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贡献率是指其中一因素对于整体结果的影响程度或贡献程度的度量。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个因素对于整体效果的相对贡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或优化。
在不同领域和场景中,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和意义可能有所差异,下面将分别讨论。
一、贡献率的意义1.了解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贡献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因素对于整体结果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计算贡献率,可以明确哪些因素对于结果有较大影响,哪些因素可以忽略或优化。
2.指导决策和优化:贡献率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优化工作或决策制定中,可以根据各个因素的贡献率来调整资源分配、改变策略、优先解决问题等。
3.评估影响因素的效应:贡献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各个因素对于结果的具体效应。
通过比较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大小,可以判断它们的相对效果。
二、贡献率的计算方法1.方差贡献率:在统计学中,方差贡献率常用于评估因素对于方差的解释程度,也可以用来衡量因素对于整体结果的贡献。
它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贡献率=因素的平方和/总平方和*100%2.回归系数:在回归分析中,可以使用回归系数来计算各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贡献率。
回归系数表示单位变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一般来说,回归系数绝对值越大,表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越大。
3.指标权重:在综合评价中,采用指标权重来计算各个指标对于总体评价结果的贡献率。
指标权重是根据专家判断或统计分析等方法确定的,通常反映了指标的重要性。
贡献率可通过指标权重相乘,再归一化得到。
4.其他方法:在不同领域和场景中,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计算贡献率。
例如,在金融投资中,可以通过计算各个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来计算其贡献率;在运营管理中,可以通过计算各个生产要素的弹性系数来评估其对于生产效率的贡献率。
贡献率的计算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确保计算结果准确反映出各个因素对于整体结果的贡献程度。
同时,还需要注意贡献率的解释问题,避免片面理解贡献率导致错误的决策或结论。
行测资料分析:贡献率问题

行测资料分析:贡献率问题什么是贡献率?为大家提供行测资料分析:贡献率问题,一起来复习一下吧!希望大家多多总结和归纳!争取顺利通过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贡献率问题行测资料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公式和计算方法,资料分析部分从考点上看,增长、比重、倍数、平均数均为常考考点;指数、贡献率、拉动增长、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是一些不常考的概念。
往往大部分考生在复习时只注重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不常考概念,这种做法不利于取得高分,所以不能直接放弃那些不常考的概念。
接下来就贡献率做详细的介绍。
第一:什么是贡献率?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
贡献率在统计学中一般指总体中某部分的增长量对于总体增长的作用大小,资料分析中考查的贡献率实际上是指整体中某部分的增长量占整体增长量的比重。
则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2670元贡献率表示部分对整体增长的贡献,各部分贡献率之和等于1,贡献率可正可负,也有可能超过100%,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对于某个整体中的各部分来说,贡献率越大,部分增长量越大。
行测资料分析:用特征数字找速算之路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很多考生对资料分析比较有自信。
因为相对而言,资料分析的考点易分析,基本是列式-计算即可,题目难度稍低。
我们在考试的时间规划上,一般建议考生们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资料分析做完,但事实上,大家在经过了大量练习之后,往往是在30-35分钟之间做完资料分析,这就直接导致考试中很多考生的做题时间不够用。
究其原因,很多考生在计算技巧上拖慢了做题速度。
今天,就带大家学习一个好用又好算的技巧—特征数字法。
特征数字法是指利用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转化,将百分数近似转化为一些特定分数进而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
应用环境:任何含有百分数的式子。
商品贡献率的名词解释

商品贡献率的名词解释商品贡献率是指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一项指标。
它可以帮助企业评估每种商品对整体销售业绩的贡献程度,并作为决策依据,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组合和销售策略。
商品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销售额-商品成本)/销售额。
它反映了企业在销售中实际获利的比例,是一个衡量商品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企业运营中,商品贡献率的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商品贡献率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哪些商品是利润主导的,从而调整经营策略。
通过分析商品贡献率,企业可以判断哪些商品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宣传,哪些商品需要优化或下架。
这有助于企业提升整体盈利能力,降低风险。
其次,商品贡献率还能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组合。
通过对不同商品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估,企业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改变产品组合或新增商品种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销售额和盈利。
另外,商品贡献率也可以作为考核商品绩效的一项指标。
企业可以基于商品贡献率来制定销售目标,评估员工业绩,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
通过激励表现出色的销售团队或个人,企业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商品贡献率的合理范围。
比如,某个商品贡献率较低,但可以吸引潜在客户,增加知名度。
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的盈利,但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也可能是件好事。
当然,商品贡献率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它只是衡量商品盈利能力的一项指标,不代表全部。
除了商品成本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销售费用、市场竞争等。
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全面的决策。
此外,商品贡献率也无法完全代表商品的市场潜力。
有些新产品可能会在起初的阶段贡献率较低,但有望在未来迅速获得市场份额,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
因此,企业还需结合市场调研和其他信息,综合评估新产品的潜力。
综上所述,商品贡献率是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商品的盈利能力,优化产品组合,调整销售策略。
然而,企业在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并与其他指标和信息相结合,进行全面的决策。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这里简单向大家做一介绍。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贡献率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大小程度。
计算方法是: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1、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2、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度×100%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3、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
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
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一般情况下,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增量进行计算。
(统计局综合股供责任编辑康宁)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三次贡献率计算公式

三次贡献率计算公式在统计学中,贡献率是指某个变量对总体变异的贡献程度。
三次贡献率是一种用于衡量多元统计分析中各个变量对总体变异的贡献程度的方法。
它是由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这三个统计量所组成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
三次贡献率计算公式包括方差贡献率、协方差贡献率和相关系数贡献率。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1. 方差贡献率。
方差贡献率是指某个变量对总体变异的贡献程度。
它的计算公式为:方差贡献率 = (某个变量的方差) / (总体方差)。
其中,某个变量的方差是指该变量的观测值与该变量的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总体方差是指所有变量观测值与其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方差贡献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个变量在总体变异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差异性。
2. 协方差贡献率。
协方差贡献率是指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对总体变异的贡献程度。
它的计算公式为:协方差贡献率 = (某两个变量的协方差) / (总体方差)。
其中,某两个变量的协方差是指这两个变量的观测值与其均值之差的乘积的平均值,总体方差是指所有变量观测值与其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协方差贡献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总体变异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相关系数贡献率。
相关系数贡献率是指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对总体变异的贡献程度。
它的计算公式为:相关系数贡献率 = (某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平方) / (总体方差)。
其中,某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是指这两个变量的协方差除以它们各自的标准差的乘积,总体方差是指所有变量观测值与其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相关系数贡献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总体变异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三次贡献率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元统计分析中各个变量对总体变异的贡献程度。
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贡献率是一个衡量个别因素对总体变化的贡献程度的指标,它通常用于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而有所不同,但基本的计算原理是相似的。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贡献率计算方法:
1. 确定分析的因素和总体指标:首先,需要明确分析的具体因素(如某个产业、地区或产品)以及所关注的总体指标(如经济增长、销售额或市场份额)。
2. 计算个别因素的变化量:接着,计算在特定时期内该因素的变化量。
这通常是通过比较期初和期末的值来确定的。
3. 计算总体指标的变化量:同样地,计算在同一时期内总体指标的变化量。
4. 计算贡献率:贡献率是个别因素变化量与总体指标变化量的比值。
公式如下:
贡献率 (%)= (个别因素变化量 / 总体指标变化量)× 100%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计算某个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
们可以使用以下步骤:
确定国家GDP的增长率(总体指标变化量)。
确定该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个别因素变化量)。
应用上述公式计算贡献率。
如果该产业的增长率是5%,而国家GDP的增长率是3%,那么该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 / 3%)× 100% = 166.67%。
这意味着该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整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出了其自身的比重。
测资料分析备考:贡献率

2021行测资料分析备考:贡献率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考生而言是比较好拿分的,它涉及到的难点较少,并且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
像增长、比重等比较常见的考点我们基本上备考过的考生都会,而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考点比如今天中公教育专家要给大家讲的贡献率也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
高手过招重在细节,我们要全面备考知识点,才能真正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面就来学习下什么是贡献率吧。
一、基本概念贡献率在统计学中一般指整体中某部分的增长量对于整体增长的作用大小。
资料分析中考查的贡献率实际上是指整体中某部分的增长量占整体增长量的比重。
二、注意事项(1)贡献率表示部分对整体增长的贡献,各部分贡献率之和等于1。
(2)贡献率可正可负可零,可能超过100%,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3)对于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来说,部分增长量越大,其贡献率越大。
三、基本公式及变形四、例题剖析例题1.“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5919元,增加2664元,年均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
2010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2005年增加1257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
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约为多少?例题2.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740亿元,同比增长12.1%,去年同期为10473亿元,3月当月实现利润4649亿元,去年同期为4415亿元。
问题:2013年3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对这一季度实现利润增长的贡献率约是多少?例题3.上海市统计局公布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8490.73亿元,增长14.8%。
社会服务业贡献率为59.9%。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这里简单向大家做一介绍。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贡献率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大小程度。
计算方法是: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1、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2、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度×100%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3、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
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
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一般情况下,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增量进行计算。
(统计局综合股供责任编辑康宁)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这里简单向大家做一介绍。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贡献率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大小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1、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
2、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度×100%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3、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
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
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一般情况下,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增量进行计算。
(统计局综合股供责任编辑康宁)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
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则计算贡献率。
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速度×100%
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4)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
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
率。
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
贡献与贡献率
贡献和贡献率是用来分析经济总体的各个部分对经济总体增长作用大小的两个常用指标。
通常分为产业部门贡献和贡献率、最终需求贡献和贡献率以及地区贡献和贡献率。
(1)产业部门贡献和贡献率的计算
产业部门贡献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
计算公式如下:某产业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该产业部门当年增加值-该产业部门上年增加值)/上年国内生产总值
某产业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该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经济增长率仅指不变价增长率,从而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也仅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指标。
而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和不变价往往是不同的,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价格变化的比例也往往是不同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用现价计算的结果来代替可比价结果。
后面要介绍的需求拉动和拉动率以及地区贡献和贡献率也是如此。
(2)需求贡献与贡献率的计算
需求贡献和贡献率通常也称为需求拉动和拉动率,需求拉动指各种最终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需求拉动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种最终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
计算公式为:
某种最终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该最终需求当年增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某最终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某最终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先算贡献率,再算贡献,原因是从需求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从生产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往往是不同的。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一般以生产法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为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法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额记为统计误差。
若用上述公式直接计算,则必须考虑统计误差的拉动和拉动率,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各种最终需求的拉动之和与经济增长率不等,各种最终需求的拉动率之和不等于1。
但是,这样做又会给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和预测带来麻烦,并造成解释上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和麻烦,我们先算贡献率,后算贡献。
采用这种处理方法之后,各种最终需求的拉动之和与经济增长率相等,各种最终需求的拉动率之和恰好等于1,避免了统计误差的影响。
(3)地区贡献与贡献率的计算
地区贡献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引起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地区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地区的贡献所占的份额。
与最终需求拉动和拉动率的计算方法一样,地区贡献和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也要先算贡献率,后算贡献。
因为在实践中,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国家统计局和地区统计局分别计算的,前者并不是后者的直接加总,因此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地区国内生产总
值汇总额之间存在差额。
如果用上述公式直接计算,就会出现各地区的贡献之和与全国经济增长率不等,各地区的贡献率之和不等于1的情况,为了解决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汇总额之间存在的差额所带来的困难和麻烦,与最终需求拉动和拉动率部分采取同样的办法,即将公式修正如下:
地区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汇总额增量
地区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地区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像最终需求部分一样,采用上述处理方法之后,各地区贡献之和与经济增长率相等,各地区贡献率之和恰好等于1,避免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汇总额之间存在差额的影响。
·上一条:CPI和PPI
2009年广东省生产总值39081.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006.0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产值19270.48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产值17805.09亿元,增长11.0%。
那么三大产业对广东省GDP的贡献率是多少?广东省GDP增长总额=39081.59-39081.59/(1+9.5%)=3390.05(亿元)第一产业增长总额=2006.02-2006.02/(1+4.9%)=93.70(亿元),贡献率=93.70/3390.05=2.76% 第二产业增长总额=19270-19270/(1+8.7%)=1542.31(亿元),贡献率=1542.31/3390.05=45.50% 第三产业增长总额=17805.09-17805/(1+11.0%)=1764.46(亿元),贡献率=1764.46/3390.05=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