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教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路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方面的表现,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监控能力。其次,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特点:以古今地图对比、实际案例等方式,展示海陆变迁的具体表现,如岛屿消失、陆地沉降、海岸线变化等。
3.分析海陆变迁的影响:讲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4.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海陆变迁研究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现代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地理信息素养。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例如,提出“为什么会出现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合理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究海陆变迁的成因、特点及影响。通过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会以一张展示我国沿海城市变化的卫星图片作为引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城市的海岸线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路变迁》。
(二)讲授新知
1.概述海陆变迁的概念与成因:讲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演变过程,阐述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海陆交接的地方教案

海陆交接的地方教案海陆交接的地方教材名称:小学地理课本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海陆交接的地方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
2.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认识海陆交接的地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3.了解海洋、海岸线和陆地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海岸线和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海陆交接的地方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
2.了解海陆交接的地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1.认识海陆交接的地方和海岸线的重要性。
2.培养保护海岸线和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示范一张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图上的海洋、陆地和海岸线。
请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地球形状和分布,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地球上有哪些地方与海洋直接相连?二、新课展示1.地图查询呈现平台课件查询呈现各个国家的海岸线,学生点击可以展开地图查看衔接海洋的陆地。
2.视频教学老师播放海洋探索的视频,介绍海底地形和海岸线的特征,以及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学生观看后,和小组成员讨论视频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海岸线如何形成的?②海洋为什么会对生态系统有影响?③保护海洋为什么很重要?三、组间探究1.游戏:“为保护海洋我来拍手”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游戏。
游戏规则为:一位学生开始拍手,其他学生都必须跟着拍,但在某一时刻,这位学生会忽然停止,如果有人继续拍手,就要被淘汰。
最后剩下的一组获胜。
2.小组研究要求学生自己在课本和各种资料下查找有关海洋和海岸线保护的信息,小组讨论,分享和总结有关的知识。
四、课堂展示学生向全班展示经过团队探究得来的制作海洋保护知识的展板。
五、课堂小结回顾课程重点,强调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海洋和海岸线。
教学反思:海洋和海岸线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景观和资源,同时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海洋、海岸线和海陆交接的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保护海洋和海岸线的重要性,培养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通过学生的小组探究和展示,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2)提问: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海陆分布?海陆之间有什么关系?2.探究海陆变迁(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
(2)展示案例:介绍我国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的形成、海南岛的演变等。
(3)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地质、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3.海陆变迁的影响(1)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展示案例:介绍海陆变迁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海陆变迁的防治(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止或减轻海陆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2)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政策、技术、环保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
5.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最新动态。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现象,提高地理素养。
2.分组讨论和展示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本节课在防治措施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海陆分布,询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你们所看到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吗?”(2)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定义:“那么,什么是海陆变迁呢?它指的是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位置的变动。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明白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互动探究、分组合作、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地球仪、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向学生介绍:沧海桑田,出自《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新课教学】板书: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等思考: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不断扩大?……学生回答: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②反映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因为围海造陆。
……教师归纳、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主要原因)地壳上升易使海洋变为陆地;地壳下沉易使陆地变为海洋。
(2)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海平面上升易使陆地变为海洋;海平面下降使海洋变为陆地。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主要指沿海地区填海造陆使海洋变为陆地。
板书: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学说提问: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证据。
难点:海陆变迁的过程及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基本组成,即陆地和海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在地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变化呢?2.学习海陆变迁的概念(1)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和范围发生变化的过程。
(2)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
3.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1)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化等海陆变迁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台湾海峡、红海等。
(3)举例说明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4)讲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4.学习海陆变迁的证据(1)讲解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海陆变迁的存在。
(2)展示地质学证据,如沉积岩、火山岩等。
(3)展示古生物学证据,如古生物化石。
(4)展示考古学证据,如古人类遗址。
5.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1)以某一地区为例,讲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6.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2)让学生分析某一地区海陆变迁的过程。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后作业(1)搜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海陆变迁的基本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但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问题。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海洋、大陆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了解海洋和大陆的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海洋、大陆形成与演变过程的教学。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貌形态?有哪些地方是水面?有哪些地方是陆地?2. 概念讲解(10分钟)首先介绍海洋和大陆的概念,分别是地球表面水占绝对比例较大的地区和地球表面陆地占绝对比例较大的地区。
然后介绍海洋和大陆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简要说明海洋形成的过程是地壳活动导致地壳下沉,形成盆地,进而被海水填满;大陆的形成则是地壳的隆起和抬升,形成陆地。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海洋和大陆的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例如,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地壳的隆起也使得大陆的面积增大。
然而,这也导致了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4.小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分析该案例中的海洋和大陆的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记录重要的观点和结论。
5.学生汇报(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思考各个案例中的海洋和大陆的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否相同或相似。
6.总结(5分钟)总结学生讨论的成果,强调海洋和大陆的变迁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四、课堂延伸分为以下两个延伸活动:1.请学生在家自行查找一些地球环境变迁的案例,用图片和文字进行记录,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分享。
2.请学生设计一些保护海洋和大陆环境的方法,比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讨论。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地域分异规律
专题6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教学案
【知识梳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一、自然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1、水分资源(参考P87)
衡量水分资源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根据_____________的大小,可将一个地区的水分资源状况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水分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
二、简述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的成因
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运用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原理举例说明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布局。
2、简述沿海和内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案例分析】:
1、亚欧大陆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
(1)写出亚欧大陆北纬30゜—60゜依次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的名称。
(2)概括亚欧大陆北纬30゜—60゜自然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读“北美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解答:
(1)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是________ ____带,
B是________ _____带,
C是________ ____带,
E是_________ ____带。
(2)图中自然带由A→B→E的依次更替体现
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
然环境中_____ 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3)图中自然带由B →C →D 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呈现_________ 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4)北美大陆东中西部的环境差异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
A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B 、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C 、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D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造成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度逐渐降低
B 、太阳辐射减弱
C 、夏季风水汽输送量逐渐减少
D 、植被覆盖率逐渐减少 3、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
A 、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
B 、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C 、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
D 、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 4、由沿海至内陆的地域分异最明显的地区是
A 、北美大陆中纬度地区
B 、南美大陆中纬度地区
C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D 、非洲大陆中纬度地区 5、下图所示范围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
A 、纬度地带性
B 、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6、下列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 .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不同的植被类型景观
B .在同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植被的不同
C .从乌鲁木齐向东到连云港,自然景观的变化
D .从天山山麓剑山顶,自然环境及组成要素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二、综合分析题
(一)读“北纬30°—60°亚洲、欧洲、非洲部分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图,完成 下列各题。
1、图中A 为______________植被,B 为_______________植被,C 为_______________植被。
2、回答问题:从洋流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欧洲森林带比东亚森林带广阔的原因。
洋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环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0分)
在地里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A 、B 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分)
2.阐述图中B 、C 、D 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4分)
3.以C 地所在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分)
北纬30°~60°亚欧大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30°
60°
(三)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降水量和干湿状况图(图
19),回答问题。
(共11分)
1.说出图中①—②—③自然植被的变化
,
这种自然植被的变化属于
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图示信息,解释这种地域分
异产生的原因。
2. 该图所示的省区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图19
区,概述该省
区主要地形特征
3. 荷花、骆驼刺、香樟、银杏四种植物在图示③④区域中,最有可能的是,
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
(四)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是以 _________因素为基础的。
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__________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自然带在农业生产结构上应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C自然带的干湿状况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区,农业特色是发展________________农业。
【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二)(10分)
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
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
B地为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3.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三)共11分
1. 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两方面的原因:一,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水分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沿海地带降水多,气候湿润,向内陆水分逐渐减少,气候变干;
二,受海陆热容量差异的影响,海洋水体热容量大,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小,沿海地区形成海洋性气候,陆地热容量小,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大,内陆形成大陆性气候。
2.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表起伏平缓;东部多森林草原,西部沙漠、戈壁广布(2分)
3. 骆驼刺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主要为荒漠景观
(四)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由沿海到内陆水分中纬度
(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
(4)畜牧业干旱“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