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历法改革

合集下载

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与调整

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与调整

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与调整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节气。

节气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太阳直射地球的点与地球赤道相交的两个点,即春分和秋分这两个点。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与调整与节气密切相关,下面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

古代中国的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当时的历法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农时为基准。

这种历法以农历为主,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标志着农事的不同阶段。

这种历法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的点来确定节气的时间,因此在当时的历法中,节气的时间是根据观测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历法逐渐发展和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孔子提出了一种新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是以太阳运行周期为基础,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农历初一为起点。

这种历法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后来历法发展的基础。

随着汉朝的兴起,汉武帝在位期间,下令编纂了一部历法,即《太初历》。

这部历法在夏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并且规定了每个节气的具体时间。

这种历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历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历法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唐朝时期,唐太宗下令编纂了一部新的历法,即《大衍历》,这部历法在太初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正和改进。

宋朝时期,宋仁宗下令编纂了一部新的历法,即《宣和历》,这部历法对太初历进行了更加精确的修订,使得历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历法逐渐被西方的格里高利历所取代。

然而,中国的传统历法仍然在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的农历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管理、农作物种植等方面,节气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与调整密不可分。

古代中国的历法以农时为基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标志着农事的不同阶段。

郭守敬修订历法

郭守敬修订历法

郭守敬修订历法500年前,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对历法的修订,他确立的农历和历元至今仍在使用。

郭守敬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科学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历法的演变中国历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朝,当时已经有了完整的月亮计岁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份的规定、年份的计算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大体上一直沿用了这一计算方式。

唐朝时期,长安的大街上立有史册碑,引用着北魏时期制定的泰始历,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历书。

但是,随着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的历法有不少缺陷。

例如,农历和阳历往往不同步,每年的节气时间不太准确,这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因此,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对历法的修改和改进。

二、郭守敬的修订历法之路郭守敬生于明万历四年(1572年),常州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善于数学,后来受到张缙彝的启蒙。

不久之后,他考中了举人,并被选入天文馆学习。

郭守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文学家的合作,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郭守敬最大的成就是对历法的改革。

当时,中国使用的是北宋制定的紫微历,但是在物竞天择的明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紫微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公历和农历之间的不一致、节气不准确以及天文学偏差。

郭守敬意识到历法的不合理,决定对历法进行重新修订。

郭守敬着手修订历月和十二辛卯历,将北宋的紫微和周期法合并起来。

他制定了新的农历,规定在农历大年初一为历元,这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

当时的一位官员曾批评郭守敬改变历法秩序,是在搞乱天下。

郭守敬则辩称,制定新历将有利于世界安定,使历法顺应天时地利。

最终,郭守敬的改革经过多次实验后,于1610年正式颁布开来。

三、郭守敬的成就郭守敬修订的历法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制定的历元至今仍在使用,周期长度虽然有微调,但总体来说精度仍然是很高的,这在宇宙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着“中国贡献”的说法。

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

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

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时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人类对于时间的观念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生活,人类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历法。

这些历法从最初的太阳历、月亮历,到后来的夏历、秦历、汉历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改革,最后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的阳历和阴历。

本文将从历法的起源和发展、重要历法制定和改革以及历法对时间观念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

一、历法的起源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时间的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日、月、年等时间单位的计量和记录也越来越精确。

最早的历法是太阳历和月亮历,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制订的,它以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基础,把一年分成12个月。

而月亮历则是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制订的,把一个月分成29天、12小时间隔的段,一年共分为12或13个月。

随着时间观念的深入,人们渐渐地发现太阳历和月亮历的缺点。

因为一年不够精确的365天,太阳历的时间稍短,而月亮历的时间稍长,导致春节等节日不断漂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们逐渐发明了其他历法。

在东周时期,古代中国困于日、月两历准确率难以达到公元前841年秦穆公改良,引进了以夏冬至为算法,每月按月圆朔综配的夏历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延用了约3000多年。

而在战国时期,韩国发明了秦历,以19年为一个周期,把365天和366天平均分布在19个月中,使得春节等节日稳定在正月初一。

在古代的其他国家,如埃及和希腊,也有自己的历法。

埃及历法是以尼罗河的涨落作为记录时间的基础,而希腊则发明了著名的牛顿日历,采用月,以及4个皇家月共365日的历法。

二、重要历法制定和改革历法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直接影响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比较重要的历法改革,即汉武帝改革和唐玄宗改革。

汉武帝改革发生在公元前104年,当时采用的是秦历,但该历法只能用25年,后来汉武帝命令天文学家改革秦历,重新制订了岁星历,以月圆点的移动作为调整原则,历法精度大大提高。

历法改革势在必行

历法改革势在必行

龙源期刊网 历法改革势在必行作者:龚永泽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P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54-01日历必须以整日整天为计量单位,不能有寄零时间。

阳历黄道年总时长365天6小时,天与日是同义词,一天就是一日,一日等同一天。

所以天公老爷爷在设计天文历法时真是绞尽了脑汁,设计出人世间最复杂最繁琐的时空密码四重唱天文历法。

天球最大亦最高与地球大同小异,同心同轴通两级,相对经纬分昼夜,定点定位定冷暖。

天下为公度日月,自然规律周而复,无始无终无极限,寻根问底总突兀,不了了之徒长叹!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一往无前难背叛,顺其自然方昌盛,背道而驰自完蛋。

天不迷人人自迷,何况小人更耍奸,兵不厌诈行诡道,常使百姓泪涟涟。

若欲天人享太平,势均力敌致永远。

一年365天6小时,按整天分四季,先分365天,一个季节时间长短平均91天零四分之一天,(即91天六小时),这样一来四年闰一日,前三年的四季显得稍短一些,但第四年的四季却显得增长了,所以就黄道季节的均衡原则来说,还是不公正,因而行不通。

所以在计算一年四季时,还必须年年均衡,年年分清,不拖不欠。

这样必须将年黄道的寄零时间6小时也平均分配到一年的四季当中去,每季平均1.5小时,(即90分钟),一季三个月,每月平均30分钟。

也就是说一年黄道时间总长可以总分为12个月,每月平均30天10小时30分钟。

每月辖两个季节,共计24节气,每节气时长15天5小时15分钟。

按整日计年,一年只能有365个整日,剩余的6小时还必须累计四年加闰一日,以此补足年黄道分年计算时所形成的拖欠。

由此可见,天公智慧超人、至尊至大,令人尊敬并永久效法。

怎样才能平分这365天6小时呢?这里有一种公平合理的隐形先天分配法:即“先分整,后分零,每年分为十二重” 。

“十二重”即十二个月:先分360,每月都是30天是;再分5天,即120小时,每月平均10小时;最后分那6小时,每月平均30分钟。

竺可桢与民国时期的历法改革

竺可桢与民国时期的历法改革
此次欧战告终, 和会开议, 为解决世界之重大 历的人们 , 我国传统历法在计时的准确性方面却存在很大问 之议屡有所闻,
1 6 1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 国际社会又 帝时始复以建寅为正 , 而以月绕地球纪月, 定岁时太阳、 太阴 爆发而被迫中断【
并重, 则一也。 ” ¨
借巴黎和会 召开之机旧事重提, 认为“ 世界现行历法皆不完
虽然我国传统历法历史悠久 , 但竺可桢提醒仍然坚守阴 善 , 且各 自 为政, 不相统一 , 当此交通进步之时极感不便, 改良
良阳历问题上与西方学术界对话能力 明显不足 的情 况下 , 竺可桢 于 1 9 2 2年 6月发表 了名为《 改 良阳历之 商榷 》 的学术论 文。 当
民 国 时期 厉 行 国历 运 动 最 终 陷入 “ 民族 虚 无 主 义 ” 的 歧路 之 时 , 竺可桢于 1 9 4 7年 1 2月作 了名 为 “ 阳历 与 阴 历 ” 的演讲并 于 1 9 4 8
竺可桢 与民国时期 的历法改革
谢 忠 强
( 山 西大 学 马 克 思主义研 究所 , 太原 0 3 0 0 0 6 )

要: 历法改革是 民国时期社会 改革的重要 内容。在 民 国时期的历法改革过程 中, 由于政府策略及 新 闻媒介 舆论 引
导方 式的不 当, 加之 民众历 法知识科 学普及 的缺 失, 效果不佳 且 问题 层 出。出于科 学工作者 的社会 责任感 , 竺 可桢 在从 事繁 重
的教 育、 科研 工作 的同时, 亦对历法科 学知识的普及与研 究颇 为关注。当五 四运 动过后 普通 民众 因历 法知识 的缺乏 而对历 法改
革仍 漠不关心时 , 竺可桢在 1 9 1 9年 1 2月发表 了名为《 阴历阳历优 劣异 同论》 的科普文章 。在 2 0世 纪2 0年代初 中国学术界在 改

对于历法的法律规定(3篇)

对于历法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历法,是指用以表示时间的方法和系统。

它对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历法的历史悠久,古代历法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法的规定也不断完善。

为了规范历法使用,保障社会秩序,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历法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历法的历史渊源、法律规定、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法的历史渊源1. 古代历法我国古代历法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演变。

最早的历法是夏历,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为基础,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或355天。

商朝时期,出现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周期的太阳历,即农历。

周朝时期,历法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夏小正”、“夏时”等历法。

2. 近现代历法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历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格里高利历,即现行公历。

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采用公历,并在1955年正式规定公历为国家法定历法。

三、历法法律规定1. 历法法律规定概述我国历法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

以下列举部分与历法相关的法律规定。

(1)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对历法进行规定。

”(2)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历法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历法的使用发生争议的,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裁决。

”2. 历法规定的主要内容(1)法定历法我国现行法定历法为公历,即格里高利历。

公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周期,一年为365天或366天(闰年),一月为30天或31天,一年共12个月。

(2)历法变更根据实际需要,国家可以对历法进行变更。

论述我国古代历法发展

论述我国古代历法发展

论述我国古代历法发展中国历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不同时期的天文、数学和制历技术的进步。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历程的详细论述:一、先秦至汉初的历法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对天文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例如,《周易》中就有对阴阳、八卦与天文历法关系的描述。

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首次采用《颛顼历》作为官方历法,该历法以四分法为基本计算方式,以黄钟律数为历法推算的基础,以度量衡为计算单位,对后世历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代至南北朝的历法汉代以后,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历法也在不断进步。

东汉末年,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天体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地球在其中,这与后来的地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此基础上,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种历法,如北魏张渊的《甲子元历》、南朝宋何承天的《元嘉历》等。

这些历法在天体结构、计算方法和精度上都较前代有所提高。

三、隋唐时期的历法隋唐时期是中国历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代制颁的《大业历》和唐代实行的《麟德历》都基于张衡的“浑天说”。

同时,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为后来的历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时期的《大衍历》是唐代最为完备的历法,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标志着中国历法发展的新阶段。

四、宋元时期的历法宋元时期是中国历法的又一重要阶段。

宋代天文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十二气历”的概念,这种以节气为基础的历法更适用于农耕生产。

同时,北宋时期编定的《钦天历》以及后来元代颁行的《授时历》都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授时历》采用了招差法来计算太阳、月亮的不均匀运动,使得历法更为精确。

五、明清时期的历法明清时期是中国历法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初期,采用的《大统历》基本上沿用了元代颁行的《授时历》。

但随着天文观测数据的积累和数学计算方法的进步,清代顺治年间颁行了更为精确的《时宪历》,该历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类把时间分割成均等的单位所用的规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从黄帝起就建立了阴阳历。

古人的历法不仅为政治家、天文学家所掌握,民间百姓也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

一、阴阳历中国古代历法最早的形式是阴阳历。

在古代,人们用战争、社会、农业等需要来规定年份。

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来确定月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农历。

农历的月份以岁首为一年的起点,称为“岁首历”,并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底数固定,而根据月球的运动而分为大小月。

阴阳历是一种以月相和日贡为基础的历法,它区分了“平岁”和“闰岁”,决定一个月到底是大月还是小月。

阴阳历最早用于商周时期,而后传承到秦汉时期,逐渐完善。

汉武帝时期,为了更准确测算算术,设立了太初历,太初历也是中国历法的第一个纪元。

二、太阳历虽然阴阳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形式,但它并不够准确。

在唐朝,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历法——太阳历。

太阳历以太阳一年的运动周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岁首,并规定了一年两个至四个节气。

太阳历采用年、月、日三元系统计算,更符合近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由于太阳历十分准确,唐朝宫廷日渐繁荣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唐朝时期,太阳历成为重磅历法,并传承至现代。

现代西方国家采用的公历就是基于太阳历发展而来。

三、历法改革历法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历来有很多的学者、科学家致力于历法的改革,旨在使历法更加准确、系统化。

在清朝时期,康有为等一众学者在各方面寻求反思,呼吁变革,提出了“奉行公历、修改旧绪”的口号。

他认为,公历正负闰日都不平均,压缩了闰月和平月的差距,提前节气的时间也不精确。

因此,他们提议改革历法,以太阳历为基础,引进阳历,并借鉴西方历法的特点,邮票、贴纸就以公历作为日历。

明清时期先后没次历法改革论争皆失效,直到民国时期,中国历法才实现了彻底的改革,公历正式取代阴阳历成为唯一合法的历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现行公历的理由



It is not perpetual. Each year starts on a different day of the week and calendars expire every year.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weekday of any given day of the year or month. Months are not equal in length nor regular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year, requiring mnemonics (e.g. “Thirty days hath September…”) or knuckle counting (ridges are 31, valleys are 30 except first valley [February] is 28 or 29 in a leap year) to remember which month is 28, 29, 30 or 31 days long. The year’s four quarters (of three full months each) are not equal (being of 90/91, 91, 92 and 92 days respectively). Business quarters that are equal would make accounting easier. Its epoch (origin) is religious. The same applies to month and weekday names in many languages. Each month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lunar phases.
每周一课 第010期
历法改革
Arranged by Wesley Chen
部分资料来源于维基百科,英文信息未经翻译,敬请谅解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历法都经过了 多次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包括公历在内 的所有历法都仍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或者 说不能令所有的人满意。比如在公历中, 大小月设置不规则,平年二月只有28天,日 期与星期对应不规则等等。因而,存在历 法改革的必要性。
格里高利历的普及




中国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时,以公历取代传统的农历,定格里历 为国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纪年,另设民国纪年,以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 为首年,即中华民国元年等于1912年、中华民国二年等于1913年等(公元纪 年减1911,即等如民国纪年),“中华民国X年”一般简称为“民国X年”、 “民X”。但中国不久后进入不同军阀使用不同历法的军阀割据时期。1928年 10月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中华民国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公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统治中国大陆,继续使 用公历,但年份改以公元纪年。而中华民国退守台湾后,仍在其有效统治的 台湾地区使用民国纪年,台湾民间亦常使用民国纪年,一直至今。 台湾于1895年(明治28年)成为日本殖民地,官方采用公历。1919年改行公 历新年,但实际上日本人使用格里历,台湾人仍习惯使用农历。直到皇民化 运动期间的1940年2月8日,台湾总督府公告废止农历新年,订农历新年起连 续五日为“劳动服务周”。至1945年,台湾主权移交中华民国,继续使用格 里历,但年份改用民国纪年。1955年,中华民国政府机关恢复农历新年休假。 日本在1873年(明治六年)1月1日,以格里历取代传统天保历,但年份不使 用公元纪年,而使用日本天皇年号纪年:明治元年等于1868年,大正元年等 于1912年,昭和元年等于1926年,平成元年等于1989年,一直至今。民间常使 用公元(西暦, seireki)纪年,但政府较少使用之。 朝鲜受到日本影响,在1896年1月1日采用格里历。

格里高利历的诞生


格里高利历与儒略历一样,格里高利历也是每四年 在2月底置一闰日,但格里高利历特别规定,除非 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 设闰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高利历仅有97个闰 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格里高利历的历年平 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日, 即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 365.24237日,即约每8000年误差一日; 格里高利历开始实行时,为解决日历误差,原先儒 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高利历 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有 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格里历的纪年沿用儒略历, 自传统的耶稣诞生年开始,称为“公元”,亦称 “西元”。
现行公历简介

现行公历即格里高利历,是由意大利医生 兼哲学家里利乌斯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 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在中 文中又称阳历、西历、新历。
儒略历的问题
在格里高利历之前使用儒略历每四百年设 置100个闰日,平均历年为365.25日,而平 均回归年为365.24219日,因此,儒略历约 每128年就误差一日。 到1582年时,儒略历的春分日(3月21日) 与地球公转到春分点的实际时间已相差10天。
外推格里历
为了某些目的,格里历能向启用前的日期延伸 而制作外推格里历,但应谨慎使用。 为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发生的事 件日期仍应以当时采用的儒略历日期表示,而 不应“溯及既往”转换成外推格里历等值。 然而,在1582年10月4日以后才启用格里历的 国家的事件较有争议。因为改变启用格里历前 的历史纪录将会荒谬,所以为避免争议,应注 明是哪一种历法的日期。例如,乔治〃华盛顿 出生于儒略历1732年2月11日,合格里历1732年 2月22日,而当时大英帝国用儒略历。
改革方向

目前主要的改革方向是十三月历和世界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十三月历

十三月历的提出可追溯至1849年,Auguste Comte创立。当时的主要考虑是,现行公历每 个月的天数有长有短,而且与实际的月球运行 周期不吻合,另外月份跟星期之间的关系十分 混乱。而相比之下,如果将一年划为13个月, 则每个月刚好28天(4个星期),与月亮运行 基本吻合。这样全年就是364天,只需外加一 天做节日即可。 后来的十三月历包括1923年 Moses B. Cotsworth提出的,以及1930年 James A. Colligan的。
优点



Several advantages do exist on this calendar, mainly related to its organization. When compared to the Gregorian, it is clear that this calendar is much simpler and pratical: every year has exactly 52 weeks divided in 13 months; each month has exactly 28 days divided in 4 weeks; every month/year's day has the same week day (i.e. n'th month/year day is always the m'th week's day, where m is the reminder of n/7). When compared to other proposals, this calendar keeps the same days per year, and the same days per week, which are two advantages that ease possible change. In Gregorian calendar, the New Year's Day is a world holiday. On this proposal, that day is a Sunday by definition, which obsoletes the world holiday, substituting it by a weekend day. On this proposal, the number of national holidays that do not fall on weekends are no longer year dependent. This no longer causes certain years to have more workdays than others.
格里高利历的普及




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历1582年10月5日,只有意大利、波兰、西班牙、 葡萄牙开始用格里历,日期跳过10日。由于新历法是教皇颁布的,新教国家予以 抵制。直到18世纪,大英帝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以及现在美国的一部份才 采纳格里历,也就是儒略历 1752年 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历1752年9月14日星 期四,日期跳过11日。 瑞典在1699年有计划从儒略历改成格里历,但预定的办法是取消自1700年至1740年 原有的11闰日,即2月29日,以期求渐进在最后将日期与格里历接轨。在此四十年 间,瑞典历与儒略历以及格里历日期将完全不同。此制度明显足以使得此期间的 瑞典事件发生在何日记录不易的困扰。更糟糕的是,此制度施行不佳,而1704年 及1708年应已排除的闰日仍被使用。此时瑞典历日期应比格里历慢8日,但事实上 是慢10日。卡尔十二世国王承认渐进改历没有见效而抛弃之,但不是直接改用格 里历,而是决定改回儒略历,方法是1712年2月29日的次日加上2月30日,日期再 度比格里历慢11日。瑞典最后在1753年采用格里历,就是当年儒略历 2月17日星期 三的次日是格里历3月1日星期四。 俄罗斯在1917年发生的十月革命(开始于儒略历10月25日,合格里历11月7日)后, 以1918年1月24日的命令接受格里历,也就是儒略历1918年1月31日 星期三的次日 是格里历1918年2月14日 星期四。 最后采用格里历的国家是土耳其,192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