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朗读停顿节奏划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重点文常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合称为“韩柳”。
二、句读停顿(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三、重点字词(一)一词多义(1)环: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2)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连词,表顺接)(5)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犬牙差互(交错)(二)词性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户(名作状,向西)(2)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伐竹取.道取:(开辟)(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3)日光下澈.澈:(穿透)(4)影布.石上布:(映)(5)俶尔..远逝俶尔:(忽然)(6)心乐.之乐:(以……为乐)(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9)不可久居.居:(停留)(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悄怆:(凄凉)四、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神悲伤,寒气透骨,使人感到凄凉幽深。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五、内容理解及主要写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如鸣珮环。
小石潭记原文朗读节奏划分

小石潭记原文朗读节奏划分介绍《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在夏天游玩小石潭的场景。
朗读《小石潭记》时,需要注意节奏的掌握,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意境。
节奏划分要点在朗读《小石潭记》时,可以根据以下要点对节奏进行划分。
1. 描述环境在朗读开始时,需要以缓慢的语速描述石潭的环境,如”石潭在郡西南三里许”。
此处应注意语调的平稳和语速的适中,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氛围。
2. 游玩过程接下来,可以适当加快语速,以模拟游玩的场景,如”衣巾渐乱,体温抵冰雪,行不得半里”。
这些描述应快速、流畅地朗读,以表达作者在游玩过程中的紧张和忙碌感。
3. 感受与想象在描写石潭美景时,可以减慢语速,用柔和的声音展现作者对景色的感受和想象,如”倜傥衣冠,放怀山水之间,卷红叶,跃明月”。
这部分可以用轻柔的声音朗读,以增强文章的意境和美感。
4. 总结在文章的结尾处,可以再次加快语速,突出作者赞美石潭的情感,如”不亦怡乎,不亦快乎!“。
这部分可以用豪迈、激昂的声音朗读,以表达作者的激动和感慨之情。
朗读示范描述环境:石潭在郡西南三里许。
方圆百亩,其中央有岛,曰伯夷、叔齐岛。
草木繁茂,籍甚葳蕨,尤藤萝丛生,纠结成绮。
又禾黍麦秖,撷之可食。
其土黢黑如玉案之色,埋地树芹之履,不受寒温,其稔如流。
游玩过程:坐者乘车骑马,行者徒步;游者拥袂而走,观者屏息而视。
初不少停留,迫于沃野逼人之险也。
树木修长,矫矫如禹之功;蓖蔓蕴结,申申如尔雅之意。
故急趋而仰之,亦巍然已。
感受与想象:倜傥衣冠,放怀山水之间,卷红叶,跃明月。
裹尸战殁,湮没于难。
所赢路非远,厥言非神。
而谁知其指理之所在乎?风生眉宇,水重宠态。
万水千山间,人独寻山水。
总结:何石潭之可人也!何石潭之可怅也!衣巾渐乱,体温抵冰雪,行不得半里。
山节藤纠,枝条结团,人有彷徨以愁悴者,石潭攀登黄叶梢头,体温喘息于丝藤之间。
总结朗读《小石潭记》时,通过划分节奏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小石潭记》基础训练(原卷版)

第10课小石潭记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俶.尔(chù)佁.然(yǐ)奉壹.(yī)幽邃.(suì)B.篁.竹(huáng)清冽.(liè)翕.忽(xī)为屿.(yǔ)C.为坻.(chí)为嵁.(kān)寂寥.(liáo)披拂.(fú)D.翠蔓.(wàn)龚.古(gōng)差.互(cī)珮.环(pèi)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B.为坻.(chí) 为嵁.(kān)C.参差..(cēncī) 佁.然(yǐ)D.俶.尔(shū) 翕.忽(xī)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斗.折蛇.行B.凄.神寒.骨C.日光下.澈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5.下列句中“可”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B.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C.日光下.澈下.见小潭D.凄神寒.骨林寒.涧肃7.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心乐.之C.其岸势犬牙..差互D.全石.以为底9.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卷石/底以出C.皆若/空游无所依D.四面竹树/环合10.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2)佁然不动佁然:(3)以其境过清以:(4)不可久居居: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A.斗折蛇行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C.潭西南而望D.凄神寒骨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9.第一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分)答: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处境和的心情。
(3分)答案:6.(4分)(1)大约(2)呆呆的样子(3)因为(4)停留7.(2分)D8.(3分)它的岸的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9.(2分)隔篁竹,伐竹取道10.(3分)凄清寂静,孤独寂寞,忧伤《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篇二」小石潭记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朗读停顿划分

《小石潭记》停顿划分如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10《小石潭记》练习(解析版)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我)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0《小石潭记》练习(解析版)
第十课小石潭记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shū)
B.为坻(chí)为嵁(kān)心乐之(lè)往来翕忽(xī)
C.幽邃(suì)珮环(pèi)犬牙差互(cī)隶而从者(dì)
D.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答案】B
【解析】此处“乐”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答案】C
【解析】A项应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项应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项应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8.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解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的清幽不为人所知与作者的人生际遇有相似之处,过于清冷的环境极易引发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对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含蓄地表露出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愤懑。“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一段中,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对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心情的曲折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朗读停顿节奏划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