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各种矿床工业指标

各种矿床工业指标矿床是指地质构造中含有经济利用价值的矿石和矿石原料的地层或岩体。
矿床工业指标是对矿床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矿床是否具备开发和利用的潜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矿床工业指标。
1.矿床类型:矿床可以分为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和能源矿床等几大类。
其中金属矿床又可分为有色金属矿床和黑色金属矿床。
矿床的类型直接影响到其开采和处理的方式。
2.矿床储量:矿床储量是指矿床中可经济利用的矿石或矿石原料的总量。
储量通常分为探明储量、可能储量和预测储量等不同程度的可信度。
矿床的储量大致可以反映其可持续开采的时间和潜在经济效益。
3.矿石品位:矿石品位是指矿石中目标矿物或矿石原料的含量。
品位越高,矿石中目标矿物所占比例越高,开采和选择性提取的效益越高。
品位是评估矿床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4.矿石开采和加工成本:矿石开采和加工成本包括矿床的开采成本、选矿成本、矿石破碎、磨矿和矿石浓缩等加工成本。
开采和加工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矿床的经济可行性和投资回报率。
5.采矿工艺:矿床的采矿工艺通常由矿石性质、矿石浓度、矿石的磨矿性能和选矿性能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矿床采用不同的采矿工艺,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堆浸法、浮选法、烧结法等。
6.矿石市场需求:矿床的市场需求是指矿石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
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矿床的开发价值和销售的可行性。
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市场需求不同,受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7.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包括矿床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含矿岩性、构造背景、成因类型、形成时代等。
地质特征是矿床成因和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
除了上述指标,还有矿床的技术可行性、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开发和管理政策等指标也是矿床工业评价的重要内容。
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矿床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矿产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资源储量类别表

资源储量类别表一、石油资源储量类别1. 探明储量:指通过实地勘探和科学评价已经确定的可商业开采的石油储量。
这些储量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石油工程评价,具备商业开发的条件,属于可靠的储量。
2. 推测储量:指在探明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地质理论和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推测而得的石油储量。
推测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
3. 有望储量:指在推测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和地质理论,预测出的潜在的石油储量。
有望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
4. 未探明储量:指在已有的探明储量、推测储量和有望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理论和地质条件,预测出的可能存在石油的储量。
未探明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风险较大。
二、煤炭资源储量类别1. 探明储量:指通过实地勘探和科学评价已经确定的可商业开采的煤炭储量。
这些储量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煤炭工程评价,具备商业开发的条件,属于可靠的储量。
2. 推测储量:指在探明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地质理论和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推测而得的煤炭储量。
推测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
3. 有望储量:指在推测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和地质理论,预测出的潜在的煤炭储量。
有望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4. 未探明储量:指在已有的探明储量、推测储量和有望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理论和地质条件,预测出的可能存在煤炭的储量。
未探明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风险较大。
三、金属矿产资源储量类别1. 探明储量:指通过实地勘探和科学评价已经确定的可商业开采的金属矿产储量。
这些储量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矿产工程评价,具备商业开发的条件,属于可靠的储量。
2. 推测储量:指在探明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地质理论和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推测而得的金属矿产储量。
推测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
现行金属矿产品位及规模划分表

1—
氧化矿石
—1
—2
锌
Zn
硫化矿石
—1
1—2
金属万吨
≥50
10-50
<10
73
混合矿石
—
2—3
氧化矿石
—2
3—6
铝
Al
Al2O3/SiO2
露采
—
≥
铝土矿
≥2000
500-
<500
Al2O3
Al2O3
Al2O3
坑采
—
≥
矿石万吨
2000
Al2O3%
露采
≥40
≥55
坑采
≥40
≥55
镍
Ni
硫
化 镍 矿
原生
≥g/t
铑
铱 钌 锇
Rh
Ir
Ru
Os
床
镍型
矿床
Pd
—g/t
≥g/t
伴生
矿床
Pt、Pd
g/t
Os、Ir
Ru、Rh
g/t
矿种
元素
符号
矿石
工业类型
品位
矿床规模
地壳
克拉克值
北祁连水
系沉积物
北山水系
沉积物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计算单位
大
中
小
铂
族 金 属
砂
矿
床
松散 沉积 型矿 床
Pt+Pd
g/m3
g/m3
Pt
-9×10-9
矿种
元素
符号
矿石 工业类型
品位
矿床规模
地壳
克拉克值
北祁连水
系沉积物
常见矿种工业指标及矿床规模划分标准

附件1:常见矿种工业指标及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备注:1•本表来源于2002-2003年颁布实施的18个勘查规范:《铀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199 —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0 —2002 )、《钨、锡、汞、锑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1 —2002 )、《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2 —2002 )、《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3 —2002 )、《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4 —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5 —2002)、《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6 —200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7-2002)、《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8 -2002)、《磷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9 -2002)、《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0-2002)、《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1 -2002)、《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2 -2002)、《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3 -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4 -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5 -2002)、《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行标,DZ/T 0216—2002);2•低品位矿:指矿石品位介于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之间的矿产。
矿石边界品位是矿石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指标,为划分矿石和废石的界限;矿石最低工业品位指工业上可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即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开发利用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最低品位。
铁矿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矿产资源含量分类分级由国家专门机构——全国储量委员会制订。
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1)表内储量: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能利用的储量。
(2)表外储量:由于矿物含量低,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石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和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就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基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基本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储量块段外推的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02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020一、引言固体矿产资源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储存并可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其储量的分类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潜力,为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根据矿床的产出地质条件和矿物组成,固体矿产资源可以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1. 金属矿储量金属矿包括铁矿、铜矿、铝矿、黄金、银矿等,其储量是指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价值的可采储量。
根据《国际矿产资源分类标准》(UNFC)的定义,金属矿储量可分为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两大类。
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实地勘查和勘探已经确认的资源储量,推测储量是指通过地质信息预测或模型计算认为可能存在的储量。
2. 非金属矿储量非金属矿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盐、石英砂、石英石、粘土等。
非金属矿的储量评估同样按照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两大类进行分类,以反映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开采潜力。
根据储量的确定性和经济成矿条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还可分为地质储量和经济储量。
地质储量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勘探和实体验证证明的具有一定储量的资源,而经济储量是在地质储量基础上,考虑资源开采成本、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因素后得出的能够经济开采的矿产资源储量。
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全面评估1. 固体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根据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调查,我国金属矿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地区,非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世界范围内,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非金属矿则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非洲和亚洲。
2. 资源储量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一些资源的储量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比如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资源,而一些新兴资源的储量则逐渐增加,比如锂矿、稀土矿等。
3. 开采技术和成本随着科技的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和成本也在不断改变,比如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大型矿石破碎设备的使用等,这些都对资源储量的评估和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

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
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枯竭,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预测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科学家们提出了重要
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以便更准确地指导矿产勘探和开发工作。
根据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特征,重要矿产预测类型
划分方案将矿产资源分为几大类:
1. 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如铁矿石、
铜矿石、铝矿石等。
金属矿产的预测主要依据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床类型和成矿地质过程等因素进行分析和划分。
2. 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包括石灰石、石膏、盐矿、磷矿等,这些矿产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化肥和化工原料等领域。
非金属矿产
的预测主要依据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等
因素进行分析和划分。
3. 能源矿产,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
矿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资源。
能源矿产的预测主要依据地
质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和沉积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
和划分。
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的提出,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矿产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推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474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474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其用途是:(1)作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可供边探边采使用;(3)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配合B+C级储量或C级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的储量。
二、锰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条件和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定<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锰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474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含量低,或有害组份含量高,而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依照勘探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将锰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 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相邻剖面矿 474体形态基本对应。
2.破坏和影响矿体的较大褶皱、破碎带以及较大的断层的性质已查明,其产状规模已较准确地控制,夹石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确定,变化规律已查明。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主要褶皱、破碎带和较大断层的性质已了解,其产状规模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
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基本确定,变化规律已了解。
D级--- 其用途有:①作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依据;②一般矿床,在有C级以上的储量配合条件下,部分D级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对于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复杂矿床,D级储量可供边采边探使用。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三>、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定4741.储量计算必须依据工业主管部门所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2.锰矿储量计算按探明的自然状态矿石计算,不计算金属锰的储量。
含杂质多而开采中极易获得净矿石的堆积锰矿床,应计算净矿石储量。
不同矿石类型的储量,一般应分别计算;不同工业品级的储量,当不能单独圈定时,可用统计法计算。
采空区储量应扣除。
露天开采地段的储量应单独计算。
3.对锰矿石在选治过程中综合回收的有工业价值的伴生组份,应单独计算储量。
锰矿石中的铁一般不算储量,当其局部富集成铁矿石时,可按铁矿石工业指标计算铁矿石储量。
4.锰矿石储量计算单位用“万吨”。
5.单剖面单工程控制的矿体不能计算C级及C级以上储量。
附录1天然放电锰矿石(锰粉)及化工用二氧化锰的参考技术标准(一)关于天然放电锰矿石(锰粉)的技术标准,国家尚未作出正式统一规定。
根据冶金部、轻工部两系统有关企474对其它有害元素,一般厂定标准为:Cu<0.01%;Ni <0.03%;C0<0.02%;Pb<0.02%。
但各厂矿、企业使用上述标准时,尚存在以下问题:(1)有的锰粉二氧化锰含量高,但放电时间短;也有锰粉二氧化锰含量低,而放电时间长。
(2)影响电池储存性能的关键不是全铁含量多少,而是可溶铁的含量,因此,用全铁指标不合理,应改用可溶铁作标准。
(3)测定放电时间所采用的条件,如电阻、终止电压、温度以及放电时间是用连续放电或用间断放电计算等,生产放电锰粉的单位和电池厂等有关企业,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够统一。
(二)化工用二氧化锰矿粉,国家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现各厂矿企业多要求二氧化锰含量大于50%以上才能使用,对其它元素的含量要求:制硫酸锰时,Fe≤3%;Al2O3≤3%;CaO≤0.5%;MgO≤0.1%。
制高锰酸钾时,Fe≤5%;SiO2≤5%;Al2O3≤4%。
三、岩金矿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矿产储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因此,必须474准确掌握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的一般原则,合理的选择储量计算方法和确定各种参数,正确动用各级储量划分级别的条件,以保证储量计算的可靠性。
<一>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1、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发展需要,将岩金矿产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两类。
2、在矿床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研究程度,将岩金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A级储量全部由生产部门探求,地质部门探求的B、C、D级储量,其用途和条件如下: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也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
一般分布在矿体的首采部位。
其条件是:(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圈定范围内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主要依据的储量。
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 474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
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D级--- 其用途有:(1)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一般矿床中,部分D级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3)对于小而复杂的矿床用较密工程间距也难探获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也可以考虑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间距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或配合少量工程控制的储量。
<二>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1.必须根据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进行储量计算。
2.根据不同的勘探手段和工程分布情况,选择合理的储量计算方法。
按矿体、储量级别、类别和块段等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块段划分原则上与工程间距的基本网度相同,避免块段太大。
凡需要而且能够分采、分选在474地质上能对应相连的矿石类型,应分别圈定和计算储量。
3.矿体的连接与外推,一定要遵循矿床的规律合理连接,推定的距离也不应该都是工程间距的一半,而要考虑矿体的地质规律。
4.计算的储量是实际探获的储量,不扣除开采和选矿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
5.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伴生有用组份,对能利用的共生矿产,应计算储量。
6.应根据样品的基本化学分析结果为基础,计算金属量。
7.金矿石量用吨表示,金金属量用公斤表示;面积、体积、矿石量、金属量取整数,厚度、品位、体重取到小数点后两位。
对所取位数以后一位采用四舍六入,五逢单进双舍原则处理。
<三> 确定储量计算各项参数的要求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数值为依据。
1.面积测定:可用几何图形法或求积仪测定,用求积仪测定两次的误差不超过规定的误差时,以二次测定的平均值为准。
几何图形要尽量划得少而简单,以减少误差,储量计算图件,比例尺不小于1:1000。
2.平均品位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在样品长度不等的情况下,用加权平均法;当样长大致相等,可用算术平均法。
在计算工程平均品位时,如发现有高品位,应按照矿体474地质规律,确定是圈出富矿段或作特高品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