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美学 (2)
中国美学史大纲明清戏剧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明清戏剧美学明清戏剧美学的发展,同样为中国古典美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明清戏剧美学家关于戏剧的真实性的论述,关于戏剧的通俗化的论述,关于剧本、演员和舞台演出的论述,都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
在中国美学史上,明清戏剧美学家作出了自己的特殊的贡献。
一、明清戏剧美学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北齐歌舞戏(中国戏剧开端)一唐代参军戏、傀儡戏一宋代杂剧一元代杂剧一明代传奇1、李渔《闲情偶寄》: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词曲部、演习部就是他的戏剧理论著作,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的两个重要特点:(1)第一次系统的从“戏”的角度来研究戏剧,他不仅重视词采和音律,而且更重视研究人物、故事、结构以及舞台表演的各种问题,并且根据实践经验作了理论的论述;(2)李渔不仅研究了剧本创作、而且研究了舞台导演的理论和技巧(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二、明清戏剧美学家论戏剧的真实性1、元代胡祗遹提出戏剧反映“人情物理”的命题(王世贞、汤显祖、王骥德)孟称舜:(1)戏剧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即“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象”(2)戏剧反映社会生活面是很广阔的(3)戏剧是通过舞台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4)剧作家必须对“人情物理”有亲身的经历和直接的体验2、李渔(1)戏剧要想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主要就是依靠真实性,即真实的反映社会人生的情状(2)戏剧的传奇性不能脱离戏剧的真实性(3)明确提出了典型化的思想(“寓言”:戏剧的思想教育作用)※戏剧中的典型形象之所家凭借虚构创造出来的,比之实际生活中的原型更集中、更强烈,带有普遍性和概括性※反对艺术作品搞索隐※戏剧中的典型人物既要符合一定类型,又要做到个性化,这集中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唱词、道白)上,还要更进一步强调人物语言必须符合特定的“情”“景”,符合特定场合下的人物的心理“个性化语言”一一(需要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 ※李渔对历史剧的看法:历史剧不能离开虚构原因:①历史剧是艺术而不是教科书②历史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他的观众有广泛的群众性三、明清戏剧美学家论戏剧的通俗化1、冯梦龙:小说要发挥它的劝诫、教化的社会作用,必须使广大群众受感动,所以小说必须通俗,必须适应群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文化水平2、明清戏剧美学家也比较注重戏剧的通俗化:李开先、徐渭、王骥德、徐复祚、凌濠初李渔:(1)“贵浅不贵深”=>彻底的通俗化主张(2)艺术创造必须适应欣赏者的特点和要求李渔新的美学标准一一以通俗化的程度来评判一部戏剧作品的艺术水平的高度3、李渔根据通俗化要求,在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方面提出两个主张:(1)少用方言(理由:方言不利于广大群众对于戏剧的欣赏)(2)演出要尽量采用现代剧本,采用古代剧本必须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加以适当修改,使之适应现代观众欣赏四、明清戏剧美学家论剧本、演员和舞台演出1、胡祗遹是第一个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戏剧的剧论家,提出对演员的“九美”九美一一演员资质、举止风度、唱白功夫、表演技巧、舞台形象塑造等各个方面(1)胡祗遹还对“剧场心理”作了分析:①观众要求演员的表演严格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的规定②观众要求剧本和演员表演善于“变新”2、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论述了戏剧演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一个演员必须在思想、艺术等各方面进行严格修养、要学会专心致志,要深入理解剧本,要注重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注重“修容”“修声”,要有献身艺术的精神,要经常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要有很高的表演技巧3、吕天成《曲品》“十要”,藏懋循“行家”(就是善于把握舞台演出的特点)4、李渔分析戏剧作为舞台艺术的特点:(1)文学剧本的创作:目的完全是为了舞台演出一一剧作家创作剧本时要考虑剧场效果、观众心理、欣赏习惯、审美要求、观众接受程度等(2)剧作家在文学剧本中塑造的艺术典型,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化为舞台艺术形象对演员的两点要求:①演出前,演员要“解明曲意”②排演时、正式演出时,演员要进入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3)舞台演出是一种综合艺术:除演员表演外,还要恰当的调度其他各种舞台手段※李渔已接触到戏剧艺术的三个内部矛盾:剧本创作VS舞台演出演员VS角色演员表演VS其他舞台手段。
纪录片中纪实美学与戏剧美学的关联

纪录片中纪实美学与戏剧美学的关联摘要:“纪录片”与“戏剧”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荧幕真实再现,其核心要素就是真实,人们普遍认为纪录片一定要“纪实”而非像电影电视剧一样包含固定的剧本和专业的演员。
戏剧美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戏剧与戏剧艺术中的美和审美的学科。
如何能够在纪实的基础之上讲好纪录片的故事,如何在后期中处理好故事,就要将戏剧美学的元素融入于纪录片。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纪录片内容表现分析来证明纪录片的纪实美学与戏剧美学是共存的。
前言我国的纪录片历程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探索道路,今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审美理念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优秀的纪录片在内容和画面上一定是足够吸引观众的,并且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在纪实美学追求真实的基础之上,创作者需要通过自身的理解来对影片进行再次创作,除了在拍摄过程中,后期处理中主动性和目的性的运用也能使纪录片既达到纪实又能够渲染片子的氛围效果,引起观众共鸣。
1、纪录片的纪实美学特征对纪录片纪实美学的不同观点,源于不同的纪录片人对“真实”的认识,以及创作者所采用的无限接近“真实”的拍摄手法。
纪实性作品是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作品,以原生态生活为记录内容,大多是对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突出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
纪实美学风格的纪录片将生活中的故事转换为画面,让观众从这些画面中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意蕴,进而展现纪录片本身的艺术特性和它独有的魅力。
(一)真实性追求真实是纪录片的创作目标之一,也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不仅拥有精神的深度与内容的广度,其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真实”与人类主观感知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密切关系。
客观世界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但是却是可以被人的意识而感知。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真实,实际上也是我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对于纪录片而言,纪录片给观众呈现出来的真实感也是观众对于片中所展现的人事物的自我认知,创作者在拍摄和后期处理中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处理他们眼中认为是真实的素材。
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

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1、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诗歌、杂技、武术等。
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2、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但它的艺术性高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就是典型的虚拟性。
3、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美学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从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谈起

美 的快 感 ; ( 4 ) 悲剧 和喜 剧 。也许 这个 遗稿 片 断是
席勒写作《 论美书简》 的手稿 , 拿出这 四个 比较关 键的问题作 了一个简单的笔录。 就在席勒专门谈 论 悲剧 与 喜剧 的片 断 中 , 我 们 可 以窥 见 席 勒 的喜 剧 理论 的轮 廓 和总 体 面貌 。 首先 , 席勒 论 述 了悲剧 和 喜剧 的 目的 以及 达 到 目的的途径 。 他说 : “ 二者都抱定给精神提供 自 由的目的, 但是 , 喜剧借助于道德的冷漠来达到这 个 目的 , 悲剧则 通过 自律来 达到这个 目的 。” 【 1 ] 无论是 悲剧 还是 喜剧 , 作 为一种 美 的艺术形 式 , 在 席勒那里 , 都是要给人类提供精神 的自由。这个 观点 , 是贯穿于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核
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
— —
从喜剧理论和喜 剧美 学理论谈起
张 玉 能
( 华 中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席 勒一生 没有写过 一部喜剧 作品 , 也 没有一篇 喜剧专论 论文 。 他有 限文 艺理论 史上 最为独 特的喜 剧理论 和喜剧 美学 理论 。席 勒认为 , 从 戏剧 的题材 和对 象上来 看 , 悲剧应 该高 于喜 剧 ; 然而, 从 戏剧 的表 现 自由来 看 , 喜剧 应该 高于悲剧 。喜剧 是美 的心 灵 的表现 , 喜剧 可 以使 人保持心 灵 的 自由 , 喜剧使人 趋 向更 高的 目的。喜剧 的 目的一旦达 到 , 就可 以使得 一切悲剧 成为 多余 。席勒 的喜剧理 论和 喜剧美 学理论 结束 了古典形 态 的贬抑喜 剧性 和喜剧 艺术 的喜 剧理论 , 让 喜剧性 和 喜 剧艺术得 到 了应 有的地 位 、 崇 高的 目的和伟大 的功 能。 关键词 : 席勒 ; 戏剧美学思想 ; 戏剧 ; 喜剧 ; 喜 剧理论 ; 喜剧美学理论
戏曲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引言戏曲美学是研究戏曲艺术美的学科。
它通过对戏曲的表演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的审美特点的深入研究,探讨戏曲美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审美规律。
本文将从戏曲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特征、审美理论等方面,对戏曲美学知识点作一归纳总结。
二、戏曲美学基本概念1.戏曲美学的概念戏曲美学是指对戏曲艺术美的一种认识和评价的学科,它研究戏曲的审美特点、审美规律和美的表现形式等内容。
戏曲美学包括戏曲艺术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戏曲的审美规律和原则、戏曲美和戏曲艺术表现力等方面。
2.戏曲美学的研究对象戏曲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国戏曲和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包括昆曲、川剧、京剧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点。
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戏曲美学的审美特征1. 集体审美特征戏曲是一种集体艺术表现形式,一台戏曲表演中有演员、音乐家、舞蹈员、美术设计师等众多艺术家的合作完成。
演员、音乐、舞蹈、服饰等元素的合理、有机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2. 戏曲服饰的审美特征戏曲服饰是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它既是角色性格、身份地位的体现,又是一种审美表达。
不同角色的服饰设计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标准。
3. 戏曲音乐的审美特征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戏曲音乐在表达情感、塑造角色形象和引导观众情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剧种的音乐也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
4. 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戏曲舞蹈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通过舞姿、动作等形式表达情感、烘托气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戏曲舞蹈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审美特征,也体现了不同剧种的审美规律和审美趣味。
1. 戏曲美学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戏曲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和价值。
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审美情感的需要,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
第2章 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

2.类型片的基本特征 (1)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 (2)是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的产物,追求利润的 最大化是其目的和原则; (3)视听语言霸权同时带有强化政治文化的含义。 3.类型电影的3个基本元素: 公式化的情节 定型化的人物 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类型片通常将故事作为基础,以此构筑类型片的基 本形态。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有强大的表现力,故 事则是其核心。
4.类型片出现的内在原因 类型片电影是以确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文化 取舍标准,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文化趣味做为自 己的努力方向,因而类型电影反映的是大多数观众 的思想情感和欲望需求。 好莱坞电影有一个根本性特征,就是建立在充分 尊重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尤其尊重电影 所具有的商业属性。好莱坞制片人十分重视电影的 票房价值,主动迎合大众对电影的需求,将娱乐产 品与市场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故而这一流派拥有 更广泛的观众群,电影产品的品种与数量更多,影 响也更大。
歌剧魅影(2004年) 中文名:歌剧魅影 外文名: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其它译名:歌剧院的幽灵,剧院魅影,歌剧幽灵 出品时间:2004年 制片地区:英国/美国 导演:乔· 舒马赫 类型:剧情,爱情,惊悚,歌舞 主演:杰拉德· 巴特勒,埃米· 罗森,帕特里克· 威尔 森
• 剧情: 本片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时 值1882年,在歌剧院的地窖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 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 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魅影” (杰拉德· 巴特勒饰)。他动辄以鬼魅之姿制造各种纷乱, 赶走他讨厌的歌手,甚至还干涉歌剧院的主角人选和剧 码安排。 在无意间,魅影发现小牌女歌手克莉丝汀(艾米· 罗森饰) 拥有不凡的天赋美声,让他倾慕不已。激赏之余,魅影 决定不计一切代价,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调教成首席 女高音。然而,最初发自于精神层面的音乐之爱,却逐 渐转化成为强烈的占有欲。走火入魔的魅影更以实际行 动,把所有妨碍克莉丝汀歌唱事业的人一一除掉。
黑格尔《美学》与戏剧

体。 在进展速度上 , 戏 剧 既 不 应 像 史 诗 那 样 情 ,是 一 种 民族 精
神 的 全 部 世 界 观 和 客 观 存 在 ,经 过 由 它 本 身 所 对 象 化 成 的 具体 形 象 , 即实 际 发 生 的事 迹 , 形 成 了 正 式 史 诗 的
得飞快 , 对 于 矛 盾 的生 成 、 展 开与解决不做 具体描 述 , 也 不 应 像 抒 情 诗 那 样 一 波 三折 , 来 回往 复 , 纠 缠 于 某 一 情 节徘徊不前 , 而是应该 详略得 当 , 快慢 适宜 , 以 冲 突 为转 折 点 , 不 断促 进 情节 的发 展 。
片面的 、 不 完备 的 。
最 完 美 的 整 体 , 所 以 应 该 看 作 诗 乃 至 一 般 艺 术 的 最 高 层。 无论 在 逻 辑 上 还 是 在 历 史 上 , 戏 剧 都 占据 着 诗 乃 至 整 个 艺术 体 系 的最 高 位 置 。 黑 格 尔在 心 目 中勾 勒 出 了他 的理 想 的 戏 剧 形 象 , 这 种 理 想 的 戏剧 形 象 的 美 学 特 征 有 三 : 第一 , 综合性 。
黑 格 尔 认 为 戏 剧 的题 材 范 围 与 进 展 速 度 介 于 史 诗 与抒 情 诗 之 间 。 在他看来 , 戏 剧 不 应 像 史 诗 那 样 无 所 不 包 , 不 应 涉 及 全 部 的人 物 、 事件及人物 、 事 件 的 每 一 个 细节 , 而是 应 该 集 中描 述 特 定 的 人 物 、 事 件 以 及 特 定 人 物的情感 、 特 定 事 件 的重 要 环 节 , 与 戏 剧 主 题 无 关 的 细 节 均 须 舍 弃 。 同 时 ,戏剧 也 不 应 像 抒 情 诗 那 样 范 围狭
继承前人 , 又突破陈规 , 在客观 唯心主义 的基础 上 , 运
第十一章 黑格尔的戏剧美学

第十一章黑格尔的戏剧美学第一节黑格尔生平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过去在思想文化领域显得十分冷落的德国大踏步跨向欧洲的前列,以至到了这样的地步:只要是叙述此后的欧洲思想文化史,注意力总不能离开德国太久。
我们在论述了莱辛、歌德、席勒、史雷格尔之后,刚刚提及雨果,又不得不立即回到这块土地上来——而且已经有点晚了,现在要谈到的这位德国理论家已在《欧那尼》事件的第二年去世。
这是一位绝对不能轻慢了的理论家,他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在亚里斯多德之后第一个以独创精神研究了悲剧的黑格尔。
当法国的革命风涛和政治云烟起伏变幻的时候,当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兴起、分化、行时的时候,黑格尔观察着、思考着、品评着,他也有激动,有厌弃,但却把这一切都熔铸在自己的勃勃雄心之中——建立一个包罗万象、囊括一切的体系。
德国思想家有一个习惯,只要有所创见,总喜欢设法把它扩充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这方面,黑格尔表现得特别突出,而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于是,人们从他恢宏的哲学体系中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而在美学体系中,又看到了他的戏剧理论。
黑格尔的戏剧理论,也是对戏剧美学的一次关键性的开拓。
广义而论,有史以来的戏剧理论有许多可以纳入戏剧美学的范畴;然而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美学,则是近代当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后随之而产生的一个分枝,它与美学整体一样受着哲学体系的严密制约,比一般的戏剧理论有着更高的理论等级,更着重于戏剧本质规律的探索。
按照一般说法,十八世纪中期鲍姆加登动用“美学”这一概念是这门科学独立行世的标记;但在这以前,狄德罗、莱辛、席勒等人也都是美学的创立者,他们的戏剧理论,已可归入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美学范畴;而到了黑格尔,当他健步登上资产阶级美学高峰的时候,又把戏剧美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黑格尔(1770—1831)出身于符腾堡公国斯图加特城一个仕绅的家庭,早年在文科学校求学,一七八八年十月进这个公国办的两所高等学校之一——图宾根神学院读书,两年后谢林入学与黑格尔住同一间宿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美学的创立者
戏剧美学的创立者,当数法国的美学家狄德罗。他不仅 自己创作戏剧,而且撰写了《论戏剧艺术》、《演员 是非谈》等论著,论述了戏剧创作和戏剧中的美学问 题。在狄德罗之后,德国美学家莱辛、康德、席勒、 黑格尔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戏剧美学思想。
戏剧美学流派
20世纪以来,一大批艺术家在自己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 形成了现代戏剧美学,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流派:斯坦 尼拉夫斯基流派;布莱希特流派;梅兰芳流派;现代 主义戏剧流派。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 奇、清代花剧) 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
了解一下著名的中外戏剧
古典名剧:《窦娥冤》、《西厢记》、《西游 记》、《红楼梦》 外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 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 喜剧:《仲夏夜之梦》 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亚里士多德说过: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模仿。”
戏剧美学的研究内容和分类 戏剧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戏剧艺术的创作以 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为基本任务,具体内容是:戏剧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 特征;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创造过程; 戏剧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形式结构特征;戏剧艺 术的发展过程和戏剧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 戏剧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戏剧艺术的 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戏剧艺术的机制、过程、特 点、意义、方法等。戏剧美学还可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 范畴,具体细分为喜剧美学、悲剧美学、导演美学、表 演美学、戏剧音乐美学、中国戏曲美学等等。
谢谢欣赏
戏剧艺术
戏 剧 艺 术
制作人:陈世平谭蕤 严冰洁 制作人:陈世平 谭蕤 严冰洁 钟桃香
钟桃香 钟和秀
课程内容
欣赏戏剧短片F:\茶馆4.flv 简单地了解戏剧 探究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戏剧美学
戏剧的基本特征
从这个戏剧可以看出,戏 剧综合了建筑、雕塑、 绘画等空间艺术的基本 特点。而且把这些空间 艺术的基本元素展现在 一种动态的时间进程中, 即它是时间艺术与空间 艺术的综合。 但是戏剧艺术的根本特点 是时间性。
曹禺在戏剧美学上的贡献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 现代戏剧史上最有成就的剧 作家,他的剧作《雷雨》、 《日出》、《原野》和《北 京人》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戏 剧的经典之作。一个剧作家 所追求的,是一个他所理想 的戏剧审美的境界,一个感 性的世界;但是,正是在这 个他孜孜以求的感性世界中, 蕴含着最深刻的艺术理性和 哲学思索。
残酷的戏剧美学思想
曹禺的戏剧美学思想又一个重要的内涵,也可以说是曹禺的宇宙 观和世界观,是觉得这个世界和宇宙太残酷了。对世界和宇宙残 酷的感受成为驱动灵魂创造的潜能和动因。他说: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 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 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 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宇宙里斗争的“残 忍”和“冷酷”。 残酷,在曹禺的剧作中成为一种不成文的美学原则,成为他 揭示这世界的美的奥秘和发现美学新大陆的利器。无论是繁漪、 陈白露,还是仇虎,都凝结着残酷的命运。看来在平静中生活的 愫方,她所承受的灵魂的痛苦同样是残酷的。 在曹禺的戏剧中,他的残酷哲学构筑的往往是一个残酷的世 界,在不同的戏剧意象的创造中,都内蕴残酷的意旨。
黑格尔说:“戏剧把 一种本身完整的动作 情节表现为实在的, 直接摆在眼前的。”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戏剧艺术的媒介和材料都必须符合动态 性的要求,媒介自身也具有审美作用,各种艺 术的媒介和材料都可以合理运用到戏剧艺术之 中; 第二, 戏剧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世界,其结构也具有 相应的特点,一般来说,戏剧的情节结构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当然结构的统一性 也是相对的。
戏剧美学
戏剧美学定义
戏剧美学是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戏剧和美学的基础上, 研究戏剧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戏剧美学的发展
戏剧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起源于生产劳动、巫术礼仪、图腾 崇拜和对动物习性的摹拟。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 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形态。随着戏剧的出现,人们开始了戏剧 理论的研究。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2世 纪出现于古印度的《舞论》,是世界上最早的戏剧理论文献,包含了丰 富的戏剧美学思想。
曹禺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
当中国话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纠缠在误读的“易卜生主义” 的思潮,热衷于“问题剧”创作之际,曹禺首先提出他的戏剧诗 宣言,声言他的《雷雨》写的是一首诗,一首戏剧诗,而不是社 会问题剧。他的《〈雷雨〉的写作》、《雷雨· 序》和《日出· 跋》 所体现的诗化现实主义的戏剧思想,不但是他《雷雨》、《日出》 创作经验的结晶,而且成为开拓一代剧风的理论导向。 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的精华是他的诗意真实论。在自然主义、 镜像主义、新闻真实主义等戏剧创作模式盛行时,他将诗意美学 内涵熔铸到现实主义的真实观之中,构成其诗意真实观。 曹禺说:“我觉得现实主义,并不是那么现实的。”曹禺的 诗化现实主义是开放的,同时融入了现代主义的精华。 诗化现实主义,把中国几千年的诗学传统熔铸到这个外来的 戏剧品种之中,使其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曹禺所开拓的诗 化现实主义,形成中国话剧的传统。
戏剧美学的人文主义本色
对世界残酷的感受,必然是对人所遭受的残酷感受的哲学升华。 正是在这种大悲悯、大视界的关照下,曹禺把人类看成是可怜的 动物。他说: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 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 —情感的或者理智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 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徜 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作者最愚蠢的事 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 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这样一种高尚的人文情怀,在戏剧中必然展现一种新的境界。 由于他对于人的深切关怀,使他始终全力在研究人,探索人性的 复杂性和丰富性。他的戏剧成为探索人性秘密的试验室,他是人 性复杂性的揭秘者和考察者,也是人性的深度和广度的探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