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word版本

合集下载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讲义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讲义
到五四,接受了这一排的想法,再加上中国的历史地位非常的为难,那么他们希望通过种种人文来救国,他们背后是有一个非常庄严很苦心的一个用心,但是我个人认为是不对的。所以五四之后产生了一个线性进步意识,就是他们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朝着一条直线发展,并且是进步的。在以这套的观念为核心,就发展出一种进步叙事,换句话来说,就是古代与现代之间就是一种绝对化了的单线进步过程。所以现代一定比古代更进步。所以汉赋、骈文就成了文人掌握了文字特权的精英分子关起门来的自我腐化,终究会被唾弃,会被淘汰。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于是他们把杜丽娘当成是个人觉醒,情欲解放,建立自我主体的一个高峰。(情不知其所起)这只是一个初步并且表面的东西,但是由于线性进步历史的影响,我们认为个人的觉醒。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
绪论
欧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分析作家写作的原因:
1.纯粹的自大:
2.对美学的要求:
3.历史的行动:
4.对美学的要求:
5.政治的目的:
文学: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
善用自然万物的形象就能让诗更加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文学作品的分析不大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有美的规范的参与,才是文学作品,因为美的规范的参与,成了文学作品的特质。
文学历史的演变。文学史就是指有作品构成的整体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阐述各种文学的内容、形式、思潮、流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展,最后怎样演变的,然后去研究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如何的善变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史所关心的)。文学史的写作永远都有需求。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文学史也不是要来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勾勒出文学作品的历史图示。
所以对于神话我们应该要重新看待,不要以为那是他们在做白日梦,胡说八道,(怎么可能六月的腐草会化为萤火虫,这是《礼记·乐令》里面的话,这当然是生物学上一个很粗略的观察。可是事实上有他一整套的世界观,所以真的是我们现代人或者是一般人性都是非常无知而自大的,所以我希望我们真的要缩小自己,才能够看到对方那么的美好。)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第一单元:导论分析诠释原则与红楼梦人物关系《红楼梦》分析诠释之原则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

一、HenryJames(1843-1916)〈小说的艺术〉:「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

」「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於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著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

」别林斯基:「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

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

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

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他们也都同样的让我感到惊讶。

」「小说不是人类的自白,是对人类生活——生活在已经成为网罗的世界——里的一个总体考察。

」「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

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像的生命,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音乐的复调,是同时发展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的线),尽管它们完美的连结著,但却又保有它们相对的独立,……所有主张复调曲式的伟大音乐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声部之间的平等。

」二、浦安迪(AndrewH.Plaks)《中国叙事学》:「曹雪芹将『真假』概念插入情节——通过刻画甄、贾二氏及『真假』宝玉,通过整个写实的姿态——而扩大读者的视野,使其看到真与假是人生经验中互相补充、并非辩证对抗的两个方面。

『太虚幻境』的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毋宁说是含蕴著这一意思的;而〈好了歌注解〉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更可以说暗示著二元取代的关系。

欧丽娟精讲《红楼梦》

欧丽娟精讲《红楼梦》

欧丽娟精讲《红楼梦》欧丽娟细讲红楼梦小引作为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红楼梦》在这数百年的流传中,衍生出无数精彩的对话与论战。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红楼梦》。

读者在阅读历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喜怒,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曹雪芹笔下各形各色的人物,也就此在现代社会中活色生香。

欧丽娟教授的解读,将会尝试解析经典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进入曹雪芹与红楼梦贾府的世界,一步步剖析往昔时常为人所误解的种种行为与情思,重新认识这个人所共爱的小说经典。

《红楼梦》的世界是如此复杂乖隔,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面对的人性是如此深邃多变,这一次细细重读,或许能让我们与书中人,与作者曹雪芹的心灵更加贴近,从而发现一个全新的红楼梦景。

欧丽娟教授以《红楼梦》为范围,区分为文化与人物论两大范畴。

在文化方面,由于《红楼梦》吸纳传统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涵盖面甚广,将涉及「神话运用与诠释」、「谶语式的表达」、「悟道模式」、「游仙模式」、「喜居精神」、「母神崇拜」、「少女崇拜」、「大观园之设计与用意」、「诗歌表现」等主题单元,以建立全书的历史性纵深。

在人物论方面,为避免传统红学偏于单向度而扁平化,终以间化∕极化的道德评价为归趋的惯习,本课程将採取「情节联系的有机化」、「人物性格的丰富化」双绾交涉的解读方式。

挖掘出学界一般忽略的情节做为内证,进行全面的比对与整合,也对一般视为不证自明的叙事过程重新审察,釐清其中之因果关系与发展脉络,以呈现《红楼梦》所开展的突破独白型单一旋律的複调世界。

借此也让近乎刻板印象 (stereotype) 的人物恢复其圆形人物 (round character) 的丰富内涵,包括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四春、刘姥姥、晴雯、袭人等诸多角色,都是曹雪芹将种种个性客观地发现、并加以艺术地表现的成果。

专访台湾学者欧丽娟:《红楼梦》的真与假欧丽娟简介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word版本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word版本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第一单元:导论分析诠释原则与红楼梦人物关系《红楼梦》分析诠释之原则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

一、HenryJames(1843-1916)〈小说的艺术〉:「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

」「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於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著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

」别林斯基:「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

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

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

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他们也都同样的让我感到惊讶。

」「小说不是人类的自白,是对人类生活——生活在已经成为网罗的世界——里的一个总体考察。

」「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

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像的生命,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音乐的复调,是同时发展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的线),尽管它们完美的连结著,但却又保有它们相对的独立,……所有主张复调曲式的伟大音乐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声部之间的平等。

」二、浦安迪(AndrewH.Plaks)《中国叙事学》:「曹雪芹将『真假』概念插入情节——通过刻画甄、贾二氏及『真假』宝玉,通过整个写实的姿态——而扩大读者的视野,使其看到真与假是人生经验中互相补充、并非辩证对抗的两个方面。

『太虚幻境』的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毋宁说是含蕴著这一意思的;而〈好了歌注解〉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更可以说暗示著二元取代的关系。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无删减范文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无删减范文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1. 课程介绍本文是台大公开课欧丽娟教授讲授的《红楼梦》课程的讲义摘要。

本课程以《红楼梦》为案例,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该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文学思考的方法。

2. 课程大纲以下是本课程的大纲:- 第一课:红楼梦写作背景与作者概况- 第二课:红楼梦简介及人物分析- 第三课:红楼梦第一回分析- 第四课:红楼梦第二、三回分析- 第五课:红楼梦第四、五回分析- 第六课:红楼梦第六、七回分析- 第七课:红楼梦第八、九回分析- 第八课:红楼梦第十、十一回分析- 第九课:红楼梦第十二、十三回分析- 第十课:红楼梦第十四、十五回分析- 第十一课:红楼梦第十六、十七回分析- 第十二课:红楼梦第十八、十九回分析- 第十三课:红楼梦第二十、二十一回分析- 第十四课:红楼梦第二十二、二十三回分析- 第十五课:红楼梦第二十四、二十五回分析- 课程总结3.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红楼梦的内容为基础,全面分析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要素。

通过讲解,学生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概况,以及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课程中,欧丽娟教授对红楼梦的每一回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她重点关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指出了其中的社会寓意和思想内涵。

同时,教授还与学生讨论了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程收获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收获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理解红楼梦在其中的地位;- 熟悉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其写作动机和创作过程;- 掌握红楼梦的内容和结构,能够分析和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理解红楼梦中的社会寓意和思想内涵,进行文学评论和思辩;- 培养文学思考的能力,拓展视野,提升自我审美能力。

5. 参考资料- 教材:《红楼梦》- 欧丽娟(2010)〈八千世界纷纷如砂砾〉,《红楼梦研讨丛书》。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地中国文学史讲义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地中国文学史讲义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绪论欧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分析作家写作的原因:1.纯粹的自大:2.对美学的要求:3.历史的行动:4.对美学的要求:5.政治的目的:文学: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善用自然万物的形象就能让诗更加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文学作品的分析不大强调内容的思想性。

有美的规范的参与,才是文学作品,因为美的规范的参与,成了文学作品的特质。

文学的文,可以是天文、地文、人文。

钱基博先生认为在中国的早期,“文”字代表复杂、组织、美丽。

文学的内容量越丰富复杂,就越伟大。

复杂而有组织,(复杂就是言之有物),(组织就是言之有序),文的止境是美丽,悦人耳目。

日记不能称之为文学。

两种(切入点)approach1.文学的外部内容。

(1).作家。

当作品完成之后就与作者无关。

(2).社会脉络:历史时代,政治背景。

这样的背景对作家的影响。

(这种做法未必不好,但是作家的作品并非对时代如实的解读。

)陈寅恪,元稹的《莺莺传》,崔莺莺的崔姓是世家大族,就崔莺莺的行为来说根本不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所有的行为。

陈寅恪的考证崔莺莺根本就是一个妓女,不过是伪托高门。

衡量一个人不能架空来思考,必须要有脉络。

文本自成一格独立封闭的系统。

把文学的外部研究直接拿来做文本的依据是不对的。

文学的内部研究何谓文学史?1.历时性(贯时性),不同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研究。

2.共时性,只注意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各种文化或文学现象。

六朝开始就有很多文学集团,此即共时性。

文学史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历时性的展现,比如《诗经》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文学历史的演变。

文学史就是指有作品构成的整体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阐述各种文学的内容、形式、思潮、流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展,最后怎样演变的,然后去研究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如何的善变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史所关心的)。

文学史的写作永远都有需求。

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

文学史也不是要来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

听欧丽娟分析红楼梦(1)——导论(一、红楼梦分析诠释原则)

听欧丽娟分析红楼梦(1)——导论(一、红楼梦分析诠释原则)

听欧丽娟分析红楼梦(1)——导论(一、红楼梦分析诠释原则)一、千面红楼,阅读经典是一个审视自我的一个内省过程经典是静止封闭的,阅读是动态开放的,日本山本玄绛禅师的话:经典就是一块敲门砖,召唤出一个人来,就是你自己;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看一个人一件事的不同角度,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林妹妹,一千个由一千个哈姆雷特。

拿出我们自己,跟经典作一个激荡。

二、红楼梦分析诠释原则1、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来评价,要还原到作者的历史背景中理解。

2、读者的角色跟经典是一样重要的。

如果读者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内涵是简单的,投射的人物也是扁平简单的,如果读者是丰富的,投射的人物也是立体精彩的。

(个人认为,我们一般人的生活经历基本都比较扁平、简单,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丰富见识,提升自己的内心,尽力把我们自己提升接近作者的高度。

打破旧的自我,塑造新的自我。

)3、细读文本,注意细节。

英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亨利詹姆斯:写进这个小说的每一个部分都一样重要。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从具体的描写看到整体。

4、作者已死(任何一部作品完成,作者立即就死了,作品的生命在读者的解读中)。

昆德拉: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性。

经典作品是没有单一价值观主导的。

小说是对人类生活的一个总体考察。

小说家不是任何一个价值的代言人,甚至也不能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小说人物不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实验。

福楼拜: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中消失。

一个人要不断缩小自己,才能伟大。

作品也是,我们阅读的经验也是如此。

伟大作家是客观反映世界,不要用主旋律的模式来解读伟大作品。

伟大作品一定是立体的,反映千面人性,很多作家笔下的人物,有自己的生命,写到后来,作者都无法猜测这个角色的下一步发展。

(个人认为,伟大作家都有一颗悲悯的心,传世作品都由一种俯瞰众生的情怀,不管作家的目光聚焦在英雄美人政治家,还是平明百姓小人物,都一样悲悯之心。

不管李白杜甫白居易,四大名著,还是近代沈从文作品等等,都由超越时代的强大力量。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讲义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讲义
(2).社会脉络:历史时代,政治背景。这样的背景对作家的影响。(这种做法未必不好,但是作家的作品并非对时代如实的解读。)陈寅恪,元稹的《莺莺传》,崔莺莺的崔姓是世家大族,就崔莺莺的行为来说根本不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所有的行为。陈寅恪的考证崔莺莺根本就是一个妓女,不过是伪托高门。衡量一个人不能架空来思考,必须要有脉络。
文学的历史包含古今各式各样的作品,重要的是以历史的特性而言,就是在时间序列的先后关系当中所开展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的简明而具体的历程,这个历程包括这个文学的观念或者文学的艺术性如何进展,有过怎样的曲折,然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之间通过怎样的取舍而彼此衔接起来使得文学越来越走向丰富和深入,在艺术上进行怎样的创新和更迭。
中国文学史的诞生,我们追踪蹑迹,最早是1904年,是林传甲先生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的,是历史上第一本以中文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比这个作品更早的中国文学史作品是英文,1901年出版。日本人用日文写的中国文学史时间也不亚于这本,数量恐怕更多。所以日本人为了了解中国做了很多事情,这是非常恐怖的,要打倒你的敌人之前就是要好好地了解他。日本人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数量非常惊人!
到五四,接受了这一排的想法,再加上中国的历史地位非常的为难,那么他们希望通过种种人文来救国,他们背后是有一个非常庄严很苦心的一个用心,但是我个人认为是不对的。所以五四之后产生了一个线性进步意识,就是他们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朝着一条直线发展,并且是进步的。在以这套的观念为核心,就发展出一种进步叙事,换句话来说,就是古代与现代之间就是一种绝对化了的单线进步过程。所以现代一定比古代更进步。所以汉赋、骈文就成了文人掌握了文字特权的精英分子关起门来的自我腐化,终究会被唾弃,会被淘汰。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于是他们把杜丽娘当成是个人觉醒,情欲解放,建立自我主体的一个高峰。(情不知其所起)这只是一个初步并且表面的东西,但是由于线性进步历史的影响,我们认为个人的觉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第一单元:导论分析诠释原则与红楼梦人物关系《红楼梦》分析诠释之原则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

一、HenryJames(1843-1916)〈小说的艺术〉:「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

」「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於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著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

」别林斯基:「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

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

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

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他们也都同样的让我感到惊讶。

」「小说不是人类的自白,是对人类生活——生活在已经成为网罗的世界——里的一个总体考察。

」「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

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像的生命,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音乐的复调,是同时发展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的线),尽管它们完美的连结著,但却又保有它们相对的独立,……所有主张复调曲式的伟大音乐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声部之间的平等。

」二、浦安迪(AndrewH.Plaks)《中国叙事学》:「曹雪芹将『真假』概念插入情节——通过刻画甄、贾二氏及『真假』宝玉,通过整个写实的姿态——而扩大读者的视野,使其看到真与假是人生经验中互相补充、并非辩证对抗的两个方面。

『太虚幻境』的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毋宁说是含蕴著这一意思的;而〈好了歌注解〉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更可以说暗示著二元取代的关系。

这样解释,似乎才符合赖以精心结撰全书的补衬手法。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由於读者一般都是同情失败者,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一概将黛玉、晴雯的高尚与宝钗、袭人的所谓的虚伪、圆滑、精於世故作为对照,尤其对黛玉充满赞美和同情。

……(宝钗、袭人)她们真正的罪行还是因为夺走了黛玉的婚姻幸福以及生命。

这种带有偏见的批评反映了中国人在对待《红楼梦》问题上长期形成的习惯做法。

他们把《红楼梦》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并且是一部本应有一个大团圆结局的爱情小说。

」「除了少数有眼力的人之外,无论是传统的评论家或是当代的评论家都将宝钗与黛玉放在一起进行不利於前者的比较。

……这种稀奇古怪的主观反应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部分是由於一种本能的对於感觉而非对於理智的偏爱。

……如果人们仔细检查一下所有被引用来证明宝钗虚伪狡猾的章节,便会发现其中任何一段都有意地被加以错误的解释。

」第二单元:神话神话专题I‧石头神话《红楼梦》的神话操演及其意涵(纲要)欧丽娟撰※参考资料:欧丽娟:〈《红楼梦》中的神话破译—兼含女性主义的再诠释〉,《成大中文学报》第30期(台南:成功大学中文系,2010年10月),页101-140一、石头神话(贾宝玉)同时包含自宋玉、司马迁、董仲舒、东方朔等以来「士不遇」题材,与苏轼、辛弃疾等以「补天石被弃」自喻的历史悲愤(刘上生《走近曹雪芹—《红楼梦》心理新诠》)(一)远古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列子‧汤问篇》:「然则天地亦物与。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二)祖父曹寅:(朱淡文《红楼梦研究》)1.曹寅《楝亭集‧诗钞》卷一〈坐弘济石壁下及暮而去〉:「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

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

浮光自容马,天风鼓空碧。

露坐闻遥钟,冥心寄飞翮。

」2.曹寅《楝亭集‧诗钞》卷八〈巫峡石歌〉:「巫峡石,黝且斓,周老囊中携一片,状如猛士剖余肝。

……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

或疑白帝前、黄帝后,漓堆倒绝玉垒倾。

风煦日暴几千载,旋涡聚沫之所成。

胡乃不生口窍纳灵气,崚嶒骨相摇光晶。

嗟哉石,顽而矿,砺刃不发硎,系舂不举踵。

砑光何堪日一番,抱山泣亦徒湩湩。

」(三)石头神话的意义:1.母神(太初之母、大地之母)的崇拜:(1)「蛇」与「肠」:「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女娲「一日而七十化」、「抟土造人」(《淮南子‧说林训》)※梅新林抉发女娲之为「孤雌纯坤」的性别意义,以及在书中神俗二界分化而成的母神递接与循环的完整系统,可谓最具洞见。

兹将其说简化列表如下:神界俗界女娲→(警幻仙子)==*==贾母→刘姥姥(救世之神)(命运之神)(命运之神)(救世之神)(2)「女蛙」——「女娲」之源(3)「乱伦」母题的导入——「末世」的表徵之一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见人面蛇身的女娲、伏羲交尾图,「伏羲居左捧日,女娲居右捧月」,并伴随结草为扇、障面遮羞的故事与图像2.「末世」的背景:(1)点出贾府运势之大环境,作为悲剧的起点(具体定义)(2)无才补天——儒家「济世」理想的落空(相对於王熙凤与贾探春)3.顽石的品性:(1)畸零的处境——道家「逍遥」理想的落实,「畸於人而侔於天」(2)坚硬执著——「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吕氏春秋‧本味篇》)「石生而坚」(《淮南子‧说林训》)「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红楼梦》第二十二回)(3)「脱母入父」的成长失败与身分认同的暧昧失据——「赤瑕宫」的「瑕」字乃「玉有病也」,「正」「邪」二气的禀赋第二单元:神话专题Ⅰ(女娲补天神话)《红楼梦》的母神崇拜心理(简表)欧丽娟撰※参梅新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梅新林抉发女娲之为「孤雏纯坤」的性别意义,以及在书中神俗二界分话儿成的母神递接与循环的完整系统,可谓最具洞见。

兹将其说简化列表如下:神界俗界女娲→(警幻仙子)==*==贾母→刘姥姥(救世之神)(命运之神)(命运之神)(救世之神)第二单元:神话专题II‧皇英绛珠神话《红楼梦》的神话操演及其意涵(纲要)娥皇女英(林黛玉)欧丽娟撰(一)远古传说:《述异记》卷上:「昔舜南巡而葬於苍梧之野。

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

」(二)唐代李白:〈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三)晚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四)舜妃故事之意义补:绛珠仙草与西方灵河(一)《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

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文选‧别赋》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

」(二)《楞严经》:「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清‧华阳仙裔《金玉缘‧序》:「绛珠幻影,黛玉前身,源竭爱河。

」第三单元:谶语式的表达策略IV(物谶:联姻型的婚恋小物)《红楼梦》中隐谶的表达策略欧丽娟撰※参考资料:欧丽娟:〈论《红楼梦》中的隐谶系谱与主要表述策略〉,《淡江中文学报》第23期(台北:淡江大学中文系,2010年12月),页55-98。

脂砚斋:「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其中隐语,惊人教人,不一而足」评点家周春《阅红楼梦随笔》:「十二钗册多做隐语,有象形,有会意,有假借,而指事绝少,是在灵敏能猜也。

」所谓隐语,本为修辞的一种形式,即以隐约闪烁的话来暗示本意。

而其隐语类型,主要即是回目中所直揭的「谶」,如第22回的〈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与第75回的〈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脂砚斋也於第42回有关刘姥姥为巧姐命名之用意一段批云:「作签(谶)语以射后文。

」第5回「宝玉看正册一段」脂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

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谶」字初见於汉初贾谊〈鵩鸟赋〉,其原义本与「验」相通,而称谶不称验,或与方士有关。

所谓「谶」者,是一种特属於中国人的预言形式:《释名》:「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

」《后汉书‧张衡传》:「立言於前,有徵於后。

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梁.刘勰《文心雕龙》:「天命神道」观,「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

」一、历史中隐谶的主要类型(一)先秦:谶谣——韵文形式的隐语,有时配合图画而形成「图谶」「言∕事」之顺向落实,预言式的先见之明。

拆字法、双关法(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谐音法、别名法、关系法(社会关系或家庭关系)、特徵法、五行法、生肖法、对象隐喻法、时间隐喻法、地点隐喻法、过程隐喻法、直言法、综合法(二)两汉:谶纬(三)西晋:诗谶——「言∕事」之逆向追验,穿凿附会的后事之明《晋书‧潘岳传》潘岳〈金谷集作诗〉:「白首同所归。

」《南史》梁简文帝〈寒夕诗〉:「雪花无有蒂,冰镜不安台。

」〈咏月〉:「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

」二、《红楼梦》中的运用与内涵(一)谶谣:第5回人物判词、第22回灯谜诗(二)诗谶:1.一般抒情诗2.第63回「冰山一角式」的引诗法海明威:「冰山之所以雄伟壮阔,就是因为它只有1∕8浮在水面,7∕8沉在水底。

」(1)晚唐.罗隐〈牡丹花〉:「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穠华过此身。

」(2)晚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第22回脂批:「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

悲哉伤哉!」(3)宋.王淇〈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第20回脂批:「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

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著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