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语言传播和扩散过程的主要特征。

[西南大学2013年研]答:(1)外延性和连续性语言“波形扩散”理论指出,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这是语言传播和扩散的外延性。

在语言向外延伸过程中,语言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的,所以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2)距离衰减性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

语言的扩散过程也符合这个规律。

(3)层序性和阶层性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

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了明显的阶层性。

(4)复合性复合性是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七大汉语方言

七大汉语方言

七大汉语方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所使用。

汉语其中包括了众多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在这众多的方言中,有七大汉语方言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分别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客家话、上海话、吴语和湘语。

这些方言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七大汉语方言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讨。

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基于北京官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发音。

普通话的基础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古典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已经成为文官和功臣之间日常交往的标准语言。

在清朝以后,北京话成为了民间的通用语言,并在现代汉语标准化的过程中被普遍采用。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建立了国语推广会等组织,用以推广普通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成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在1980年代,国家实施了普通话推广计划,普通话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粤语粤语是中国南部广东省、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支的一种。

据考证,粤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西南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粤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粤语在广东省和香港地区非常普遍,而且在海外的华人社区也有着广泛的使用。

粤语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广东省和香港地区的语言之一,与普通话不同,粤语在这些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粤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方言之一。

闽南语闽南语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种。

闽南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海南岛及其周边地区,它集中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的一带,并且广泛分布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社区。

闽南语有着与普通话截然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是福建省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

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国南部地区客家人所使用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支的一种。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湖南省内的湘方言很复杂。

单从湘方言形成的原因来说就已经很繁杂。

湘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是行政区划,二是移民。

在这两大因素中,移民又是首要原因。

湖南省的湘方言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春秋时期的古楚语演变为西汉的南楚语,又由于移民的因素在明清时期分化为湘语和非湘语。

湖南湘方言内部同时又有着新湘语和老湘语之分。

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是它们在古浊声母上存在的差异。

新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不送气清音。

老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基本上仍保留了浊音。

根据湘方言各地方方言的特点,湘方言又存在着内部的分区。

关于湘方言内部分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科学、完善的变化。

原《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关于湘语的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改变为现在的五片(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州片)。

[3](二)长沙地理人口、方言概况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

长沙市的地理位置处于湖南的东部偏北,湘江的下游。

长沙市向东紧邻江西省的萍乡市,向南与湘潭和株洲两市相接,向西与娄底、益阳交界,向北与岳阳毗连。

地图坐标为东经111°53'-114°5',北纬27°51'-28°40',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7公里。

全市总面积11 81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 938.5平方公里。

长沙市2 010年调查的总人口已经达到704万,其中户籍人口高达651万,流动人口比例较多。

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主要有回族、苗族、土家族、壮族等。

长沙市内河流纵横,主要有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以及靳江河等大小河流。

整个市区地形呈东西高中间低。

主要山脉有大围山、桂芽山以及岳麓山,其中大围山是长沙辖区最高山脉,海拔1 616米。

岳麓山是长沙市区最高点,海拔仅300.8米。

全市地貌主要是以平原、丘陵为主。

长沙方言也称长沙话,属于湘方言中的新湘语,处于长益片中的长株潭小片。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章 语言文字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地域方言
第一节
百变汉字
第二节
文字趣说
第三节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地域方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千 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 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 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 方言。
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 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23
(二)称谓
“六亲”,即六种亲属,泛指父、母、兄、弟、妻、子。 “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
24
(三)称呼方式
1 称籍贯: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 2 称郡望: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 3 称官名: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 4 称爵名:爵位是贵族的封号,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贵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5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 称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 7 称谓自家人:“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 8 朋友称谓: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6种:
1 左形右声,如:清、松、城、渔、狸、情、描、帽、纺。
2 右形左声,如:鸿、领、救、战、郊、放、鸭、飘、歌。 3 上形下声,如:露、花、岗、草、笠、芳、窥、景、箱。 4 上声下形,如:烈、忘、警、恭、剪、堡、帛、贷、盒。 5 内形外声,如:闻、闷、辫、辩、问。 6 外形内声,如:圆、阁、衷、病、赶、厅、近。

七大方言

七大方言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

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

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

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

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

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

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20世纪湘方言概述

20世纪湘方言概述

【数据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2000年【文献号】133【原文出处】方言【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1【原刊页号】47~54【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200007【标题】二十世纪湖南方言研究概述【英文标题】On the Research of Hu'nan Dialects in the 20th CenturyBao Houxing,Chen Lizhong and Peng Zerun【标题注释】本文曾在1999年11月5至8日于桂林举行的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届学术讨论会上宣读,此次发表时作了修改。

【作者】鲍厚星/陈立中/彭泽润【作者简介】鲍厚星,生于1937年,湖北黄陂人。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东安土话研究》、《长沙方言词典》(合著)等著作,并发表过若干重要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长沙410081陈立中、彭泽润,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长沙410081【内容提要】二十世纪的湖南方言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世纪初期到四十年代,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时期;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大约十年时间,是以语音为重点的普查时期;第三阶段从八十年代初期到本世纪末期,是方言研究的全面发展时期。

【英文摘要】The research of Hu'nan dialects in the 20th century may beseparat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first period is from the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o the 1940s, which is thetransforming period from the traditional way to the modern one;the second period,with a span of about ten years,starts fromthe mid-1950s,which is the time of general fieldworks onphonetics;the third period 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to the end of this century,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dialectural research in all aspects.【关键词】湖南方言研究/转变时期/普查时期/全面发展时期the research of Hu' nan dialects/transforming period/theperiod of general fieldworks/the development period in allaspects.【正文】壹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时期1.1 开始用现代手段调查研究湖南方言早期研究方言的学者一般是利用传统的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的知识来研究寻求古今语言文字嬗变的轨迹。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四川方言的来历: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

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

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

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元末明初的移民古代的巴蜀地区,由于邻近的地缘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楚国与秦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语言方面,与楚国、秦国相近,如陕西治中地区与蜀地“梁益之间”的语言相近,川东与楚接壤,“巴蜀多楚人”。

在以后的历代战乱中,如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兵南侵等,都有一些外地人迁入四川境内,语言上与当地人融合。

对现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战乱中,移民入川的有四部分人: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

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当时称之为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逃亡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

红巾军由巫峡入川占领川蜀留下的义军,特别是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农民政权15年,其入川部下,多数是湖北人。

三是避祸入川的。

明朝官军占领湖广之后,一些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躲明朝官军捕杀之祸,从湖广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之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

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永忠率明军分别从北面和东面进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因傅友德、汤和均是安徽人,其部下也多为安徽人,有的留居四川。

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的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85户(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

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方言的形成原因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原因,也就是人口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接触。

?北方方言:地域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慢慢变大,但在古代,朝代更替,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人们逐渐南移,也就带去了他们的的语言,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从而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吴语:它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着(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湘语:根据记载,在殷末,也就是殷代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和原来的那些少数名族语言融合,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赣语: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

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湖南东北、湖北东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山区、安徽南部的安庆、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

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粤语: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现代粤语的鼻祖。

客家话:所谓“客家”,是相对“土着”而说的,指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居住的汉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方言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湘方言的主要特征 湘方言音档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扬雄《方言》已间接提到湘语,称为南楚,与荆楚并列。

楚语源自华夏集团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部族。

东汉时,中原汉人沿汉水经湖北南下至湖南,这一带经济得到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

后经三国东吴的治理,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秦雍(晋陕)一带北人沿汉水南下荆州,继而进入洞庭湖流域,使这一带的人口和经济进一步增长。

东晋、南朝将长沙、零陵等郡从荆州析出设立湘州,使湘与楚最终分道扬镳。

同期,介于湘和吴之间的豫章郡,人口也从35万增至166万,其社会发展与湘大体同步。

安史之乱,长安、洛阳士族及鄂北、豫南一带百姓又大批涌入湖南、江西。

江西一带先秦属南楚,又与吴语毗邻。

楚语和吴语差异并不大,三国时吴语和湘语更趋混同,江西则是“吴头楚尾”的过渡地带。

关于湘方言的早期文献
《方言》提到南楚36次、江湘10次、江沅2次、沅湘4次、沅澧3次、湘潭之间、九嶷湘潭之间、江
湘九嶷之郊、湘潭之原荆之南鄙、九嶷荆郊之鄙各1次。

《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从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人口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

《旧唐书·地理志》: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

湘方言的分布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过去将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类。

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中古全浊声母已清化。

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保留中古全浊声母。

现在按中古全浊声母今音的差异分为三片:(1)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的长益片,辖湖南32市县。

(2)资水流域的娄邵片,辖湖南17市县和广西全州地区4
市县。

(3)沅江流域的吉溆片,辖湖南8市县。

吉溆
片内沅陵地区有一片乡话区,归属未定,中古全浊声母今逢平声为不送气浊音,逢仄声为送气清音。

湘南永州和郴州地区为西南官话和土话并用区,土话归属也未定,中古浊声母今音一律为不送气清音。

湘方言的主要特点(1)
1、中古全浊声母今音无论清浊平仄,大多为不送气音,大体北
部一律为不送气清音(衡山、衡东平送仄不送,益阳部分为[l]声母,浏阳全送气),南部为不送气浊音,西部平声为不送气浊音,仄声为不送气清音。

例如,长沙:题[ti13]、地[ti11]、除[t y13]、住[t y11]、桥[t iau13]、轿[t iau11]。

益阳:淘[lau13]、
弟[li11]、成[l n13]。

双峰有[b d dz d ],无[v z d ];娄底有[b d dz d ],无[v z ]。

邵阳有[b d v dz z d ]:题[di11]、地[di24]、除[d y11]、住[d y24]。

2、中古泥、来母今洪音相混细音不混。

例如,邵阳:纳=辣[na33]、耐=赖[nai35]、脑=老[nau42]、奴=炉[nu11],泥[ i11]≠梨[ni11]、女[ y42]≠吕[ny42]。

长沙:脑=老[nau42]、娘[ ian13]≠良[lian13],奴=炉[l u13],泥[ i13]≠梨[ni13]。

湘方言的主要特点(2)
3、有ts、t 两套塞擦音声母。

知系字分归ts和t 组。

长沙:知[ts 33]、照[tsau33]、床[t yan13]、猪[t y33]、书[ y33]。

4、中古非、敷、奉母字与晓、匣母合口字今音相混。

例如,长沙:呼=胡[fu13]、冯=红[xo 13]、花[fa33]、怀[fai13]、会[fei11]、荒[fan33]、昏[f n33]、横[f n13];娄底:飞[xui44]、灰[xue44]、访[x 42]。

5、中古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今音大都为 声母,长沙:爱[ ai55]、奥[ au55]、安[ an33]、恩[ n33]、颜[ an13]、眼[ an41]、昂[ an13]、偶[ u41],益阳:爱[ ai55]、安[ a 33]、藕[ au41]、岩[ ai13]、鸭[ a55]、眼[ a 41]。

6、有一些文白异读现象,松:长沙so 33/tso 13、益阳s n33/l n13、娄底s n44/dz n13、湘潭s n33/dz n13、双峰s n55/dz n23,蚊:长沙u n13/m n33、益阳u n13/m n33、娄底un13/min44、湘潭u n13/u n33、双峰u n23/min55。

湘方言的主要特点(3)
7、只有一套鼻尾韵[n]。

中古曾、梗摄与臻摄混同,有的连通摄也都混同。

例如,邵阳:凌=灵=邻
[nin11]、兴=星=新[ in55]、蒸=争=珍[ts n55]、承=程=陈[dz n13]、升=生=身[s n55]、鹰=英=因[in55]。

8、有五到六个声调,去声分阴阳,入声大多自成一调,但无塞音韵尾。

例如,长沙: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双峰、娄底无入声。

长沙:忽福[fu24]、寂[tsi24]、寞[mo24]、北[p 24]、国[ku 24]。

湘方言的主要特点(4)
9、中古阳声韵纷纷脱落鼻尾,鼻化元音丰富。

例如:
班盘瞒摊展帮蒸争珍长沙pan33po 13mo 13t’an33ts 41pan33t n33ts n33t n33益阳pa 33p 13m 13t’a 33ts 41p 33ts n33ts 33ts n33湘潭pa 33po 13mo 13t’a 33t ye 41p 33t n33ts n33 t n33班盘瞒摊展帮蒸争珍
娄底pa 44be 13ma 13t a 44t i 42p 44ts n33 tso 33 ts n33邵阳pa 55ba 11 ma 11t a 55tsa 42pa 55 ts n55 ts n55ts n55溆浦p 44b 13m 13t 44ts 33 p 44ts 44ts 44ts 44
长沙音档:北风和太阳
有一回,北风跟太阳在那里争哪个的本事大。

争咖半天子就是分高低不出。

咯时候路上来哒个走路的,他身上穿哒一件厚的大衣。

他们两个就讲好哒,哪个先让咯只走路的把他那件厚的大衣脱咖下来,就算哪个的本事大。

北风就做死地吹得去,不过咧,他越是个吹得厉害,那只走路的就把大衣箍得越紧。

背后北风冇得法子哒,就只好算哒。

过哒一下下子,太阳出来哒,他放肆地一晒,那只走路的马上就把那件大衣脱起下来哒。

咯下子北风只好承认,他们两个中间还是太阳的本事大。

湘潭音档:北风搭太阳
有阵子,北风搭太阳正好在争哪个的本事大。

争来争去就是分不清高低。

咯时世路上来哒只走路的人,他身上穿哒一件厚衣服。

他人一起就讲好哒,哪个能先叫咯只走路的人脱咖他的厚衣服,就算哪个的本事大。

北风流使攒劲发起风来,只是他越攒劲吹,那只走路的把大衣箍得越紧。

后背头北风冒得办法哒,只好就算哒。

过哒一刻唧,太阳出来哒。

他火辣辣的一晒,那只走路的流矢就把那只厚衣服脱咖哒。

咯下子北风只好认输,他人两个中间还是太阳的本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