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试复习题
哲学复习题

哲学复习题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1.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包括:( ). A.道学B.心学C.佛学 D.气学2.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 ).A.维特根斯坦B.胡塞尔C.罗素D.萨特3. 在近代中国直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人是:( ). A.利马窦 B.钱钟书 C.林纾 D.严复4. 中国现代哲学包括哪三大思潮 (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B.中国化的科学哲学C.现代保守主义哲学D.现代激进主义哲学5. 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 ). A.人论 B.在论 C.是论 D.道论6. 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 ).A.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法则B.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C.因果关系是一个知性范畴D.因果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7. 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论B.形而上学C.伦理学D.美学8. 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9. 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10. 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 ).A.康德B.黑格尔C.弗雷格D.罗素11. 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A.真谛,世谛,俗谛B.真谛,义谛,胜谛C.空,假,中D.空,假,真12. 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B.《词与物》的发表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D.《新唯识论》的发表13. 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4. 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笛卡尔B.斯宾诺莎C.休谟D.莱布尼茨15. 逻辑推理的类型有:(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数学推理 D.物理推理16. 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是指:( ).A.理想语言存在的教条B.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教条C."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教条D.还原论的教条17.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大致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 )A.先秦哲学B.唐代哲学C.宋明哲学D.当代新儒学18.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19. 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是:( ).A.心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物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B.心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物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C.心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物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D.心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物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20. 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为"近代经验论之父的哲学家是:( ).A.笛卡尔 B斯宾诺莎 C.休谟 D.洛克21. 经验实在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包括:( ).A.理性实有论B.常识实在论C.新实在论D.批判实在论22. 就对中国历史的实际影响来说,中国文化的主干包括:( ).A.儒家B.佛家C.道家D.墨家23. 功利主义通常被划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即:( ).A.个人功利主义B.道德功利主义C.行为功利主义D.规则功利主义24. 在艺术定义上提出"家庭相似论"的哲学家是:( ).A.胡塞尔B.维特根斯坦C.罗素D.萨特25.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巴门尼德26. 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有:( )A.观念论B.经验论C.唯理论D.批判论27. 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28. 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杜威B.皮尔士C.詹姆士D.刘易斯29. 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 ).A."自诚明"B."自明诚"C."为道"D."为学"30. 以下属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利奥塔B.福柯C.德里达D.海德格尔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1. "是"与"应当" "是"与"应当"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的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2. "宇宙论"与"本体论"宇宙论(Cosmology)原指这样一类相互关联的研究,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涉及整个世界.就其用途来说,宇宙论又可分为两类:属于哲学的和属于科学的.属于哲学的宇宙论又称"前本体论",在古希腊即自然哲学,在中国古代则指"本根论".本体论(Ontology)作为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经常被当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根据对于什么是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本体具有"是论","在论","道论"三种不同形态.在理论形态上,本体论是宇宙论的一种深化.3. "决定论"与"宿命论" 所谓决定论,意味着承认普遍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被决定的.把决定论的观点推到极端,就成了宿命论.宿命论否定任何自由的存在,它把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4. ."必然真理"与"因果关系"一般认为,必然真理之所以是必然真理,就在于它们是通过逻辑的或数学的方式而获得的.而通过逻辑的或数学的方式获得的真理,是在任何可以设想的情况下都成立的真理,否则它就是不可能的.按照大多数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有关因果关系的陈述则是一种条件叙述.归根到底,它不过是描述一种已观察到的自然界规律性即"习惯"而已.因果关系不但可以在逻辑上被证明是一种经验上的习惯,而且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它的概念上的起源.所以,如果说必然真理是具有某种绝对普遍性的东西的话,那么,因果关系却并非如此,它通常是和人类的经验习惯联系在一起的.5. "理解"与"认识" 理解和认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这外进行思想,而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认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而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如果说,对于"是",我们可以认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会的.6. "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 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切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乏决定如何可能做到责任的需要和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如果说,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那么,弱决定论则在另外一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7. "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就"身心关系"而言,总是涉及到这么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物理的方面,或者叫"物理事件",它表现为是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另一个是心理的方面,或者叫"心理事件",它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有公开的可观察性和没有公开的可观察性,是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之间的第一主要区别;心理事件之区别于物理事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心理的东西不像物理的东西那样,能明确地测定它的空间位置.8. "为道"与"为学"老子将人的认知活动区分为两种:"为道"与"为学"."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为道"和"为学"不同.它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在两者的关系上,总的说来,老子是主张用"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而"为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为道".9. "自诚明"与"自明诚"这两种观点指的都是儒家哲学的认识论路线.《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在这里,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可以殊途而同归.三,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或区别是什么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包括数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家,诸如,逻辑实证(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从总的方面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2. 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有何异同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分析.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日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理想的人工语言,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如果说理想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的话,日常语言学派则是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日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根本目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这表明日常生活本身就蕴涵着真理.可见,日常语言应该受到重视,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3.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是作为所谓"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这一切都是应当受到彻底质疑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通常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4. "是论"的意义是什么从"是"的角度来研究"bei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是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逻辑必然性是"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学,代表了西方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5. 在论"的意义是什么从"在"的角度来研究"bei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在论"."在论"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的新的形式.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也就是主张"返回到事物本身";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6. "道论"的意义是什么从"无"的角度来研究存在问题,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道论".(1)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是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2)它主张"有生于无",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3)它主张"一切皆变",因而无论道家还是佛家的哲学思想都贯穿了辩证法思维,等等.但道论过分强调存在的非存在特性,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缺乏科学意识和避世主义,个人滑头主义的倾向.7. 什么是非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所谓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行为的道德性就远不是单纯从结果的方面就能讲清楚的,道德必须被置于一个比结果高得多的层面来理解.这就意味着,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一般认为,宗教的"圣谕论"与康德的"义务论",是这方面的两种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前者是指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即它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后者则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8. 请谈谈在美学上"客观论"和"主观论"的主要区别.在关于美的性质的论述上,所谓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根本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与客观论对立的另外一种见解是主观论,它坚持,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如果说,审美客观论在历史上是与理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审美主观论的理论基础就主要是得之于历史上的经验主义.自休谟以来,伴随着经验主义越来越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审美主观论也越来越在美学家中流行.9. 试述道家认识论的内容(1)在"为道"与"为学"两种认知路径中,道家更强调前者.(2)为了"体道",道家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两种神秘主义认知方式.(3)在认识的性质和局限上,提出从"生有涯知无涯"到"言不尽意",主张超越语言和认识的界限,直抵宇宙大道的本身.四、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
哲学第一课复习题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本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2、哲学的任务: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
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2)二者的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
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什么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图所示:人们对整个世界世界观总的看法根本观点用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统一哲学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根本原则方法论根本观点(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知识的内容自然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艺、伦理、经济学、政治等思维知识心理学、逻辑学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综合考试题库及答案

哲学综合考试题库及答案### 哲学综合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A.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D. 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答案: B2. 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什么?- A. 世界由物质构成- B. 理念是真实存在的- C. 知识来源于经验- D.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答案: B3. 康德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什么?- A. 感觉经验- B. 理性- C. 先验知识- D. 逻辑推理答案: C4. 尼采的“超人”哲学主要强调什么?- A. 道德的绝对性- B. 个体的超越性- C. 社会的和谐性- D. 知识的客观性答案: B5. 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意味着什么?- A. 事物发展的终结- B. 事物发展中的循环- C. 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 D. 事物发展的直线性答案: C#### 二、简答题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包括: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形态或结构;质料因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动力因是指导致事物变化或运动的原因;目的因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或终极原因。
2. 解释“存在即合理”这一哲学观点。
“存在即合理”是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主张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合理性,即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必然的,是世界精神或理性的体现。
这一观点强调了事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单纯的偶然性和无序性。
3. 阐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通过顺应自然,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 三、论述题1. 论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其哲学体系的基石。
他认为,怀疑一切可能被怀疑的事物,唯一不能怀疑的是怀疑本身的存在。
因此,思考的主体——“我”必然存在。
这一观点强调了主体性和意识的重要性,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复习题

1、P2.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P5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P9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方法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就是世界观。
4、P23可知论荀子说;“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6、☆半截子唯物主义: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上选择了唯心主义。
代表:费尔巴哈7、P23列宁的物质概念(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的界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意识关系所作的界定:物质不依赖于人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思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P2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具有绝对性,静止具有相对性。
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间的一维性(时间只有一个方向,矢量)10、P26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11、P2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①目的性和计划性②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P34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根本):矛盾具有a.同一性和斗争性b.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①量变质变规律: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②☆否定之否定规律。
13、P3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形而上学的观点14、P62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15、P6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问题C.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D.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答案:A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的B. 物质的C. 观念的D. 形式的答案:B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基础B. 认识的来源C. 认识的目的D. 认识的动力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A.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C.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D. 物质决定意识答案:A, D2.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因果律答案:A, B, C三、简答题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2.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四、论述题1. 论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思考和总结,形成理性认识。
同时,实践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促使他们去探索新的认识。
五、案例分析题1. 分析以下案例,说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其中的作用。
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公司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公司必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答:在这个案例中,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公司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来解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又推动公司进行产品创新。
哲学哲学思维复习题

哲学哲学思维复习题一、选择题: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 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实践的学科。
A. 社会关系B. 装修风格C. 感情变化D. 思维方式2.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部分。
A. 基础B. 细节C. 研究对象D. 应用领域3. 辨析是一个思维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来认识事物。
A. 比较分析B. 错误判断C. 情绪表达D. 主观臆断4. 赫尔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 火B. 水C. 地D. 空气5. 唯心主义强调()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A. 理性思维B. 客观实践C. 宗教信仰D. 感性直觉二、简答题:1. 请解释“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矛盾的存在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唯物辩证法强调人的认识必须通过对事物矛盾的辩证分析和综合来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演进的动力,社会的进步是在阶级斗争中实现的。
2. 请解释“质”的概念在哲学中的含义。
在哲学中,“质”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
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基础,是决定事物性质和行为特点的核心要素。
质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其他外在表现则是由质的性质所决定和制约的。
3. 简要阐述存在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是在存在之后才有本质的,个体的存在是超越了客观规律和命运束缚的独立实体。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感,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
唯物主义则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决定论的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都是受物质基础和客观规律所制约的,否认人类具有超越客观世界的自由意志。
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终极真理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
不可知论C。
诡辩论D。
二元论4.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与局部关系B。
一般与个别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关系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A.阶级性B。
科学性C.革命性D。
实践性10.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客观唯心论B。
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考试复习题卷A一、判断10分二、填空10分三、名词解释1、世界模式论P60杜林从他的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出发,认为在物质世界“出现”之前,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则就已经出现了。
这些原则发展、推论,构成了世界模式,其后才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与这些原则相适合。
2、黑格尔名之恶的无限性P76—77(杜林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出发,他的“无限性”概念是用思辨的方法在头脑中虚构出来的,是靠逻辑推论出来的,是被黑格尔批判过的抽象的无限性,即恶的无限性。
)黑格尔把无限性分为两类:真的无限性和恶的无限性。
他说:如果把一物变化为他物,他物再变化为他物,如此无穷进展,当作无限的话,那不是真正的无限,而是“坏的或消极的无限”。
3、时间和空间P8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物质的持续性,空间是指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4、康德P166康德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即他所谓的“自在之物”,但“自在之物”是不可智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达不到的“彼岸世界”。
他认为感觉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发生,但感觉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因而人们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5、蒙昧主义(启蒙运动前,包括.......)反对理性、反对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
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结果,主张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
它否定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或者宣传不可知论。
四、简述1、弗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他没摆脱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局限?P170—173恩格斯指出,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庸俗唯物主义,丝毫没有超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范围。
他们非但没有把唯物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一步,反而把其拖向后退了。
弗尔巴哈的缺点是没有把唯物主义彻底贯彻到底,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缺点,向前发展唯物主义。
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第一个缺点,是他没有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他受到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后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分不开。
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是没有把唯物主义学说贯彻到历史领域中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仍然是唯心主义。
他认识到唯物主义应当成为各门科学的基础,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本身,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但他没有把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协调起来。
造成这一缺点的原因在于,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由于长期在乡村过着隐居生活,脱离实践,使他不能在与论敌的论战中和与朋友的讨论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转变原来的阶级立场。
2、简述辩证法和相对主义区别?P252列宁阐明了两者区别。
指出:“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纳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括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这就是说,辩证法和相对主义虽然都承认相对,反对绝对化,但是它们对于相对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因此辩证法是在承认相对和绝对的对立统一之中来把握相对的。
与此相反,相对主义则只承认事物有相对的一面,否认事物有绝对的一面,认为相对和绝对是互相排斥的,绝对就是,相对就是相对,相对之中不包含绝对。
因此,相对主义是在割裂相对和绝对的相互联系的前提下承认事物的相对性。
在对待真理的问题上,辩证法和相对主义都承认知识的相对性,都承认相对真理。
但是,辩证法是在承认绝对真理(当然随之也就承认客观真理)的意义上承认相对真理并在两者的对立统一中去把握相对真理,而相对主义则是在否定绝对真理(随之也就否认了客观真理)的意义上承认相对真理。
五、论述列宁是怎样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批判马赫主义?哲学两条路线对立的实质所在?P213—214六、分析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就在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比自然规律少。
错误。
原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卷B一、判断10分二、填空10分三、名词解释1、自然哲学P73杜林的自然哲学是在他的世界模式论在自然界的应用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
自然哲学流行于17—19世纪初叶,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本身还不发达,不能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因而有些哲学家就企图依靠单纯的逻辑思维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理论体系,即自然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谢林和黑格尔,自然哲学虽然能猜测到自然界发展的一些规律,取得一定成就,但总的来说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补充现实的空白。
”2、达尔文P102英国著名生物学家。
其以《物种起源》为代表的学说,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发生、发展,比较正确的说明了生物物种和进化规律,有力地打击了统治生物学的宗教唯心主义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的物3、实在论P224素朴实在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信念,它坚信:“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4、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P156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即关于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思想,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反对了形而上学。
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5、原则同格说P222“原则同格”论是阿芬那留斯掩盖其唯心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花招。
所谓“原则同格”论就是“自我和环境的不可分割的同格”(即互相关联)的原理。
这就是说,自我(感觉、意识、观念、精神)和环境(非我、物、外部世界)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四、简述1、什么是先验论?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先验论的?P59—61(1)先验论:即哲学原则在先,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后,并要与原则相适应。
(2)恩格斯批判杜林“原则在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A. 杜林哲学体系的构成。
恩格斯引证杜林原文,让人们了解其哲学体系: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其哲学体系。
表明了杜林的哲学体系,第一,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第二,是形而上学的体系。
他的体系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即科学之科学。
B. 从“原则”出发和从事实出发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杜林从他的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出发,认为先有原则,再有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完全颠倒了原则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显然杜林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对此,恩格斯正确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和思想原则谁决定谁,谁适应谁,谁检验谁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和唯心的界线,并为以后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C. 揭示杜林陷入先验论的原因。
首先,杜林对思维、意识的本质及其来源做了唯心主义的了解。
恩格斯揭露:“他不仅以人类的名义来思维——这本身已经是件相当了解的事情,而且以一切天体上的意识的和能思维的生物的名义来思维。
”恩格斯在揭示杜林先验论的原因的同时,科学地阐述了思维、意识的来源问题。
其次,杜林哲学体系本身就是先验论的大杂烩。
他“把全部现实的基础从现实世界搬到思想世界。
”先验论的原则体系决定了他必然陷入先验论。
2、简述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P168—169表现在以下三点:(1)他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
(2)他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3)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列宁是怎样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批判马赫主义?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的内容与意义?P238—241(二)列宁总结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1)认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2)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3)认识是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这三个重要结论,概括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路线,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等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
六、分析假定一切物质都俱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确。
原因:自然界之所以会产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类的意识,这是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
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
所以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说白了,地球上没有人的时候,地球上的物质也会互相发生反应,就是最初等的物理,化学反应等。
人脑的反映就是就也是由这些低级的,初等的反应发展来的。
进一步证明了人脑的反映,即意识,是需要物质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