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培训资料
茶艺培训资料

茶艺培训资料在这份茶艺培训资料中,我们将介绍茶艺的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以及泡茶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希望通过本资料,能够帮助您了解和掌握茶艺的基本要点。
一、茶的分类和特点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品,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黄茶等几大类。
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特点,下面我们逐一介绍:1. 绿茶:绿茶是经过杀青、揉捻、炒青等工艺制成的,以叶色碧绿、清香高爽为特点。
常见的有龙井茶、碧螺春等。
2. 红茶:红茶是发酵茶的一种,经过摊晾和发酵等工艺制成,以色泽红艳、滋味醇厚为特点。
常见的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
3. 乌龙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的一种,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以叶色墨绿、香气芬芳为特点。
常见的有铁观音、凤凰单丛等。
4. 白茶:白茶是轻微发酵茶的一种,以叶芽为原料,以叶毛银白、滋味清淡为特点。
常见的有白毫银针、寿眉等。
5. 黄茶:黄茶是微发酵茶的一种,以叶色金黄、香气独特为特点。
常见的有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二、茶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茶具是泡茶的必备工具,不同的茶具适合泡制不同种类的茶。
下面我们来介绍常用茶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1. 茶壶:茶壶是泡制茶叶的主要工具,按材质分为紫砂壶、玻璃壶、瓷壶等。
使用时,先将壶洗净,加入适量的茶叶和热水,等待一段时间后倒出茶汤,再重新注入热水即可。
2. 茶杯:茶杯是品尝茶汤的容器,通常分为盖碗和盖杯两种类型。
使用时,将茶汤倒入茶杯中,欣赏其色泽和香气,然后小口品味,品尝茶汤的口感和味道。
3. 茶盘:茶盘是放置茶壶和茶杯的场所,用于接收茶水溢出的污渍。
使用时,将茶壶和茶杯放置在茶盘上,便于清理和集中管理。
4. 茶刀:茶刀是用来切割茶饼或压制的茶砖的工具,帮助茶叶散开和泡制。
使用时,将茶叶放在切割板上,用茶刀轻轻切割或切开。
三、泡茶的具体步骤和技巧泡茶是茶艺的核心内容,掌握正确的泡茶步骤和技巧,可以使茶汤的口感和香气更好。
下面是泡茶的具体步骤和技巧:1. 准备茶具和茶叶:选择适合泡制茶叶的茶具,并准备好干燥、新鲜的茶叶。
茶艺师基础知识培训

茶艺师基础知识培训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精细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艺师,作为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茶艺师基础知识培训的内容要点,帮助初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茶叶知识茶叶作为茶艺的核心元素,茶艺师首先需要掌握茶叶的基本知识。
茶叶的分类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鉴别方法。
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季节、制作工艺等也会对茶叶的口感和品质产生影响。
茶艺师需要学会辨别茶叶的外形、香气和湿度,以便能够选用合适的茶叶进行泡制。
二、茶具知识茶具是茶艺表演和泡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茶艺师需要了解各种茶具的种类、用途和使用方法。
茶具一般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碟、茶匙等。
茶壶的材质、造型和细节设计都会对茶叶的泡制和口感产生影响。
茶杯的尺寸和材质也是影响茶汤品质的重要因素。
茶艺师需要掌握茶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能够根据不同茶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茶具进行泡制。
三、泡茶技巧泡茶技巧是茶艺师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
通过掌握正确的泡茶技巧,茶艺师可以将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发挥到极致。
首先,茶艺师需要掌握茶叶的用量,不同种类的茶叶使用的用量是不同的。
其次,控制水温也是泡制出优质茶汤的重要步骤。
水温过高会破坏茶叶的香气,水温过低则不能完全释放茶叶的味道。
最后,控制泡茶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种类的茶叶泡制的时间有差异,茶艺师需要根据茶叶的特性来决定合适的泡茶时间。
四、茶道礼仪作为茶艺师,茶道礼仪的学习和实践是不可或缺的。
茶道礼仪包括身份仪态、动作规范、语言礼貌等方面。
茶艺师在表演和服务过程中需要保持整洁优雅的仪态,尊重客人并且为客人提供专业的茶艺服务。
茶道礼仪要求茶艺师端庄自持,服务周到热情,让客人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茶道文化茶道不仅仅是点茶泡茶的技巧和流程,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艺师需要了解茶道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和代表性的作品。
茶艺师培训资料

二、礼节与礼貌
礼节、礼貌是茶艺服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 的职业道德。
1,礼节具有各种形式,包括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点 头致意礼,握手礼,一些佛教的双手合十礼以及西方的拥抱 礼和轻吻礼等。
2,礼貌是人与人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 为,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 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这些都是通过仪表,仪容,仪态以及语言和动作来体现的。
1五级初级能熟练规范地演示多种清饮茶调饮茶的泡饮并能向顾客提供该项技能的服务同时能向服务对象介绍或交流茶叶基础知识主要名茶的选择及常用茶品鉴别保管知识茶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及现状等知识
茶艺师培训
初、中、高级茶艺师工作技能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 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 专职技术人员。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 饮茶的技艺。
谢谢!
三、接待
迎接、接洽和招待。现代意义。接待,是一定的社 会组织对公务活动中的来访者所进行的迎接、接洽 和招待活动,是社会组织间人员相互交往的方式。 接待是一项展示单位形象、体现水平、彰显实力的 工作。 接待准备工作是茶艺馆为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 包括环境的准备、用具的准备和人员的准备。
1、普洱茶茶具准备:盖碗、滤网、公道杯、 品茗杯、杯托,随手泡。 辅助用具:茶则、茶匙、茶夹、茶巾、茶罐 (紫砂壶冲泡:紫砂壶,壶垫,茶漏,茶针) 2、乌龙茶茶具准备不同在于多了个闻香杯。 3、绿茶或红茶茶具准备:专用玻璃杯,品 茗杯,杯托,随手泡。 辅助用具:茶刮、茶荷、茶夹、茶巾、茶罐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规定,茶艺 师职业共分为:
(1)五级(初级)能熟练、规范地演示多种清饮茶、调饮茶的泡饮并 能向顾客提供该项技能的服务,同时能向服务对象介绍或交流茶叶基础 知识、主要名茶的选择及常用茶品鉴别、保管知识、茶文化历史发展过 程及现状等知识; (2)四级(中级)能掌握各类常用茶的审评、鉴别技能;掌握品茗环 境的设计和布置、茶具选配、茶艺表演等专业技能;会演示多种茶品的 冲泡技艺; (3)三级(高级)具有一定的茶艺英语对话能力;能准确鉴赏有代表 性的各类名茶和紫砂茶具艺术; (4)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5)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茶艺培训资料

茶艺培训资料第一讲茶艺的基本概念及茶叶的茶叶的生产与制作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茶艺的界说茶艺的定义: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原理,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
狭义的定义: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茶艺的范围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属于茶艺的范围: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
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
茶艺的内容1、茶艺的分类, 从时间上看,茶艺可以分为古代茶艺和现代茶艺。
, 从形式上可分为表演茶艺和生活茶艺。
, 从地狱上看可分为民俗茶艺和民族茶艺。
, 从社会阶层上可分为宫廷茶艺、官府茶艺和寺庙茶艺等。
2、茶艺的具体内容茶艺的具体内容包含了技艺,礼法和道三个部分。
, 技艺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
, 礼法是指礼仪和规范。
, 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的哲学。
3、茶艺人员仪容仪表的要求:得体的着装、整齐的发型、优美的手势、姣好的面部、优雅的举止关于茶艺礼仪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有系统的茶学专著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卒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陆羽又名疾,字季疵,又字鸿渐,陆羽人称茶圣、茶癫、茶仙等。
茶具的介绍泡茶用具(1)主泡器 :a 茶船(水方):用来盛放水的器皿b 壶承:用来摆放紫砂壶的器皿c 紫砂壶:用来沏泡乌龙茶的容器d 盖置:用来垫放壶盖的器皿e 壶垫:放在壶乘上,用来垫放紫砂壶。
f 茶海:用来盛放泡好的茶汤的容器g 闻香杯:用来闻茶汤的香气的容器h 品茗杯:用来品尝茶汤的味道的容器i 杯托:用来摆放闻香杯、品茗杯的器皿(2)备水器(随手泡):用来盛放泡茶用水的容器(3)辅助用具:a 茶则:用来盛茶叶的工具b 茶匙:协助茶则将茶叶拨至壶中的工具c 茶针: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通的工具d 茶漏:放在壶口处防止茶叶茶叶外溢的工具e 茶夹:用来夹闻香杯和品茗杯的工具f 茶巾:用来擦拭茶具g:温度计:用来测量水的温度h :计时器:用来计算泡茶的时间i: 储茶器:平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桶第二讲茶叶的生产与制作一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1、茶色与香气从茶树上摘下来的嫩叶称为茶青,也就是鲜叶茶青摘下里之后,首先要让他消失一些水分,称为萎调然后就是发酵,发酵是茶青和空气接触产生氧化的作用他与一般东西的发酵是不同的,其实就是叶子的渥红作用茶青发酵的过程,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发酵的结果是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程度愈多颜色愈红发酵也影响茶叶的香气,因不同的发酵程度,而有不同的香气种类,不发酵的绿茶是菜香,是天然新鲜的香气,全发酵的红茶则是麦芽糖香,半发酵的乌龙茶,他的发酵可以分为轻发酵(如包种茶)中发酵(如洞顶茶,铁观音茶)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茶)因此,乌龙茶的香气可以从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发酵程度的不同,对于茶叶的香气有着很大的影响。
茶艺师培训教材

茶文化内涵与特点
茶文化的定义
阐述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 及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茶文化的特点
分析茶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地域性、 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以及这些特点 在茶艺表演、茶道礼仪等方面的体现。
国内外茶文化发展比较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茶文化比较
梳理中国茶文化从唐代煎茶、宋代点 茶、明代泡茶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脉络和特点。
叶的优劣。
看叶底
通过观察冲泡后茶叶的 叶底,判断茶叶的品质
和工艺。
茶道礼仪规范与演示
01
02
03
泡茶礼仪
包括泡茶前的准备、泡茶 过程中的动作规范、泡茶 后的清理等。
奉茶礼仪
包括奉茶的顺序、姿势、 动作等,体现对客人的尊 重。
品茗礼仪
包括品茗时的坐姿、端杯 姿势、品茗顺序等,展现 优雅得体的品茗风范。
泡茶前先用热水将茶壶、茶杯等 器具温热,以提高泡茶质量。
注水适度
注水时需掌握好水温和水量,避 免烫伤或影响茶汤口感。
01 02 03 04
下茶适量
根据茶叶种类和泡茶器具的大小, 放入适量的茶叶。
刮沫淋盖
用壶盖轻轻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 再淋在壶盖上,以提高茶汤清澈 度。
不同类型茶叶的冲泡方法
绿茶
采用上投法或中投法,水 温控制在80-85℃,冲泡
推动茶艺事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采用玻璃杯泡法或盖碗泡 法,水温控制在80-85℃,
冲泡时间2-3分钟。
04
品茗论诗与茶道礼仪
Chapter
品茗方法及评价标准
观茶色
通过观察茶汤的色泽、 清澈度、发酵程度等,
茶艺师培训资料

茶艺师需要掌握茶叶分类、鉴别、冲泡、品饮等技能,同时还需要了解茶具的 使用和保养方法。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服务和管理能力,能够为客人 提供优质的服务。
茶艺师在茶文化传播中作用
推广茶文化
茶艺师通过泡茶、品茶、鉴茶等方式 ,向客人展示茶文化的魅力,引导客 人了解和学习茶文化。
传播茶知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国外发展现状
在国外,茶文化也逐渐受到关注和追捧。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茶艺师 认证体系,茶艺师职业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发展。同时,国际间的茶文化 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为茶艺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02 茶叶知识及分类识别方法
茶叶起源与传说故事
茶叶的起源
据传茶叶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几千 年的历史。古代传说中,神农氏尝百 草时发现了茶叶,并因其解毒功效而 广泛传播。
裁判工作
裁判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认真履行职责;同时,裁判还应注意与选手的沟通交 流,确保评分过程公开、透明。
参赛选手心理调适建议
01
保持自信
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不要过分 紧张或自卑。
专注当下
在比赛过程中专注于自己的操作和 表现,不要被外界因素干扰。
03
02
调整心态
把比赛看作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 会,不要过分看重结果。
人流量大
确保周边有足够的人流量,以支撑茶馆的日 常运营。
配套设施
考虑周边是否有足够的停车位、餐饮等配套 设施,提高顾客满意度。
装修风格设计思路分享
传统文化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运用古典元 素和符号进行装修设计。
现代简约
采用简约、清新的装修风格,营造舒 适、轻松的氛围。
茶艺师培训资料一

茶艺师培训资料一茶艺师培训资料茶艺师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它涵盖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品鉴和茶具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茶艺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茶叶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艺师培训的内容和要求,以帮助有兴趣成为茶艺师的人了解相关知识。
一、茶叶知识茶叶是茶艺师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茶叶知识是茶艺师培训的重点。
茶叶知识包括茶叶的分类、产区、采摘、制作工艺、品种特点和品鉴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1. 茶叶的分类:茶叶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每一类茶叶都有其特有的制作工艺和品味特点。
2. 茶叶的产区:茶叶的产区遍布全球,主要有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
不同产区的气候、土壤和制作工艺都会对茶叶的品质产生影响。
3. 茶叶的采摘:茶叶的采摘时间和方法对茶叶的品质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的采摘时间不同,采摘时的叶片选择也有讲究。
4. 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揉捻、发酵和烘干等步骤。
不同的茶叶种类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制作工艺的熟练掌握对茶叶的品质至关重要。
5. 茶叶的品种特点:不同品种的茶叶有其独特的风味和香气特点。
例如,龙井茶具有清香、鲜爽的口感,普洱茶具有陈香和厚重的口感。
6. 茶叶的品鉴方法:茶叶的品鉴方法包括外观、香气、滋味和汤色等方面的评判。
茶艺师需要学会用专业的方式评判茶叶的品质。
二、茶具知识茶具是茶艺师工作的工具,了解茶具的选择和使用对于茶艺师来说至关重要。
茶具知识包括茶具的种类、材质、使用方法和保养等方面的内容。
1. 茶具的种类:茶具主要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船、茶罐等。
不同种类的茶具适用于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制作工艺。
2. 茶具的材质:茶具的材质有紫砂、瓷器、玻璃等。
不同材质的茶具对茶叶的影响不同,紫砂茶具能够提升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3. 茶具的使用方法:茶具的使用方法包括冲泡茶叶、控制水温、注水姿势等。
茶艺师需要学会掌握茶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保证冲泡出优质的茶水。
茶艺师培训资料

目录
• 茶的起源和历史 • 茶的种类与特点 • 茶叶的采摘与制作 • 茶具与茶艺用品 • 茶艺表演技巧与实践 • 茶叶的营养成分与健康功效
01
CATALOGUE
茶的起源和历史
茶的传说与历史
神农氏的传说
古代传说中,神农氏在野外煮水时, 茶叶因落在水中而产生茶汤,神农氏 尝后发现其味道甘甜,具有解渴功效 ,因此发现了茶叶。
唐代以前的历史
唐代以前,茶主要作为药用和食用, 而非饮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 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与文学、艺术等 领域相互交融。
茶的传播与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繁荣
唐代时期,茶叶得到了大规模的种植和生产,茶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茶 道、茶诗、茶画等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
采摘方法
茶叶采摘时应选择在晴天进行,避免在阴雨天气或露水未 干时采摘。采摘时应用手捏住茶树的嫩叶,用剪刀从嫩叶 基部剪下,保持嫩叶完整。
茶叶的制作工艺与流程
绿茶
杀青、揉捻、干燥。
红茶
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乌龙茶
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 、干燥。
黑茶
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黄茶
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主要品种
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 瓜片、太平猴魁等。
红茶的特点与品种
红茶特点
红茶是一种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等工艺制成的饮品,其汤色红亮,滋味醇厚、 甘甜。
主要品种
祁门红茶、正山小种、滇红、川红等。
乌龙茶的特点与品种
乌龙茶特点
乌龙茶是一种经过晒青、摇青、炒青等工艺制成的饮品,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
饮茶的注意事项与科学饮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 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 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 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 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 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 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 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 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黑茶因产区和 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 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茶艺师培训
(本资料根据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编辑的《爱茶人》整理)
2012-09-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讲内容
• 识茶 • 品茶 • 爱茶 • 茶道 • 湘茶
各类茶叶加工流程
•制茶与茶类演变 •各类茶的加工
制茶与茶类演变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 茶类,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 过程大体是: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 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 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 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 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 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 因而形成了白茶。
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 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三、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 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
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 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 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 “龙团风饼”。
一、绿茶加工 1、杀青
一、绿茶加工
2、揉捻:利用外力把叶子揉紧成条, 并破坏部分叶组织的作业。
目的:
卷紧茶条,缩小体积,初步成型;适 当破坏叶组织,便于冲泡。
一、绿茶加工 2、 揉捻:
一、绿茶加工
3、干燥:蒸发水分,发展茶叶品质的过程。 目的:
排除过多水分,防止霉变,便于贮藏; 继续内含物的变化,提高品质; 进一步整理茶条,改进外形。
水不溶性部分(1.5~3%)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品质特点:绿汤绿叶 基本工艺流程: 杀青一 揉捻一干燥
龙井茶及茶汤
一、绿茶加工
1、杀青:高温钝化叶中酶的活性的过程。
杀青方式:
蒸汽杀青——蒸青 锅炒杀青——烘青、晒青、炒青
目的:
• 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的酶促氧化 • 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 • 蒸发部分水分,便于揉捻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 造团饼 龙团凤饼 蒸青散叶茶(绿茶)→ 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 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一、采食茶树鲜叶
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 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
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 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
二、红茶加工
3、红碎茶加工 制造中采用揉切设备,切成颗粒形小碎
片,讲究发酵适度及时烘干。 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 —揉切— 发酵— 烘干
二、红茶加工
4、红茶加工流程 1)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使
鲜叶脱去部分水分及促使叶内化学成分 变化的作业。
4、红茶加工流程
萎凋目的:
• 散失部分鲜叶水分,减少细胞张力,使叶质柔软, 便于揉捻做形。
七、从素茶到花香茶
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 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的钱椿
年《茶谱》记述:“木樨、茉莉、玫瑰、 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 皆可作茶。”
中国茶叶分类
中国茶类之多是世 界之最,众多的茶类归 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类 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
蒸青绿茶
晒青绿茶
绿茶 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
白茶
基本茶类 黄茶
青茶(乌龙茶)
中国茶类
红茶
黑茶
花茶
紧压茶
萃取茶(速溶茶、罐装茶水 等)
再加工茶类 果味茶
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等)
含茶饮料(茶可乐、茶汽水
制茶
鲜叶成分
水分 (75~78%)
鲜叶
有机化合物
干物质 (22~25%)
无机化合物 (4~7%)
蛋白质(20~30%) 氨基酸(1~4%) 生物碱(3~5%) 酶 茶多酚(20~35%) 糖类(20~25%) 有机酸(3%) 脂肪(8%) 色素(1%) 芳香物质(0.005~0.03%) 维生素(0.6~1.0%) 水溶性部分(2~4%)
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
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 六、黑茶的加工
•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 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 主要产于湖南的安化县、湖北、四川、云 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安化黑茶、 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 云南普洱茶等。
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二、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生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 。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 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现
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 俗。
二、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 槚 , 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 煮羹饮。”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一、绿茶加工 干燥:
一、红茶加工
红茶属全发酵茶,揉捻后发酵使叶 子变红是工艺关键。中国红茶分小种红 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
1、小种红茶:制造中最后干燥时用松柴烟 熏烘干,因此有明显的松烟香味。
基本工艺流程: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烟熏烘干
二、红茶加工 1、小种红茶
二、红茶加工
2、工夫红茶:制造中讲究发酵适度、文火 慢烤烘干,如祁门工夫红茶,具有特殊 的高香。 基本工艺流程: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烘焙
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 发黑,形成了黑茶。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 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 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 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 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 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汤色橙黄,叶片 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 五、白茶的加工
•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的特 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 等地。基本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 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 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 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 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 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 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 五、白茶的加工
•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
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
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
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
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
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
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
五、从蒸青到炒青
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 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
茶歌》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
“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诗中就
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 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到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 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 都有较详细的记述。
其基本工艺流程:
茶坯处理一鲜花维护一拌和窨花一通花散 热一收堆续窨一出花分离一湿坯复火干燥 一再窨或提花。
三、乌龙茶加工
1、岩茶加工工艺 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
—干燥
三、乌龙茶加工 1、岩茶加工工艺
2、铁观音加工工艺
鲜叶——晒青——凉青——做青——炒 青——初揉——初烘——初包揉——复 烘——复包揉——足火。
• 伴随水分散失,细胞液浓缩,细胞膜透性增强,酶 活性增强,为发酵打基础。
• 内含物发生部分变化—可溶性物质(糖、氨基酸 等);香气等。
4、红茶加工流程
2)发酵: 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类化合 物酶促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 程,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 发酵的目的:
在酶促作用下,鲜叶中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化 学变化,形成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四、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唐代已有散茶,陆羽《茶经》:“饮有 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
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
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一曰片茶、 一曰散茶。”
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
元璋下令改贡饼茶为芽茶:“庚子 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 笋……”。
• 发酵原理:
儿茶素
双黄烷醇类
PPO+O 2-
邻醌 ………..初级产物
聚合
还原 联苯酚醌……中间产物(无色,溶于茶汤)
+O 2-
茶黄素(TF).…橙黄色,溶于茶汤
偶联氧化+O 2-
茶红素(TR)….深红色,溶于茶汤
不溶性物质………棕褐色,叶底
五、花茶加工
花茶是将绿茶或红茶用香花拌和,使茶叶 吸收花香后而制成。
• 四、黄茶加工
•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 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 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 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 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 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 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 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 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 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