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明朝的灭亡新课标讲课稿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1]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3da3462e53a580217fcfeae.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⑵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⑶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吴伟业《圆圆曲》的节选,请同学朗读。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解释:《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
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
这里的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他的人生情感经历,可以窥见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
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吴三桂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接下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⑴皇帝:沉迷享乐,属于朝政;⑵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⑶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结合史料和书本相关史事部分进行补充: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一)背景(原因)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5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第17课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深入了解,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包括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二是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包括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三是清朝的建立,包括清军的入关和顺治帝的登基。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明朝相关内容,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其次,学生对于农民起义和清朝的建立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
最后,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包括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
2.知道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了解清朝的建立,包括清军的入关和顺治帝的登基。
4.通过对明朝灭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设定为:1.重难点一: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兼并问题。
2.重难点二: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重难点三:清朝的建立,包括清军的入关和顺治帝的登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大单元课时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新课标】内容要点: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知道明朝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认知提示: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明朝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满清入主中原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解读:明朝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万历年间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加派,导致民不聊生,最终李自成起义推翻了它276年的统治,与此同时,女真崛起,建立后金,后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最终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清兵入关,开始了清朝三百年的统治。
因此,本课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在教材之中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有它才能构成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上启明朝的统治,下承清朝的建立。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人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人。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人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所针对对象为初一学生,其心理特质是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明显,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仍较为缺乏纵向的历史时间意识,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本课内容与单元的联系、与前后文的联系,为学生架起时间框架,理清历史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各位恭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灭绝》。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办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头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明朝的灭绝》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班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明朝灭绝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本课对于同学学习清朝的建立和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化分析、讨论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化的把握。
初一班级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布满了强烈的奇怪心,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控制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学问,但是深化、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情,注重因材施教,实行多种方式加强对同学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动身点和依据,按照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缘由,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知道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办法】通过小组研究,分析明朝灭绝的缘由,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探索的能力;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提高识图认图能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
明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推进了历史的前进。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缘由。
五、说教学办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胜利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明朝的灭亡”在历史课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历史周期性的关键篇章。
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过程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明朝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重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内容包括:明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政权的更迭,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变迁。
(三)教学要点1. 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矛盾尖锐等。
2. 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对明朝灭亡的影响。
3. 明朝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李自成起义、南明政权建立等。
4. 清朝的建立及其对明朝灭亡的最终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掌握其主要原因。
2. 认识农民起义在明朝灭亡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其历史意义。
3. 掌握明朝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理解清朝的建立。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使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2. 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 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明朝灭亡的原因及过程。
2. 农民起义在明朝灭亡中的作用。
3. 明朝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
(二)难点1.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
2. 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 历史周期性:封建社会的兴衰更迭。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通过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等奖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等奖《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表现,如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等。
- 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理解农民起义对明朝灭亡的推动作用。
- 明确后金(清)的崛起及其对明朝边境的威胁,知道明朝在内外交困下走向灭亡的基本史实。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明朝灭亡的多种原因,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以李自成起义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农民起义的一般规律,如起义的背景、组织形式、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决策等,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 利用地图、史料等资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空观念,理解明朝、后金(清)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明朝灭亡的历史中,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对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 体会农民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感受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的反抗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 明朝灭亡的内外因素。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明朝灭亡的复杂原因,尤其是如何理解内忧(农民起义)和外患(后金威胁)相互作用的关系。
- 理解农民起义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式学习法。
四、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从教材编排来看,它是在讲述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后的一个总结性章节,展示了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完整历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明朝末年的政治黑暗,如皇帝不理朝政,宦官魏忠贤专权,他们结党营私、贪污腐败,严重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在经济方面,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苛捐杂税,导致民不聊生。
这是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和对减轻赋税的诉求,这一口号吸引了广大农民的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李自成起义
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 。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 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 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 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 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明朝政治的腐败,统治 黑暗。(政治) 2、土地兼并严重。(经济) 3、明朝中后期不断加派三饷。(赋税) 4、直接原因:陕北地区天灾不断。
东汉末年
唐朝后期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2.社会动荡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 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 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 宦官、官僚、地主等 疯狂兼并土地,肆意 侵占民田,致使大量 农民流离失所。
明《流民图》(局部)
总结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皇帝昏庸腐朽 2.奸臣把持朝政 3.宦官专权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起义原因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 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当时除了原有
的征税,还加派了对辽东作战的“辽响”、训练军队的“练
响”和镇压人民起义的“剿响”,合称“三响”),民众 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摧征如故 。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 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 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 起义军的主力军。
第课明朝的灭亡新课标
问题一:明朝出现宦官专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与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又有何关系呢?
直接原因:明朝后期,皇帝很少过问政事
与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关系: 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是由宦官统领的, 由皇帝直接控制的。这样就使明朝的宦官 权力特别大,比其他的王朝更容易专权。
回顾所学历史,在哪些 朝代出现宦官专权的局 面?
课后活动
2. 下列各项,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 的关系,请在□内画√。
√□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3、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
“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起义的共同点是(C)
A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 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4、佃农出身的朱元璋领导了农民起义,最终确立了地主
课后活动
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 皮而食…… 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 ,饥民遍野,农民只得吃彭草、树皮、石块 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但是,官府 不顾百姓死活,催征如故。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 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 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 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 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 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 权,国号大顺。
阶级的统治,根本原因是( D )
A朱元璋的根本目的是想当皇帝 B许多封建知识分子参加起义 C为奖赏推翻元朝战争中功臣 D小生产者地位的必然结果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1、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 3、起兵反抗明朝的民族压 迫,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努尔哈赤
1、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 2、1636年,改国号为清
皇太极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2.清兵入关
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 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 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 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 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机离京西 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均田免粮”口号
背景:河南土地兼并很严重, 而且河南连年遭 受天灾。说明“均田免粮”口号把矛头指向了明 末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问题一:均田免粮的口号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起了 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得到 土地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因此大大激发 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材料研读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 求升,幕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 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 成的起义军?
李自成 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 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规定 了严明了军纪,所到之处不仅秋毫无 犯,还向贫苦民众钱粮。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 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 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 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 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 威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 续进攻明朝。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 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