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第十章

合集下载

测量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潍坊学院

测量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潍坊学院

测量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潍坊学院第一章测试1.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的科学。

参考答案:地面点位2.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包围地球,称为()。

参考答案:水准面3.我国1980西安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原点建立在()。

参考答案:西安4.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X的值表示点()。

参考答案:到赤道的距离5.设A点的通用坐标为(38246.78,19525833.20)米,则该点所在6度带带号及其坐标自然值为()。

参考答案:19、(38246.78,25833.20)6.我国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 米,它建立在()。

参考答案:青岛7.某地面点的经度为东经120°06’25”,则该点所在的6°投影带带号为()。

参考答案:218.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距离的影响较小,通常在半径10km范围内,可以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进行距离测量。

()参考答案:对9.测量工作中错误是难免的,而误差是不容许的。

()参考答案:错10.水准原点是全国高程的起算点,它的绝对高程为零。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已知M、N点高差米,水准仪安置在MN的中点,后视M点读数m=1.430米,则N点的读数应为()。

参考答案:1.228米2.水准测量中,同一测站,当后视尺读数大于前视尺读数时说明后视点()。

参考答案:低于前视点3.下列哪个工具不是水准测量所需要的()。

参考答案:测钎4.水准仪精确照准时,为了使十字丝对准尺面中央,应转动望远镜的()。

参考答案:微动螺旋5.设A点的高程为30.000m,欲测B点高程,中间通过点1。

第一站瞄准A点尺的读数为1.024m,瞄准1点尺的读数为1.534m;第二站瞄准1点尺的读数为1.436m,瞄准B点尺的读数为0.910m。

则B点高程为()。

参考答案:30.016m6.水准测量中应使前后视距()。

参考答案:尽可能相等7.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是()。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10 数字地形图测绘方法-使用(第一部分)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10 数字地形图测绘方法-使用(第一部分)

Digital Surveying
星蓝海学习网
数字测量学 (三)数字测图必需采集的测图信息 地图图形的数据格式
➢ 地图图形要素按照数据获取和成图方法的不同,可区分 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种数据格式。
➢ 矢量数据是图形的离散点坐标(X,Y)的有序集合; ➢ 栅格数据是图形像元值按矩阵形式的集合。 ➢ 数字测图通常采用矢量数据结构和绘制矢量图。
数字测量学
Digital Surveying
星蓝海学习网
数字测量学
Digital Surveying
星蓝海学习网
数字测量学
Digital Surveying
星蓝海学习网
数字测量学
Digital Surveying
星蓝海学习网
数字测量学
Digital Surveying
星蓝海学习网
数字测量学
数字测量学
第十章 数字地形图测绘方法
Digital Surveying
星蓝海学习网
数字测量学
第一节 数字测图概述
➢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在测绘领 域的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电子速测仪、电子数 据终端,并逐步地构成了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将其与内外 业机助制图系统结合,形成了一套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内业 制图全过程的、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测量制图系统,人 们通常称为数字化测图(简称数字测图)或机助成图。
一条曲线的两种表示方法
数字测量学 (四)数字测图需要解决的问题
1、使采集的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为计算机识别。 2、由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一系列 的处理。 3、将经过处理的数据和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形,由屏 幕输出或绘图仪输出各种所需的图形。 4、按照一定的要求自动实现图形数据的应用问题。

测量学—内容大纲

测量学—内容大纲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
第十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第十一章 建筑施工测量
退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准测量 第三章 角度测量
第一节 水平角测量原理
第二节 光学经纬仪的构造 第三节 经纬仪的使用 第四节 水平角的测量方法
第五节 垂直角的测量方法 第六节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七节 角度测量误差与注意事项
第一节 已知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测设 第二节 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 第三节 已知坡度线的测设
第十一章 建筑施工测量
退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准测量 第三章 角度测量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第七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 第十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第十一章 建筑施工测量
《建筑工程测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准测量 第三章 角度测量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第七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 第十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第十一章 建筑施工测量
退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第一节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视距测量 第三节 地形图的测绘 第四节 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
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 第十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第十一章 建筑施工测量
退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准测量 第三章 角度测量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第七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测量学课程习题与思考题

测量学课程习题与思考题

测量学课程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习题与思考题1.测绘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Geomatids的含义是什么?3.现代测绘学的任务是什么?4.测量学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有哪些作用?第二章习题与思考题1.何谓大地水准面?我国的大地水准面是怎样定义的?它在测量工作中起何作用?2.参考椭球和地球总椭球有何区别?3.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几种?各有何特点?不同坐标系间如何转换坐标?4.北京某点的大地经度为116º20′,试计算它所在的六度带和三度带带号,相应六度带和三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5.什么叫绝对高程?什么叫相对高程?两点间的高差如何计算?6.什么是测量中的基准线与基准面?在实际测量中如何与基准线与基准面建立联系?什么是测量计算与制图的基准线与基准面?7.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那些是基本工作?第三章习题与思考题1.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A点的高程是20.123m.当后视读数为1.456m,前视读数为1.579m,问A、B两点的高差是多少?B、A两点的高差又是多少?绘图说明B点比A点高还是低?B点的高程是多少?2.何为视准轴?何为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3.水准仪上圆水准器与管水准器的作用有何不同?,何为水准器分划值?4.转点在水准测量中起到什么作用?5.水准仪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什么是主条件?为什么?6.水准测量时要求选择一定的路线进行施测,其目的何在?7.水准测量时,前、后视距相等可消除那些误差?8.试述水准测量中的计算校核方法。

9.水准测量中的测站检核有那几种?如何进行?10.数字水准仪主要有那些特点?11.将图中的水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A、B两点为已知高程点H A=23.456m,H B=25.080m,计算并调整高差闭合差,最后求出各点高程。

1 1.321m,B尺上的读数b1为1.117m,仪器搬到B点附近,又测得B尺上读数b2为1.466m,A尺读数为a2为1.695m。

测量学第10章

测量学第10章
D
B h
五.在图上设计等坡度线
解:由坡度公式:
5.在图上设计等坡度 线
例:要在A、B间选定一条满足坡度为 i 3.33% 的最短路线。
d
d
d d d d d d d
d
◆当相邻两根等高线之间的 图上 d 30毫米时,地面坡 度 i 3.33%。取d =30毫米 作图时,A、B间路线最短。
d d
第十章 地形图的应用
地形图是包含丰富自然地理要素、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要 素的载体, 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获取各种地理信息的重要依据。 一、地形图应用概述 1、用图比例尺的选择 各种不同比例尺地形图,所提供信息的详尽程度是不 同的,要根据使用地形图的目的来选择。对于一个城 市的总体规划或一条河流的开发规划,需要的是宏观 信息,就得选用较小比例尺的地形图。对于居民小区 和水利枢纽区的设计,则要用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2、读图注意事项 了解地形图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熟悉图例,学会判读 了解图的施测时间等要素
A .
AB DAB
.
B
Y =tan-1 1.466749 RAB X =554253 第Ⅱ象限 AB =180°–RAB = 124°17′07″ =tan-1
四.点位的高程和两点间的坡度量测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量测 1.点位高程:可根据等高线目估
HE=51.0m, HF=48.3m, HG=51.9m
d d
6.按限制坡度选定最短路线 7.绘制断面图 所谓断面图,就是用一个竖直平 面与地面相截,其交线反应在图 纸上就称为断面图。 影象演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 节
本 章
本 书
三.地形图上求算平面面积 1、图解法 图解法就是将欲计算的复杂图形分割成简单图形如三角形、平 行四边形、梯形等再量算。如果图形的轮廓线是曲线,则可把它 近似当直线看待,精度要求不高时,可采用透明方格法、平行线 4 法等计算。 X 2.解析法

测量学 课后答案 (杨松林 杨腾峰 师红云 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

测量学 课后答案 (杨松林 杨腾峰 师红云 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

1
C D O A A B
(45 12 47.4) 0 00 00 45 12 46.8 0 00 00 286 10 45.6 -0.9 106 10 45.2 60 57 57.8 60 57 56.7 334 46 09.4 -8.1 154 46 05.4 109 33 18.0 109 33 20.3
2
C D A
201 06 05.8
45 12 47.6
21 06 11.3
-5.5 201 06 08.6 155 53 21.2 155 53 20.1
45 12 47.9
15
225 12 48.2 -0.6
16.表3-9是一竖直角观测记录,试计算目标A、B的竖 直角及仪器的竖盘指标差。
表3–9 竖直角观测记录表
24
7) 钢尺量距时钢尺尺长不准、温度的变化:
系,前两项可用加改正数的方法消除。 8) 拉力的变化,定线不准:系,前者可加拉力计, 后者经纬仪定线。 9) 对点及投点误差:偶,往返测重新对点及投点。 10) 角度测量时经纬仪上主要轴线互相不垂直:系, 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度盘偏心误差、竖盘指 标差可用一测回测角取均值消除,竖轴误差可用 经纬仪整平的方法(照准任何目标,气泡偏移量 总是总偏移量的1/2)来消减 11) 经纬仪对中不准、目标偏心:系,仔细对中整平。
2c ″
平均 方向值 °′″
归零 方向值 °′″
各测回归零 方向值之平 均值 °′″
+3.5 (0 00 19.8) 0 00 00 0 00 18.6 240 58 13.7 +3.4 60 58 15.4 60 57 55.6 289 33 43.9 -2.9 109 33 42.4 109 33 22.6 335 53 39.2 -0.7 155 53 38.8 155 53 19.0 180 00 23.0 -4.0 225 12 48.9 -4.2 0 00 21.0

《测量学》第10章

《测量学》第10章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测设三个基本量: 水平距离 D 水平夹角 β 高 差 h 1通过测设D、β来放样点的平面位置X、Y; D β X 1通过测设h来放样点的高程H。 h H
一.设计长 度的测设
一.设计长度的测设
已有:起点A、和AB方向 已有 已知:水平距离DAB(设计已知) 已知 定:终点B 1.钢尺法测设: 1.钢尺法测设:经纬仪定线; 钢尺法测设 钢尺测设DAB; 用大木桩标定B。 注:测设精度要求较高时,考虑距离的 改正数,实际测设的距离为(P318 例): D′=D-∆Dk-∆Dt-∆Dh (10-2-1)
三.设计平面点位的测设
——将设计的平面点位测设到实地上。
测设方法
直角坐标法 极坐标法 距离交会法 角度交会法
测设数据
角度β(直角)、距离D 角度β 、距离D 距离D1、距离D2 角度β1、角度β2
∇现场至少有一条基线(两个相互通视的已知点)
(一).直角坐标法 ).直角坐标法
(一).直角坐标法(多用于建筑物轴线的放样) ).直角坐标法
二.施工测量的主要特点
∇精度要求高 ∇责任重(多复核) ∇配合施工,现场计算多 ∇施工控制网布置难度大(通视,使用方便,点位保存)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一.设计长度的测设 二.设计角度的测设 三.设计平面点位的测设 四.设计高程的测设 五.设计坡度的测设 六.铅垂线的测设
施工测量 的基本工 作
基本工作
测距仪测设距 离
2.测距仪法测设: 2.测距仪法测设: 测距仪法测设
◆在A安置测距仪(或全站仪);
反 光 棱 镜
B
在B附近安置反光棱镜;
◆观测AB距离、调整棱镜位 测 距 仪

(整理)地籍测量学第十章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

(整理)地籍测量学第十章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

(整理)地籍测量学第⼗章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第⼗章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第⼀节概述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之后,为适应⽇常地籍⼯作的需要,为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进⾏的⼟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状况的调查。

通过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逐步完善地籍内容。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作⽤与特点初始地籍建⽴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被更细致地划分,建筑物越来越多,⽤途发⽣不断地变化,以房地产为主题的经济活动,如房地产的继承、转让、抵押等,更加频繁,因此,要求地籍管理者必须及时做出反应,对地籍信息进⾏变更,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保障经济活动正常运作。

初始地籍就像初⽣的婴⼉,需要汲取营养,才能健康成长。

因此变更地籍才是地籍的⽣命所在,也是地籍得以存在⼏千年的理由。

在德国,有近200年的完整的地籍记录,现已毫⽆遗漏地覆盖了全部国⼟,地籍记录的最⼩地块只有⼏平⽅⽶,在两次世界⼤战中,他们的地籍资料仍得到有效的保护。

地籍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作⽤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个⽅⾯:(1) 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

(2) 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

(3) 使地籍资料中的⽂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

(4) 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5) 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

2.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特点。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与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的地理基础、内容、技术⽅法和原则是⼀样的,但⼜有下列特点:(1) ⽬标分散,发⽣频繁,调查范围⼩。

(2) 政策性强,精度要求⾼。

(3) 变更同步,⼿续连续。

进⾏了变更测量后,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卡、册、证、图均需进⾏变更。

(4) 任务紧急。

使⽤者提出变更申请后,需⽴即进⾏变更调查与测量,才能满⾜使⽤者的要求。

由此可见,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是地籍管理的⼀项⽇常性⼯作,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通常由同⼀个外业组⼀次性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距离交会法
(四).距离交 会法
1.计算DAP、DBP
P
2.在测站A用钢尺测设D1; 在测站B用钢尺测设D2, 相交得P点,定P点标志 DAP
通常待定点P离已知点
A、B不超过一尺段,地
面平坦,便于钢尺作业。 A
(XA,YA)
(XP,YP)设计
DBP B
(XB,YB)
测量学第十章
四.设计高程的测设
aJP=tg-1
+63.775 -52.110
=180L-50L44C53N=129L15C07N
P
XP=450.000m YP=560.000m
b=aJP-aJK=129L15C07N-350L46C35N= 138L28C32N
测量学第十章
(三).角
(三).角度交会法
度交会法
1.计算aAB、aAP、aBP , 则: b1=aAP-aAB
后视B
已有:测站A、后视方向B 已知:水平角数据b(设计已知)
定:C方向 b
测站A
CC
CCC
1.一般方法放样b角(经
纬仪正倒镜分中法)。
二.设计角度的测 设
待定点 CC C CCC
测量学第十章
2.精确方法放样b角(多测回修正法)
2.精确方法放样b角
用“正倒镜分中法”测设b角(实际得b1、C1);
多测回观测BAC,取平均得b1 ;
《测量学》学习辅导
《测量学》
测量学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章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
测量学第十章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第十章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
学习要点
◆建筑工程测量概述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建筑施工控制测量
◆建筑施工测量
◆建筑工程变形测量
测量学第十章
#建筑工程测量 概述
§10-1 建筑施工测量概述
一.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四.设计高程的测 设
1.测设设计高程
a
已有 水准点A
已知 B点设计标高HB
定 HB标志
例: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
A
HA=24.376m,要测 设某设计地坪标高 HB=25.000m。测设 HA=24.376 过程如下:
Hi
(P306 图11-10) 大地水准面
b B
B
(XB,YB)
P
(XP,YP) 设计
2.用经纬仪测设b,用钢尺测设D,得P点设计位置。
测量学第十章
例:右图中J、K为已知导线点,P为 某设计点位。按图中数据计算 在J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的放样
K
XK=746.202m YK=456.588m
极坐标放样算 例
数据b、D。
解: DXJK=XK-XJ=+244.092
① ②
DYJK=YK-YJ=- 39.637
DXJP=XP-XJ=-52.110 DYJP=YP-YJ=+63.775
J
XJ=502.110m YJ=496.225m
D=(-52.110)+63.775= 82.357m
b D
aJK=tg-1
-39.637 +244.092
=360L-
9L13C25N=350L46C35N
B
68.000m
XM=600.000m YM=900.000m
测量学第十章
(二).极坐标法
1.计算放样数据(P303公式):
aAB=tg-1
YB-YA XB-XA
aAP=tg-1
YP-YA XP-XA
aAB aAP
Ab
(XA,YA)
D
b=aAP-aAB
D=(XP-XA)+(YP-YA)
(二).极 坐标法
主要指工程建设阶段的施工测量(施工放样、测设)。 基本任务:建筑物轴线、标高的现场放样定位; 要求:设置轴线、标高的现场标志,满足所设计的
位置和精度要求。
二.施工测量的主要特点
精度要求高 责任重(多复核) 配合施工,现场计算多 施工控制网布置难度大(通视,使用方便,点位保存)
测量学第十章
施工测量
§10-2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的基作本工
一.设计长
一.设计长度的测设
度的测设
已有:起点A、和AB方向
已知:水平距离DAB(设计已知) 定:终点B
1.钢尺法测设:经纬仪定线;
钢尺测设DAB; 用大木桩标定B。
注:测设精度要求较高时,考虑距离的 改正数,实际测设的距离为(P301 例): D=D-DDk-DDt-DDh (11-2-1)
测量学第十章
一.设计长度的测设 二.设计角度的测设 三.设计平面点位的测设 四.设计高程的测设 五.设计坡度的测设 六.铅垂线的测设
测量学第十章
基本工作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测设三个基本量: 水平距离 D 水平夹角 b 高 差h 1通过测设D、b来放样点的平面位置X、Y; 1通过测设h来放样点的高程H。
测量学第十章
计算改正值C1C,修正得精确位置C。 后视B
例:已知AC1=85.00米,设计值b算
修正值C1C 。
待定点
解:Db=b-b1=18N C1C=85tan0L018N
=0.0074m
测站A
b b1
Db
C1 C
≈7mm
得:点位修正值为7mm(向外)
测量学第十章
三.设计平面点位的测设
三.设计平面 点位的测设
——将设计的平面点位测设到实地上。
测设方法
直角坐标法 极坐标法 距离交会法 角度交会法
测设数据
角度b(直角)、距离D 角度b 、距离D 距离D1、距离D2 角度b1、角度b2
现场至少有一条基线(两个相互通视的已知点)
测量学第十章
(一).直角坐标法
(一).直角坐标法(多用于建筑物轴线的放样)
2.测距仪法测设:
◆在A安置测距仪(或全站仪); 在B附近安置反光棱镜;
◆观测AB距离、调整棱镜位
测 距
置,直至与设计距离相等, 仪
定B标志。
A
●测距仪观测斜距时,应读 竖直角,改正成平距;
●全站仪直接读取平距。
测量学第十章
测距仪测设距 离
反 光 棱 镜
B
二.设计角度的测设
——放样已知数据的水平角
现场有控制基线,且待测设的轴线与基线平行。
A

72.000m(检核) B
XM=698.000m YM=832.000m
50.000m 48.000m 50.000m 48.000m
XM=650.000m YM=760.000m

待建房屋
60.000m
A XM=600.000m
YM=700.000m
建筑基线
b2=aBP-aAB
P (XP,YP)设计 g
2.在测站A测设b1,得AP方向; 在测站B测设b2,得BP方向, 相交得P点,定P点标志。 b1
测设时,通常先沿AP、BP 的方向线打“骑马桩”, A 然后交会出P点位置。 (XA,YA)
b2 B
(XB,YB)
注意交会角 30L<g<150L
测量学第十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