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2.7、风的成因 导学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形成风的模拟实验,类比分析出风形成的原因,逐渐形成模型建构思维。
探究实践:L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完整的完成模拟实验,尝试画图解释 观察到的现象。
2,能交流,反思,评价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态度责任:L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保持探究的兴趣。
2.意识到风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同时产生积极开发使用绿色能源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种制造风的方式(预设5分钟)1 .通过UMU 平台收集同学们课前拍摄的风的照片以及总结的前6课的思维导图,整理制作成 短视频,播放视频。
▼课前(2个小节)拍照/, 提问:同学们,看了身边同学的作品,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总结出其中有人造风和自然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人造风是外力推动形成的)拍摄风必修包70张照片ι⅛7单元思维导图必修目34张照片∣⅛252.探讨猜测自然风形成的原因。
1,请同学观看图片(柳条飘飞和炊烟袅袅),你通过什么看到自然风?(生:烟雾的飘动方向)在实验室,我们用塔香的烟雾显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设计意图】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体验,驱动同学们探索的兴趣。
人类制造冷热风的方法很多,大部分是通过外力的推动空气,从而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这里从同学们熟悉的人造风入手,牵引出同学们的前概念一一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同时聚焦对比,自然风没有外力推动,那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探索:形成风的模拟实验L同学们,大自然中的风没有推动的外力,那么空气是什么原因流动起来的呢?对于自然界的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这是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请你思考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呢?怎么用?你们可以用希沃白板5的APP扫这个二维码或许实验设计的页面(将材料拍照,再抠图变成希沃课件中的元素,同学们可以在平板上自由移动,确定实验方案,选出小组最优方案上传到UMU平台对应小结,同学们可以看到各个小组的方案,大家可以点赞互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地球与宇宙》中的第五节“大气现象”,详细内容为: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风的概念,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的作用。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地球仪等。
2. 学具: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树叶飘动、红旗飘扬等,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风?风是怎么来的?2. 新课内容:(1)风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2)风的成因:以实验、动画等形式,讲解地球自转、气压差异等因素导致风的形成。
(3)风的作用:列举风对生活、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如风力发电、风帆助航等。
3. 实践活动:(1)制作小风车,感受风的力量。
(2)分组讨论,分析风对环境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有关的现象,如台风、龙卷风等,分析其成因及危害。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风的成因、作用的选择题、填空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差异3. 风的作用生活环境气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风对环境的影响,至少列举两点。
2. 答案:(1)例:树叶飘动、红旗飘扬、风筝飞翔。
成因:地球自转、气压差异等。
(2)例:风能发电、风帆助航、风化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风的成因、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2.7《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风的地图,记录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风速、风向等信息,培养对风的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 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如讨论风的成因、种类和作用,通过团队合作来深化对风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
1. 请描述风的成因,并举例说明。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风的成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风的成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风的成因,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是风的成因,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风的概念时,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在讲解时尽量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如通过比较吹风机吹出的风和自然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流运动的力量。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当堂检测:
1. 请简述风的成因。
2. 请列举两种不同的风,并解释它们的成因。
3.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风速和风向。
4. 请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下的风速和风向,并解释其原因。
5. 请思考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风能。
答案:
1. 风的成因是气压差和气流运动。
2. 季风是由于季节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方向的变化;山谷风是由于地形导致空气在山谷中流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7.风的成因【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三节“风的成因”,详细内容为介绍风的形成原理,风的方向和速度,以及风的利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形成原理,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能够描述风的方向和速度,并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
3. 掌握风的基本特性,了解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风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风的方向、速度特性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风速计、气球、吹风机、地球仪等。
学具:纸风车、直尺、彩笔、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让风车旋转的。
2. 讲解风的形成原理:教师用地球仪和气球演示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3. 介绍风向和风速:教师展示风向标和风速计,讲解如何测量风向和风速。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天气图判断风向和风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天气图,判断风向和风速,并进行实际操作。
6. 风的利用:介绍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帆船等。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
2. 风向:风向标测量。
3. 风速:风速计测量。
4. 风的应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根据天气图,完成判断。
2. 课后实践:制作一个简单的风向标,观察并记录家里的风向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风的成因、风向和风速的测量以及风的应用。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风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同时,可拓展延伸至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风的形成原理的理解;2. 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的掌握;3. 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环节;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风的成因,以及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风,但对于风的成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风的成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风的成因,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风的成因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现象,激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好奇心。
例如,展示大自然的风景,让学生观察风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的成因,讲解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风的生产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成因。
例如,用气球模拟气压差,让学生观察风的产生。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风的成因,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例如,观察窗帘飘动的原因,分析风的成因。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成因及其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风的成因
【学习目标】
1、知道大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并用实验验证。
2、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了解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3、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学习重点】做风的模拟实验。
【学习难点】理解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流动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学习准备】
盒子、塑料膜、纸条、蚊香、双面胶、蜡烛等 【学习过程】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风力发电站吗?
2、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制造“风”的?你有办法制造
出“风”来吗? 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3、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让我们来做风的模拟实验。
活动指导: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
(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提示]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热空气(上升/下降)会引起空气流动。
纸风车是靠风的力量转动起来的。
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让风车转动起来?请把你的方法给家里人或小伙伴说一说。
一、判断:
1、风就是空气中流动的烟雾。
()
2、用扇子能扇出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
3
、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形成风。
()
4、我们可以用风的力量来发电。
()
5、我们可以借助纸带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
6、做风的模拟实验时,应在纸盒的同一侧打两个洞,让空气流通。
()
7、自然界中运动的物体会引起空气的流动而形成风。
()
二、选择:
1、做风的模拟实验,如果在纸盒左侧下端打一个圆洞,那么另一个圆洞应打在()效果更好。
A、左上
B、左下
C、右上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6、× 7、√二、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