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3000字
华罗庚的事迹

华罗庚的事迹篇一:华罗庚事迹华罗庚刻苦自学的事迹————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10年11月12日,江苏省金坛县一家小杂货店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店主华老祥40岁得子,不禁欣喜万分。
他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放进一只箩筐里,又将另一只箩筐盖在上面,说是“进箩筐避邪,同庚百岁”,并为儿子取名“罗庚”。
华罗庚读小学时,成绩不突出,数学只是勉强及格。
韩校长找他谈了一番话,并希望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校长的话使他决心奋起直追。
从此,华罗庚收起玩心,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
起初,别的同学用一小时就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华罗庚安排两小时去解决。
后来,情况就反过来了:别人要用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华罗庚只要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到初中毕业时,华罗庚的成绩已跃居全班第二名。
由于家境贫困,华罗庚无力升学,只得帮父亲打理杂货店。
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终老一生,于是在自学的道路上开始了艰苦的跋涉。
他一边站柜台,一边看数学书、做数学题。
华罗庚刻苦自学,读了许多书,而且还勤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
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篇二: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
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
文章开头先概括写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
联系到他日后的成功,使我们再次想起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
”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讲华罗庚发现一位教授的文章有错误,勇敢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得到了表扬。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篇一:严格要求学生华罗庚先生一直很重视青年数学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人才,他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了数学讨论班。
我国着名数学家王元先生那时就曾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先生,希望能拜他为师。
王元从小喜爱数学,一直非常仰慕华罗庚先生,立志要拜华罗庚先生为师。
华罗庚先生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
王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
华罗庚先生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
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先生。
华罗庚先生听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
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先生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华罗庚先生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
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一讲”就这样,华罗庚先生忘我地工作,他对学生们说:“如果自己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了,就不是数学家了!”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华罗庚先生选择学生时从不以貌取人,他在给广州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在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先生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搞研究。
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当时华罗庚先生是万人仰慕的大数学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为荣,他怎会收下像陆启铿这样的残疾青年呢?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先生写了一封信。
他很快收到回信。
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篇二:尊师重教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师韩大受、王维克、李月波等以及他的同学、朋友。
华罗庚的故事3篇

篇一:华罗庚的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
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
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讲华罗庚发现一位教授的文章有错误,勇敢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得到了表扬。
其中“看了又看”“算了又算”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谁”指的是任何人,当然包括专家。
老师的话给了华罗庚极大的鼓励,培养了他敢于求真的精神。
最后讲华罗庚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这篇课文是上一册教材中《动手试一试》一文的延伸,以著名科学家的真实事例进一步明确了可贵的求知态度。
课文虽然写的是科学家的故事,但是选取了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小时候的故事。
而且力求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把人物写得生动、可亲,增强了感染力。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
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0篇)

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0篇)华罗庚是一名数学家,他的故事我想大家应该不怎么了解,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希望有所帮助!数学家华罗庚故事1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
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
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数学家华罗庚故事2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一流数学家。
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
”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华罗庚的故事

关于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5月12日),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父”,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人,对华罗庚的数学才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华罗庚自幼聪颖好学,对数学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在读小学时,他就已经学完了中学数学课程。
后来,他考入了苏州中学,师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开始了他在数学领域的深造之路。
1937年,华罗庚赴法国留学,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数学。
在法国期间,他深入研究了数论和代数几何,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
1949年,华罗庚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数学事业。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中国数学会,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人才,为中国数学的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他的学术成就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提出了华罗庚猜想,解决了中国数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被誉为中国数学的一座丰碑。
他还在数论、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985年,华罗庚因病逝世,享年75岁。
他一生坚持“数学是一种美”的信念,把数学视为一门艺术,用心灵去感悟数学的美。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数学的真理,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华罗庚是中国数学的一代宗师,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学子。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中国数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他的一生是中国数学的一部分历史,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册上。
关于华罗庚的经典故事

关于华罗庚的经典故事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凭,却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虽然因病左腿残疾,但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他就是华罗庚。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华罗庚的经典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华罗庚的故事(一)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着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故事(二)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为了一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数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坚持不懈成功故事

华罗庚坚持不懈成功故事华罗庚,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
他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就像你我身边的人一样。
小时候的华罗庚啊,可没什么特别优越的条件。
学习环境也不咋地,但是他对数学那可是爱得深沉。
他就像一个执着的小探险家,在数学的世界里横冲直撞。
有一次,他因为生病,腿落下了毛病。
这要是换了别人啊,可能就自怨自艾了。
可华罗庚呢,就跟没事儿人似的,还是一门心思扑在数学上。
他看书做题的时候,那股子专注劲儿就像小猫盯着老鼠洞一样,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时候啊,他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好多好多的困难。
那些数学难题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怪兽,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
可是华罗庚不怕呀,他就和这些小怪兽较上劲了。
一道题不会做,他就反复琢磨,今天想不通明天接着想,明天想不通后天还接着来。
有时候为了一道题,他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就这么死磕。
他的生活也很艰苦呢,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研究设备,就靠着自己的脑子和一双手。
他身边的人可能都不太理解他,觉得他这么拼命干啥。
但是华罗庚心里就像有一团火,这团火就是对数学的热爱。
他还特别喜欢跟别人讨论数学。
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只要是能聊数学的,他就凑上去。
他就像一个充满热情的小火球,走到哪儿就把数学的热情带到哪儿。
有时候他会因为一个数学观点跟人争得面红耳赤,那模样就像个倔强的小孩,非要争出个对错来。
就这么坚持着,华罗庚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的成果就像树上的果实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成熟。
他的那些数学成就啊,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那是他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晶。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你出身如何,不管你遇到多少困难,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华罗庚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这些后来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的故事就像一碗热乎乎的鸡汤,喝下去能让人浑身充满力量。
他那种坚持和热爱,真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呢。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小挫折就想放弃的时候,就应该想想华罗庚,人家那么难都能成功,咱们为啥不行呢?所以啊,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像华罗庚那样,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一直坚持下去。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华罗庚的故事简介3篇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华罗庚的故事简介第一篇:华罗庚的成长与求学华罗庚,数学家,教育家,曾获得美国数学会杨振宁数学奖,并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既传奇又感人,是数学迷们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华罗庚生于1910年,家乡在南昌市。
他的父亲是一名水手,母亲则是一位务农的农妇。
在那个时代,家境贫困的孩子们得到高等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幼年时期家境贫困,但华罗庚却卓有成就。
他自学了高中课程,并于1929年考上北京大学。
在这所著名的大学里,他认识了一位数学家,后者开启了他在数学领域的探索之路。
当时的北京大学数学系科研力量薄弱,华罗庚因此成了一名私塾教师。
在他那时,私塾教师工资极低,生活艰苦。
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数学的热爱。
他白天在学校辅导学生,晚上则独自研究数学。
他为了自己的梦想默默地努力,思考并思考,从不言弃,最终收获了成果。
第二篇:华罗庚在科学与教育上的贡献华罗庚在数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他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坚信科学应该追求真理,坚持不断创新。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广泛应用的纺织品设计理论以及建立的代数几何和模论的新理论。
此外,他还为Carter、Weyl和Kostant等人的工作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新理论,并为半单纯李代数、对称空间、矩阵理论和模合成理论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教育领域,华罗庚心系中国教育事业,为数名优秀学生提供贷款和奖学金,一起促进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他还于1949年带领一组位于南京的教授迁至成都创建了四川大学数学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三篇:华罗庚对华人学子的启示华罗庚的鲜明人格和敬业精神周全地体现在他的创作和教育方式方面。
是他的付出,让我们深感他的影响力。
对华人学子而言,华罗庚的故事就是一种力量,激励着年轻一代时刻坚持和追逐梦想。
华罗庚从小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但这并没有阻止他成为一名数学家。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并勤奋努力,我们便有机会成为实现大梦想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在中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华罗庚,人们往往把这个名字当作"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的代名词。
随着"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的广泛开展.这位当代中国的传奇数学家在少年儿童中也广为知晓了。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
1924年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华罗庚便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伙计。
他的中学老师王维克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
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残疾。
在病痛和贫困面前,华罗庚没有失望,反而更加迷恋数学,他四处寻找数学书自修。
在那个小镇上只有三本数学书可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以及一本50页的微积分。
他贪婪地把它们读得烂透,并尝试写些论文,投寄到《科学》、《学艺》等刊物发表。
1929年华罗庚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Sturm氏定理之研究"(《科学》第14卷第4期)。
1930年l 2月他又在《科学》第15卷第2期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文中指出,苏家驹的解法中把一个13阶行列式算错了。
这后一篇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重视,系主任熊庆来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1931年,华罗庚经他的同乡唐培经教员引荐,被破例录用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图书管理员,这为他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到一年半的光景,华罗庚旁听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现代数学基础。
在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指导下,两年之中,华罗庚写出了一批很有质量的数论论文。
凭藉他的天赋和雄厚的学力,1933年,华罗庚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助教。
一个乡间来的青年人,只有初中文凭,居然能登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1934-1936年,华罗庚在杨武之等教授的关心下,深入研究数论,他阅读丁许多当时国际上数论权
威的著作,写出了20余篇高质量的论文,多数发表在国外的数学杂志上。
1935年-1936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和法国数学家阿达玛(J.Hndamard)相继来华讲学,华罗庚认真地听了他们的讲课。
维纳对华罗庚尤为器重,把华罗庚推荐给当时世界最负盛名的数学家之一:英国的哈代(G Hnrdy)。
并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上剑桥大学专攻解析数论。
1936年,年仅26岁的华罗庚离别家中的妻子与二个孩子,作为访问学者来到英国.初步领略到这个世界数学中心的学术生活。
刚到剑桥时,哈代就预言,"华在两年内可望得到学位"。
数论是剑桥大学的强项。
在剑桥的两年中,华罗庚发表了10多篇数论方面的论文。
每一篇都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
但因为学费昂贵,他始终末正式注册读学位。
直到1980年,华罗庚才在法国南锡大学第-次接受荣誉博士学位。
后来又获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1984年)荣誉博士学位。
1938年,华罗庚风尘仆仆回到祖国,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由于数学系主任杨武之的提携、华罗庚从教员越过讲师、副教授,直升为正教授。
抗战期间,生活非常困苦,华罗庚来到西南联大时,连一间房子也难找,还是著名诗人闻一多将住所腾出一间房子让华罗庚一家六口居住。
两位文化
名人住在仅有一帘之隔的两间陋室里.他们之间建立了笃深
的友谊。
1944年,闻一多在昆明街头挂起"闻一多治印"的招牌,以刻印贴补生计,可见当时教授生活清苦之一斑。
1946年2月到5月,华罗庚应苏联科学院和对外文化协会邀请。
到苏联作学术访问,会见了维诺格拉朵夫和林尼克等著名学者。
1946年秋.华罗庚远超重洋,来到世界最著名的数学中心--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随即又被聘为伊利诺斯大学教授。
在这段时间内,华罗庚除研究数论之外,还涉足"有限域上的方程论"、"典型群"、"域论"等学科,硕果累累。
1950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忧厚的生活待遇,举家返回祖国,从此便将全副精力投身于祖国建设。
首先重组中国数学会,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分别担任了理事长和所长职务,把工作的重点转到培养青年数学家与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上来。
在数学所的工作中,他组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室,撰写了《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作)和《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等著作,带领青年人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并亲自给他们讲课,指导他们修改论文和论著。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后,他先后担任了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并写了《高等数学引论》第一卷、《从单位圆谈起》等著作,为培养青年人呕心沥血。
从
1965年开始,华罗庚将工作重心放到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的普及方面。
他选择了以改进工艺为主的“优选法"和以改善组织管理为目的的"统筹法",并加以普及。
他撰写的以这两种方法为内容的小册子,深入浅出,普通工人也能读懂。
他还身体力行,几乎跑遍全国加以宣讲。
这在中外数学界可说绝无仅有,无怪乎在1980年的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华罗庚所做的大会报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赢得了与会人士最热烈的掌声。
华罗庚曾写过不少文章向青年人传授治学经验和学习方法,他提出"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勉励青年人勤奋学习、工作。
他把读书学习和打好基础形象地概括为"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
"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即读书过程中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书就越读越"厚"了。
"由厚到簿"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掌握其精神实质,这样书又变得越来越"薄"了。
华罗庚十分关心和支持数学教育事业。
50年代初,他亲自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套中学数学教材。
华罗庚热心倡导在中学开展数学竞赛活动。
从1956年至1979年,他多次担任北京市和全国中学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并亲自主持命题、监考、阅卷和评奖等工作。
特别是竞赛前,他常亲自给学生作报告,并将报告内容整理出版了儿本通俗读物,如《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
策谈起》、《数学归纳法》等。
不仅向中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华罗庚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对现代数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一生共发表论文约200篇,专著10本,其中有8本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可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
另外他还撰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
1983年,世界最著名的科学著作出版社--德国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论文选集》,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他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
他还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的国外院士(1982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1983年)以及德国巴伐利亚州科学院院士(1985年)。
华罗庚把-生都献给了数学事业,1985年,74岁高龄的华罗庚东渡日本。
6月12日当他正在做学术报告讲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心脏病突发。
当晚22时,这位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华罗庚实现了他自己"鞠躬尽瘁而已"的誓言,在科学讲坛上光荣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脱颖而出,饮誉海外,培养青年,造福祖国,这就是这位传奇式数学家所走的道路。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去攀登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