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4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清末新政ppt1 华东师大版

毕业学生数 教师数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769 4476 7 23862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52500
6912 31428 69475 258873 545338 1024988 1300739 1639641 1284965 1600000(约)
比较:君权的界定
中国:《钦定宪法大纲》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 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 权……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 院之权;…… 5.……用人之权,操之君 上…… 6.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 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7.总揽司法权;……
2167 2303 8064 19508 14846 23361
63556 73703 90095
资料来源: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北洋官立造纸厂试办章程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 申明“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 及时振兴”,1903年9月成立商务部, 颁发了一系列奖励事业的章程。
“真改革” 从背景、动机看,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下,清政府无法维持旧统治, 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动推行新政,有其真的因素。 从内容看,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官制、修刑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涉 及范围很广,很多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实现。 从结果看,新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影响超过了洋务运动 和戊戌变法,尤其在政治民主化方面进行了实践;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英国:《权利法案》
第9课清末新政第10课辛亥革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军将领合影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合影
四、评价
• 1、进步性: 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 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 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 但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 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 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 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 《钦定宪法大 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23条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 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 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二、过程
1、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背景: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起义或独立 (2)经过: • 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12) •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成立临时参议院 •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令
兴中会宣言
中国积弱,至今极矣!上则因循苟且,粉 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堂堂华国, 不齿于列邦;……有志之士能不痛心!……方 今强邻环列。虎视鹰邻,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 富,物产之多,蚕食鲸吞,已见效于踵 接;……。呜呼危哉!有心者不禁大声疾呼,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 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
清末新政PPT课件1 华东师大版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
编练新军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 裁汰绿营和防勇,仿照西方 建立“常备军”,采用新法 训练,使用洋枪洋炮。
袁世凯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庚子之后,清政府自身求改革的强烈愿望,也减少了 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1901年初,光緒皇帝發佈了一道上諭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 之吏多,豪杰之士少。……公事以文牍往来,而毫无 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 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光绪皇帝命令各 级官员,「参酌中西政要」,就吏治、民生、教育、 选举、军政和财政等提出意见,各按情形,或改革 或省并。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 绪的名义发布“预约变法”谕旨:
“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 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 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之务, 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 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 欲议振作,当议更张。”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
第9课 清末新政

材料三: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 立宪一事, 材料三 : 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 : “ 立宪一事 , 可
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摘自《东方杂志》 摘自《东方杂志》 材料三:君上大权: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 材料三 : 君上大权 :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 , 承永尊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 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 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 ——摘自 钦定宪法大纲》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 摘自《 涉。
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 客观原因:
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军的打击,
2、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901年——1905 1905年的新政措施
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 制、修订刑律等 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未触动政 治体制。 治体制。
新政的开始
(1)慈禧太后的变法上谕: 慈禧太后的变法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 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光绪朝东华录》 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光绪朝东华录》 (2)《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兴学育才( 应行整顿变通者(12条 兴学育才(4条) 应行整顿变通者(12条) 西法应当兼采并用者(11条 西法应当兼采并用者(11条) (3)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 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第9课清末新政【教学立意】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实现王朝自救,开始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一个曾经扑杀过变法维新志士的人物在短短3年后,倡言“变法”,像是一种历史的讽刺,而清政府在政治领域改革下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就恰恰揭露了其假立宪,真集权,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实质,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往往存在于矛盾之中,在这种“假维新”之下,又存在着“真改革”。
军事,教育,法律,经济等方面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并且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的改革成果。
因此,清末新政就是一把双刃剑,清政府渴望通过新政来实现王朝的自救,但是在晚清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面前,新政的许多措施事实上都走向了其目的的反面,非旦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它的灭亡。
这是中国民族在觉醒和抗争道路上,清政府一次沉痛的谢幕,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单元的宏观视角来看,本课属于华师大版第五分册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这一专题的内容。
在近代列强的欺侮之下,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救国之路。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晚清历史上的第三次改革运动,也是清政府的最后一次自救运动,它是中国人觉醒的产物,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就本课的知识结构而言,本课分为三幕内容“变法上谕的颁布”“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
主要介绍了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另外从清末新政实施的举措来看,改革分为非政治领域和政治领域。
清末新政不仅是清朝末期最后十年,行将就木的的改革运动,也是清朝穷途末路之时的自救运动,同时在政治领域内的改革也是一场舍本逐末的自亡之路。
清末新政时期在军事,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培养了新式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历史意识和问题思考能力都较高一高二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历史上的多次改革的学习,对改革运动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最新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

➢ 策略选择
示范 动机 模仿 效果
迁徙
感谢各位同仁及各位专家 敬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
• 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 加侵扰。
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1908年8月27日
《钦定宪法大纲》
今纷纷言立宪为图强良法,
其说未误,以为立宪而即可强 国……仅责之以立宪两字,则 大误者也。
——1906年8月 《东方杂志》
➢ 呈现方式
顶层设计 现实回应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历史第 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课件
➢ 内容主旨 ➢ 教学目标 ➢ 重点难点 ➢ 内容设计 ➢ 呈现方式 ➢ 教学策略
➢ 呈现方式
• 钦定颁行法律之权。
•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
• 召集、开闭及解散议院之权。 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
• 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阶段的假立宪、真集权。
三.教学过程:学习导论:1.国旗简介:黄龙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旗-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锤子镰刀旗-四色旗-五星红旗学习导论:2.光绪帝的3次改革:同光新政—百日新政—光宣新政强调:清末新政名称:维新新政-辛丑新政-光宣新政清末新政时间:①1901年-1905年;②1901年-1911年。
学习导论:两大主题:①“清末新政”;②立宪骗局第9课清末新政一.重点探究:1.清末新政开始的标志西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开始标志(观图)资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内外臣工)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西太后“预约变法”上谕一.重点探究:2.清末新政的原因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请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观图)资料:“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枇(shupi,甜高粱)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以解渴。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1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 之关于皇权14条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 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 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 十、总揽司法权。……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 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 协议。 ……
“日俄之胜负 ,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
致袁世凯的信
----1905年张謇
袁世凯
张之洞
张謇
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08年11月 1909年 1910年10月 1911年5月
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 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 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 ,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 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另立一新政府 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 一。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弥。…… 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确宗旨为立宪之预备。 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
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08年11月 1909年 1910年10月 1911年5月
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业新增82家,缫丝业新增70家
29696 10492
8800
,矿冶业新增73家,新建铁路里程
422公里,新增轮船航运业138家, 国1外900贸年 易递增19率0岁5入年7(0万%两以)上19。11年
年份
——数据来源于金—冲—及资料、整胡理绳自武:《张辛海亥鹏革《命中国史近稿代》通史·第五卷》
攻坚之年
1908年8月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叶宣赫那统拉帝·杏溥贞仪(1835-1908)
爱新皇觉父罗摄·政载王湉(载18沣71-1908)
新政改革 成效显著 问题不小
攻坚之年
重启之年
关键之年
推进之年
转向之年
广东省 谘议局旧址
(今广州中山三路 烈士陵园内)
谘议局代表多由地方士绅组
成,必须年满25周岁男性, 并包括如下条件之一:
皇族内阁 官心相背 中国首届内阁成员合影(1911)
改 革 开 始
1901
革 命 持 续
宪
预
政
备
编
立
查
宪
馆
设 成皇
颁 布 宪
立 谘 议
立族
资 政
内
法 局 院阁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吴
萍
惠浙 上
广
黄
樾
浏
州皖 司安
刺
醴
起起 起庆
杀 事 件
起 义
义
钦 州 起 义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 路已绝,将如之何?……近来读书一事人 皆视之甚轻,……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 以安。(1905年10月23日)”
山西乡绅 刘大鹏
科举尽废 ——材料节选自《退想斋日记》
士心浮动
从晚190清1-财191政1年状民况族资本主义工矿企
财政 业增加(6159000家-19,11)资本总额1.4亿元, 这10年是此前40余年的两倍多。
晚清财政状况11)
4169
行政费用
33865
财(政庚子赔款)遍摊于十八省,民间已有
烦言。近则新政所需,无不用其摊派。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各种杂税,省省 不同,府府不同
10000 8800
3000
土药捐、肉捐、骡马捐、茶碗捐、茶摊 1200
捐、剃发捐、妓女捐、粪捐、果捐等六
义
镇 南 关 起 义
义
河 口 起 义
起 义
州 起
花 岗
武
义 起昌
义起
义
“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 可贵的开端,……蕴藏着足以启 迪后人的东西。”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他的著作 《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有这样一句名 言,他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 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 刻。”结合本课内容和所学知识,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有举贡生员以上出身者; 本国或外国中学以上毕业; 本省拥有5000元不动产者;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各地谘议局代表,30多万人签字 联名信,血书若干,断指若干
各地谘议局代表,2万多
驱散请愿 人签字联名信 各地谘议局代
绅心游离 表55人 资料整理自:侯宜杰《清末立宪运动史》
摄政王 载沣
指陈通省利病 筹计地方治安
——资料来源:张振鶴《清末民变年表》
革命派报刊 《民呼日报》(1909)
1901年
1905年
拉
决
开 新政改革 定
改 革
成效显著
实 行
帷 问题不小 预
幕
备
立
重启之年
宪
转向之年
立专—宪制—政《体论为中亡国国前灭途立种有宪之可毒望。之机》
立宪 立宪 立宪
立宪 立宪
专制国与—自—由《国新优民劣丛之报试》验第场62立。号宪
——资料整理自:楚双志《袁世凯集团与清末新政》
科举一日不废,则学校一日不能大 兴,士子永无实在之学,国家永无 救时之才,中国永无富强之日。
——袁世凯、张之洞联名:《奏请递减科举折》(1903)
废除科举是一项革命性的法令
——时任北洋大学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家立语(1905)
一个传统乡绅日记里的“废科举”
论采用西法 以政务革新为主
湖 广 总 督
张之洞
两 江 总 督
刘坤一
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06)
滦州煤矿(1906)
唐山细棉土厂(1902 )
劝业铁工厂(1906)
北洋工艺局(1903)
教育品制造厂(1905)
直隶总督 袁世凯 1902-1906 在任
北洋巡警学堂(1903)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04)
考察26国 访问100多座 历时8个月 行程12万里
1906年 在芝加哥考察
皇位永固 外患渐轻
1905年,赴欧洲考察大臣在罗马
内乱可弥
1901年
1905年 1906年
拉
决
开 新政改革 定
改 革
成效显著
实 行
帷 问题不小 预
幕
备
立
重启之年
宪
设 立 宪 政 编 查 馆
关键之年
转向之年
1908年
颁 布 宪 法
清末新政
采秫粃秆与皇帝共嚼,略 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 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 贴背共坐。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变 巨额代价
巨大教训
在路上(在逃跑)
各武始如因治如中情各 举备裕何人兴何西形就 所始如度才如因政参现 知修何支出何势要酌在
慈禧画像
论育才兴学 以教育改革为主 论致富致强 以变通成法为主
十来种捐税。
——《论近日民变之多》(1904)
29696
13492 10492
,县县不同,名
目不下百数十。
——梁启超:《中国国债史》 (1904)
1900年
1905年
1911年
年份
岁入(万两)
岁出(万两)
赤字(万两)
——数据来源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
杂外债税赔款日及增 民一心切捐丧税 失
从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 地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 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