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经典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运用(及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运用(及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语言运用(及答案)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

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下联:________【答案】(1)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只有爱国了,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尊严;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2)鲁迅留学日本时,看影片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旁边看热闹的中国人竟漠然以对,鲁迅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的精神。

(3)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首先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爱自己的国家,只有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其次我们要明确“个人”是一个小的范围,而“国家”是一个大的范围,在国家利益之前,我们都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去服从国家的利益。

据此简要作答即可。

注意题干要求80字以内。

(2)本题题干要求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所以只简单叙述这个故事就可以。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

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

2018年语文全国统一考试 (Ⅰ卷)含答案

2018年语文全国统一考试 (Ⅰ卷)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Ⅰ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于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语文】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乐山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含答案)

乐山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含答案)

乐山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

(每点不超过六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

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2)阅读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

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________三顾茅,诸葛亮________。

【答案】(1)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做读书笔记;加深理解,拓宽视野(3)刘玄德;隆中决策【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从从筛选出如下关键句: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整合出答案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①第一个方法是写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的作用,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真题与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真题与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主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廷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阅读经典的问题阅读答案

阅读经典的问题阅读答案

阅读经典的问题阅读答案①一个民族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是该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辉煌结晶。

诸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和二十五史尤其是前四史等等。

然而,经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与宣扬,而在于学与用,在于有益于世道人心。

可是如今谁还读经典?读它又有何用?这倒真是个问题。

②问题一:快与慢。

而今是信息时代,是云计算时代,一言以蔽之,一切都要“神速麻利快”。

不过,人生就像开车,车速越快,车手就越需要镇定,车子的油耗也就越大。

同理,生活节奏越快,就越要打起精神,安妥灵魂,就越需要汲取大智慧与正能量。

先贤有训:停留长智。

停留是慢,长智是快,不长智,如何快?孔子有言:过犹不及。

过是太快,不及太慢,二者皆不合度,然而不及却胜于过。

这就好比烧菜,与其烧煳了,还不如夹生的好。

攻读经典,比之于吞咽文化快餐,无疑是繁难的,缓慢的,但却是长智的,必须的。

③问题二:虚与实。

就虚实论,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经济最实,文化至虚。

然而,“利者义之和”,乃经济之纲;“政者正也”,属政治之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社会之基;“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乃军事之要——文化又成为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等不可须臾或缺的灵魂。

文化乍看一无所用,实则无时不在,无处不用;无用正是其大用所在,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不要轻言实则有用,虚则无用。

人生就是一个虚实相间有无相生的过程。

俗话说,日子如流水,人生似赶路。

可是你能拎得清哪一步是虚的,哪一步是实的,哪个时辰是有用的,哪个时辰是无用的吗?俗话还说,走路不用问,大路好走小路近。

小路小道,大路大道;小道小目标,大道大方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经典传大道,岂可不读乎?④问题三:远与近。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就时间而言的。

有不少人误以为,时间越近的东西便越当“浓墨重彩”,时间越远则越是“云淡风轻”。

事实上,观点和学说价值的大小,与时序远近并不构成比例关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并作为历史的实例哲学,观照着现实乃至未来。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课内积累(36分,选择题每题3分)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 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恻隐之心(哀痛,怜悯)C. 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受)D. 天下归仁焉(归顺)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应译为“勤勉”,句意为:工作勤勉,说话谨慎。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忍”,应译为“狠心对待”,句意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D.“天下归仁焉”中的“归”,应译为“称赞,称许”,句意为: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

故选B。

2.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B. 治之于未乱C. 仁以为己任D.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图片【答案】B【解析】【详解】例句状语后置句,句意为:古代想要把自己光明德性在天下昭明的人。

A项,判断句,句意为:谦辞礼让图片心是礼的发端。

B项,状语后置句,句意为:在事物没有出现乱象之前,就要治理好。

C项,宾语前置句,“以仁为己任”,句意为: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

D项,省略句,“或以(之)封”,句意为: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

故选B。

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怵惕(chù)要誉(yào)瓠落(huò)鬻技(yù)B. 羞恶(wù)大瓠(hù)呺然(háo)贻种(yí)C. 车毂(gǔ)掊击(pǒu)累土(lěi)恶施(wū)D. 埏埴(shān)户牖(yǒu)龟手(jūn)洴澼(píng)【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音的能力。

杨国荣《经典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国荣《经典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

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0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10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10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答案】
102. D
103. D
104. C
【解析】
10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D项,“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错误,原文“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不能说“充分借鉴吸收”。

故选D。

103.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D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目的是肯定“学无中西”进而论证“经典的普遍意义”。

故选D。

104.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
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错误,原文只说“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没有说“应该摆脱”“着重”;B项,“只有……才……”没有依据,无中生有;D项,“不排斥”错误,原文“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故选C。

【点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