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C正确;D、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
故D错误。
故选D。
2、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答案:B解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性质,既利用了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正确;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利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性质,错误;D、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的作用下反应,属于化学性质,错误,故选B。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构成不同C.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D.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CO2能和水反应生成酸答案:B解析:A、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由于它们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符合题意;C、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故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不符合题意;D、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CO2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6.1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一般在未 指明具体 单质时, 习惯上用 碳,如 “炽热的 碳”
“当碳燃 烧时”。
13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 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 它具有吸附能力。
利用木炭的这个性质 可以收集到炭黑 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 里的色素,也可以用它来吸 附有异味的物质。
讨论:你认为吸附的 电 过程是物理变化, 子显微 镜下看 还是化学变化呢? 到的木 你的根据是什么? 炭结构
如果将1 cm3的 木炭的表面积平铺开 来,约有一个标准足 球场那样大。
18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木炭的用途
活性炭的用途
冰 箱 去 味 高性能木炭填充的枕头 剂
木炭做成的 小盆饰
活性炭
防毒面具
辅助 材料
活性炭的吸附 作用比木炭还
活性炭 要强,防毒面
具里的滤毒罐 就是利用活性 炭来吸附毒气
滤毒罐 的。
16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木炭和活性炭都是由石墨的 微小晶粒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17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2、石墨
是一种深灰色的
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
的细鳞片状固体。
石墨很软,熔点 高、有滑腻感。在纸 上画过能留下深灰色 的痕迹。
此外,石墨还具 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9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石墨中碳原子呈平面层 状结构,层与层之间作 用力小,所以石墨能导 电、且质软、有滑腻感。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是碳和碳的氧化物,以下是这一单元的笔记内容:
1.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
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
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
2. 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
主要成分是石墨,有吸附作用,常用于除去异味和色素。
3. 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4.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还原性:用于金属的冶炼。
5.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NH4)2CO3 + Ca(OH)2 = CaCO3↓ + 2NH3↑ + 2H2O。
6.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7.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CaO + CO2↑。
8. 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制造舞台云雾等。
9. 碳酸盐的检验: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与固体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浑浊。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建议查阅教辅或咨询老师获取更准确全面的信息。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鉴别下列各组物质,不能达到目的是A.氧气与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B.食盐水和蒸馏水:过滤C.铜绿与二氧化锰:看颜色D.蒸馏水和氯化钙溶液:肥皂水2.地表约有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总水量的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用活性炭给水杀菌消毒B.为了健康可多饮蒸馏水C.软水一定是纯净物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3.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B.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C.铜丝用于作导线D.用氢气填充气球4.CO2是重要的资源,以其为原料可获得下列四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①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反应②的实现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C.反应③中的催化剂需要经常添加D.反应④澄清溶液变浑浊,说明CaCO3难溶于水5.下列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物质的鉴别B 环保知识蔗糖和食盐:看颜色二氧化碳和氮气:用燃着木条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积极植树种草减少雾霾:用燃烧法处理秸秆C 物质的宏观组成D 化学史①氮气是由氮元素构成的②二氧化碳中含有两个氧元素①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弄清了物质燃烧的本质②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A.A B.B C.C D.D6.右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CO2的含量差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 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 CO2D.滴入石灰水震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7.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
分析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8.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金刚石和石墨都可用作电极C.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活泼D.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答案:A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说法正确;B、石墨可用作电极,但金刚石不能用作电极,说法错误;C、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说法错误;D、CO具有还原性,而CO2没有还原性,说法错误;故选A。
2、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答案:C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防止CO中毒,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不符合题意;C、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符合题意;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可与许多物质反应,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大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B.碳的单质有多种,用途各不相同,是因为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C.CO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D.焦炭在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在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答案:BA.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中CO2维持了碳的稳定,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合适最好,选项错误。
B.碳的单质有多种,用途各不相同,是因为它们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对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正确。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第1课时碳的单质 (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五年中考
1. 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①不能燃烧 ②不能支持燃烧 ③还原性 ④密度比空 气大 ⑤密度比空气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⑤
【解析】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 密度比空气大,C正确。 【答案】C
物理性 质不同 ⑪_碳__原__子__的__排__列__方__式__不__同___ 的原因
【特别提醒】C60由分子构成,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 子构成。
(2)活性炭、木炭、焦炭、炭黑的性质及用途 ①活性炭(高频):吸附作用比木炭强,常用于水的净 化、防毒面具、制糖工业等。 ②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_吸__附_能力, 可用于吸附色素和异味。 ③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④炭黑常用于制造墨、油漆、颜料等。
【答案】C
2. 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
A. 石墨做电池电极——导电性
B. 焦炭冶炼金属——可燃性
C. 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D. 活性炭除异味——吸附性 【解析】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做电池的电极,A合理;
焦炭具有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B不合理;金刚石硬度
大,可以切割玻璃,C合理;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
CO可用于④ __冶__炼_金__属_
___
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 冬天用煤炉取暖时, 毒
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 一定要注意室内通 性
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风,防止CO中毒
【特别提醒】CO与CO2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
(推断题“题眼”)
CO
燃烧或氧化 高温条件下与C反应
CO2
4. CO2和CO的鉴别及除杂 (1)鉴别 ①依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 ②鉴别方法:
比空气 ④_略__小___
溶解性
⑤_难___ 溶于水
2. CO2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1)化学性质 ①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象:下__层__的__蜡__烛__先__熄__灭__,__上__层__的__蜡__烛__后__熄__灭__; 结论:_C_O__2不__燃__烧__也__不__支__持__燃__烧___; 且_C__O_2_的__密__度__比__空__气__大__。 ②与水反应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 溶液变成红色; b.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H_2_C__O_3____H__2O__+__C__O_2_↑_。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 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_④___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 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_密__度__比__空__气__大__。
【解析】(1)实验1中将干燥的石蕊纸花和喷水后的石蕊纸花 分别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由此可知该实验中控制的变 量是水。 (2)实验1中干燥的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的气体 中不会发生颜色变化,但是将喷水后的石蕊纸花再放入二 氧化碳气体中,会观察到石蕊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原因 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其变红,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CO2+H2O H2CO3。(3)实验2中,将二氧化碳 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 气的密度大,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因而会观 察到④号棉球先变红,一段时间后①号棉球再变红,而②、 ③号干燥的棉球不会变色。
鉴别方法
通入澄清 石灰水
通入紫色 石蕊溶液
现象
无现象的是CO;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 无现象的是CO;能使紫色石 蕊溶液变红的是CO2
鉴别方法
现象
通过灼热 的氧化铜 有红色固体生成的是CO;无现象的是CO2
点燃
能燃烧的是CO;不能燃烧的是CO2
(2)互为杂质时的除杂方法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命题点2 CO和CO2的性质及用途
知识梳理
1. CO和CO2的物理性质
物质 CO2
颜色、气味、状态
通常状况下,是无 色、无味的气体,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 ①__干__冰_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比空气②__大_
③_能__溶 于水
物质 颜色、气味、状态 密度(与空气比较)
CO
通常状况下,是无 色、无味的气体
【解析】为使二氧化碳能与水充分接触,加快溶解速率, 故需要振荡;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瓶内压强变小,在大气 压强作用下,塑料瓶变瘪。
命题点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知识梳理
1. 药品与实验原理 (1)药品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 稀盐酸
解读:(1)不可用硫酸代替盐酸,因为生成的硫酸 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会阻止碳酸 钙与硫酸接触,使反应难以继续进行。
性,可以吸附异味,D合理。
【答案】B
3. (2016常德27题6分)世界上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一百 多种元素组成的。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不同种单质,如碳 元素能形成的单质有_金__刚__石__、_石__墨__和C60等,这几种碳 单质化学性质_相__似__(填“相似”或“不同”),物理性质 _不__同__(填“相似”或“不同”)其原因是_碳__原__子__的__排__列__ _方__式__不__同__;相同的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氢元素和 氧元素能组成水和_H__2_O_2_填化学式)。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目录
命题点1 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命题点2 CO和CO2的性质及用途 命题点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命题点4 温室效应与低碳生活
命题点1 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知识梳理
1.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金刚石、石墨、C60
名称
金刚石(C)
石墨(C) 足球烯(C60)
A. 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B.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 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D. 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
【解析】石墨烯是碳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所以A正确,B错误;石黑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石墨 具有导电性,所以石墨烯具有导电性,铝合金是金属材料, 具有导电性,所以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C正确;烯 合金是一种新型的材料,D正确。
【答案】B
2. 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根据图文回 答下列问题:
①C60属于_单__质_(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C60这种物质是由_分__子__(填“分子”或“原子”)构成。
③C60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_化__学__(填“化学”或 “物理”)性质。 ④足球可由橡胶制成,橡胶属于_有__机__ (填“无机”或 “有机”)物。
【解析】C60只含有碳元素,属于单质;它是由C60分子构 成的;C60与金刚石、石墨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有相 似的化学性质;橡胶属于有机物。
湖南五年中考
1. (2015衡阳10题2分)在书写档案文书时,最好使用( )
A. 铅笔
B. 纯蓝墨水笔
C. 碳素墨水笔 D. 圆珠笔
【解析】碳素墨水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时间较长,重要文件资 料书写时要使用碳素墨水笔,而不用铅笔、纯蓝墨水、圆 珠笔书写。
用途
①与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高温
_C__+__2_C_u_O______2_C_u_+__C__O_2_↑,现
或点 还原 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为_红__色_,澄
燃 性 清石灰变浑浊;
②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 为__C_+__C__O_2____2_C__O__
用于冶 炼金属
巩固练习
1. 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 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 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 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 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3. CO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可 燃 性
CO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的
热,火焰呈蓝色。化学方程 式:①_2_C_O_+__O_2_点_燃___2C__O_2__ (点燃前需验纯)
CO常用作气体燃 料
CO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
还 原 性
②_C_O__+_C_u_O___C__u_+_C_O_2__; CO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 式:③ _3C__O_+__F_e_2O__3_高__温__2_F_e_+_3_C__O_2_
结构模型
名称
外观 不 同 点 硬度
金刚石(C)
①_无__色__透__明_、 ②_正__八__面__体_的固 体
石墨(C) 足球烯(C60)
③_深__灰__色__的__有_
_金__属__光__泽__而不 透明的④_细__鳞_
形似⑤_足__球_
_片__状__固__体_
天然存在⑥_硬__度__ _最_大__的物质
【答案】C
3. (2013永州27题6分)如图是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 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 中加入约 1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观察塑料瓶的变化。
请问: 3
(1)指出仪器A的名称_烧__杯__。 (2)实验操作中,旋紧瓶盖后,还需进 行的操作是_振__荡__。 (3)最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塑__料__瓶__变__瘪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 氧化碳能溶于水。
2.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B. 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能使人中毒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适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蔬 菜的生长
【解析】 A √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因缺氧而 B√ 中毒 一氧化碳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因此澄清 C× 石灰水不会变浑浊 向蔬菜大棚内补充二氧化碳,增加了光合作 D√ 用的原料,有利于蔬菜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